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_第1页
《栎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_第2页
《栎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_第3页
《栎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_第4页
《栎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14/TXXXX—XXXX栎类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栎类林分经营对象、不同发育阶段经营技术、有害生物防控、档案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辽东栎、栓皮栎、麻栎、槲栎、蒙古栎等栎类人工林及天然林的经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LY/T1594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DB14/T1201森林抚育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森林可持续经营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通过模仿森林的自然结构和自然演替过程,形成并保持混交、结构多样的永续森林和高度稳定的生态系统。3.2建群阶段establishingphase通过栽植、播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至每公顷优势木平均树高达到2m的林分建立阶段。3.3郁闭阶段crownclosurephase林分郁闭(树冠层高度约为2m),冠下枯枝树干部分高度2m至2.5m,林木平均胸径约5cm的林分发育阶段。23.4动态阶段dynamicphase树冠下枯枝树干部分达到2.5m之后,林木胸径的平均分布是5cm-25cm的林分发育阶段,即树木高生长和径生长高度活跃的阶段。3.5整固阶段consolidationphase林木平均胸径>25cm的林分发育阶段,此阶段高生长降低,径生长增加,即林分在最终收获之前的阶段。3.6复壮阶段rejuvenationphase林木平均胸径>30cm的林分发育阶段,此阶段采伐收获与开展林分复壮措施相结合。3.7近自然阶段close-to-naturalphase接近自然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分发育阶段,在同一林分可持续性地开展收获、复壮、抚育、间伐等经营措施。4总则栎类林分的可持续经营应遵循以下原则:a)多功能、近自然、可持续的经营宗旨;b)符合栎类树种生长和收获的自然规律;c)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d)混交、复层、异龄的近自然经营途径;e)全林分、全周期、精准化的经营手段;f)智能化、模型化、机械化的技术工具。5规划设计现有栎类林面积或适宜栎类林经营面积较大的森林经营单位和市县,都应编制栎类林经营规划,或者在相关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中编制栎类林森林经营类型规划。栎类林造林、更新、抚育、间伐和采伐等经营措施,应按照相关技术规程或规范要求编制作业设计。连续面积≥0.067hm2以上的栎类造林项目,应纳入工程造林进行调查规划,编制作业设计,并突出生物防火隔离带、栎类乡土树种、混交树种和林道规划设计。工程造林执行LY/T1607的规定,非工程造林可结合实际简化作业设计内容。6基于林分发育阶段的经营技术6.1林分发育阶段3DB14/TXXXX—XXXX根据树木生长发育特征,可将林分划分为建群阶段、郁闭阶段、动态阶段、整固阶段、复壮阶段、近自然阶段等六个阶段。6.2建群阶段经营技术6.2.1技术要求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改良初期生长条件,实现成林:1)高质量栽植或播种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2)补植、补播,3年后保存率≥80%;3)用除草、折灌等方式,清理竞争性植被;4)促进天然更新的混交树种;5)培育林缘以改善生态。6.2.2人工栽植6.2.2.1苗木根据栎类树种特性,应采用1/0或1+1、高20cm~50cm的裸根苗或特定的(无底)容器苗,不宜采用断根苗。混交树种的比例为20%~30%。苗木质量应符合GB6000的规定。6.2.2.2栽植采取随整随栽方式进行,并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根据栎类树种特性适当密植,分别以下两种情况进行:1)造林地灌木或乔木植被盖度≤50%时,保留全部乔木和灌木,株行距1m×2m,最大栽植密度5000株/hm2;混交树种苗木群团栽植,每组不少于9(3行*3列)株;),6.2.3人工播种6.2.3.1清理竞争性植被清除播种带、播种块和播种点上方遮荫的杂草和灌木。