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_第1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_第2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_第3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_第4页
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一、基本知识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猪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甲型H1N1的症状与普通人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目前虽尚无疫苗预防甲型H1N1流感,但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二、防护措施1、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2、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4、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5、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度。可杀死细菌和病毒。学校、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工作指引一、搞好校园环境卫生。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运校内垃圾和废弃物,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二、加强课室、实验室、午休室、办公室和宿舍等室内活动场所等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尽量不使用空调,如确要使用应定期开窗换气。三、注意个人卫生。1、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打喷嚏要主动捂住口鼻,不要让飞沫溅到别人。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3、多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4、平时要根据天气的冷暖变化勤添减衣服。5、注意饮食营养卫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人生活用品要专用,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或交换使用毛巾、牙刷、口杯等个人专用物品。7、不到医院探视患传染病的病人。8、患上感冒或流感时应戴口罩,与他人分餐进食。四、学校在校园内应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集体性活动尽量在室外进行,避免全校性的室内集会;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免学生过度疲劳;劝告学生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五、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墙报、校内广播、讲座、健康教育课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预防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六、落实晨检制度。校医(卫生保健教师)或班主任每天早上应逐一检查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有发热的学生,劝其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七、做好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校医(卫生保健教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缺勤情况及原因,作好记录和统计。若发现学校内缺勤人数、发热病人突然增多,或发现与归国人员接触后发热,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八、定期对校区进行消毒。学校每周末对全校各类室内场所、物体表面及空气进行1次消毒;托幼机构每天对全园(所)各类室内场所、物体表面及空气进行1次消毒,也可以定期在课室内进行熏醋消毒。九、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定为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的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对患病学生、教职员工进行隔离治疗,并做好校内环境和空气的消毒。十、可根据气候和流感的流行情况煎煮中草药方剂服用。龙岩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试行)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本市托幼机构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特制定本指南。一、 病原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属中的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A1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C可被迅速灭活,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C可存活1年,在-20C可长期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二、 流行病学(一)流行情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EV71感染与柯萨奇病毒A16感染可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托幼机构是一个儿童集中的地方,加上幼儿不能很好的进行个人护理,该病流行期间,很容易通过幼儿之间密切的接触在托幼机构发生传播和暴发。(二)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托幼机构,患病和无症状的感染儿童是引起托幼机构本病传播、暴发的主要传染源。(三)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在托幼机构,患病儿童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四)人群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三、常见的临床表现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一般经过2-7天的潜伏期,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四、疫情报告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托幼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专人每日将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报告给所在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同一托儿所、幼儿园有多例以上手足口病的要立即报告。七、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做好托幼机构、儿童个人和家庭的卫生及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一)健全、落实各项制度1、晨检制度:每天儿童入托、入园进入班级前,由保健人员负责对托幼儿童进行询问与观察,要点为:精神状况、发热、卡他症状、皮肤与口腔粘膜出血或皮疹、疱疹等。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儿童,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2、全日健康(医学)观察制度:带教老师全天应密切观察所在班级入托、入园儿童的健康状况,保健人员应每天上、下午各不少于一次对各班级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询问和观察,一旦发现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独立设置的观察(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3、手足口病报告制度托幼机构要落实专人每日将各班级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收集汇总后报告给所在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缺勤询问登记制度儿童每天入托、入园后,带教老师当天应及时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访视,了解缺勤的原因,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如为手足口病应及时报告。5、消毒隔离制度,内容应包括:保健室、观察(隔离)室、营养室、班级(包括:活动室、卧室)、盥洗室等的消毒要求与方法。各类物品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消毒方法。日常消毒与发生手足口病后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方法。(二)老师和托幼儿童的个人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经接触传播,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具体见《正确洗手要点》)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条件。托幼机构应在所、园内安装足够的洗手设施供儿童及老师等使用。1、老师等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时洗手: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巾或餐巾纸掩著口及鼻,然后立即洗手;(2)上厕所后;处理食物、烹调或分派食物前;为儿童更换尿布后;为儿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处理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后;进行所有护理程序前后;照顾儿童及脱下手套后,要立即用洗手液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或污染托幼机构环境。注意:不能用戴手套来取代正确方法洗手,无论何时脱下手套后均须洗手。2、带教老师在下列情况下应提醒学生洗手:(1)用餐前;(2)上厕所后;(3)触摸公共物品后;在接触眼、鼻及口前;当双手沾染呼吸道分泌物时(例如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3、不可共用毛巾、梳及餐具等个人用品。4、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应用餐巾纸包好后立即放入垃圾桶内,以免把沾在分泌物内的病毒扩散。(三)环境卫生由于肠道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所以注意环境卫生非常重要。1、经常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使用风扇或抽气扇增加室内空气流通。2、长时间未使用空调的在使用前应清洗空调过滤网。如果使用空调,每周清洗空调过滤网一次。3、定期清洁消毒经常接触的地方,如桌椅、玩具、所有地面、厕所和更衣室或浴室等。4、如有住宿,床或床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在1米以上,以减低飞沫传播病毒的机会。(四)食品饮水卫生托幼机构应按照有关食品卫生与饮水卫生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食品饮水安全卫生工作,教育儿童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五)消毒隔离工作要求托幼机构未发生手足口病病例时,应按照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当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1、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1)空气开窗通风。在有对流风的情况下,每日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没有对流风的必须安装机械通风装置)。(2)环境、物体表面班级活动室桌、椅、玩具等的预防性消毒方法: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玩具每周一次预防性消毒。用0.1%过氧乙酸或用含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或浸泡,作用时间20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毛巾消毒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20-30分钟。餐饮具、熟食器具、奶具、压舌板等首选煮沸或蒸汽消毒。从沸腾开始,消毒时间20-30分钟;或用0.1%过氧乙酸或含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10〜30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熟食台面、幼儿餐桌0.1%过氧乙酸或用含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作用时间20分钟后用清水擦去残留消毒剂,需在桌面使用前半小时进行消毒。手幼儿和工作人员手预防性消毒:采用皂液流动水进行。晨检人员、营养员手预防性消毒:清洁后采用经卫生部批准的手消毒剂消毒。体温表需清洗揩干后放入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5分钟作第一道处理,清洗揩干再放入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作第二道处理,然后用冷开水冲洗后放在75%酒精溶液中保存待用。肛表与口腔表应放入不同容器内消毒与保存,并需全部浸入消毒液内。便器、盛装吐泻物的容器、痰盂、痰杯等煮沸10分钟,0.1-0.2%过氧乙酸或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作用时间30分钟,需完全浸没便器。于使用前,使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坐便器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2、发生手足口病病例后的消毒隔离要求(1)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或病例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具体的消毒隔离要求见《龙岩市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要求(试行)》。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龙岩市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要求(试行)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无相关疫苗预防。做好托幼机构、小学消毒隔离工作及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一、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在做好日常消毒隔离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各项工作:1、 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及时去医院就医。患病儿童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后方可入托、入园和入学。2、 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保健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3、 对入托、入园和入学儿童加强全日健康(医学)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在校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4、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5、 教室和宿舍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场所应辅以机械通风。6、 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详见正确洗手要点)。7、 每日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8、 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