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献综述8400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0/1D/wKhkGWWS06eAB6ACAAMtH355amM954.jpg)
![【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献综述8400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0/1D/wKhkGWWS06eAB6ACAAMtH355amM9542.jpg)
![【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献综述8400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0/1D/wKhkGWWS06eAB6ACAAMtH355amM9543.jpg)
![【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献综述8400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0/1D/wKhkGWWS06eAB6ACAAMtH355amM9544.jpg)
![【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献综述8400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0/1D/wKhkGWWS06eAB6ACAAMtH355amM95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1495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5473 19120(1)获得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310255(2)实现多元化经营 315021(3)通过战略并购占领市场 423236 42969(1)财务指标分析法 615096(2)经济增加值评价法 618355 728587 828985参考文献 8国外学者DonaldM.DePamphilisPh.D(2018)将跨国扩张的动机与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策略的利弊相结合,总结出跨境并购是一种进入市场或扩张市场的模式[1]。国外学者MayHu,JingjingYang(2016)对进行跨境并购的企业产生该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处于该活动中的企业进行并购交易的主要目的为通过获得被并购方企业的管理系统来巩固并提高管理效率,以求达到协同效应[2]。随着国外研究者基于西方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实践,本研究总结了如下跨国并购动因理论:规模经济、协同效应、代理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于1876年提出,后来又得到了很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并成为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3]。规模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传统经济模型中,规模经济被认为是独立于价格的,但在现实世界中,规模经济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指供给方面的变化,即企业希望通过跨国并购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理论。Ansoff最早提出了协同效应的概念,将战略要素的综合性提升并且双方各方面均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归结为协同,在并购活动中不仅关注已有资产的取得所带来的企业规模的快速提升,更应该关注的是由并购带来的潜在机会对提升公司绩效的效果[4]。协同效应的出现主要是并购后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提升,通过强强合并或强弱合并的方式来提高单个企业的效率,最后全社会的资源与技术能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高全社会生产经营效率。代理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公司的代理人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促进企业的并购。不过,Lookout(1985)应用自大假说认为,由于过度信任自己的判断,并购主体的管理层过于关注并购主体的未来价值。这样就容易忽视并购的负协同效应,高估并购成本,最终导致违背股东利益[5]。市场势力理论。该理论是指企业借助并购占据市场的行为。一方面,利用挤出效应企业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并购组成大规模企业集团,对抗外来竞争,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形成了市场垄断,同行难以打破行业壁垒,获得了超额利润,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6]。基于上述国外学者的理论,国内的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企业实践做了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拓展了国外的跨国并购研究理论。张新(2003)基于对中国1993-2002年间1200个并购事件的分析,印证了协同效应和代理理论解释中国企业并购动因的有效性[7]。但是,中国企业在大多数行业仍然是后发企业。因此,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动机也存在着不同于西方跨国公司的独特之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很大的独特性是Luo等(2007)提出的“跳板理论(springboardperspective)”,该理论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企业系统的借助跨国并购这一国际化手段,寻求关键资源、克服后发劣势,从而绕开贸易壁垒,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8]。薛求知(2004)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为资源寻求型、技术获取型、市场寻求型和战略导向型[9]。魏涛(2012)从非物质资源的角度,提出促进非物质资源系统的升级改善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10]。张文佳(2015)提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动因是获取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市场、国际化品牌等资源[11]。随着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贸易格局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全球价值链面临着重构,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动因进一步出现了“中国特色”。唐晓华等(2019)以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他们认为目前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活动为基础的跨国并购动机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后发企业的跨国并购动机解释有限[12]。