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_第1页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_第2页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_第3页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_第4页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十年后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与之相比,中国儿童电影的诞生则要晚一些。张之路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说:1922年到1949年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孕育和萌芽时期。它的准备和引领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电影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中国大陆共拍摄了23部少年儿童影片。我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而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是1922年杜宇先生编导的《顽童》。第一部长儿童故事片是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而对儿童电影的理论与批评实践则出现得更晚一些。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史前时期(1896-1904)和萌芽时期(1905-1921),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但在中国无声片的探索和发展时期,即1921年至1932年间,中国不仅产生了电影批评,而且形成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根据对1949年前的对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料的检索,笔者发现较早出现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时间也基本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兴起于30年代和40年代,其数量较少,但也基本反映出当时理论批评家们对儿童电影的理解。因此,本文的论述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21年至1949年。

作为一种进入中国的新兴事物电影,一开始便被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作是教育和改良的利器。在此之前,梁启超为了开启民智,大力提倡小说,将小说之地位提升到与传统之诗文一样的地位。他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之所以对小说寄予如此厚望,是因为小说较其他中国古典文学文体诗、文、赋等,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然而,随着电影的产生和传入中国,电影所具备的通俗易懂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因为普通民众阅读小说毕竟还需要识字,而观看电影却不需要识字。同时,电影本身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会直接打动和吸引观众。因此,当电影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普及开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敏锐地发现了电影的这个优势,除了让电影承担娱乐、认知的作用外,还要让其承担教育的重任。例如,1912年1月,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全国,要求各省都督办社会教育。在发往各省的电文中称社会教育,亦为今日急务,亦要求宣讲时辅佐有益之活动画影画以收成效。同理,当时的理论与批评家们认为,面对儿童的电影更需要具备教育性。因此,当时有很多理论与批评家主要从儿童电影和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发彼此的关系。

一、儿童电影与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在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史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是一件重要的事件。1932年7月8日,郭有守以恩师蔡元培为旗帜,和第三国际红色间谍陈翰笙联手,联络蔡元培门生故旧、国府高官、大学校长、著名影人共计90人联名发起并在南京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蔡元培担任主席,他在成立大会上所作《开会词》,强调电影与儿童的关系这个《开会词》当年便成为中国儿童电影思想体系的纲领,是中国儿童电影思想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受此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界的一个主要话题便是儿童电影与儿童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儿童电影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明确区分了成人本位的电影和儿童本位的电影

受到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郭有守的《开会词》的影响,儿童电影的概念较为频繁地出现于1935年及以后。徐公美在《谈儿童电影》一文中较早地提出了儿童电影这一概念,他认为要想更好地利用儿童电影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要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举措,消极方面在于:一、请教育行政最高机关,通令全国各电影院,绝对禁止儿童观览成人本位的影片。二、请国民政府立法院修改电影检查法,增加关于儿童观览之限制条例。而积极方面在于:一、请各电影院举行儿童电影日,特为他们规定映放的时间。二、由国家筹款拟制儿童本位的影片,更于各地创办儿童电影院。

同时,徐公美在上述提及的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为成人本位的影片,二为儿童本位的影片,并且明确地区分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而儿童本位的概念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有关儿童本位观念的理论表述,后来被简洁地概括为儿童本位论。儿童本位论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中国化了的理论表述和用语。这一理论传入中国后,首先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紧接着又在儿童文学领域广泛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又影响到中国少儿电影界。显然,徐公美是受到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的影响,在儿童电影理论批评界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影片,即真正以儿童为受众,根据儿童观众的接受特征来拍摄的影片。

具体到对于儿童电影内容方面,蒋建白《儿童电影的展望》指出:至于儿童影片的内容,个人觉得:(一)儿童电影的题材,必须趣味化与表现通俗化;(二)注意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提倡新生活运动;(四)灌输自然科学的知识;(五)鼓励自信力与反抗力等。为了企图优秀儿童的产生,从儿童电影着手,想来也是当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后,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4年后,随着中国工农革命的深入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日剧,苏联电影和电影工作者逐渐进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电影及电影理论与批评通过左翼文化人士的努力逐渐进入中国并产生影响,1932年12月,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恢复与苏联友好关系的压力下,被迫宣布与苏联复交。当时,鲁迅、茅盾、周扬、夏衍、田汉、洪深、郑伯奇、钱杏邨、沈西苓、沙汀、胡愈之等五十余人,就中苏复交致电苏联人民委员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当时各个报纸上的电影副刊阵地,几乎都发表过介绍苏联电影事业和传播苏联电影艺术的文章,单是《晨报》的副刊《每日电影》,在1933年一年内,就发表了有关苏联电影的文章达五十篇之多。此后,在整个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内,传播苏联电影艺术一直是左翼电影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受此影响,中国少儿电影理论与批评界也开始出现关注苏联少儿电影的情况,其表现为介绍苏联少儿电影创作及理论与批评,并结合中国少儿电影创作实践提出自己的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联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的引介和学习

