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薛以军中多务辞:
②但当涉猎涉猎:
③自以为大有所益益:
④及鲁肃过寻阳及:
⑤一寸光阴不可轻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学的原因是"";朱熹《劝学诗》中劝学的理由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
(4)《孙权劝学》和朱熹《劝学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第1页共71页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书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浜①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衣’②放过,切身③须要急思量。
【注】①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②权:暂且。③切身:对自己有关系之处。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当涂:
②及鲁肃过寻阳及:
③即更刮目相待舌I:
④未晓不妨权放过晓: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的收获是;《读书》中,陆九渊读书的收获
是。(用原文词句填空)
(4)孙权与陆九渊的“读书观”有何异同?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第2页共71页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
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
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
期耳。”
(《北史・傅永传》)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③寻复直奔______________
⑷涉猎经史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4)吕蒙和傅永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
第3页共71页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通人才:
②悉如外人悉:
③余人各复世至其家延:
④石矶西唯问渔船畔: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两文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桃花源记》中,",
"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和百姓生活的安逸;《桃花溪》中,
"_______________"一句选取两个意象,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长桥横
跨,若隐若现的画面。(用原文语句填空)
(4)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4页共71页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
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乙】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在①鼠。"公曰:"何谓也?〃对曰:
"夫社尿②木而铲之鼠因往先④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
者,以社故也。及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不诛
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蒲,腹而有之⑥,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①社:土地庙,这里指社庙。②束:聚集,这里指建构。③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
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④托:栖居。⑤案据:安定。案,通"安"。据,
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意。⑥腹而有之:心腹亲近主人。
(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孰视之/不诛之则乱
B.客从处来/处则卖权重于百性
C.治国何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滁公何能及君也/及国亦有焉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第5页共71页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4)【乙】文社鼠式的人危害是","(原文回答);【甲】
文邹忌身边也有社鼠式的人物,请简述其危害。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
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窿以军中多务辞:
②及鲁肃过寻阳及: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④人有丛学者从: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两文主要都是通过(表现手法)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甲】文
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突出了吕蒙的o
(4)【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
第6页共71页
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
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①逮:至“,及。②文不识:人名。
(1)【甲】文选自北宋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蒙窿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
④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⑤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甲】文中吕蒙提出自己读书的困难是"①"(四个字);【乙】文中匡
衡读书遇到的困难是"②"(两个字);但是他们都成功克服了困难,吕蒙的
学识让鲁肃"③",匡衡的故事流传至今,即大家熟知的④
(后两个空填成语)
第7页共71页
(5)选文结尾写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B.表明孙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C.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
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第8页共71页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鸳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以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B.时时而回进间:间或
C.陟罚臧否臧:赞扬
D.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激:内心表示感谢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一一明天徐公来我家,我仔细看他,自己认为比不上
他。
第9页共71页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一一年后,虽然有想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一一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律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一一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而且能有气节的臣子,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劝谏君主的文章。【甲】文邹忌敢于进谏,让齐威王欣然接纳,修明
政治,从而使齐国大治;【乙】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临行前,感到刘
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B.【甲】【乙】两文都主张君主要广开言路。【甲】文有"比美""进谏""赏谏一朝齐"三个段落,
"进谏"中的"三比"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诫君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中诸
葛亮先向后主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后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的主张。
C.【甲】【乙】两文巧妙劝谏君主的方法不同。【甲】文采用类比说理、委婉劝谏的方式,邹
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类比
进谏;【乙】文作者准确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寓情于理,劝谏后主广
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D.【甲】【乙】两文表达方式不同。【甲】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邹忌先从自家"比美"趣事侃
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齐王听了劝谏立刻实施新政,使
齐国大治;【乙】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第10页共71页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虚幽深,人迹之
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L,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
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管痛⑼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
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竟④凌善⑤、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
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
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为
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⑤凌害:欺凌伤害。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食船舍:
②咸来问讯问讯: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语段(一)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和语段(二)所展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第11页共71页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②不以己悲以:
③或异二者之为或:
④忧民之忧者忧:
⑤人不得则韭其上矣非: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甲】文段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乙】文段中,体现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句子是:"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具体谈谈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认识。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
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第12页共71页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
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瞥爵禄②者,固轻其主;其主鹫霸王者,亦轻
其士。纵夫子瞥禄爵,吾庸敢瞥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
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政)
【注】①稷:人名。②瞥爵禄:指看轻功名利禄。
(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强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_
③提自枉屈猥:________________
④五往而后得见往:________________
⑤天下闻之闻: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3)【甲】文中的""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乙】文中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选段,谈谈【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齐桓公有哪些相似之处。
第13页共71页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推托,②粗略地阅读,③益处,好处,④到,等到,⑤轻视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
得这么晚呢!
