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阁建材工出出版社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37/5155-2019J10786-2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9-12-31发布2020-06-01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行日期:2020年6月1日中國建材工出出版社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publicbuild中國建林工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三里河路1号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布,自2020年6月1日施行。其中第3.2.1、3.2.2、3.2.5、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12月31日经验,结合山东地区气候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4-036-2006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建筑与建筑热工;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5.电气;6.给水排水;7.可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1.提高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和冷源能效限值,并对公共建筑进行了分类;2.增加了围入输出内容;3.增加了给水排水系统、电气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关规定;4.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判断及设计计算常用本标准中第3.2.1、3.2.2、3.2.5、3.3.1、3.3.2、3.3.3、研究院(济南市市中区卧龙路128号山东建设节能示范大厦,邮编250024,电话电子邮箱:sdjzjn2012@主编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参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主要起草人:朱传晟于晓明周楠楠王春堂刁乃仁姚兰芳管振忠王洪飞由明通薛一冰郭柱道刘经菜肖艳萍吴恩远1总则 2术语 23建筑与建筑热工 5 5 6 8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30 4.5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 465.1一般规定 465.2供配电系统 46 48 516.1一般规定 55 附录A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判定 附录B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附录C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70附录D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热工性能参考表 73附录E建筑材料导热系数及其修正系数 78附录F暖通空调专业设计计算资料 附录G暖通空调专业节能判断 附录H电气专业节能判断 附录J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等级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23BuildingandB 5 5 63.3BuildingEnvelopeThermalDesign 83.4BuildingEnvelopeDetailConstructionDesign 4.2HeatingandCooling 37 37 42 46 5.3LightingSystem 527RenewableEnergyAp 55 557.3ShallowGeothermalE 56AppendixABuildingEnvelopeThermal AppendixB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 AppendixCCalculationofBuildingAreaandVolume AppendixDReferenceTableofThe AppendixEThermalConductivityandModificationCoefficientofBuildingMaterials 78 82AppendixGEnergyConser AppendixJEnergyEfficiencyLevelofThree-phase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能效提升方针政策,改善公共建筑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根据山东地区的气候特征,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能力,降低建筑物供暖、供冷负荷;2通过建筑遮阳设计,有效降低夏季的空调能耗;3通过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节能设计,提高冷热源和能量输配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4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降低常规能源消耗;5通过电气系统及给水排水的节能设计,提高建筑物用能效率。1.0.5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万m²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设计进行专项论证。1.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建筑体形系数(S)shapecoefficientofbuilding建筑物与室外大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2.0.2窗墙面积比(C₀)windowtowallratio某一朝向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洞口总面积与同朝向墙面总面积(包括外窗和透光幕墙洞口面积)之比。2.0.3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average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iorwall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考虑了热桥影响后得到的传热系数。2.0.4透光幕墙transparentcurtainwall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2.0.5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的比值。通过门窗或透光幕墙等透光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透光围护结构外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通过太阳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2.0.7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基准建筑。2.0.8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envelopetrade-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32.0.9周边地面surroundingground室内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2.0.10中间遮阳装置middlesolarshadingdevice2.0.11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integratedpartloadval-2.0.12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heatquantity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2.0.13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cooling(heat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2.0.14冷源系统综合性能系数(SCOP)systemcoefficientofre-2.0.15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energyconsumptionper设计工况下,空调、通风的风道系统输送单位风量(m³/h)2.0.16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在规定条件下,制冷(热)设备的制冷(热)量与其消耗功率4之比,其值用W/W表示,简称COP。2.0.17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非化石5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²的建筑共建筑;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²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建筑。3.1.2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考虑降低热岛强度。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3.1.3建筑的主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最多频率风向和夏季最大日射朝向。