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3D/wKhkGWWPMrGAPRqdAAFR0iP1rfg415.jpg)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3D/wKhkGWWPMrGAPRqdAAFR0iP1rfg4152.jpg)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3D/wKhkGWWPMrGAPRqdAAFR0iP1rfg4153.jpg)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3D/wKhkGWWPMrGAPRqdAAFR0iP1rfg4154.jpg)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3D/wKhkGWWPMrGAPRqdAAFR0iP1rfg41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陶渊明生平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性格。
(二)能力训练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文章中的字词。
2、学习本文朴素自然的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并引发学生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高尚品格。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文章中的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
21、学习本文朴素自然的的语言风格。
解决办法:教师讲解。
难点:1.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高尚品格。
2、理解课文中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决办法: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很多古代诗歌,对古代的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谁?(指名回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陶渊明的文章——《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文体特点。(背景)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一名潜,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不满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乡里,本文是他的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章清新简短,看似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是体现陶渊明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的一篇佳作。
(二)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再读课文,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课题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2、圈点批画出生字词、疑点、难点。同桌交流,以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3、学生参照注释初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幻灯片)凭你对古诗文的积累,你最先想到的是文中那些词语或句子?作者为何要写五柳先生?表现了怎样的志趣?有哪些比喻性的说法?查阅工具书,试解释之。(可同桌互相讨论后回答)教师巡视指导。叫起一名同学读课文(正音正字)。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找错字并订正。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参照练习再读课文。(出示幻灯片)练习一:参照注释自译课文。(独立思考后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疑。练习二:理清文章脉络。(独立思考后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疑。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情境导入法: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归园田居》,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引出课文《五柳先生传》。
2、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3、深入研读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①文章中多处使用否定句,有何作用?
②五柳先生是如何做到“不慕荣利”的?
③五柳先生“衔觞赋诗”时为何“自娱”,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④五柳先生“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晏如也”,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总结。
4、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2)学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交流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5、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3)教师鼓励学生写好学习反思,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
一、引言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回忆性散文,通过对自己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在这篇散文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待人诚恳的学者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本篇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展开。
二、背景介绍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北京任教育部佥事,并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五所大学教授共同组成“反帝爱国运动交际委员会”,积极为电车工人罢工等爱国运动提供支援。这篇散文是鲁迅对1904年至1906年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经历的回顾,主要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内心感受。
三、藤野先生的形象描写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描述了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和教学特点。他笔下的藤野先生身材高大,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颇具学者风范。他严谨治学,坚持科学精神,不拘小节,但又非常关心学生,常常给予鲁迅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心。鲁迅在文章中特别提到,藤野先生并没有因为他的中国学生而给予特殊照顾,而是严格要求他们以实力说话。
四、教学内容设计
1、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鲁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2、写作技巧学习:通过分析《藤野先生》中的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和语言特点等,让学生学习鲁迅的写作技巧。例如,鲁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何运用反讽等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3、思想情感体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他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探讨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学精神的推崇。
4、现实意义探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藤野先生》的现实意义,探讨藤野先生的形象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以及鲁迅的写作风格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等话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通过对藤野先生这一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严谨、真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学者形象。鲁迅用他独特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教育者风范。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藤野先生》这一作品,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评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先生在日本生活的片段,通过藤野先生与作者深厚的师生情谊,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展现出他关心、鼓励、帮助年轻一代的伟大精神。文章不仅饱含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反思。