6.2.3.2播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7908的规定,播种量和播种方法按照GB/T15776的规定执行。以群团状播种的,每组至少9(3行*3列)穴。6.2.4人工促进天然更新6.2.4.1整地清除母树周围灌木、杂草和枯落物,疏松周围表层土。6.2.4.2覆土4母树落种量较少时,在落种区域为种子覆土2cm~5cm厚。6.2.5林缘培育6.2.5.1林缘建立在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如农业用地、道路)相接的地段,或不同林分相接的地段,或林分与森林道路相接的地段,建立并维护具有防风、防火、观赏休闲、改良土壤等多功能的森林边缘。6.2.5.2树种选择林缘外侧应选择耐火树种,靠近主林分地段应选择树体高大的阔叶树种。6.2.5.3培育方式从外向内依次培养2-3行灌木和2-3行乔木(非栎类)。6.2.6未成林抚育管护按GB/T15776的规定执行。6.3郁闭阶段经营技术6.3.1经营目标此阶段的经营目标为:1)促进林分快速郁闭,抑制竞争性植被;2)促进主干下部自然整枝,提高干材质量和林分经营的可及度;3)调整树种组成。6.3.2经营措施6.3.2.1林分郁闭后,伐除影响优势木生长的上层林木和树形差的林木。6.3.2.2环剥影响保留木生长的竞争木树干,减少经营成本和栎类树干受光度,促进树干下部自然整枝,防止侧枝生长和树干向光照强的方向弯曲。6.3.2.3在坡度平缓、适合集约经营6..6的林分可开辟间距20m-40m、宽1m-2m的平行通道,清理其中所有灌木及乔木(所需的高质量树木可以留下),建设抚育通道。6.3.2.4在沿林道和林缘公路的缓坡和平缓地段,清理地表植被和枯落物。6.4动态阶段经营技术6.4.1经营目标此阶段的经营目标为:1)提高林分活力和稳定性,促进混交;2)促进林分立体结构发育;3)通过促进目标树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多种功能。6.4.2经营间隔期5DB14/TXXXX—XXXX6.4.3选择目标树以目的树种为主,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和具有生物多样性、非木质林产品、动物栖息地等价值的特殊目标树。目标树应生活力强、干材质量好、无损伤、实生起源。栎类与混交树种的比例应为8∶2或7∶3。目标树数量及间距见附录A。6.4.4伐除干扰树分次伐除挤压目标树生长的干扰木,直至目标树林冠与周围林木树冠无接触。保护目标树不受损伤。6.4.5修枝参照DB14/T1201的规定执行。6.4.6其他措施保留林分内中层及下层林木,为目标树下部遮阴。在天然更新差、面积≥100m²的林窗内进行补植或补播。沿林道、林缘公路的缓坡和平缓地段,按2m~3m的宽度清理地表植被和枯落物。6.5整固阶段经营技术6.5.1经营目标见6.4.1。6.5.2经营间隔期每10a进行一次。6.5.3经营措施6.5.3.1伐除干扰树,保留目标树周围胸径小于目标树胸径1/3的林木,保持目标树树冠高度不小于整个树高的50%,郁闭度为0.7~0.8。分次伐除树形差的林木,保留特殊目标树。6.5.3.2疏松林窗内土壤,清除枯落物层,促进天然更新。在面积≥100m²、天然更新差的林窗内补植或补播。6.5.3.3新建或维修林道。在沿林道和林缘公路的缓坡和平缓地段,清理宽度为2m~3m地表植被和枯落物。6.6复壮阶段经营技术6.6.1经营目标实施更新措施,逐步利用上层及中层林木。6.6.2经营间隔期在10a~25a内,分3次择伐成熟林木。66.6.3经营措施6.3.3.1在需要复壮区域,清除下层灌木层。6.3.3.2第一次干预。在上层伐除约占林冠20%的林木(尽量选择小树冠至冠幅小于平均值的栎类和其他林木,或者是邻近已有更新的林窗的林木),进而伐除中层的栎类林木。6.3.3.3第二次干预。根据天然更新的生长情况,最晚在10年后,伐除上层占所剩林冠50%的林木。6.3.3.4第三次干预。再过5-15年后,伐除组成上层所剩林冠的林木;有特定原因的可保留一些特殊目标树。6.3.3.5实施6.3.3.2和6.3.3.3后,伐除林木以促进林窗内天然更新。6.3.3.6实施6.3.3.4后,如果由于母树不足或基于基因的原因,导致主要树种和混交树种更新不足,在林窗内补植或补播目的树种。6.7近自然阶段经营技术6.7.1经营目标本阶段经营目标为:1)可持续利用收获目标树,强化木材择伐措施;2)针对永久性经营策略,不仅在上层培育目标树,也应在中、下层林分内,对表现最好的或稀有树种更新选定为目标树,实施疏伐作业,释放空间以促进目标树生长;3)继续实施更新措施。6.7.2收获目标树根据目标胸径择伐(收获)成熟林木,见附录A。6.7.3培育下一代目标树在上层木以下范围内,继续对表现好的林木作为目标树,进行培育。6.7.4促进混交树种根据混交树种比例,促进混交树种更新。如有必要,可伐除混交树种周围的栎类竞争木。6.7.5继续更新措施人工促进或形成足够的天然更新后,分次伐除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严重遮荫的林木,扩大林窗。