3.1.4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通过改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采取遮阳措施,提高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3.1.6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同一公共建筑的冷热源机房宜集中设置且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3.1.8水泵房宜设置在建筑物或建筑群的中心部位,并且宜减少与用水点的高差。63.2.1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应符合表3.2.1的规定。单栋建筑面积A(m²)3.2.2甲类公共建筑各单一朝向窗墙面积比(包括透光幕墙)均不应大于0.80。当窗墙面积比小于0.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60;当窗墙面积比大于等于0.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当不能满足本条规定时,3.2.3单一朝向窗墙面积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4当外墙上的外窗、顶部和侧面为不透光构造的凸窗时,3.2.4建筑立面朝向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3西向为西偏北小于等于30°至西偏南小于等于60°的4东向为东偏北小于等于30°至东偏南小于等于60°的3.2.5甲类公共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且中庭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得大于中庭部分屋顶面积7的70%。当不能满足本条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1)甲类公共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置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0%;当透光幕墙受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可开启窗扇2)高度在100m以上的建筑,100m以上部分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开启受限时,应设置通风换气装置;窗扇,其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0%;3)乙类公共建筑外窗有效通风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的30%;4)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开启扇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按1建筑屋面和外墙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差值应控制在《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的允许范8构造。1建筑物南向外门宜设置门斗或热风幕,北向外门应设置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也可采用旋转外门等减少冷风进入的措施;2高层建筑中出入频繁外门的所在空间,不宜与垂直通道(楼、电梯间)直接连通。3.2.9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天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有条件时宜采用导光、反光等方式,将天然光引入室内,作为人工照明的补充。3.2.10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宜符合表3.2.11电梯应具备节能运行功能。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电梯应具备无外部召唤且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置指令时,电梯应具备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方式的功能。3.2.12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应具备空载时暂停或低速运转的功能。3.3.1甲类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3.3.1的限值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OO围护结构部位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一—/一—/一—/一—/-—/-—/一—/一变形缝(两侧墙体内保温)—/——/—外门(包括非透光和非透光部分)—/——/—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0.48/一3.3.2乙类建筑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0.70,其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3.3.2的限值规定。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外门(包括透光和非透光部分) 变形缝(两侧墙体内保温) 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 3.3.3建筑的供暖空调房间的周边地面和供暖空调地下室与土1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应为包含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应按《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应按《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的规定计算,部分外窗的传热系3凸窗不透光的顶板、侧板和底板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3.5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遮阳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光围护结构宜优先选用活动式建筑遮阳。屋面透光部位应设置活动外遮阳;西向和东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宜设置活动外遮阳;南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宜设置水平遮阳。2当外窗(包括透光幕墙)设置活动外遮阳或中间遮阳装置时,可视为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符合本标准表3.3.1、表3.3.2限值的规定。3当外窗(包括透光幕墙)设置外遮阳构件时,其太阳得式中:SHGC——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综合太阳得热系数;SHGCc——外窗(包括透光幕墙)自身的太阳得热系数,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第SC₅——外遮阳构件的遮阳系数,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第9.1节所列公式计算确3.3.6建筑外门、外窗、透光幕墙气密性1外门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4级;10层以下建筑的外窗气密性不应低于6级;10层及以上建筑的外窗气密性不应低于7级;2透光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GB/T21086-2007中规定的3级。其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透光幕墙开启部分为0.50<qi≤1.50[m³/(m·h)];透光幕墙整体(含开启部分)为0.50<qA≤1.20[m³/(m²·h)]。3.3.7当建筑入口等部位采用全玻幕墙时,全玻幕墙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积不应超过同一立面透光面积(含门窗和玻璃幕墙)的15%,且应按同一立面透光面积(含门窗和玻璃幕墙)加权3.4.1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或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等技术,1外墙和屋顶宜减少混凝土出挑构件、附墙部件、屋顶突搁板、附壁柱、装饰线条、结构性水平(或垂直)遮阳构件时,2变形缝两侧墙体内做保温时,每一侧墙体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表3.3.1或表3.3.2中的限值规定;当变形缝与室外接触的部位满填保温材料且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时,可视为达到1外门窗的安装宜采用非金属材料的附框,且宜靠近外墙主体部分的外侧设置,否则外门窗洞口周边侧面应进行保温3当采用全透光幕墙时,楼板或梁柱与幕墙之间的间隙,3.5.1甲类公共建筑在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前,应对设计建筑的热工性能进行核查,当满足表3.5.1限值要求时,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²·K)]一—3.5.2当建筑和建筑热工设计满足本标准第3章全部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时,应按附录A的要求直接判定围护结构热工设计符合要求;当甲类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不能满足本标准第3.2.2、3.2.5、3.3.1条中的任何一条规定时,应进行权衡3.5.3权衡判断应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供暖3.5.4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空间划分和使用功于第3.3.1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个外窗(包括透光幕墙)都应按某一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窗墙面积比符合本标准第3.3.1条的规定;当设计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大于本标准第3.2.5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符合本标准第3.2.5条的3.5.5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完全符合本标准第3.3.1条的规定。