薛安伟(2020)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价值投资、全球供应链布局、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以及产品结构优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新动机[13]。特别是在全球价值链攀升这一动机里,他认为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在全球价值链上攀升是企业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的两个重要步骤。以跨国并购实现价值链升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途径之一。中国企业基于价值链跨国并购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升在本产业内的竞争地位;二是推动企业沿着价值链向高端产业转移;三是跨产业在不同价值链间跃升。回顾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的研究,目前对跨国并购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其中,关于跨国并购动机的理论研究非常深入,虽然现有的研究成果在解释新形势下一些跨国并购的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充分运用各种并购理论之后,仍然可以为绝大多数并购活动提供理论指导。(1)获得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黄朝阳等(2017)认为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主要驱动因素可分为内部与外部,技术主导型企业需要迅速获取现金技术与相关经验进行整合,海外并购方式属于外部驱动因素,在正确选择并购标的与合理设计并购方案时寻求海外市场与有关技术的获得[14]。宋林等(2016)通过对大量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考虑标的企业与自身企业特征的共同影响,企业向收入较低国家企业的并购一般为对资源的控制,在于产业链并购较多,而在高收入国家的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取其先进的技术与相关管理经验进行整合[15]。Dasgupta(2012)通过对流动效应的研究发现跨国并购所带来的人员流动现象也很值得关注,无论是基础员工还是技术管理型人才,均促进了两国以及两企业之间的交流,充分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学习[16]。AbbyJingziZhou(2018)选取了181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在并购后企业合理整合资源、市场、技术合理运用,与原有企业都呈现了较好融合,针对管理的高端人才也在并购后有效降低管理费用[17]。更有众多学者经过案例与数据的分析后发现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所获得的先进技术能够大大增长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长效发展。(2)实现多元化经营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新的经营业务,带来全新的业绩增长点。彭罗斯(1959)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到:多元化是企业的生产产品的种类与销售途径的增加,是产业链整合程度的提升,是企业所涉及的经营市场的数目增加。并购标的与原有企业主营业务完全不相关,拓展新的业务后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18]。Dunning(2008)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被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后,市场、劳动力、东道国的区位资源都是并购后能获得的显著优势[19]。相同产业的产品分类多种多样,企业在自身原有业务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海外并购的形式进行横向并购,扩展产业领域,由单一产品线向多元产品转变,实现高值+低值耗材双轮驱动模式。多元化“蛇吞象”并购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在新的产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原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经验模式所带来的资源是企业进入新行业的绝佳方式[20]。(3)通过战略并购占领市场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稳固自身市场地位的同时可以进行产业链控制或业务扩展来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而市场势力理论与规模经济理论的最终结论均为企业自身生产规模的提升与市场占有率的增加[21]。通过纵向并购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保证市场占有率与供应链的稳定发展,通过横向并购可以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争取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针对供应商与客户均具有较高的议价权,减少同业竞争,而通过多元化的并购扩展新的产业链,进入新的市场。国内外学者通过案例与实证研究均发现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重要原因是寻求发展海外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或是占领更大的市场,用最低的成本迅速抢占市场。跨国并购对并购方企业发展起到正面还是负面效果,学界目前没有统一定论。其研究主要集中跨国并购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经营绩效的影响两方面。在短期绩效的研究方面,学者在跨国并购对公司的财富创造效应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并购在财富创造方可产生积极效应,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采用事件研究法。比如,危平、唐慧泉(2016)[22]以及Bhagat(2011)等人[23]通过分析都得到跨国并购的确可以帮企业生成财富,创造财富额度的结论,即跨国并购给并购方企业股东带来正的财富效应。然而,章丽群和刘彬(2012)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19家企业为样本分析得出,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未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跨国并购未能给并购企业的股东带来财富,短期市场绩效为负的结论[24]。在长期经营绩效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目前持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两种不同的态度,研究方法通常采用财务指标法。正向影响方面,程惠芳、张孔宇(2006)通过检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对企业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发现:并购方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跨国并购完成后得到了显著改善[25]。Fukao等(2008)通过1994-2002的日本企业跨国并购事件,发现跨国并购企业的资产收益率获得迅速增长,尤其对于非制造业行业的公司,经营绩效提高的效果更为明显[26]。