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用书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期,中央委任____________评定各地人才的等级,依此授官。

(2)特点:起初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1)创立与发展(请正确连线)隋炀帝 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文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唐玄宗 扩大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太宗 任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2)影响①从统治基础看:社会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____________。

②从官员素质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社会治理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省六部制1.形成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_________________。

(4)政事堂的设立: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_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________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有利于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3)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确立: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______________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_____________。

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____________,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__________________,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____________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每户按____________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____________两次纳税。

(5)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减轻了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组】题组一选官制度1.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地方权力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国家治理题组二三省六部制4.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它的设立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削弱了皇帝权力 D.破坏了中央集权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推行科举取士 B.加强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 D.抑制朋党之争题组三赋税制度6.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主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编订鱼鳞图册C.确定土地私有权 D.实行均田制7.如图是广东某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魏 B.隋朝 C.唐初 D.唐中后期8.“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9.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素养提升组】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只要是士族高门,甚至愚笨之人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2.从曹魏到陈朝,已入仕的正史传主中出身寒门的比例从41.3%持续下降到15.2%,西晋27.7%的中正官出身寒门,陈朝就只剩下5.6%。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C.选官制度异化 D.阶层流动频繁3.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C.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 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4.《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 ()A.监督国家行政 B.审核国家政令C.草拟国家政令 D.执行国家政令5.《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都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A.保证了皇权独尊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6.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7.对于户税的收缴,唐朝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 ()A.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 B.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8.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备知识·落实一、1.(1)中正官(2)西晋2.(1)(2)①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二、1.(3)任用宰相的范围2.中书省尚书省三、1.(2)均田令徭役2.(1)纳绢或布代役(2)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3.(1)土地买卖(4)人丁和资产夏季和秋季(5)②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知能素养·进阶【基础巩固组】1.D由材料中“考中进士后”,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选D。2.C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选C。3.D材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并且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治理,D正确。4.B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置可以弥补皇帝才干之不足,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5.B“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分割了相权,从而强化了君权,故选B。6.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将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和巩固统治,符合材料中“为民制产”,D正确。7.C据材料中信息“开元十九年”“庸”可知选C。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中后期取消租庸制,实行两税法。8.A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唐朝的两税法,它以缴纳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9.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素养提升组】1.C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故C正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是在秦始皇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世家大族垄断朝廷要职的原因,故D错误。2.C由材料“已入仕的正史传主中出身寒门的比例从41.3%持续下降到15.2%,西晋27.7%的中正官出身寒门,陈朝就只剩下5.6%”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品中正制逐步出现了异化,选官标准逐步倾向于门第,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减少,故选C;选官更加看重门第说明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而非加强,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寒门子弟入仕机会的减少,说明阶层是逐步固化了,而非流动频繁,排除D。3.D唐朝科举考试考生来源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学考试合格者、被举荐者,说明唐朝科举考试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故选D;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B“唯一”表述太绝对,排除;C不符合“制举”的类型,排除。4.B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国家政令,故B正确。门下省也是行政机构,不能起到监督国家行政的作用,A错误;中书省草拟国家政令,C错误;尚书省执行国家政令,D错误。5.A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故排除B;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不涉及民主,故排除D。6.A皇帝的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说明皇帝不能任意妄为,即皇权受到制约,A正确;B与题干无关,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群体权力相对较大,排除C;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D。7.A两税法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土地、资产收缴赋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故选A;材料信息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两税法按土地、资产征收赋税,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8.D根据材料中的“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等信息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故选D;A“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并非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9.【解析】“评析”,根据材料信息“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