参照建筑的外墙和屋面的构造应与设计建筑一致。当本标准第3.3.1条对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未做规定时,参照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太阳3.5.6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应采用经过鉴定或评估标准附录B的各项规定。4.1.1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按下列规定进行供暖和空调系统的1集中供暖系统,对每个供暖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2集中空气调节系统,对每个空调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4.1.2公共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方式,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以及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等,经技术经济4.1.3供暖和空调室内设计参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2集中空调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冬季不宜高于表4.1.3的规定,夏季不宜低于表4.1.3的规定;3其他室内设计参数应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和国家及山东省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百货仓库—图书馆中期缩微胶卷、胶片及照片特藏唱片、光盘库厨房、热加工间5—58—8民航候机厅、办公室比赛厅、练习厅四级四级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四级医疗及5—54.1.4当利用通风可以排除室内的余热、余湿或其他污染物时,宜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或复合通风的通风方式。10m且体积大于10000m³时,宜采用辐射供暖供冷或分层空调系统。4.1.6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或系统:1全年所需供冷、供暖时间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统不经济;3设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的建筑中,使用时间和要求不同的房间;4需增设空调系统,而难以设置机房和管道的既有公共建筑。1应根据气候特点,经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确定高温冷源的制备方式和新风除湿方式;2宜考虑全年对天然冷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措施;3不宜采用再热空气处理方式。4.1.8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降温;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利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或使用具有同时制冷和制热功能的空调(热泵)产品或系统。4.1.9当输送冷媒温度低于其管道外环境温度且不允许冷媒温度有升高,或当输送热媒温度高于其管道外环境温度且不允许热媒温度有降低时,管道与设备应采取绝热措施,且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175中经济厚度计算方法计算;2保冷或冷热共用时,绝热层厚度应按《设备及管道绝热3管道和设备绝热层最小厚度或空调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4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热桥”或“冷桥”的措施;5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4.1.10水泵、风机等电动设备应选用高效节能型产品,水泵的效率不宜低于《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的规定,风机的效率不宜低于《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4.2.1供暖、空调的热源与冷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途,建1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业余热的区域,热源宜采用废热2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冷热源宜利用地热能、太阳3不具备本条第1、2款的条件,但有城市或区域热网时,4不具备本条第1、2款的条件,但城市燃气供应充足,且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能较好匹配,能充分发挥冷、5不具备本条第1、2、4款的条件,但城市电网夏季供电6不具备本条第1~5款的条件,但城市燃气供应充足时,可采用燃气锅炉、燃气热水机供热或燃气吸收式冷(温)水机7不具备本条第1~6款条件,当环保等允许时,可采用(温)水机组供冷、供热。8全年进行空气调节,且各房间或区域负荷特性相差较大,需要长时间地向建筑物同时供热和供冷,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9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10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中、小型建筑并能保证其100%同层回灌且不污染水质时,在得到相关主管部12具有多种能源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复4.2.2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2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够满足建筑自身供暖和(或)加湿用电量需求的建筑;3具有峰谷分时电价,利用蓄热式电热设备在夜间低谷电4建筑无加湿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内相对湿度控制精度要4.2.3锅炉供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实际运行负荷率不宜低于其设计负荷的50%;2在保证锅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各台锅3当供暖系统的设计回水温度小于或等于50℃时,宜采用4当采用真空锅炉时,最高供水温度宜小于或等于85℃。4.2.4除下列情况外,不应采用蒸汽锅炉作为热源:1厨房、洗衣、高温消毒以及工艺性湿度控制等必须采用2蒸汽热负荷在总热负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总热负荷不大于1.4MW。4.2.5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表4.2.5-1~表4.2.5-3的限定值。锅炉热效率(%)重油轻油注:以轻油、重油以外的液体燃料为燃料的锅炉,限定值应当达到锅炉设计热生物质锅炉热效率(%)表4.2.5-3燃煤锅炉名义工况下热效率限定值(%)锅炉热效率(%)4.2.6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部分负荷要求。机组不宜少于2台,同类型的机组不宜超过4台,且其中至少1台宜采用压缩机变频控制型机组。4.2.7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荷值直接选定,不得另作附加。在设计条件下,当机组的规格不能符合计算冷负荷的要求时,所选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1。4.2.8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按下列原则选择确定:1当单台电动机功率大于1200kW时,应选用高压供电的机组;2当单台电动机功率大于900kW而小于等于1200kW时,宜选用高压供电的机组;3当单台电动机功率大于650kW而小于等于900kW时,可选用高压供电的机组。4.2.9选择水冷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机型时,宜按表4.2.9的制冷量范围,经过性能和价格综合比较后确定。螺杆式、离心式(磁悬浮)规定的限定值。(热泵)机组性能系数(COP)限定值发冷却4.2.11电驱动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其值不应低于表4.2.11中规定的限定值。