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_第1页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_第2页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_第3页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_第4页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XX/XXXXX—XXXX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术语与定义、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别及其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B/T054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组织实施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研学导师资格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规范3术语与定义3.1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2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课程是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参与的活动及其进程与安排。也是对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的规划和设计,是研学课程实施过程的总和。研学旅行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他相关说明等几个部分。3.3研学旅行课程类型根据研学旅行的内容主题,可以划分出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活动等六类课程类型。课程实施包括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阶段。4课程开发原则2DBXX/XXXXX—XXXX4.1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探究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努力学习、奉献祖国的远大理想。4.2综合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多角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全面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4.3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亲近自然、拓展视野、参与体验。4.4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4.5趣味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科学设计课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5课程理念5.1以学生为中心研学旅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能力、增进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自主参与为途径,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生成、自主发展。5.2以问题为导向面对现实世界,基于真实问题与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5.3以集体旅行为载体研学旅行强调集体活动、团队学习、合作探究,在共学共研、共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3DBXX/XXXXX—XXXX5.4以探究性学习为方式研学旅行倡导开放性、过程性、生成性的“做中学”活动方式。从行前准备、现场活动到行后总结等环节,均要适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阅读、提出问题、现场验证、构建意义、生成知识和合作分享的能力。5.5以跨学科整合为课程形式研学旅行坚持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从多学科角度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性研学主题,由多学科教师指导实施,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课程结构6.1总体安排6.1.1学校每学年应安排1至2次研学旅行,可分为三个学段,即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初中、高6.1.2研学旅行课程可以某一类内容为主,整合多种类别的课程内容。6.1.3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分解为系列相互衔接连贯的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内容1)标题;(2)单元目标3)内容的相关学科知识点4)学时5)实施的具体时间、地点;(6)实施方式;(7)学习资源;(8)单元学习任务;(9)单元作业;(10)相关注意事项等。6.2学段安排6.2.1小学高年级研学旅行时间宜为1-2天,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要形式;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内容,减少讲授,以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好玩、喜动的天性。6.2.2初中研学旅行时间宜为2-3天,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重视理解性内容,以符合初中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6.2.3高中研学旅行时间宜为3-5天,以知识拓展、理论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体现高中生的探究心理和创新意愿。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应有相应的学分,其成绩和表现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6.3课程目标设定6.3.1每个研学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要求和研学资源特点,科学设定课程目标。6.3.2围绕每次研学旅行的总目标,可设置若干个单元目标,各单元目标共同实现总目标。6.3.3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应该与学科目标相结合,实现研学旅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注重灵活运用学科知识。4DBXX/XXXXX—XXXX6.4课程内容6.4.1课程内容应该与研学目标相契合,并体现综合性、实践性与跨学科性。6.4.2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结合学段要求和学校教学计划,确定研学主题、线路。6.4.3依据研学主题和资源属性,确定研学课程内容,并进行单元化分解和整合,合理安排各个单元的实施顺序。6.5课程实施6.5.1开展行前动员,做好行前课程的各项准备。6.5.2指导行中课程活动,强化过程管理。对吃、住、行等细节进行标准评估,同时对课程内容、实施过程适时评估,及时反馈并做出适当调整。6.5.3做好行后课程环节的交流评价,建议利用各班利用班会、墙报等对优秀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年级评价小组老师对其评判等次,学校组织评选表彰。6.6课程评价6.6.1研学课程评价应包括课程目标检测、课程过程管理、课程成果等评价、课程社会评估。6.6.2对照研学课程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结合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评价。6.6.3做好学生研学评价,将学生个人研学成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6.6.4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方式,联合参与单位、学生家长、志愿者、服务合作部门等参与人员和机构,对该项研学课程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估。7课程目标7.1总目标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拓展能力、生成素质、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2学段具体目标7.2.1小学高年级7.2.1.1价值认同通过研学旅行获得具有积极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行为规范,养成热爱自然、自信自爱、乐观向上的积极品质。初步形成集体观念,形成爱国爱党的朴素感情。7.2.1.2实践内化感受美丽河山和乡土文化,了解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感受艺术常识,能发现、感知、欣赏、评价艺术的美;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提出问题,体验探索过程,尝试解释问题;学习利用多种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能初浅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总结研学旅行的感受和经验。5DBXX/XXXXX—XXXX7.2.1.3责任担当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具有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形成热爱集体、互爱互助、从小事做起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兴趣和意愿。7.2.1.4创意物化尝试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填写研学手册,编写研学随笔、游记等文本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简单的影像成果。7.2.2初中7.2.2.1价值认同能正确认识研学的价值,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初步理解自然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他人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家乡情怀、国家认同;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7.2.2.2实践内化感受祖国壮丽山河和优良文化传统,了解自然、人文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自主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转化成探究小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探究;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利用工具和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初浅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程,总结研学旅行经验。7.2.2.3责任担当养成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对学校、集体、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初步形成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积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形成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7.2.2.4创意物化学会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完成模块作业;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美观的影像成果。