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40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40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40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40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40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郁达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秋的清新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倪瓒元)

——秋的明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的壮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习目标赏析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法。文体知识①、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②、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③、语言优美散文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作者简介他,幼年丧父,饱读古典诗书,困顿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他,少年留日,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他,壮年漂泊,饱尝抗战之苦,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作者经历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的失望感叹。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闷,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来鼓舞人们战斗。创作历程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经典作品小说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敞,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遺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题目是“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那能否换成“北平的秋”?《故都的秋》“故都”(北平)不仅指明地点,而且“故”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都”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秋”字说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富有韵味。划分结构层次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秋院(3)秋槐(4)秋蝉(5)秋雨(6-10)秋果(11)三、总结(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秋——清、静、悲凉(文眼)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读第一部分,北国和南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为何要提到南国之秋?读第二部分,给五幅秋景图命名。并赏析:这几幅秋景图是如何突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陶然亭钓鱼台玉泉山潭柘寺西山1.秋晨院景图1.秋晨院景图(请找出这段中描写的景物)1.秋晨院景图作者从哪些角度写景?思考1视觉: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日光、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听觉:驯鸽的飞声这些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思考2①冷色调:青、蓝、灰②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③衰败的景象: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草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请找出这段中描写的景物)落蕊又怎样体现“清、静、悲凉”?思考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2.秋槐落蕊图落蕊又怎样体现“清、静、悲凉”?思考①多感官描写:脚踏满地落蕊,听觉上无声,嗅觉上无味,触觉上是近乎于无的(“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营造出了清闲静谧的氛围。②触景生情:霜节已至,花蕊再美也被迫跌落枝头,成了脚下泥。作者见此情景心生惆怅落寞之感,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2.秋槐落蕊图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白居易《早蝉》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3.秋蝉残鸣图(请找出这段中描写的景物)3.秋蝉残声图秋蝉又怎样体现“清、静、悲凉”?思考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作者以声衬静,渲染了故都秋天冷清、寂静、悲凉的氛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唉,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4.秋雨话凉图秋雨又怎样体现“清、静、悲凉”?思考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冷清、寂静感)4.秋雨话凉图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思考①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悠然闲适的互答更富有故都的地方特色。②他们的对话展现出故都之秋清闲的特点,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5、秋日胜果图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思考视觉上给人一种冷色调;“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思考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5.秋日胜果图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内容: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写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2)作用: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看,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黄酒—浅淡白干—浓烈稀饭—稀薄馍馍—厚实鲈鱼—味浅大蟹—味久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本体南国的秋北国的秋喻体黄酒浅淡白干浓烈稀饭稀薄馍馍厚实鲈鱼味浅大蟹味久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作者以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何作用?①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②内容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独特之处。③情感上:写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烘托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