与美国纯市场运作的儿童电影创作机制相比,苏联儿童电影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保障的模式来制作儿童电影,从而保障了苏联儿童电影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随着苏联儿童电影的崛起,苏联经验逐渐引起中国有关人士的重视,并将其引介到中国来。沈志远翻译的《关于苏联儿童电影院的任务问题》一文中提及了儿童电影院的目的和任务。他认为儿童电影院对于苏联劳动者的儿童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它是学校以外的一种最有力量的教育机关;这种机关是把电影当作手段,来实现一般的社会主义儿童教育的任务,并且把自己的(即儿童电影院的)工作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训育工作密切地起来。沈志远文中提到,要实现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就要将儿童电影院的工作和学校的教育和训育密切结合,这一思路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少儿电影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一篇没有署名的《苏联的儿童电影》中介绍,苏联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前进,已为世界所公认。最近苏联又以十二分的努力,注意到儿童电影,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根据妇女与儿童的新五年计划,一九三八年出品的电影中,儿童影片占百分之二十五。这说明苏联很重视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在其新五年计划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与好莱坞纯商业性的追逐市场的电影生产模式完全不同。所谓儿童影片,原是一个总称。儿童影片还按照着儿童的年龄,而各异其形式与内容。譬如说,给年龄最幼的儿童们所看的影片,往往是故事类,配以特殊的音乐。给八岁到十二岁儿童所看的影片,又往往是关于诸如无线电控制船只等的新发明。给十二岁以上儿童所看的影片,则都有剧本的说明书。这反映出苏联的儿童影片按照儿童的年龄不同阶段来拍摄,具有极强的对象意识,而这一点又被后来的儿童电影创作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儿童需要的。同时,不但儿童电影的摄制,要适合年龄不同的儿童们的需要,就是儿童电影院的构造,也要配合他们的条件。莫斯科现在已经有八家专供儿童观看的电影院,所设的座椅,其高度都随着年龄而不同。这说明苏联设有专门的儿童影院,其中的座椅都按照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而设立,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儿童的重视和呵护。

(二)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内容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

苏联儿童电影的创作内容对中国儿童电影创作也有着重要启示。署名韫的《谈谈苏联儿童影片》中说:年轻的苏联电影,自创始以来,便即拍制儿童影片,以应全国儿童的需求。一九三六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儿童电影制片厂,迄今已有十年的历史,成立不久便又设了一个分厂,专门拍制给幼年儿童和小学初年级学生看的影片。苏联的儿童影片,大部取材于古代和现代的民间故事,为使苏联儿童知道过去革命与内战时代的史迹,各位导演无不绞尽脑汁,精心摄制这类历史的影片,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高尔基的三部曲《我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三部影片亦都轰动一时,曾在苏联全国到处公演。关于伟人传记影片主要的有:《列蒙托夫》,也都是苏联儿童所欢迎的作品。此外,有许多影片则有描写苏联儿童日常生活的,如:学校生活、儿童组织、道德问题、人对人的关系等。许多苏联儿童文艺作家都与苏联电影界有着密切的合作。

文中提到了苏联儿童电影创作的机制。苏联于1936年建立了儿童电影制片厂,这样从创作机制上保障了儿童电影,使得儿童电影创作有专门的资金支持和专业的创作队伍。受此影响,中国于1981年建立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家专门为儿童创作电影的电影制片厂。苏联儿童电影的创作内容主要有表现苏联伟大历史的民间故事、革命战争电影、成长电影、伟人传记电影、儿童日常生活电影等,以上的这些儿童电影题材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儿童电影的创作。苏联儿童电影界还与苏联儿童文艺作家有着密切的合作,这对后来儿童电影注重从儿童文艺作品中吸取养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诸项举措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童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苏联儿童电影创作的思想也影响到中国儿童电影的理论批评,如注重在儿童电影中注入意识形态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通过生动形象的儿童电影形象地传达出背后的主义。这样的电影用以培养具有阶级斗争意识的新儿童,用以从根本上推翻旧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如民天在《儿童电影的任务》中认为:儿童电影在中国,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见到过。而我们所见到的,却就只有来路货,如阿丽丝漫游奇境记,鲁滨逊漂流记,生路和金银岛等片子罢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是哪一种的儿童电影呢?当然,这是应该依照着中国客观环境所要求的事实作为取舍的标准的。像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等,并非处在次殖民地的中国儿童所需要的;就是生路那样的引导着流浪街头的苦儿们从事生产工作,成为创造新社会的生力军,虽然是值得借镜,然而如果全般的应用过来,也是没有办法想的。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的政治组织之不同,而最主要的应该是把国际的政治形势下,中国之所以成为次殖民地的原因,及其求解放的途径,藉着电影的形式与技巧,详细地分析给儿童听,使他们了解社会的形态。现社会的形态是怎样的呢?显然地两种不同的人类对立着;说明白一点,一方面是努力将真的和平的新社会建立起来的人,另一方面恰恰和这个相反,他们因为种种的矛盾而日趋灭亡,但为苟延残喘计,便以极残酷极卑鄙的手段来阻碍真的和平的新社会的建设。可是结果将怎样呢,事实上告诉我们,新的社会猛速的进展,使得旧的矛盾日趋显露。回光返照地应等着死灭。这是从事于中国的儿童电影的人所应该深刻地认识和坚牢地把握着啊!当然,交给儿童们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也是必要的。

很明显,作者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文中出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的政治组织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响。同时,作者指出当时的社会形态由两类人对立构成,一方面是代表着正义方的努力将真的和平的新社会建立起来的人,另一方面是代表着邪恶的日趋灭亡的阻碍真的和平的新社会建设的人。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的说出阶级对立,但通过其表述也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影响。显然,作者的希望是通过儿童电影来告诉中国儿童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同时也交给他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用以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而这种运用儿童电影创作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理想也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随着20世纪20、30年代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一部分的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及理论与批评对当时的中国儿童电影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仅限于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