7.2.3高中7.2.3.1价值认同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研学旅行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研学兴趣;初步体悟个人成长、职业选择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增加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和感情,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7.2.3.2实践内化感受祖国壮丽山河和中华文化传统,理解自然、人文的基本知识和成果,体悟自然与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蕴;能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形成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研究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鉴别和使用信息,利用工具和资源进行探究性研究;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7.2.3.3责任担当能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了解世界,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形成服务意识,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尊重中华文明成果并由衷自豪,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热爱党、拥护党;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积极了解人6DBXX/XXXXX—XXXX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形成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7.2.3.4创意物化有创意地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完成的研学任务;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有创意和学习意义的影像成果。8课程类别8.1地理类对地理要素与景观、地理环境、地理标志和人文地理等的实地认知、现场体验。8.2.1对自然现象与景观、自然资源与灾害等的现场识别、考察分析;8.2.2对自然生态状况的实地感受、调查分析;8.2.3对自然规律的实地考察、分析印证。8.3历史类8.3.1对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识别、感受、体验;8.3.2对纪念场馆、历史题材艺术等的感受、欣赏;8.3.3历史聚落的文脉传承与文化价值等的了解、体验。8.4科技类8.4.1对科技发展的实地认知;8.4.2对科技建设的现场体验;8.4.3对科技伦理的现实感受和评价。8.5人文类8.5.1对人文特色的实地感知、欣赏、分析、评价;8.5.2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调查、评价。8.5.3对文化建设成果的感受、欣赏。8.6活动类8.6.1社会体育与拓展运动的参与、体验;8.6.2劳动与创业的参与、体验、训练;8.6.3集体生活的体验、感受、养成。9课程实施7DBXX/XXXXX—XXXX9.1行前课程实施阶段9.1.1行前动员9.1.2行前准备9.1.2.1采用讲座论坛、知识小测试、问题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研学相关课程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期待,调动学生的选课动机,带着问题参加研学旅行活动。9.1.2.2相关知识内容准备的重点包括:研学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安全知识、探究学习知识。9.1.2.3布置学生应该做好的物质装备、学习材料和心理准备9.2行中课程实施阶段9.2.1参观游览9.2.1.1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集体生活中与大自然接触,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悟,引导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9.2.1.2注重体现参观游览的关键要素:包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等。9.2.2考察探究9.2.2.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9.2.2.2注重体现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等。9.2.3社会服务9.2.3.1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根据实际可行情况,参与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强调学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9.2.3.2注重体现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等。9.2.4实践体验9.2.4.1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体认职业,如军训、学工、学农等,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9.2.4.2注重体现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景、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况提炼经验等。9.3.5拓展训练9.3.5.1强调团队合作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作用。9.3.5.2拓展训练内容可以包括劳作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安全逃生训练,急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9.3行后课程实施阶段9.3.1设计制作9.3.1.1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信息技术方法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研学的体验、收获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如文字型作品、数字型作品、艺术型作品等。9.3.1.2注重体现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等。8DBXX/XXXXX—XXXX9.3.2交流展示9.3.2.1学生展示研学成果,交流分享研学心得体会,在展示交流中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发展沟通、表达、元认知等多方面能力。9.3.2.2交流展示内容可以包括各类文本成果、影像成果、制作成果等外显的学习成果,也包括研学旅行中的反思及感悟等内化成果。10课程支持体系10.1研学课程手册10.1.1由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的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合作,遵循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讲求知识性与趣味性、过程性与指导性统一,共同编写《研学旅行课程手册》。10.1.2《研学旅行课程手册》的内容应该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容,同时包含地图和研学线路图、领队教师名单、安全知识、团队全体学生名单、特别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10.1.3《研学旅行课程手册》适用于研学旅行全过程,一般包括导学篇、行程篇、评价篇三个部分。导学篇中,主要包括行前的准备、出行必备常识、研学地资源介绍等;行程篇中,要介绍具体的行程安排,分组情况、布置作业或研究任务;评价篇中,应包括行前评价、行中评价、行后评价等。10.2研学辅导资料可以开发研学辅导的相关文本或读本,可以是研学旅行参考资料、研学旅行指导书、研学旅行读本、研学旅行辅助书等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10.3研学数字化资源库10.3.1建设学校门户网站专题网页或者校园公众号,将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各种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呈10.3.2建设网络资源库,开发课程资源包,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资源支持。10.4硬件配套与利用10.4.1针对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配套相应的硬件资源与耗材,应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10.4.2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突出公共资源间的关联利用和硬件资源的共享。11课程保障11.1制度保障11.1.1建立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协同机制,积极参与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并结合课程实施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与完善课程。11.1.2建立研学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建设研学旅行课程的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对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11.1.3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课程评选、交流活动,对优秀研学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9DBXX/XXXXX—XXXX11.1.4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反馈改进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督导,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效果。11.2师资保障11.2.1加强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培训,确立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目标,完善培训内容,提高研学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能力。11.2.2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11.3经费保障11.3.1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都要确保充足的经费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建设。中小学按每生20元的经费标准每年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基地(营地)每年应投入研学旅行年营业额的5%用于课程开发建设,以保障研学课程资源建设、专题研究等活动顺利开展。11.4安全保障11.4.1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11.4.2学校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11.4.3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DBXX/XXXXX—XXXX12.附件附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参考模板DBXX/XXXXX—XXXX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参考模板封面: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课程名称:主题+点课程类型:适合对象:实施机构:DBXX/XXXXX—XXXX一、课程设计理念(简述本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原则、指导思想)二、课程目标(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及单元目标,具体规范详见《中小学研学旅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依据(课本的哪里的延长,与学科的知识关联,与学生的起点水平关联,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