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跨国并购为经营绩效带来了消极的结果。例如,陈珍波(2012)对2000-2009年37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分析发现,在并购后三年里的并购方企业的经营绩效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有所下降[27]。刘豪(2014)指出并购行业来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从最初的钢铁、石油等少数垄断性行业延伸至汽车、生物技术、TMT等行业。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发展迅速,在资金、技术开发、人才储备、跨境管理等方面都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经营中的业绩不如西方企业,而并购绩效也低于世界市场平均水平[28]。陈志超和谭旭(2015)发现现金支付方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购双方的文化异质对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影响显著正相关;收购公司的政府关联度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正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收购公司的公司规模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正相关[29]。此外,也有学者文化因素与海外并购长期并购绩效,比如BogdanovaA指出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文化的学习能力影响着并购绩效,并购企业的文化强度较大时,文化学习能力也越强,能迅速学习使得文化整合进程加快,促进并购绩效的提升。文化实力较高的组织对组织价值的认同程度也会更深,并购后与目标公司的文化整合和融合的过程会十分缓慢[30]。整合成本的增加(Stahl,2005)[31]和收购后时期的文化碰撞(Hassett,2016)[32]会使得文化距离与绩效呈现负相关。孟凡臣(2016)采用单案例的探究模式认为企业的并购绩效与整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正相关[33]。并购的协同效应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而受到抑制,并购方企业对于自身组织文化过度认同,对跨境并购后双方组织文化的差异不够重视,与目标公司的文化整合过程往往采用的是一种盲目的强制手段,这对目标公司原有的组织文化造成了破坏。文化距离带来的是吸引力而不是压力(王伟,2019)[34],因而使得文化距离反而会与绩效呈现正相关,同时也有新的观点整合以上两点:认为在低程度的并购整合中,文化距离有利于绩效增加,但在高程度的并购整合中,文化距离反而会抑制绩效(Slangen,2006)[35]。文化差异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会对并购收益产生负面影响,Lin(2016)认为共同的文化氛围是并购成功的基础,这样二者之间具有共同语言,也会节省一部分后续在沟通和交易方面的成本[36]。Sirmon和Lane(2004)认为组织文化差异性特点可能会导致企业绩效满意度的下降,进而影响长期绩效[37]。Trax(2012)提出并购收益与文化差异是密切相关的[38]。文化差异可能引起并购双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增加并购后整合的复杂性以及成本,对信息系统整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会产生限制作用,同时对并购绩效方面的负面影响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杜晓君(2013)认为法律制度距离和国际并购绩效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母国和东道国间的法律制度距离较大时,对收购方的并购绩效越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39]。阎大颖(2009)认为非正式制度距离越大越不容易进行海外并购,制度距离与海外并购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的关系,当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自由度和政治制度质量时,东道国在当地能够成功并购的几率越小[40]。海外市场的文化距离越小,海外并购后的经营绩效就会更高。并购双方文化差异越小,并购后长期财务绩效越好(刘锴,2018)[41]。“民族影响力”在跨境并购的后整合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在性格、价值观念以及处事心态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所采取并购绩效研究方法主要为以下两种,从财务与经济增加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财务指标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的基础是企业财务数据,来自于公司的年报与不定期更新的报告,所针对的研究对象只是上市公司,将并购前后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绩效研究方法。主要的指标为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多用于中长期绩效评价,最常见的主要是杜邦分析法。(2)经济增加值评价法经济增加值(简称EVA)是指税后营业净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不仅包括债权资本也包括股权成本。最早由美国斯腾斯特咨询于1982年提出,EVA指标分析排除了企业的突发情况,关注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与企业外来资金的投入[42]。因此在对EVA计算时,在进行EVA计算使需要调整企业的当年净利润,通过固有公式结合独有企业进行调整来得出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所投入的资本是否真正获得了回报。Adizes(1989)[43]对美国200多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与StephenS.Riceman(2009)[44]的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同:比起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法,EVA指标能够排除会计上对利润的操纵,排除减值等对利润的影响,有效的指导企业的经营发展。RonaldJ.Kula(2012)在比较EVA分析与现金流折现法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时发现EVA有效的考虑到了各种资本投入,虽然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对现值的计算来评估企业价值,但是EVA分析的结果考虑更全面更具有指导意义[45]。Moeller和Schlingemann(2005)通过对4000余起美国国内外并购案例分析后发现,跨国并购所带来的收益比国内并购波动更大,难以获得有效的整合[46]。陈志斌(2018)通过EVA对案例的分析发现跨国并购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经营绩效带来增长[47]。研究表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后从中长期来看,整体由于相关后期整合不到位,绩效难以或者大幅提升,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场及企业文化差异性较小,并购后绩效优于内地上市公司[48]。