IPLV=1.2%×A+32.8%×B+39.7%×30℃/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35℃;B——7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6℃/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31.5℃;C——5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3℃/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28℃;D——2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19℃/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24.5℃。活塞式/涡旋式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4.2.12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室内机静压为0Pa(表压力)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室内机静压大于0Pa(表压力)的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通信基站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恒温恒湿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4.2.12规定的限定值;2机组消耗功率应包括送风机消耗的功率;功率。—一4.2.13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性能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现行相关标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在最初融霜结束后的连续制热运行中,融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一个连续制热周期的20%;2冬季设计工况下,冷热风机组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0,冷热水机组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2;3当冬季寒冷、潮湿地区的室外设计温度低于当地平衡点4以供暖为主的建筑,宜选用低温型热泵机组;需要同时5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室外计算温度,4.2.14空气源热泵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1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4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和机组维护。4.2.15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水冷多联机在名义多联机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全年能源效率(APF),不应低于表4.2.15规定的限定值。4.2.16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最大高度差和制冷剂连接管最大配管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2除热回收型和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型多联机系统外,制冷剂连接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时的能效比式中:K。——多联机在连接管等效长度下的制冷量衰减系数,由多联机系统生产企业的技术资料提供;Pi,——多联机室外机在连接管等效长度下的输入功率,可按室外机的名义输入功率计算。4.2.17设计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时,应选择符合下列规定的1名义工况下的能效比(EER)不低于表4.2.17-1规定的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和热泵型转速可调型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分别不低于表4.2.17-2和表4.2.17-3规定的限定值。名义制冷量CC(kW)能效比EER(W/W) 4.2.18设计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作为空调冷源和供热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组应考虑冷、热负荷与机组供冷、供热量的匹配,按下列原则选型:1)宜按满足夏季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需求机型中的较小者选择;2)按夏季冷负荷选型,但机组供热能力不满足冬季供热负荷(同时作为生活热水热源时还包括生活热水的热负荷)要求时,可加大高压发生器和燃烧器以增加供热量,但其高压发生器和燃烧器的最大供热能力不应大于所选直燃式机组型号名义供热量的50%;3)按冬季供热负荷选型,但机组供冷能力不满足夏季供冷负荷要求时,宜采用电制冷设备作为辅助冷源。2采用供冷(温)及生活热水三用型直燃机时,应满足下1)应完全满足冷(温)水及生活热水日负荷变化和季节负荷变化的要求;2)应能按冷(温)水及生活热水的负荷需求进行调节;3)当生活热水负荷大、波动大或使用要求高时,应设置贮水装置,如容积式换热器、水箱等。如果仍不能满足要求,应另设专用热水机组供应生活热水。4.2.19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名义工况下的性能系数不应低于表4.2.19规定的限定值。冷(温)水进/出口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12/7(供冷) —/60(供热)一 4.2.20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系数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式中:COP——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制冷或制热性能系数(W/W);Q——机组名义工况下的制冷量或制热量(kW);Q:——机组名义工况下制冷或制热的热消耗量(kW),按式(4.2.20-2)计算确定;A——机组制冷或制热时消耗的电力(kW),可大致根据产品技术资料提供的数据确定;W——产品技术资料提供的燃气消耗量(Nm³/h)或q——产品技术资料提供的燃料消耗量对应的燃气热值(kJ/Nm³)或燃油热值(kJ/kg)。4.2.21采用冷却塔释热的水冷式制冷机组时,应按本标准附录F.1计算确定冷源系统综合性能系数(SCOP),且不应低于表4.2.21规定的限定值。冷水(热泵)一4.2.22间歇运行的开式冷却塔的集水盘或下部设置的集水箱,4.2.23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采取措施对制冷机组的冷4.2.24采用蒸汽作为供热、制冷的能源时,用汽设备产生的凝结水应回收利用;凝结水回收系统宜采用闭式系统。4.2.25热源与换热站的节能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执行山东省现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7/5026的相关规定。4.2.26当建筑物存在冬季需要供冷的内区,且设计了冬季供冷空调系统时,冬季应采取利用自然冷源供冷的技术措施,并满足下列规定:1除冬季采用热回收冷水机组为内区供冷且全部回收了制冷机组的冷凝热之外,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工程,应利用冷却塔为风机盘管提供空调冷水:1)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且新风不能满足供冷需求;2)风机盘管夏季的冷源为水冷式冷水机组,且通过冷却塔释热。4.5.9条3款的规定。4.2.27建筑物的内区冬季采用自然冷源供冷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计算湿球温度宜取5℃。冷却塔供冷设计计算资料见本标准附3采用水环热泵系统时,应按内外区分别布置末端机组,设计工况下为外区供暖提供的内区余热量不应小于内区可利用总余热量的70%。4冬季采用热回收冷水机组为内区供冷时,应全部回收制冷机组的冷凝热,用于外区供暖和(或)作为生活热水热源。4.3.2集中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为热媒,热水设计参数应与热1散热器集中供暖系统宜按75℃/50℃连续供暖进行设计,且供水温度不宜大于85℃,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2除高大空间局部区域设置作为辅助供暖设施时,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宜采用45℃/35℃,不应大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3采用热泵作为供暖热源时,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应综4.3.3集中空调系统冷、热水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冷水机组直接供冷时,供水温度不宜低于5℃,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适当增大供2采用市政热力或锅炉供应的一次热源通过换热器加热的次空调热水,供水温度宜采用50℃~60℃,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15℃;3采用直燃式冷(温)水机组、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4采用其他系统时,冷热水参数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4.3.4除空调冷水系统和热水系统的设计流量、管网阻力特性4.3.5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调系统,应采用2当建筑物内部分空调区域需全年供冷、其他区域仅要求3全年运行过程中,供冷和供暖工况频繁交替转换或需同时使用的空调系统,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统。