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超敏反应_第1页
第十一章-超敏反应_第2页
第十一章-超敏反应_第3页
第十一章-超敏反应_第4页
第十一章-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超敏反应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代表性疾病。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学习目标

免疫保护(免疫力)免疫损伤(超敏反应)免疫应答什么是超敏反应?概念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分型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AbAbAbT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超敏反应分为四型: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40%。我国北京地区的发病率高达37.7%。主要特点IgE介导发生快,消散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Riskofallergy:Familynoneonebothnumberofparentswithhistoryofallergy

50403020100percentofchildrenwithatopy抗原(变应原):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抗体:IgE、IgG4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生物活性介质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或其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药物

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物食入性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酶类物质半胱氨酸蛋白呼吸道过敏细菌酶类支气管哮喘抗体----IgE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Th2细胞

IL-4

抗原

B细胞

IgE

Ig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IgE在正常人体内的含量为0.1~9mg/L抗体----IgEIgEFc段受体(FcεR):

●FcεRⅠ---高亲和性受体组成:α链(1条)、β链(1条)和γ链(2条)存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主要)及嗜酸性粒细胞(活化)。

FcεRⅡ---低亲和力受体存在:B细胞,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FDC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成分—细胞主要参与成分—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1.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2.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3.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分布肥大细胞: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中嗜碱性粒细胞:血液

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5

分钟激活后60

分钟肥大细胞主要参与成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对I型超敏反应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机制:1、直接吞噬、破坏细胞脱出的颗粒2、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4、释放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二、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致敏阶段变应原IgE产生+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致敏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eRTh2APCIL-4BCRIgE变应原

致敏细胞产生IgE机体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与已结合在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结合。使之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介质发敏阶段脱颗粒FceRI炎症反应IgE变应原

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速发相反应和迟缓相反应。

速发相反应:组胺、激肽原酶迟缓相反应: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速发反应和迟发相反应

(1)速发相反应特点

①发生迅速;

②储存介质参与。

(2)迟发相反应特点

①发生较慢,4~8小时内发生,可持续1~2天;

②新合成介质、多种细胞因子等参与。23生物活性介质1.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介质(引起早期反应):组胺

H1:平滑肌收缩

H2: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激肽原酶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

24生物活性介质2.细胞内新合成介质(引起晚期反应):前列腺素D2(PGD2):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白三烯(LTs):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PAF:增强I型超敏反应CKs:

IL-1/TNF(全身过敏反应),

IL-4(

IgE合成)25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介质的共同生物学效应(1)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少量累及:充血、水肿、荨麻疹大量累及:有效血容量↓,血压↓,休克甚至死亡(2)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呼吸困难肠道平滑肌痉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腺体分泌↑

肥大细胞FceRTh2

APC

BCRIgE粘膜下腺平滑肌细胞小血管释放介质

变应原

脱颗粒

致敏肥大细胞产生IgE临床症状肥大细胞B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效应阶段发敏阶段致敏阶段全身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胃肠炎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局部过敏反应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28(一)全身过敏性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变应原以青霉素最为常见,其他还包括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组织蛋白结合而形成完全抗原2、血清过敏性休克:如应用抗破伤风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原:花粉、尘螨、真菌、毛屑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

常见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Rhinorrhea常见疾病32(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变应原:鱼、虾、蟹、蛋、奶等常见疾病:过敏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过敏性休克。

花生过敏导致的香肠嘴(四)皮肤过敏反应变应原:药物、食物、冷热刺激等常见疾病: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小儿湿疹常见疾病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常见疾病荨麻疹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二)脱敏和减敏治疗(三)药物治疗37(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变应原检测——皮试1.目的: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以预防Ⅰ型超敏反应。2.方法:可疑变应原稀释后,取0.1ml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局部皮肤红晕、风团直径>1cm为阳性38(二)脱敏治疗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用途:抗毒素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时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原理:少量多次→致敏细胞分期分批脱敏→暂时全部脱敏→大量注射不致发病39(二)脱敏治疗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减敏疗法)用途:对于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方法: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原理:(1)改变抗原入体途径,诱导产生IgG;(2)IgG结合变应原,阻断其与IgE结合。这种IgG又称封闭抗体。

