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难点】重点: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学习目标1.认识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从内外服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的治理,维护了统治。2.知道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3.理解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迁,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影响。4.能够科学解释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地方层级管理制度。【时空定位】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⑴建立: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⑵制度创新:启继禹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内外服体制⑴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⑵外服:王畿四周。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材料反映了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家天下;具有神秘色彩;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3、西周⑴分封制:①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②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b、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c、诸侯权利:再分封、世袭土地和权利、较大的独立性。d、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e、贵族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③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史记·楚世家》(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⑷西周政体的特征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部族色彩、世卿世禄,贵族政治)神权色彩,家国一体,等级制度鲜明。②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③分封制下,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1、背景⑴制度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⑵政治前提:秦的统一。⑶理论基础:法家思想⑷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曾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战国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君主专制制度,其中以秦国最为典型。——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二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其一条防线来。秦始皇所行的,正顺着这种趋势。——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2、内容⑴核心: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⑵中央政府: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②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③廷议制度⑶地方政府:郡县制①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丞、尉。③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⑷文书行政:邮驿传书,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传送到各地。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分工明确;牵制配合,集权于皇帝;“家天下”色彩浓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3、影响⑴积极:①政治a、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格局。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②经济、文化: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⑵消极:专制制度易导致暴政,激化阶级矛盾。打破分封制的血缘政治关系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1、中央行政体制⑴两汉时期①汉承秦制,仍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设中朝,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③西汉晚期以后,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权力增大。④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削弱三公权力。⑵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①三省: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③影响: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⑶宋朝: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职权。⑷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⑸明朝: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②明朝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图

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宰是宰相,执是执政。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为执政。宋代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但是中书门下不管军事,军务另设枢密院掌管。另外,财权则由三司使负责。中书管行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使宰相权力分割到多个机构,突出机构之间的制衡。——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根据材料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指出唐宋中枢行政体系的共同之处,这反映了什么问题?秦汉到明清官员姿势的变化图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吴晗

(皇帝)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

——翦伯赞根据以上史料归纳丞相的权力变化趋势。思考丞相权力变化的原因。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0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0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0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0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地方行政体制⑴汉朝①郡国并行制:郡县分曹理事;武帝后,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②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⑵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⑶隋唐①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③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④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⑷宋朝:改道为路,将隋唐的军事机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⑸元朝:设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⑹明清时期①明初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②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③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层级不断细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最频繁;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稳定性极强。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沿袭变革是主线32145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住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马嘎尔尼中国古代政治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随堂训练1.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A.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 B.初创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解析:“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可以看出中原文化逐渐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被中原文化所整合,故选D项;“封国所在地区元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建立了有序的社会规则,有利于简化矛盾,排除A项;“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分封的诸侯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属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属于地方管理体系,他们延用的世亲世禄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C项。D随堂训练2.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A.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B.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故选A。A随堂训练3.秦汉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到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郡县制因秦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其后分封制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因而在迈向单一郡县制的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

)A.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 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实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秦单一的郡县制易“崩溃”,项羽分封同样“为历史所否定”,郡国并行体制就是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故选B项;A、D两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A、D两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而非从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故排除C项。B随堂训练4.唐代地方乡族势力较为关注地方官员的去留,有时会“诣阙”请求官员留任,或带领民众截道拦留官员,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而中央也重视向以耆老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治绩是否属实。这些举措(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B.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的弱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地方乡族势力利用舆论影响地方政治运作,或直接参与地方政治,显示了唐朝基层制度设计的某些合理性,因为它给基层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理性的政治诉求机会,这些都有助于化解地方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B,C两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排除;“家天下”观念是指政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A随堂训练5.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解读材料可知,针对地方监察官司职不力的情况,宋太祖划分上中下,“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