4冷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要求一致且各区域管路压力损失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宜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单台水泵功率较大时,经技术和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运行管理可靠的前提下,可采用冷水机组变流量方式。5系统作用半径较大、设计水流阻力较高的大型工程,空调冷水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计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别设置二级泵。6冷源设备集中设置且用户分散的区域供冷等大规模空调冷水系统,当二级泵的输送距离较远且各用户管路阻力相差较大,或者水温(温差)要求不同时,可采用多级泵系统。4.3.6采用集中供暖和集中空调系统,选配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和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并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EHR-h或EC(H)R-a值应按下式计算:H——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扬程(mH₂O);ηb——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工作点的效率;根据水泵生产企业提供的选型数据取值,当无资料时可按水泵流量近似取值:G≤60m³/h时取0.63,60m³/h<G≤200m³/h时取0.69,G>200m³/h时取0.71;Q——设计热负荷或冷负荷(kW);△T——规定的供回水温差,按表4.3.6-1取值(℃);A——与水泵流量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4.3.6-2取值;B——与机房和用户的水阻力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4.3.6-3取值;α——与.3.6-4取值;≥L——管网供回水管道的总输送长度(m)。1)供暖系统从热力站出口计算至末端散热器或地面辐射供暖分集水器;2)空调冷热水系统从冷热源机房出口计算至系统最远末端设计水泵流量G(m³/h)不同流量的水泵并联运行时,按单台最大流量选取。—一多级泵空调四管制热水4.3.7集中空调、供暖冷热水系统应按流量调节的原则配置循环水泵:1)冷水机组变流量运行的一级泵系统,其空调冷水循环泵;2)空调冷水二级泵或多级泵系统,其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循环泵;3)燃气锅炉直接供热水采用二级泵系统时,其二级循环泵;4)通过设置换热器间接供冷或供热的空调水系统,其二次侧循环水泵;5)通过设置换热器间接供热的供暖系统,其二次侧循环水泵。2输配系统为定流量运行的散热器供暖系统,宜能够分阶段改变系统流量,可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双速或变速泵;2)设置两台或多台水泵并联运行。4.3.8闭式空调、供暖冷热水系统宜优先采用高位膨胀水箱定压,且系统的膨胀水量应回收。4.3.9集中供暖和空调冷热水系统,应通过管路布置和调整管径减少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设计工况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计算值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4.3.10集中供暖系统中,各建筑物热力入口应安装静态水力平衡阀,根据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要求、建筑物内供暖系统形式和所采用的调节方式,确定是否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或其他调控装置。4.3.11集中空调、供暖冷热水水质应符合《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相关规定。供暖和空调热水应进行软化处理。1冷却塔应设置在通风良好、远离高温和有害气体的场所;2冷却塔补水总管上应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和防倒流止回3应采取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措施,采用水冷管壳式冷凝器的冷水机组宜设置自动在线清洗装置;置在冷却塔的下一层,且冷却塔布水器与集水箱设计水位之间的5多台冷水机组与冷却水泵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每台冷水机组冷凝器进水或出水管道上应设置与对应冷水机组和水泵连锁开关的电动两通阀;6多台冷水机组、冷却水泵与冷却塔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每台冷却塔的进水管上应设置与对应水泵连锁开关的电动阀;除设置集水箱或共用集水盘的情况外,每台冷却塔的出水管上也应设置与对应水泵连锁开关的电动阀;7多台冷却塔与冷却水泵、冷水机组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应使各台冷却塔并联环路的压力损失大致相同。当采用多台规格型号相同的开式冷却塔时,各冷却塔底盘之间应设水量平衡管,或在各冷却塔底部设置共用集水盘。4.3.13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较大变化时,通风机宜采用双速或变速风机,当系统为多台风机并联时,也可采用台数调节改变风量。4.3.14全空气空调系统的风机应按下列规定设置:1变风量空调系统空气处理机组的风机,应采用变速风机;2人员密集场所的定风量系统,单台空气处理机组风量大于10000m³/h时,应能改变系统送风量,宜采用双速或变速风机;3空调系统对应的排风机,应能适应新风量的变化。4.3.15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风量大于10000m³/h时,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公式(4.3.15)进行计算,并不宜大于表4.3.15的限值。P——空调机组的余压或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Pa);Nd——电机及传动效率,取ηd=0.855;η——风机效率(%),按设计图中标注的效率选择。4.3.16空调风系统不应采用土建风道作为已经进行过冷、热处理的送风道(包括新风送风道)。当因条件受限,进行过冷、热处理的送风确实需要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严格防止漏风和绝热的措施。4.4.1室内集中供暖系统宜按南、北向分环布置管路,分区控制。4.4.2散热器集中供暖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双管异程系统,也可采用单管跨越式系统;2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不宜超过6层,水平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散热器不宜超过6组。4.4.3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并应明装。幼儿园、老年人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散热器应暗装。4.4.4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为公共建筑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同管径的加热管,或在每个分支环路上设置平衡装置。4.4.5单体建筑供暖工程施工图,应在热力入口处标注如下1建筑设计热负荷、单位建筑面积热负荷指标;2设计供回水温度;3额定流量及室内供暖系统的总压力损失(不包括静态水力平衡阀、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阻力)。4.5.1公共建筑的通风,应符合以下原则:1当建筑物内存在余热、余湿及其他有害物质时,宜优先采用通风措施加以消除,并应结合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2当通风不能满足消除设计工况室内余热、余湿的条件,设置对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的空调系统时,应能够在非设计工况时尽量利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余湿;3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宜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当不能采用局部排风或局部排风达不到卫生要求4.5.2机电设备用房、厨房加工间等发热量较大的房间的通风1在保证机电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宜采用通风消除室2厨房热加工间采用直流式空调送风的区域,夏季室内计4.5.3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调区,不宜4.5.4当空气调节区允许较大的送风温差或室内4.5.5下列全空气空调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系统:1同一个空调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2空调区全年需要送冷风。4.5.6全空气空调系统的风量应通过空气焓湿图计算确定,在同时冷却和再热过程(包括末端设备再热)。必须采用再热时,4.5.7当一个全空气空调风系统负担多个空调区时,系统的新式中:Y——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V——修正后的总新风量(m³/h);V——总送风量,即系统中所有房间送风量之和(m³/h);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V——系统中所有房间的新风量之和(m³/h);Z——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V——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量(m³/h);V——需求最大的房间的送风量(m³/h)。