40(三)药物防治抑制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2.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而发挥作用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药物肾上腺素不仅解除支气管痉挛,而且使外周毛细管收缩升高血压,因此用于急救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42(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43(二)抗体、补体及效应细胞的作用

1.抗体:IgG、IgM2.效应:激活补体调理吞噬

ADCC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血型 Ag Ab/血清A A anti-BB B anti-AAB A、B noneO H anti-A、anti-B输血反应

误输异型血所致。患者出现寒战、意识障碍,血红蛋白尿(酱油尿),甚至死亡,后果严重。A型血A型血抗原A型血输入B型血体内B型血体内存在抗A抗体补体抗原抗体反应输血活化血细胞溶解

Rh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制

输血剌激产生流产母亲(Rh-)(IgG)抗Rh+

第一胎(Rh+)通过胎盘

胎儿体内发生溶血第二胎(Rh+)

死胎、流产等预防措施:可在分娩后给母体注射抗Rh抗体消除进入母体的Rh+红细胞,防止母体致敏或产生抗Rh+(IgG)。新生儿溶血症RB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或病毒RBC自身抗体

RBC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红细胞膜C9C8C5b67自身抗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抗原表位—组织蛋白→刺激产生抗体抗体与药物结合的血细胞相互作用抗体-药物,吸附在血细胞表面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发生机理:①链球菌机体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

产生特异性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②链球菌

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交叉反应)**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临床特点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肾、肺组织损伤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基底膜抗体,激活补体,导致肺出血和肾炎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Ⅱ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总结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概念抗原与抗体在血液中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IC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一、发生机制

游离抗原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

IgG/IgM

活化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参与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先决条件内在抗原变性IgG,自身的DNA

外来抗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影响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的条件:1.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滞留的抗原持续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不断形成。2.免疫复合物的性质◆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抗体

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可溶性抗原+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小)

吞噬清除或肾小球基底膜滤出。◆可溶性抗原+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中)组织内沉积。

3.抗原抗体的比例抗原过剩

形成免疫复合物(小);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免疫复合物(大);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

形成免疫复合物(中)。

4.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免疫复合物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5.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吞噬功能降低;补体功能异常等。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机制

1.补体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C3a、C5a★与C3a、C5a受体(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炎性介质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和水肿。

★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

吞噬免疫复合物

释放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水解损伤周围组织。3.血小板的作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促凝血,形成血栓

局部缺血、坏死释放血管活性胺

血管通透性水肿

68三、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

现象:兔皮下反复注射马血清

再次注射马血清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坏死等2.类Arthus反应现象: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数周后(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清病患者体内抗毒素抗体已经产生而抗毒素尚未完全排除,二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发生。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链球菌可溶性Ag+抗链球菌抗体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RA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病原体的持续感染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形成IC,沉积于小关节滑膜

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总结III型超敏反应必须有IgG或IgM与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III型超敏反应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临床常见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所介导,表现为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损伤。

特点:①由T细胞介导,无抗体和补体参与;②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③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④无明显个体差异。

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效应细胞---CD4+Th1细胞和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76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1)趋化单个核细胞,引起组织损伤2)活化巨噬细胞,分泌IL-1,6,加重炎症反应

(2)

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靶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79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在某些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超敏反应,故称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举例:结核病人——肺空洞形成、干酪样坏死、麻风病人——皮肤肉芽肿形成、结核菌素皮试——局部组织损伤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Granulomainaleprosypatient822、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抗原:(多为半抗原)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

磺胺、青霉素;化学物质——

二硝基氯/氟苯/金属

镍、铬等。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总结IV型超敏反应是由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