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欢聚痛饮,扶醉而归。B.颔联中“浮云”实写,“流水”虚写,虚实结合,表现诗人一别十年的感伤。C.“欢笑”和“萧疏”形成对比,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D.“淮上有秋山”点明淮上风光可恋,承接“不归去”之意,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16.本诗裁剪上有绘画艺术中“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4分)浙江省丽水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注】(1)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2)水曹郎:隶属水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诗人因言事和写诗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与下文的“鱼美”B.颔联描绘初到黄州,见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知”“觉”二字,把视觉形象转化D.尾联说自己贬官到此,将会浪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反话正说,既诙谐幽默又绵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歌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16.两首诗都展现了劳动场景,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不同之处。(6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已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点明地点、时间,寥廓的天宇在夜色中与西江融为一体,显得空阔渺远,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诗人登舟望月,由实入虚,回忆古人,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C.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D.本诗明朗单纯,却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用语自然清新。16.本诗尾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小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权:王安石的妹夫。②迢峣:高峻。③分:甘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登山望远,听到乌鸦的啼叫声,想象昌叔此时正坐在某处高山之上,表达了诗人对昌叔深切的思念之情。B.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和昌叔同饮绿酒共赏黄菊的欢乐场景,他们情调高雅,在宴席之上设有招歌伎弄曲。C.颈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夕阳西下,落叶纷纷,白云与秋水相连,群山连绵起伏,雾霭缭绕。D.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色彩相衬,意境开阔,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思。16.陶渊明采菊东筒、醉倒篱下的典故常用来表达归隐之思,但在本诗尾联中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用意,请对化作筒要分析。(6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烧歌[唐]温庭筠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部分详细展现了南山烧畲的全过程,山火烧山田,山火似灭又复燃,而后烧向山崖和石壁,直到烧红了茅屋屋檐。B.诗歌第二部分大写特写农民烧畲种田的盛况,既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农民的善良,也为最后揭露官府的重税埋下伏笔。C.诗歌第三部分言简意赅,农民的劳动成果竟全被统治阶级以官家税的形式抢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大肆掠夺百姓的批判。D.诗歌结构新颖,诗人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所闻,所见与所闻互相补充,最后两句点题,诗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16.试分析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在语言特色方面的异同点。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欢聚痛饮,扶醉而归。B.颔联中“浮云”实写,“流水”虚写,虚实结合,表现诗人一别十年的感伤。C.“欢笑”和“萧疏”形成对比,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D.“淮上有秋山”点明淮上风光可恋,承接“不归去”之意,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16.本诗裁剪上有绘画艺术中“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4分)15.B【解析】“‘浮云’实写”“虚实结合”错。“浮云”“流水”都是虚拟景物,并非虚实结合,“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常喻岁月如流,年华易逝。16.①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可谓“密不透风”。②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中,表现的时间很长,表现的空间很宽,表现的人事也杂。诗人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可谓“疏可走马”。(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浙江省丽水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注】(1)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2)水曹郎:隶属水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诗人因言事和写诗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与下文的“鱼美”B.颔联描绘初到黄州,见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知”“觉”二字,把视觉形象转化D.尾联说自己贬官到此,将会浪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反话正说,既诙谐幽默又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自我嘲笑且不乏苦涩,表达内心的愤懑”错。应是自我调侃中见其心胸之开阔。)16.①首联“自笑”“荒唐”可看出一种对平生遭遇的伤感与自嘲之情。②颔联,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③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展现其心胸开阔与旷达之情。④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惭愧,质朴自然。(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浙江省丽水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歌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16.两首诗都展现了劳动场景,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不同之处。(6分)15.(3分)B【析】“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16.(6分)《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1分)表现在:①美景使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1分)表现在:①全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②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动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插秧的紧张和艰苦;③五至八句是对农家夫妇对话时的情态描写,进一步表现插秧的紧张、农事的繁杂,农家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一点1分,各写出两点即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已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点明地点、时间,寥廓的天宇在夜色中与西江融为一体,显得空阔渺远,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诗人登舟望月,由实入虚,回忆古人,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C.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D.本诗明朗单纯,却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用语自然清新。16.本诗尾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C【解析】“感慨斯人已渺,此地不再听闻他们的故事”错,颈联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谢尚这样的人,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慨。故选C。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2分)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2分)③虚写(想象/虚实结合)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融情于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②尾联以景结情,秋色秋声,使情感更加含蓄,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③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寄寓了作者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小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权:王安石的妹夫。②迢峣:高峻。③分:甘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登山望远,听到乌鸦的啼叫声,想象昌叔此时正坐在某处高山之上,表达了诗人对昌叔深切的思念之情。B.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和昌叔同饮绿酒共赏黄菊的欢乐场景,他们情调高雅,在宴席之上设有招歌伎弄曲。C.颈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夕阳西下,落叶纷纷,白云与秋水相连,群山连绵起伏,雾霭缭绕。D.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色彩相衬,意境开阔,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思。16.陶渊明采菊东筒、醉倒篱下的典故常用来表达归隐之思,但在本诗尾联中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用意,请对化作筒要分析。(6分)15.B“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和昌叔同饮绿酒共赏黄菊的欢乐场景”错。颔联“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说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是诗人想象将来和昌叔相聚的情景,并不是回忆。16.①从字面意思来看,尾联写陶渊明虽然长久以来负有归隐田园、不慕权贵、无意仕途的美名,但他也曾心甘情愿地入仕多年。②诗人的用意是表达自己希望像归隐前的陶渊明那样致力于仕途,为国家效劳,为社稷做出贡献的心愿。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烧歌[唐]温庭筠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部分详细展现了南山烧畲的全过程,山火烧山田,山火似灭又复燃,而后烧向山崖和石壁,直到烧红了茅屋屋檐。B.诗歌第二部分大写特写农民烧畲种田的盛况,既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农民的善良,也为最后揭露官府的重税埋下伏笔。C.诗歌第三部分言简意赅,农民的劳动成果竟全被统治阶级以官家税的形式抢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大肆掠夺百姓的批判。D.诗歌结构新颖,诗人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所闻,所见与所闻互相补充,最后两句点题,诗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16.试分析本诗与杨万里《插秧歌》在语言特色方面的异同点。【答案】15.B16.同:两诗的语言都质朴通俗,与所写内容相得益彰。如本诗以“促促”写豆苗长得如蜷缩的虫子;以“归”“啄”写猪和鸡的动作,准确自然;《插秧歌》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写出了劳动的特点。

异:本诗语言灵活多变化,骈散并用。如“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等整句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