4.5.8设计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4.5.9舒适性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应使新风比可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空调区域,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50%;2人员密集的大空间空调区域,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70%;3需全年供冷的空调区域,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70%。4.5.10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进行预冷。4.5.11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的新风宜直接送入各空气调节区,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4.5.12除下列情况外,不应采用直流式全空气空调系统:1夏季室内设计参数的比焓大于等于室外设计状态下的空2系统所服务的空调区排风量大于等于按负荷计算出的送风量;3室内散发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许4卫生或工艺要求采用直流式(全新风)全空气空调5风量大于等于10000m³/h、最小新风比大于等于50%,且按本标准4.5.14条第2款的规定设置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4.5.13房间采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热循环处理的末端装置,4.5.14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原则:1全楼中采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或热循环处理的末端设备加集中新风的空调系统,其设计最小总新风量大于等于20000m³/h时,应有相当于总新风量至少40%的排风设置集中2全空气直流式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量大于等于3000m³/h时,应对相当于送风量至少75%的排风进行能量回收。3经常运行且设计新风量大于或等于4000m³/h的全空气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对相当于送风量至少75%的集中排风进行能量回收。4以下房间可不回收排风能量,该房间的新风送风量或送2)冬季采用加热处理的直流送风系统,室内设计温度≤4)新风系统仅在夏季使用,且新风和排风的设计温差不大于8℃的房间。4.5.15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选用及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能量回收装置在规定工况下的交换效率,应达到国家标3应对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进行冬季防结露校核计算,可按附录F.3的计算方法进行。在冬季设计工况下,如果排风气相对湿度计算值大于等于100%,应在能量回收前对新风进行5根据卫生要求新风与排风不应直接接触的系统,应采用4.5.16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采用有组织集中新风的空调区(房间),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不应少于人员所需最小总新风量的40%。4.5.17设置供暖和空调的区域,通风和空调系统与室外相连接处理机组(包括新风机组)的电动风阀应设置在机组进风口或4.5.18选配的空气过滤器阻力应满足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GB/T14295的相关规定。全空气空调系统采用变新风比设计时,4.5.19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宜采取以下减少风管阻力的措施:2风管宜采用圆形、扁圆形或矩形,矩形风管长短边比不宜大于4,且不应超过10;3风管改变方向、变径及分支时,不宜使用矩形箱式管件压箱时,其断面风速不宜大于1.5m/s;4风管弯管应为内外同心弧形弯管,曲率半径不宜小于1.5倍的平面边长,当平面边长大于500mm且曲率半径小于1.55风管的变径管应做成渐扩或渐缩形,其每边扩大收缩角6弯头、三通、调节阀、变径管等管件之间直管段长度,不宜小于5~10倍风管当量直径;7风机或空调机组入口与风管连接,应有大于风口直径的直管段,当弯管与风机入口距离过近时,应在弯管内加导8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在靠近风机出口处的转弯应和风机的旋转方向一致,风机出口处至转弯处宜有不小于3倍风机入9风管内风速宜按表4.5.19确定。从支管上接出的风管风机或空调机组入口风机或空调机组风机出口4.6监控与计量4.6.1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设备或系统,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淮、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0000m²、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宜采用集中监控系统;3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宜采用就地控制设备或系统。4.6.2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应进行能量计量监测,能量计量应包括下列内容:热量;4.6.3采用集中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冷量、热量结算点),应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公共建筑内部归属不同使用单位的各部分,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4.6.4热(冷)量计量装置的选择、安装,数据采集、存储和远传通信功能要求,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的相关规定。4.6.5锅炉房和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4.6.6冷热源系统的节能控制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应对系统的冷热量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2应对冷热源的供回水温度(温差)和压差进行监测和控制;3应能进行冷水机组运行台数的控制,宜采用冷量优化控制方式;4应能进行冷水(热泵)机组、水泵、阀门、冷却塔等设备的顺序启停和连锁控制,并按照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的轮换5应能进行一级泵的台数控制,宜采用流量优化控制方式;6应能进行二级泵变频调速控制,宜根据管道压差控制转7冷热源主机在3台及以上时,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当4.6.7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却塔出水温度控制应优先采用控制冷却塔风机启停或2全年运行的冷却塔供回水总管之间应设置旁通调节阀。1双管系统的散热器供水支管上应设置高阻力的二通恒温2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散热器供回水支管间应设置三通恒温控制阀,或在散热器供水支管上设置低阻力的二通恒温控制阀,4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宜采用热电式控制阀或恒温控制阀,4.6.10风机盘管的节能控制应满足下2公共区域的风机盘管应能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行限3有计费需求的风机盘管系统,当需要按区域计费时,宜采用能量型计费方式;当需要对每个末端计计费方式。4.6.11空调风系统的节能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进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和控制;2应能进行风机、风阀和水阀的启停连锁控制;3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控制;4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优化调节室内温度设定值;5全空气空调系统过渡季节宜采用加大新风比的控制方式;6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应采用自动变速控制;7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大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根据室内的CO₂浓度检测值,调控新风送风量;8空调排风风量应能根据新风送风量的变化自动调节。4.6.12采用变流量运行的水泵,其流量调节应采用自动控制,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并联运行的一组水泵应同步进行变速调节,且水泵宜变压差运行;2水泵运行台数宜根据系统所需流量进行控制,并使水泵运行在高效区。4.6.13通风系统的风机采用转速调节或台数控制时,宜采用自动控制方式。4.6.14地下停车库风机宜采用多台并联方式或设置风机调速装置,并宜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或根据车库内CO浓度进行自动运行控制。4.6.15间歇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宜设置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表、服务区域是否有人等模式进行设备启停的功能。