(3)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少年易老学难成
(4)《孙权劝学》告诉我们: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朱熹《劝学诗》告诉我们:要珍惜光
阴,努力学习。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③句意:自己认为获益颇多。益:益处,好处。
④句意: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至U,等到。
⑤句意: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视。轻:轻视。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②更:重新。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长兄。见事:知晓事情。
(3)在《孙权劝学》中,孙权认为吕蒙已经当权掌管事务,应该多学习。故孙权劝学的原因
是: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朱熹在《劝学诗》中认为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
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故朱熹《劝学诗》中劝学的理由是:少年易
老学难成。
(4)《孙权劝学》中,从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之下开始学习,其后在与鲁肃的交谈中,其才略
的增长让鲁肃大为吃惊,由此可见,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而朱熹《劝学诗》中"少年易老
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告诉我们,时光是非常容易流逝的,所以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2.
【答案】
第14页共71页
(1)①当道,当权,②至1」,等至I」,③擦拭,④知道,懂得
(2)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②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吴地的吕蒙了!
(3)大有所益(或见往事耳),兴味长
(4)异:孙权认为可以粗略地读书;陆九渊认为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暂时放过,对自己有关系之处一定要反复思考。
同:读书有益。
【解答】
(1)①句意:你如今当权掌管政事。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至等到。
③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舌U:擦拭。
④句意:如果阅读中有一时不知道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下。晓:知道,懂得。
(2)①辞:推托。
②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
(3)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读书的收获是“了解历
史、获益颇多";根据"涵泳工夫兴味长”可知,陆九渊读书时沉潜于其中细细品味。
(4)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认为读书只是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根据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可知,陆九渊认为
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暂时放过,对自己有关系之处一定要反复思考。
两人对于"读书观”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读书有益。
3.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知晓事情,③向南,④粗略地阅读
(2)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曾经)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他,而他却不能回复。
(3)孙权以身为例(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的进行对比,以此说服吕蒙,使之明
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傅永遭到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第15页共71页
(4)二人的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进步。
【解答】
(1)①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为: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见事:知晓事情。
③句意为:不久又投奔南方。南:向南。
④句意为: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涉猎:粗略地阅读。
(2)①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②与:给。答:回复。
(3)根据孙权的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吕蒙"乃始就学”可以知道,孙权以自己为
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进行对比,说服了吕蒙,使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于
是刻苦学习。根据"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可以知道傅永能够"发愤读
书"的原因是"傅永遭到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4)根据"卿今当涂掌事""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可知两人身份相同,
都是武人;根据“蒙乃始就学""永乃发愤读书"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
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两人都有了惊
人的长进。据此回答即可。
4.