经济增加值动量最早由BennettStewart公司提出,提倡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收益,我国目前针对EVA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经济增加值动量方面,仍旧用处不多,欧阳良伟等人(2017)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加值与股份扩张能力,企业的成长能力方面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普通财务指标无较大联系,双方的结合分析综合性对企业进行评价,充分展现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49]。中国半导体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才开始起步,因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出现较晚,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在产业发展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从产业整体和子产业的发展两个视角进行了探究。产业整体研究方面,翁寿松(2003)认为特征尺寸的缩小和晶圆尺寸的扩大是半导体产业在技术层面的两个主要发展目标[50]。在子产业的研究方面,刘陆天(2006)则认为构筑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平台、在细分板块中率先形成设计优势,加强设备制造支持对半导体子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51]。在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方面,DieterErnst(2015)发现中国半导体政策制定的推动因素由政府到企业转变为企业到政府,并提出产能过剩、创新系统分散化、网络安全以及国际与投资协议是中国半导体升级过程中的阻碍因素[52]。尹小平等(2010)则基于美日半导体的竞争中政府干预的关键作为,认为政府的干预对半导体成长各个阶段都至关重要[53]。在产业技术合作的有关研究中,方荣贵等(2010)基于研究提出中国应借鉴欧、美、日的共性技术研发联盟模式,在联盟内部进行技术的研发与拓展[54]。周建军(2018)则通过研究日韩两个典型的后发国家产业组织,提出在行业龙头和政府政策的双驱动下,企业成立研发合作联盟、开展技术收购或进行公司并购,充分发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以此推动技术创新[55]。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作为后发追赶者的中国企业,国内外学者对其跨国并购在动因方面的研究多是从资源寻求、技术获取、市场寻求等角度出发,然而伴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有能力的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现有研究对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提升全球价值链附加值的研究关注较少。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效果的研究多集中在财务绩效、短期市场绩效、创新绩效等方面,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研究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纺织、汽车制造、医药等传统行业,而作为事关国家产业安全的半导体行业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既能够丰富在中国半导体企业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视角下跨国并购动机和效果的理论研究,又能为该研究方向提供案例参考,从而丰富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参考文献[1]DonaldM.DonaldDePamphilis.Mergers,Acquisitions,andOtherRestructuringActivities(NinthEdition)[J].AnIntegratedApproachtoProcess,Tools,Cases,andSolutions2018:653-690.[2]MayHu,JingjingYang.Theroleofleveragein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J].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16,(43):170-199.[3]汤蕙.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活动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3.[4]Conn,Connell.InternationalMergers:ReturnstoUSandBritishFirm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1990(17):689-711.[5]Lookout,B.Predesignates:ComparativeandCompetitiveValue-addedChains[J].SloanManagementReview,1985,26(4).[6]杨波,万筱雯.市场势力视角下企业海外并购股票市场收益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1,41(6):14.[7]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06):20-29.[8]LuoY,TungRL.Internationalexpansionofemergingmarketenterprises:Aspringboardperspective[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7,38(4):481-498.[9]薛求知,彭文兵.从政治功能浅析美国两类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与阶段[J].上海管理科学,2004.[10]魏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基于无形资产的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11]张文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5(03):3-9.[12]唐晓华,高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03):92-98.[13]薛安伟.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新动机[J].世界经济研究,2020(02):97-105.[14]黄朝阳,刘明涛,刘楠.跨国并购的动因和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7(4):4.[15]宋林,彬彬.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16]DasguptaK.LearningandKnowledgeDiffusioninaGlobalEconom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2,87(2):323-336[17]AbbyJingziZhou,CarlFey,H.EmreYildiz.FosteringintegrationthroughHRMpractices:Anempiricalexaminationofabsorptivecapacityandknowledgetransferincross-borderM&As[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18.