5.1.1电气系统应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损耗低、谐波5.1.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5.1.3电气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节能等方面的比较,5.2.1各级用户及用电设备的供电电压等级,应根据其计算容5.2.2当用电设备容量达到250kW或变压器容量在160kV·A以上者,宜采用10(6)kV或以上供电电源。5.2.3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简单可靠,同一电压等级的配电级数,5.2.4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大5.2.5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型,且能效值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中能效5.2.6变压器的设计宜保证其运行在经济运行参数范围内。5.2.7配电系统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度不宜大于15%。单相负荷5.2.8容量较大的用电设备,当功率因数较低且离配变电所较5.2.9对于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中谐波含量较大的用电设备,应采取相应的谐波抑制及谐波治理措施。如较大整流设备(数据中心、电子信息机房)、医疗专用设备(医院)、变频设备(制冷机房、空调设备)及可控硅调光设备(影剧院)等。5.2.10大型用电设备、大型可控硅调光设备、电动机变频调速5.2.11低压(380V/220V)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00m,受条件限制且总容量小于150kW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宜超过250m,照明配电箱支线供电半径不宜超过50m。5.2.12正常运行情况下,用电设备端子处的电压偏差(以标称系统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宜为±5%。1应采用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耐用可靠、由绿色1)配电变压器应选用Dynll接线组别的变压器,宜选用节2)当单相负荷很大或冲击性负荷较大严重影响电能质量1)单台电梯应具有集选控制、闲时停梯操作、灯光和风扇自动控制等节能控制措施;当2台及以上的电梯集2)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步道应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在全线各段均空载时应暂停或低速运行,并应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步道的启、停感应装置。5长期连续运行的水泵、风机,应采取节能控制措施,负荷变化较大的电动机应采用变频调速控制。6空调冷(热)源系统应采取节能控制措施,包括根据冷(热)负荷对制冷机的控制和对循环水泵的变频控制。7电开水器等电热设备,应设置定时控制装置。5.3.1室内照明功率密度(LPD)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主要功能房间不应高于目标值。5.3.2设计选用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应低于相应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5.3.3建筑夜景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有关规定。5.3.4光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大、光效较高的光源,宜选用LED灯、细管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不宜选用荧光高压汞灯,不应选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2气体放电灯用镇流器应选用谐波含量低的产品;3高大空间及室外作业场所宜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金属卤化物灯;4走道、楼梯间、卫生间、车库等无人长期逗留的场所宜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5疏散指示灯、出口标志灯、室内指向性装饰照明等宜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6室外景观、道路照明应选择安全、高效、寿命长、稳定的光源,避免光污染。5.3.5灯具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照明配电系统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有关规定;3灯具自带的单灯控制装置宜预留与照明控制系统的接口;照明。5.3.8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等因素,照明控制应采取分散与集中、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满足下列要求:分组控制;2个,且每个开关所控的光源数不宜多于6盏;场所的照明,宜采用分区、定时、集中开关控制或就地感应控制;控制系统;6当设置电动遮阳装置时,照度控制宜与其联动;模式自动控制装置。2当经济合理时宜配合建筑设计设置导光系统,可采用主动式导光装置或被动式导光装置。3采用自然光导光装置或反光装置时,应同时采用电气照5.4.2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用电量大于等于10kW或单台用电设备大于等于100kW时,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公共建筑宜设置5.4.3公共建筑应按照明插座、空调、电力、特殊用电分项进5.4.4冷热源系统的制冷机组的耗电量应5.4.5集中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电能监测与计量5.4.6实施电能监测的低压配电系统和分项计量系统,应符合2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第一级电源进线和主要出线回路上,及第二级以下的重点监测回路上,结合用电4分项计量系统中使用的电能仪表的精度等级不宜低于1.0级;5分项计量系统中使用的电流互感器的精度等级不宜低于0.5级。6.1.1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等有关规定。6.1.2计量装置应根据建筑功能、用水部门和管理要求等因素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6.1.3有计量要求的水加热机房、换热站室等场所,应设置相6.1.4给水泵应根据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选型,并保证设计用水器具和配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节水6.2.1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6.2.2当城镇给水条件许可,且经当地供水行政部门批准时,6.2.3二次加压泵房的数量、规模、位置和泵组供水水压应根6.2.4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及竖向分区应结合市政给水条件、6.2.5给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50555的有关规定。1各分区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当设有集中热水2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宜大于0.20MPa,并应满足卫生器具3各加压供水分区宜分别设置加压泵,不宜采用减压阀分6.2.6二次加压泵组应根据给水系统用水量、用水均匀性及管6.2.7地面以上的生活污、废水宜采用重力流直接排入室外6.2.8公共浴室、洗衣房、温泉等排水温度较高且排水量较大6.3.1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应按下列原则选用:1应优先采用余热、废热、地热、太阳能、空气源热泵、2当最高日生活热水量大于5m³时,除电力供给侧鼓励用3当采用燃气或燃油作为热源时,宜采用燃气或燃油机组6.3.2当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GB/T25127、《空气源单元式空调(热泵)热水机组》GB/T29031及《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热泵)热水机组》JB/T11966的有关规定。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机组》GB/T19409、《地源热泵系31512的有关规定。于500m。6.3.5无集中沐浴设施的办松楼及用水点分散、日热水量(按60℃计)小于5m³的公共建筑,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6.3.6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中较大型公共浴室、洗衣房、厨房等耗热量较大且用水时段固定的用水部位,宜设置独立的热水循环系统。措施。证支管热水温度的措施。中经济厚度的计算方法确定。室外保温直埋管道不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上。6.3.12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检测和控制宜符合下列规定:1对系统热水耗量和系统总供热量进行检测;7.1.1公共建筑的用能应通过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的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优先应用可再生能源。7.1.2公共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7.1.3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7.1.4当环境条件允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直接并网供电。