在《藤野先生》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从生活点滴到学术交流,从观察大自然到思考人生,藤野先生的话语和行动都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藤野先生的言谈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个真诚的朋友。他的严谨教学和对学生的关爱,让鲁迅先生深感敬佩。
此外,《藤野先生》教学实录中还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看法和反思。他通过描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体验,揭示了日本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
评析《藤野先生》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他的文章不仅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也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藤野先生,同时也展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教学实录评析不仅是对一篇优秀文章的解读,也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深入剖析。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师生情谊,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传神写照的细节描写,感悟金岳霖先生的性情魅力。
2、启发学生透过文章表层的平和闲适,体会作者心底的淡淡的伤感。
3、指导学生把握冲淡隽永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介绍汪曾祺与金岳霖先生的关系,简要介绍金岳霖先生。
2、初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3、精读:引导学生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感悟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例如,金岳霖先生对王浩的赏识和关心,王浩在金岳霖先生家中的随意和自由,这些都能展现出金岳霖先生的个性。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透过文章表层的平和闲适,体会作者心底的淡淡的伤感。例如,文中提到的金岳霖先生的孤独感和对已故友人的怀念。
5、品读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冲淡隽永的语言特色。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往往平实自然,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有独特的语言特点。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并讨论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感人之处。小组讨论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7、课堂延伸:介绍汪曾祺其他的著名散文作品,如《受戒》和《故乡的食物》,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汪曾祺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评价
1、针对学生对金岳霖先生的了解程度进行简单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在品味语言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感悟语言。
3、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对优秀的讨论成果进行表扬和推广。
4、对学生延伸阅读的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汪曾祺散文风格的接受程度。
四、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去感悟人物性格,如何透过文章的表层去体会作者心底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冲淡隽永的语言特色。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也是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培养。
1、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5、学生汇报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英勇跳崖。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英勇跳崖)
6、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阅读已经大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懂,并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呆会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
7、学生再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
8、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自己读书、查阅字典词典或是和小组同学一起读读、议议、相互说说等方式来理解不懂的词语。全班交流: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满腔怒火”是指心里充满了愤怒,“斩钉截铁”是指说话做事果断坚决,毫不犹豫;“热血沸腾”是指情绪激动到了极点。)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汇报交流对词语的理解。这些词语你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在读书中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活实际理解;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理解;通过反复朗读句子理解等等。)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质疑并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狼牙山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任务?敌人为什么向狼牙山方向移动?为什么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等。)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狼牙山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并体会五壮士的品质。全班讨论交流:体会五壮士的品质。相机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段。
9、通过读读、议议我们已经大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五壮士的英勇事迹。那么从接受任务到英勇跳崖这中间可经历了不少事情,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4~6自然段),看看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圈圈画画,做上读书笔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学生读书、圈画、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从战士们的语言中体会出他们的勇敢;可能会从动作中体会出他们的勇敢;可能会从神态中体会出他们的勇敢;可能会从心理活动中体会出他们的勇敢。)相机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再质疑并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战士们既然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还要在狼牙山上跳崖呢?)相机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部分(20~22自然段)。大家可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部分,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齐读最后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五壮士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忠心耿耿。)相机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并感情朗读。
1、检查预习,正音、释义:
检查预习,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中流()砥柱准考证()教诲()汲取()砒()霜褴褛()()
②解释词语:
烟霞�光圈弥满不足为奇无恶不作丁宁不逊不耐烦无精打采何尝
2、学生讨论、辨析字形,并用“字义”结合的方法记忆生字词。