【答案】
(1)①仅仅,只,②全,都,③邀请,④边,旁边
(2)①(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②这个渔人一件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桃花源中人听
后)都感叹惋惜。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隐隐飞桥隔野烟
(4)示例:《桃花源记》一文通过虚构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
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
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桃花溪》诗通过描写桃花溪
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
第16页共71页
【解答】
(1)①句意是:仅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②句意是: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悉:全,都。
③句意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④句意是: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畔:边,旁边。
(2)①要:同"邀”,邀请。
②为:对、向。叹惋:感叹惋惜。
(3)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古诗文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
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古诗文中找出原句即可。阅读《桃花源记》可知,"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和鸡狗鸣叫两个方面写出了桃花源
环境的宁静和百姓生活的安逸;《桃花溪》中,"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选取"飞桥"和"野烟"两
个意象,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的画面。
(4)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原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
情,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
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
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溪》中,作者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意
境,作此诗文;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
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
【答案】
(1)A
(2)①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②用烟火熏烧它们就担心烧坏社庙的木质建材,用水淹灌它们就担心浸坏了建筑物上的油彩。
(3)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4)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使邹忌受蒙蔽,对自己认识不清,误认为自己比
徐公美。
【解答】
(1)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
第17页共71页
B项,名词,外面/副词,在外面。
C项,动词,担心/名词,祸患。
D项,动词,比得上/介词,对于。
故选A。
(2)①窥镜:照镜子。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②恐:担心。败:毁坏,此处可译为"浸坏"。涂:油彩。
(3)“夫社束木而涂之”意思是土地庙,(是)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并给它们涂上泥,
“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社”是本分句主语,"束木而涂之"是具体描述"社",故应在"社"后断
开;"鼠因往托焉"中"鼠"是本分句主语,前一分句主语是"社",两分句主语不一致,故应在
"鼠"前断开。故应断句为: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4)阅读【乙】文可知,晏子用社鼠来比喻国君身边的奸臣,这些奸臣“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外则卖权重于百性",危害国家。阅读【甲】文可知,在邹忌身边,其实也有社鼠式的人物,
比如邹忌的妻、妾、友这些人。他们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故意蒙蔽邹忌,使其对自己认识不清,
误认为自己比徐公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
【答案】
(1)①推托,②到,等至U,③另,另外,④跟随,跟从
(2)①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
②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3)对话(语言描写),变化(进步,学习的成就等)
(4)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
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
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等到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及:至U,等到。
③句意:就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④句意:有跟随他学习的人。从:跟随,跟从。
第18页共71页
(2)①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②义:意义,道理。见:同"现",显现。
(3)【甲】文通过吕蒙与孙权以及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叙述故事,【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
对话说明了董遇学习的刻苦。所以两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的。【甲】文鲁肃通
过与吕蒙的谈话感到吕蒙的才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突出表现
了吕蒙的进步变化之大。
(4)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分析作答。从【甲】
文"蒙辞以军中多务”看,吕蒙认为自己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乙】文中,从学者说"苦渴无
日”,表明自己学习没有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没有时间"。
针对这一问题,孙权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来,来鼓励吕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抓住时间,
粗略浏览并了解历史;而董遇则直接教导从学者"当以‘三余”',从"冬天、晚上和阴雨天"挤出
时间来学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
【答案】
(1)司马光,资治通鉴
(2)①推托,②经过,③擦拭,④于是,就,⑤希望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4)①军中多务,②无烛,③刮目相待,④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5)B
【解答】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文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
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①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过:经过。
③句意为: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舌IJ:擦拭。
④句意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乃:于是,就。
第19页共71页
⑤句意为: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愿:希望。
(3)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常:经常。益:好处。
(4)依据【甲】文中"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提出自己读书的困难是"军中多务";依据
【乙】文中"匡衡勤学而无烛"可知,匡衡读书遇到的困难是"无烛";依据"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可知,认真读书后的吕蒙让鲁肃"刮目相待";通读【乙】文,根据平时所积累
的知识可知,【乙】文讲的是“凿壁偷光(凿壁借光)”的故事。
(5)B项,应是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8.
【答案】
(1)D
(2)C
(3)C
【解答】
(1)D项,句意:由此使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奋激发。
(2)A项,"明日"意为"第二天"。
B项,"虽"意为"即使"。
D项,"贞良死节"意为"忠正贤明,以死报国"。
故选C。
(3)C项,"由远及近"错误,应为"由近及远”。
9.
【答案】
(1)①舍弃,②打听消息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3)①说明桃花源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②反映出
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
第20页共71页
③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自然环境:偏僻幽深、秀美怡人。人文环境: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
【解答】
(1)①句意:于是舍弃了船。舍:舍弃。
②句意:都来打听消息。问讯:打听消息。
(2)具言:详细地说出。皆:都
(3)《桃花源记》中文章的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作者引入这一情节,看似与文章的主
要内容无关,犹如闲笔,但此段内容在文章中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是
暗示读者桃花源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找不到的。
而作者之所以写这个故事,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
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
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桃花源记》中对自然环境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而《蓼庄图记》中写到“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
到""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可见两地的自然环境都是"偏僻幽深、秀美怡人"。而人文环境,
《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蓼庄图记》
中"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
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从中可知,两地的人文环境是
"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
10.