7.1.5当公共电网无法提供照明电源时,应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发电并配置蓄电池的方式作为照明电源。7.1.6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应设置用于系统节能效益监测的计量装置。7.2.1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运用到建筑设计中。7.2.2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在规划设计应用前期,应进行专项调研分析,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方案进行优化和预评估。7.2.3太阳能利用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7.2.4太阳能建筑利用相关指标和综合效益,如本标准无明确规定,按相应国家标准执行。7.2.5应根据建筑能源系统、运行管理等因素合理选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辅助热源。宜优先选用余废热、热泵及低谷电等高7.2.6条件具备时,宜采用太阳能空气加热等其他光热利用形7.2.7光伏系统作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一部分,应进行专项7.2.8运用太阳能强化热压通风,应进行专项计算模拟,对使7.2.9应结合建筑物构造及功能等特点,全年综合利用太阳能。如采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供暖技术、基于集热-储热间接加热被7.3.1基于热泵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7.3.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建筑全年动态冷热算分析,计算周期为1年,系统总释热量宜与其总取热量基本7.3.3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在获取地下水开采证前提下,根置换冷量或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7.3.4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应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及1海水源热泵。海水宜采用海岸深水区开式取用方式。对海岸深井取用(海)水水质进行长期持续监测,确保地下水和2污水与江、河、湖水水源热泵。最热月平均水温宜不大于28℃;最冷月平均水温宜不小10℃。同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地表水源输运距离对系统运行经济性和能效比的影响。7.3.5地表水地源热泵换热系统可采用开式或闭式两种形式,开式地表水取水口应远离回水口,并宜位于回水口上游。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7.3.6地源热泵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其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等。A.0.1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判定表当甲类公共建筑的热工设计满足本标准第3章全部强制性条当甲类公共建筑不能满足本标准第3.2.2、3.2.5、3.3.1条A.0.2乙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判定表当乙类公共建筑的热工设计符合本标准3.2.1条、3.3.2条、3.3.3条要求时,方可直接判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符合要求,并填写表A.0.1-2。窗墙面积比大堂全玻璃幕墙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积占同一立面透光面积的比例总面积的比例中庭屋顶透光部分占中庭屋顶面积的比例围护结构部位东、南、西/北向东、南、西/北向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围护结构部位东、南、西/北向东、南、西/北向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 屋顶透光部分占屋顶总面积≤20%,中庭屋顶面积≤70%外门(包括透光和非透光部分)变形缝(两侧墙体内保温)周边地面(热阻R)接触外墙(热阻R)直接判断法(),权衡判断法()设计建筑(kW·h/m²)参照建筑(kW·h/m²)审核人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部位(东、南、西向/北向)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 外门(包括透光和非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变形缝(两侧墙体内保温时)供暖空调房间周边地面(热阻R)供暖空调地下室与土壤接触外墙(热阻R)审核人1气象参数采用山东省典型气象年的气象数据,并考虑太2建筑围护结构组成材料的热工参数符合本标准附录F的3全年8760h逐时负荷计算;4分别逐时设置工作日和节假日室内人员数量5直接生成建筑供暖、空调和照明设计能耗的计算报告和B.0.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应以参照建筑与设计建B.0.3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能耗应采用同一B.0.4计算设计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时,应符合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应与建筑2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应按全年运行的两管制风机盘管系B.0.5参照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日运行时间应与所设计建系统工作时间工作日节假日—医疗建筑——门诊楼工作日节假日—B.0.6参照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区的室内温度应与所设计建筑一致。空气调节和供暖区室内温度按表B.0.6设置。下列计算时刻(h)空气调节和供暖区设定温度(℃)123456789办公建筑、工作日空调55555节假日空调555555555555宾馆建筑、空调商场建筑、门诊楼空调555555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设定温度(℃)办公建筑、工作日空调5555节假日空调555555555555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设定温度(℃)宾馆建筑、空调商场建筑、门诊楼空调555B.0.7参照建筑各个房间的照明功率应与设计建筑一致。照明功率密度值按表B.0.7-1设置,照明开关时间按表B.0.7-2建筑类别照明功率密度(W/m²)建筑类别下列计算时刻(h)照明开关时间(%)123456789办公建筑、000000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商场建筑、门诊楼建筑类别下列计算时刻(h)照明开关时间(%)办公建筑、0000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商场建筑、门诊楼B.0.8参照建筑各个房间的人员密度应与所设计建筑一致。不同类型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可按表B.0.8-1设置,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按表B.0.8-2设置。建筑类别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m²/人)8医院建筑——门诊楼86建筑类别下列计算时刻(h)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123456789办公建筑、工作日000000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商场建筑、门诊楼00000000000000建筑类别下列计算时刻(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理工学院《商务韩语应用三》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酒店房间租赁合同三篇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战略思维在主管工作中的应用计划
- 文化对生产计划的影响
- 策划班级知识分享会计划
- 制定财务科技应用的学习策略计划
- 财务资产复核计划
- 2024秋国开电大《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大作业试卷2参考答案
- 2024年中国中煤能源集团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公开招聘【82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劳务分包二次结构合同
-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一中2025届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国网公司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试考试题库(含答案)
- 通信线路定期巡检制度
- 《中国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解读
- 汽车保养与维修服务方案
- 2024院感年终总结报告
- 厂中厂承租方对出租方日常安全检查记录表
-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家长会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