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_第1页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_第2页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_第3页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_第4页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9084摘要 1关键词 1TOC\o"1-2"\h\u9084引言 2249921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212591.1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2123121.2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394302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相同之处 48942.1体态动态相似 445562.2舞蹈形象相似 413453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不同之处 4143873.1历史渊源不同 5322813.2舞姿发力点不同 5154013.3舞蹈节奏不同 638113.4舞蹈动作不同 7315853.5服装道具不同 79621结语 79621参考文献 8致谢 9 .1历史渊源不同整体来说,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与傣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审美偏好有着很大关系,而胶州秧歌“三道弯”动作与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体态的出现,和傣族人民现实生活的审美偏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傣族人民自古就喜欢孔雀,所以模仿孔雀各种动作外形的孔雀舞就成为傣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傣族舞蹈,傣族人民会在舞蹈中模仿孔雀的形体动态,所以就出现了扭动胸部、腰部、胯部的“前后三道弯”、“左右三道弯”,模仿的是孔雀站立在枝头的自然身体状态,具有静态化的特点。傣族妇女普遍偏爱短衣简裙,衣紧紧裹在身上,所以在跳舞时通过扭动胯部提携动作,在舞蹈中再现生活中的缓步行走、高位挑担动作逐渐演化成为“三道弯”体态,下身始终保持半蹲的姿态,手臂和身体的多处关节都有着微微弯曲的体态动作,这和傣族舞蹈中出现“三道弯”的体态也有着较大的关系。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体态特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带着强烈的劳动气息。在古代,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当时的人民对于播种、收获等劳动有着崇拜的心理,人民在田间进行弯腰劳动时,身体的腰部、臀部、颈部等部位会呈现出一定的弧度和曲线,每当播种和秋收时节,人民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庆祝,由于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不丰富,所以在庆祝时就开始模仿劳作时的各种体态,比如弯腰锄地、背麦等带有弧线的动作,一些民间艺术家对这些动作进行提炼,就逐渐演变成为简单美观的三道弯动作,在后世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臀、腰、肩为主的“三道弯”动作。另外,“三道弯”出现在女性舞者身上,因为女性在做这一动作时有着天然的美感,更被人们所喜爱,所以“三道弯”动作在胶州秧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3.2舞姿发力点不同傣族舞蹈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舞姿发力点存在很大的不同,傣族舞蹈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腰部、臀部、胸部,而胶州秧歌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腰部、腿部、膝部、脚部等,两者在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三道弯”动作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傣族舞蹈中,最典型的“三道弯”动作是横向的“三道弯”,这一体态在众多傣族舞蹈中广泛存在着。舞者在表演“三道弯”动作时需要收紧胯部,并做出翘臀动作,上身需要保持着挺胸、前倾、压腰动作。此外,傣族舞蹈中还大量存在着一种“一边顺”的“三道弯”动作,即舞者需要将头部和身体统一向一边弯曲和倾斜,下身保持屈膝动作,呈现出一种间歇性的静态美感。在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动作,与舞者体态中的“拧”和“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者是“三道弯”动作出现的主要原因。“拧”是以舞者的腰部作轴向外侧拧成“三道弯”动作;“碾”是舞者在移动重心时膝盖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量,利用动力腿脚掌或以脚跟的碾动力为基础而形成的“三道弯”动作。在胶州秧歌中,最典型的“三道弯”动作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扭断腰”动作,在发力上,舞者必须要借助腰部、膝部、脚部的扭动力量开始拧动身姿,每一拍流动的动作都形成一个“三道弯”动作,与此同时,舞者的双手手臂需要发力,做出交替横八字的体态,所以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动作属于动态上的“三道弯”动作,这样的动作,在观看者看来就形成了全身扭动的感觉,呈现出别样的动感和美感。3.3舞蹈节奏不同傣族舞蹈与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在舞蹈节奏上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傣族舞蹈在外在舞姿形态上是静态的,是傣族人民在模仿自然界动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动作,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而胶州秧歌在整体上则是动态的,要表达人民内心中的喜悦之情,给人以喧嚣、欢乐之感。