学生讨论、辨析字形,并用“字义”结合的方法记忆生字词。后齐读生字词。(可用选择题形式检测记忆效果)
二、讲读第l节:藤野先生的出场背景
1、学生齐读第1节,思考:本段交待了什么?它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这些都属于什么描写?(交代记叙的要素,本段属于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气候特点,隐含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2、领会句子含义:“实在标致极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要反复读,领会作者的意思。“实在标致极了”反话正说,讽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总结句,写出了作者对东京失望之极。问:能否用“没有什么意思”概括作者的感受?为什么?答:不行,“没有什么意思”指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而作者只是对人们的精神状态失望,还有救治国民精神的思想。
3、学生讨论: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本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气候特点,写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三、讲读第2节:藤野先生的出场描写
1、学生齐读第2节,思考:①本文用哪几个词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②“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词语对表现藤野先生的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后答:主要用了“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外貌描写表现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工作认真、待人诚恳的形象特征。
2、学生思考:“我总想睡觉,几乎教师讲课的时候就没有听着”,问:“我”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课?答:“我”是外国人,听不懂日语;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的劣根性给“我”精神造成的巨大震撼,使我倍感痛苦。
3、学生讨论:本段除了外貌描写外还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本段除了外貌描写外还写了讲堂里的情形——“不缺我一个”。它突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我”对此极为不满,为下文写“我”逃到水户转为学医作铺垫。同时交代了“我”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本段除了外貌描写外还写了讲堂里的情形——“不缺我一个”。它突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我”对此极为不满,为下文写“我”逃到水户转为学医作铺垫。同时交代了“我”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教师评价。学生再读体会文意。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2、理解文中准确而富于感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准确而富于感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
2、查找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鲁迅先生在《自嘲》中这样诠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今天我们学习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看看闻一多先生是如何诠释“说和做”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看看闻一多先生是如何诠释“说和做”的。
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臧克家,著名诗人,1930年以一首《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作家朱自清称他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等。
2、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946年),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是我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他的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他拍案而起,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同志高度评价:闻一多同志是“千古文章未尽才”,“要使全国人民都知道”。
3、本文体裁及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选取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他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4、梳理结构,理清脉络(学生浏览课文后填空)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1—7)总述闻先生的说和做特点与众不同。
(2)第二部分(8—20)具体写闻先生的说和做。
①用作人的道德分为两部分:潜心治学方面;爱国方面。分别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举例写闻先生的做。再从这两方面具体阐述闻先生的说。做——说了再做(或言行一致)
②大声疾呼:说了就做(或勇于实践)
这一部分用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了闻一多先生不仅“说”了,而且“做”了。表现了闻先生大胆无畏的爱国精神。文章的主要部分从学者和战士两个方面歌颂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磊落的品格。
③第三部分(21—25):总结全文,有叙述有议论。叙述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议论作者评价闻先生的说和做。(高度评价闻先生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闻先生的钦佩之情。可以这样概括:“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达了闻先生的做人准则,“舍我其谁勇往直前”彰显了闻先生的赤子情怀,“刻苦钻研以身作则”展现了闻先生的学者风范,“拍案而起以身许国”彰显了闻先生的战士风采。
三、课堂研讨与交流(小组内交流)
1、本文写了闻先生的哪几方面的“说”和“做”?主要写了什么?试加以概括。
讨论并明确:文章写闻先生的“说”和“做”,大致又可分为两块内容,试加以概括:第一块是作为学者在起方面的“说”和“做”,第二块是作为战士在言行方面的“说”和“做”。第三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概括总结。另外还有一次特殊的说——“最后一次讲演”。由此可知,文章结构是眉目清晰、严谨有序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内容是相互照应的,而由学者到战士又是层层递进的。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张衡为主线,记述了张衡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介绍张衡的籍贯、家世及早年的情况。
第二段:介绍张衡在太学的表现以及写文章、著书方面的成就。
第三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第四段:介绍张衡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淡泊名利、隐居田园的特点。
第五段:介绍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
三、重点段落点拨
1、第一、二段
①这一段作者为什么特别详细地写张衡的文雅“好从容”,“非素丝”,有“性行洁白”的品德?
明确:作者写张衡的文雅好从容、非素丝、性行洁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其“无求于俗,退托以方”的思想,同时为下文写其在政治上的不慕俗荣作了铺垫。
②“十年乃成”说明了什么?“就”通“修”,又表明了什么?“就”还含有哪些意思?“善属文”、“奇、史、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史、子”指的是什么?“大义归之”怎样理解?
明确:表明张衡很有毅力。“就”通“修”,写文章、著作。“就”还含有研究、撰述的意思。“善属文”指善于写文章,“奇、史、子”指诸子百家的书。因为史指《史记》,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这些都是记载历史和人物事迹的著作,所以作者要“就其深者”,认真研讨诸史子之书十年,才能写成。表现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大义归之”可以理解为经过作者的反复研究、归类整理,使诸史子之书中的大事条理清晰,纲领分明。
③本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才能?末句中的“皆”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详细介绍了张衡在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才能。“皆”字说明张衡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④本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生活经历对表现他的性格和品质有什么作用?去掉这些经历行吗?为什么?