[18]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7.[19]Dunning,J.H.andS.M.Lundan,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ndtheGlobalEconomy,EdwardElgarPublishing.2008[20]洪尉航,宦乡.国资纾困模式下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让分析——以山东招金获得宝鼎科技实际控制权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6.[21]宋思淼,梁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并购决策吗——基于能力与意愿角度的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1,36(1):14.[22]危平,唐慧泉.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11):120-131.[23]Bhagats,Malhotras,ZhuPC.Emergingcountrycross-borderacquisitions:Characteristics,acquirerreturnsandcross-sectionaldeterminate[J].EmergingMarketsReview,2011,12(03),p.250-271.[24]章丽群,刘彬.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财富绩效研究[J].经济纵横,2012(11):4.[25]程惠芳,张孔宇.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2006,29(12):7.[26]FukaoK,ItoK,etal.Cross-BorderAcquisitionsandTargetPerformance:EvidenceFormJapaneseFirm-LevelData[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8(04),p.512-562.[27]陈珍波.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经营绩效研究——基于EVA模型[J].经济论坛,2012(10):6.[28]刘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5X):1.[29]陈志超,谭旭.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研究[J].现代商业,2015(11):3.[30]BogdanovaA,PussnigM.Cross-borderM&APerformanceInvolvingEmergingMarkets:ImpactofCulturalandInstitutionalDistance.2017.[31]StahlK,VoigtA.IMPACTOFCULTURALDIFFERENCESONMERGERANDACQUISITIONPERFORMANCE:ACRITICALRESEARCHREVIEWANDANINTEGRATIVEMODEL[J].AdvancesinMergers&Acquisitions,2005,5(04):69-89.[32]HassettME,DegbeyWY.CreatingValueinCross-BorderM&AsthroughStrategicNetwork[J].PalgraveMacmillanUK,2016.[33]孟凡臣,肖盼,刘博文.跨文化吸收能力对国际并购绩效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16,37(06):151-158.[34]王伟.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J].价值工程,2019,38(18):68-70.[35]SlangenA.Nationalculturaldistanceandinitialforeignacquisitionperformance:Themoderatingeffectofintegration[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6,41(2):161-170.[36]LimJ,MakhijaAK,ShenkarO.Theasymmetricrelationshipbetweennationalculturaldistanceandtargetpremiumsincross-borderM&A[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6:1686–1693.[37]LaneS.Amodelofculturaldifferencesandinternationalallianceperforma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4,35(4):306-319.[38]TraxM.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Firms:Cross-borderInvestments,CulturalDiversityandFirmPerformance[J].2012.[39]杜晓君,蔡灵莎,史艳华.外来者劣势与国际并购绩效研究[J].管理科学,2014,27(02):48-59.[40]阎大颖.国际经验、文化距离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营绩效[J].经济评论,2009(01):83-92.[41]刘锴.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0):65-66.[42]王冬霜.EVA管理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J].投资与合作,2012,000(012):74-75.[43]Adizes,I.CorporateLifecycles:HowandWhyCorporationsGrowandDieandWhattoDoaboutIt[M].NJ:PrenticeHall,1989.[44]GortonG,KahlM,RosenRJ.EatorBeEaten:ATheoryofMergersandFirmSize[J].JournalofFinance,2009,64(3):1291-13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眼部化妆与皮肤保养的结合
- 知识经济下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 校长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 低年级语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 银行保安个人总结
- 民办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总结
- 护士新年工作计划
- 皮肤衰老机制解析与抗衰老科技新进展
- 工程项目居间协议书范本
- 电商教育培养新一代电商人才战略
-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上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第1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互联网时代
- CR200J动力集中动车组拖车制动系统讲解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肾性高血压的护理
-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国际货物运输委托代理合同(中英文对照)全套
- 关于办理物业管理交接事宜告知函
- 全面新编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分析
-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VDA6.3 2023过程审核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