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大自然中,傣族人民向来喜欢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水等元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傣族人民所提炼出来的舞蹈艺术是一种“慢”艺术,在舒缓的旋律中呈现出原生态的意境和灵动的气质。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是一种节奏很慢的体态,舞蹈节奏比较慢,如同雕塑一般,舞者在跳动过程中将身体各部位扭动成S型体态之后会存在一定的静止时间,这是源于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是模仿孔雀站立在枝头的自然状态,所以舞者在表演中也会保持静态的“三道弯”动作,部分舞蹈中甚至会将这种舞姿保持在舞蹈过程中的始终,体现了舞者体态的曲线美,在动律上具有柔软、舒缓、典雅的感觉,给观者的主观体验也是一种静静的美感。与傣族舞蹈不同,胶州秧歌舞蹈艺术来自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在舞蹈动作中为了表达内心中的喜悦和快乐,舞蹈动作在整体上是欢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也属于动态的舞蹈动作,舞蹈节奏相对很快,舞者需要在较快的音乐伴奏中快速转换动作,舞者在跳动中必须时刻调动身体各个部位,连续做出“拧、扭、碾、韧、抻”等舞蹈动作,体现出来的是灵动和充满活力的感觉,舞蹈的节奏相对较快,舞者的动作变化也很快,舞者全身一直在扭动状态中,脚步的碾和腰部的扭不能停歇,所以胶州秧歌给观众的体验是一种矫健、轻柔而又不失活力,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让观众赏心悦目。3.4舞蹈动作不同在整体上,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三道弯在舞蹈动作上是极其相似的,都是人体多个部位扭曲成“S”型动作,但是细细观察两者的动作,会发现两者在动作的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动作细节更加丰富,动作幅度更大,动作难度更大,对舞者的要求更高,需要舞者的头部、腰部、胯部、腿部、脚部、四肢同时做出扭曲的动作,舞者要做出这些动作往往也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在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中,除了舞者的身体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S”型动作之外,舞者的下肢和上肢也会分别呈现出一个小型的“S”型动作,舞蹈动作细节更饱满,在整体上更优美,充满了艺术气息。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动作,舞蹈动作相对比较粗糙,动作幅度较小,对舞者的专业要求较低,需要舞者的头部、腰部、胯部、腿部等身体部分扭成“S”型动作,舞蹈动作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普通人学习该动作的难度较低,所以胶州秧歌在民间的流传度很广,充满了生活气息。3.5服装道具不同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的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一大区别在于服装道具,两者在服装和道具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三道弯”动作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胶州秧歌的舞者在跳舞中会身着具有汉民族民间色彩的服饰,生活气息比较浓,以红色为主,手持扇子、手绢等,舞者在跳舞过程中的动作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很接地气。傣族舞蹈的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会身着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饰,身穿的长款裙子在颜色上比较简单,也很有艺术感,手上不会持有任何道具,舞者在缓慢的动作中翩翩起舞,尽显人体线条之美,犹如自然界的孔雀,给观众的艺术感也很强。结语“三道弯”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独特舞姿,舞者在舞蹈中将头、胸、腰、臀、胯、腿等位置扭成S型的体态。在国内众多民间舞蹈中,傣族舞蹈和胶州秧歌是两种知名度较高的民间舞蹈,两者的“三道弯”动作都很出名,两者在舞蹈体态、舞蹈形象上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历史渊源、舞姿发力点、舞蹈节奏、舞蹈动作、服装道具等几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出傣族舞蹈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舞蹈。参考文献[1]黄际影.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嬗变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88-91.[2]邓元范,文静.以作品《水》为例浅谈傣族舞“三道弯”的传承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7(11):23-24.[3]梁辰.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6(16):167.[4]张焕婷.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审美属性[J].黄河之声,2015(3):98.[5]符永红.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5(5):49-51.[6]李天宜.浅析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律体态[J].大众文艺,2015(24):158-159.[7]董雪.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8):76-77.[8]师晓蕊.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J].现代妇女(下旬),2014(8):377-378.[9]李娇璐.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158-162.[10]扎西才藏.浅谈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体态[J].大众文艺,2013(1):57.[11]余欣.舞蹈中的“三道弯”[J].福建艺术,2013(5):39-41.致谢:首先感谢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