明确:本段介绍了张衡的童年梦想、太学生的才名及无求于时的孤傲。这些生活经历使他的性格和品质得到了表现,不能去掉。
2、第三段
①本段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采取的具体措施。第二层写其治理河间与京城的政治才能。第三层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其在朝中无可比拟的地位。第四层写其在政治上的建树与爱好。
②“治威严,整法度”表现了张衡怎样的政治才能?“上下肃然”又说明了什么?中间连用六个短促的四字句说明一个结果,该怎样表达这种效果?这几句与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照应?这又说明了什么?两个“素”字各是什么意思?前一个“素丝”与后一个“素丝”有什么不同?“不周以动植为说”中的两个代词各指什么内容?最后一句中的“流俗”指什么?末句与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治威严,整法度”表现了张衡整顿法度治理河间的政治才能。“上下肃然”说明其治理有方。中间连用六个短促的四字句说明一个结果,该怎样表达这种效果?该用肯定的判断句来直接说明这个结果是无疑的。这几句与第一段的“无求于俗,退托以方”相照应。“退托以方”是说自己不慕俗荣,“不周以动植为说”正是这个意思。“素丝五经”中的两个“素”都是纯洁的意思。“不周以动植为说”中的两个代词,“周”通“调”,研究;“动植”,指《易经》中《坤卦》论述万物生养的内容。末句与第一段的“无求于俗”相照应,说明他与世俗不合,淡泊名利。
③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一、导入
1、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及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十九年的解牛,且“未尝见全牛也”。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是一种道的境界。其实,种树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今天,我们将走进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探寻其精妙之处。
2、作者及文体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早年的作品,是一篇人物传记。它把种树的道理讲得很形象,讽刺了那些好为人师、自诩为智者的蠢人。文章以郭橐驼种树的事为发端,借郭橐驼之口,谈其种树的经验与教训,并以此类推,进而讲述做官治民的道理。
二、阅读课文
1、听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圈点勾画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3、学生参照注解疏通全文,教师答疑并检查落实。
4、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各段的大意。
三、探究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讨论后明确:本文先写郭橐驼的事迹,再写自己的观点——吏治清明。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作者的主张——吏治清明。文章先通过郭橐驼的事迹说明为官治民的原则——顺乎自然,给民以安乐;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由种树之道联想治民之术,表达了作者吏治爱民的思想。
3、本文是如何将种树的道理与治民起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本文将种树的道理与治民起来,认为种树要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可过多地干预和操心;而治理百姓也要顺应民心,不可烦扰百姓。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因此,文章在叙述种树之法后,用“其莳也若子”这样的话语来比喻治理百姓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他们。接着,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观点时说:“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小民连饭都吃不好了,当官的却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慰问我们一下。这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生活。因此,文章最后用“传其事以为官戒”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希望当朝的统治者能够从郭橐驼的事迹中吸取教训,百姓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使用对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明确:本文多处使用对比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例如在叙述郭橐驼的事迹时,作者将其他种树者与郭橐驼进行对比;在叙述作者自己的观点时,将“他植者”与“视驼所种树”进行对比等。这些对比不仅突出了主题思想,而且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作者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本文双线结构写法。
3、学习本文具体、实在的写人方法。
4、理解重要语段,进一步体会白描手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思想,作者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本文双线结构写法。
3、学习本文具体、实在的写人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驿(yì)馆(gù)畸(jī)形(xíng)杳(yǎo)无消息(xiāo)深恶(wù)痛疾
2、解释下列词语。
盛气凌人:指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美其名曰:把某种事物美化其名,称为某种好听的说法。
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可以照见人影。鉴,照。
杳无消息:长久没有音信。杳,远得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曲折,和谐悦耳。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文中指正直的人。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恶,厌恶。疾,痛恨。
摩肩接踵: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踵,脚后跟。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或极为重要的责任。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思索。耐,能忍受。味,意味深长。之味。文中形容关于藤野先生的传闻很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能理解为传闻很有趣味。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着色不加烘染,纯用简洁的墨笔勾勒物象,相传始于唐代吴道子。小说、戏剧等描写手法中的白描,是指对有关描写对象用简单笔墨作粗略的描写勾勒。鲁迅在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并不是简单化或概念化地只写外部特征,同时更注重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性格特征。这种白描手法是作为民族新文艺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传统手法之一。此外还有“画龙点睛”、“夹叙夹议”、“逆叙倒叙”等手法。鲁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等各种体裁上都有卓越的创造。他写的小说都是短篇小说中的珍品。“博取”是指广泛从前人或外国作品等吸取艺术营养,“洋为中用”是指有分析地吸取外国作品的精华,化为民族新文化的滋补养料并熔铸进自己的作品之中。“博取”与“洋为中用”之间存在着内在:“博取”是“洋为中用”的前提条件,“洋为中用”必须以“博取”为前提和方法;“洋为中用”则是“博取”的拓展和深化。“博取”和“洋为中用”都是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艺术准则。“博取”和“洋为中用”之所以能够成为鲁迅进行文学创作的艺术准则,是由鲁迅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鲁迅自身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阶级立场、世界观等所决定的。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先生在日本生活的片段,通过藤野先生与作者深厚的师生情谊,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展现出他关心、鼓励、帮助年轻一代的伟大精神。文章不仅饱含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反思。
在《藤野先生》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从生活点滴到学术交流,从观察大自然到思考人生,藤野先生的话语和行动都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藤野先生的言谈举止,生动地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个真诚的朋友。他的严谨教学和对学生的关爱,让鲁迅先生深感敬佩。
此外,《藤野先生》教学实录中还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看法和反思。他通过描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体验,揭示了日本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
评析《藤野先生》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他的文章不仅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也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藤野先生,同时也展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教学实录评析不仅是对一篇优秀文章的解读,也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深入剖析。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师生情谊,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的内涵,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包括相关的文化背景、人物背景以及演讲的主体内容等。
2、技能点: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模拟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风格,撰写一篇类似的主题演讲稿,并能够进行演讲。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受到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授课内容
1、演讲主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主题是“中国不亡,有我!”其强调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担当。