7有害生物防控7.1有害生物种类危害栎类树种生长的有害生物主要有:栎旋木柄天牛、栗瘿蜂等蛀干害虫,栎粉舟蛾、栓皮栎波尺蛾等食叶害虫;白粉病、褐斑病和栎实僵干病等病害;鼠兔危害。7.2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施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轻度DB14/TXXXX—XXXX发生区采用人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中度以上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化学药剂施用应符合GB/T8321、NY/T1276的规定,优先使用低毒、低残留、人畜无害的药剂。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分区采用,施药的地块需在药剂完全失效后方可采取生物防治。综合运用防治技术,逐步将受害率降为轻度及以下,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保持不成灾的水平。7.3防控措施7.3.1植物检疫加强植物检疫措施,阻止病虫害传播。7.3.2培育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或将现有纯林逐步改造为结构合理的混交复层异龄林。7.3.3林缘培育营建良好的林缘生物隔离带,保持林分生境,阻止病虫害入侵。7.3.4清除受害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及时清除枯死木、枯死枝、衰弱枝和病虫枝,集中销毁。7.3.5防治技术提倡生物及仿生制剂防治、人工防治、灯光诱杀等方式。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7.3.6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啄木鸟、花绒寄甲、雉鸡、花鼠等天敌,人工挂置鸟巢招引益鸟。8档案管理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专柜保存。档案管理按照DB14/T1201的规定执行。8(规范性)栎类林分目标树数量、间距及目标胸径表A.1规定了栎类林分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树数量、间距及目标胸径值。A.1栎类及其它树种目标树数量及间距表类别立地质量等级IV目标树最大株数(株/hm2)6080200目标树间距(m)97栎类树种目标胸径(cm)6040其它目标树种目标胸径(cm)4540DB14/TXXXX—XXXX(资料性)栎类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表B.1给出了栎类树种的主要有害生物、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表B.1栎类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幼树主干,在栎树皮层与木质部间蛀成一条完整的为害虫道,可引起栎树生长衰弱及风折。栎类纯林危害重于混交林,阳坡重于阴坡,上半坡重于下半坡,人为活动频繁附近发生严重,林内死树越多虫口密度越物理防治: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捉或安装诱虫灯捕杀。成虫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砸击产卵刻槽捕杀卵生物防治:释放管氏肿腿蜂(带白僵菌的肿腿蜂化学防治:成虫羽化前,中度以上地块,用“绿成虫取食嫩枝皮层及叶片,幼虫蛀食树干,由皮层逐渐深入木质部,轻者树势衰弱,重者整株干枯死亡。物理防治:人工捕杀成虫或在成虫产卵期,检查成虫产卵刻槽或流黑水的地方,寻找卵粒,用刀挖或以幼虫危害芽和叶片,被害芽春季长成瘤状虫瘿,使叶片畸形,小枝枯死。受害严重时,虫瘿比比皆是,物理防治:在新虫瘿形成期,及时剪除虫瘿,集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寄生蜂有7~8种,化学防治:成虫脱瘿高峰期喷氰戊菊酯乳剂或高以幼虫蛀食果实为主。成虫啃食嫩枝、栗苞吸取营养,并在栗苞上钻食叶害虫。以蛹在林中树下表土物理防治:人工捕捉幼虫。用黑光灯、瓦水银灯仿生制剂防治:烟碱·苦参碱乳油、白僵菌乳剂栎类的主要食叶害虫,在发生时物理防治:人工捕捉幼虫。用黑光灯、瓦水银灯生物及仿生制剂防治:保护步甲、螳螂等,各种寄生蜂、黑卵蜂、舟蛾赤眼蜂等。在幼虫期喷洒仿生表B.1栎类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续)食叶害虫。1~4龄幼虫群集,潜伏在天幕状网巢内,夜晚爬出来取食物理防治:成虫期用黑光灯、频振灯诱杀。人工物理防治:雌雄产卵前,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冬化学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