【答案】
(1)①曾经,②因为,③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④以…为忧,即"把…当成忧
愁",⑤埋怨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的。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
第21页共71页
下”的儒家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抛却、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
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
【解答】
(1)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②句意: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以:因为。
③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④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忧:以……为忧,即"把……当成忧愁”。
⑤句意: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非:埋怨。
(2)①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即"与谁归",宾语前置句。
②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3)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关键语句作答。【甲】文中,作者在分析了古代
仁人的行为心理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乙】
文中,孟子在回答齐宣王的提问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一
种仁政民本思想。据此作答即可。
(4)解答此题,需在理解两文文意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言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孟子的"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则言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忧乐观
是对孟子儒家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范仲淹抛却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
旨,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行为的准
则。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
【答案】
(1)①亲自,②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③辱。谦辞,④去,⑤听说
(2)①因此我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②于是一起来朝拜齐桓公,很少有不到的。
(3)不求闻达于诸侯,一日三至
(4)①都身居高位,求贤若渴;②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人才。
第22页共71页
【解答】
(1)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自耕田。躬:亲自。
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③句意为:先帝委屈自己。猥:辱。谦辞。
④句意为: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往:去。
⑤句意为: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
(2)①感激:感奋激发。驱驰:奔走效劳。
②朝:朝拜。靡:没有;无。
(3)由“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推知答案。
(4)【甲】文中的先帝和【乙】文中的桓公两个人的身份相同,都是帝王;从"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桓公犹下布衣之士"可以看出二
者都求贤若渴,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2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物必①四十余,方读
《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解二十始受《孝经》《论
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露,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第23页共71页
【注】①公孙弘:西汉丞相。②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医学家,被誉为“针灸鼻祖"。③面
墙:面对着墙一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自幺为大有所益
C.幺此遂登丞相D.去幺六月息者也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建以军中多务(推托)B.见往事耳(了解)
C.犹为翅儒(大)D.此并早迷而晚噩也(睡觉)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学习时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B.【乙】文列举曾子、荀子、公孙弘等人的事例,说明何时开始读书都不晚。
C.【甲】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甲】文说理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说服力
强。
D.【甲】文记述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的两个片段,记事简练,重点突出。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24页共71页
【乙】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
也.…兰蕙丛出,前①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②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③一花而香有余
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④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
门不得不锄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节选自《书幽芳亭记》,有删改)
【注】①前:栽种。②汤茗:热茶水。③干:枝干。④视椒:与椒相比。⑤当门不得不
锄:当权者必须除掉。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②陶后鲜有闻鲜:
③世罕能别之别:
④至其发花至:
(2)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然兰蕙之才德不同B.何陋之有
C.暮寝而思之D.公将鼓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4)用"/"为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苻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B.符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C.前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D.前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第25页共71页
(5)【甲】文赞美莲与【乙】文赞美兰,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日:
"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
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
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
①卷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匿,见往事耳
③不得独私故人________________
④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
(3)文中吕蒙与唐太宗有什么相同的品行?
第26页共71页
(4)【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在描写角度上有何共同特点?请作简要
分析。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
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
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
学也。譬之汀池②,水潦③注焉,董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汗(wu)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蒙春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迨经为博士邪
③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第27页共71页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甲】文是如何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日:
"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
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涉猎()
②遂()
③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3)文中的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质?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什么
第28页共71页
启示。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琬(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①垂崖;叠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
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
高淙③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
山门④,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①控:连接。②磴(dMg):山道的石阶。③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④山门:佛
教寺院的大门。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B.日光下撤澈:穿透
C.不可久居居:居住
D.遁磴而东循:顺着、沿着
第29页共71页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工见小潭自高淙工
B.潭中鱼可百诳头不能容十进人
C.心乐之山之胜盖自此始
D.怡然不动然前瞰涧水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革制品的陈列展示策略考核试卷
- 人行天桥雨棚施工方案
- 天桥门洞基础施工方案
- 油料作物种植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考核试卷
- 2023年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77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案例试题及答案
- 电机维修面试题及答案
- 木材加工企业的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考核试卷
- 电信服务在电子政务的推进考核试卷
- 砼结构构件的预制件质量影响因素考核试卷
- 安全用电、用电安全培训ppt课件
-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高清-可以放大)课件
- DAIKIN大金ACK70N空气净化器中文说明书
- 矿山承包开采合同
- 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导意见
- 市长在市政协会议委员发言会上的讲话
- 电缆沟工程量计算表(土建)
- 优秀教案: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检修与测试
- 高二化学烃的衍生物.ppt课件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评估收费标准
- 钢结构安装专项方案(电梯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