2、演讲者身份和背景:梁任公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曾经担任过清朝和民国政府的要职。他才华横溢,思想深刻,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3、演讲内容概述:文章通过描述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展现了他的学者风范和爱国情怀。演讲中,他慷慨陈词,用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鼓励青年一代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步骤
1、讲解时间:本课程为1小时。
2、教学方法:讲授、问答、互动。
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具备音响和投影设备。
4、教学成果: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涵,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从中感受到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四、评估方法
1、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文章的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测验或考试: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小测验或者考试,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
1、教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相关辅助教材。
2、教辅:PPT课件、教案、课堂练习等。
3、科技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六、课程评估
1、学生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验或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成绩。
2、教师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评价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3、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记叙性散文的特点,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探究文章塑造鲁迅先生“活的形象”,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3、领会并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
1、通过文章内容概括鲁迅先生的精神。
2、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动作描写中,发掘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鲁迅的特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品读法。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笔下精妙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讨论法。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申法。由课内引申到课外,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的老师或英雄人物,并进行形象描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那是在1928年3月的一天,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因肺病复发而去世了,享年55岁。这个消息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因为他是当时中国文坛的领袖之一,他的离去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个故事就是关于这位巨星的离世和他留给人们的回忆和影响。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影响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萧红用她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鲁迅形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魅力吧!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5分钟)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灰娃等,黑龙江呼兰人。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家人的安排下与一封建军官结婚,后来因与丈夫不和而离家出走。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她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它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写法。它不是以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等为记叙重点,而是从鲁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着笔,选取其中若干片段,来展现其人格风貌。因此与鲁迅其他众多的小说相比,本篇回忆显得真切感人。
三、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听录音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圈点勾画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记下自己的疑惑之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点拨。培养学生的“三心二意”即“专心、留心、细心;有意注意、有效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挈领法、写读书笔记等。圈点勾画生字词:勾画生字词→查找工具书→正音正形后齐读→记忆易错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义。目的是积累字词知识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正音、释义、造句等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兴趣及其文学文化素养。明确本文重在写人记事——以事写人——借物喻人。(借日常琐碎小事表现人物的风采神韵)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性散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与《一面》比较阅读)加深对记人的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的认识并学习相关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完成课后习题第一大题。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照片及一段精彩的描写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并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文重难点;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并正音正形后齐读以扫除阅读障碍并增加字词积累。(说明学生的“有意注意”的目的地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准备。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和事迹对于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本文通过探究《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教育思想,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教育思想;
2、体会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1、教学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教育思想和作品,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他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其中,重点内容有: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他对语文教育的贡献等。
2、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在课前搜集、整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搜集到的资料,并针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问题设置、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先生某部作品的读后感,或者针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或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他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例如,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下年工作计划例文
- 交警个人半年工作计划范文书
- 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年度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
- 《财产税行为税》课件
- 2024村卫生室工作计划例文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 董事长秘书工作计划
- XX-2021第二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道德工作计划集合
- 咖啡店商业计划书
- 多场耦合完整版资料课件
- 2022年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纪念12.13国家公祭日PPT
- 重医大临床麻醉学教案23腹部外科与泌尿外科手术的麻醉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6.13 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丨苏教版 (共18张PPT)
- 物理化学课件第8章表面化学
- 脑卒中诊疗、护理与防治考核题库与答案
-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复配生产安全操作规程
-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督灸(课堂PPT)
- 孵化问题分析
- 学校工程验收报告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