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以下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揣摩
琐屑
落慌而逃
莫名其妙B.弥望
签署
云蒸霞蔚
冠冕堂皇C.隽永
震颤
感人肺腑
自惭行秽D.恪守
荒芜
和言悦色
残羹冷炙2.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近体诗是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新诗体,它继承了汉魏以来古体诗的特点,又在诗歌格律方面有所创新。如,同属唐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都是近体诗。B.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他们的代表作《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C.《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和辛弃疾的代表作,两首词都是咏史怀古类古诗词中的经典,词人都借怀古抒发了自己的怀抱。D.闻一多是
20
世纪中国著名诗人,提倡写新格律诗。《红烛》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诗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二、选择类3.以下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君子生非异也
生:天性B.君子不齿
齿:并列C.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似D.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4.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时候学习,长大了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D.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三、情景默写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选作其中4题〕①诗人在创作中常引用前人的诗句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短歌行》中,曹操先是引用《诗经·郑风》中的句子“____,悠悠我心〞,接着又引用《诗经·小雅》中的句子“呦呦鹿鸣,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之情。②古代诗歌中,诗人借“鸟〞这一意象营造意境、有所寄托的现象很多,如陶渊明的“____,池鱼思故渊〞,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等。③即使面对美景,诗人也常心生悲情。如白居易面对“____〞,却“往往取酒还独倾〞,李煜面对美景却感慨“____,往事知多少〞。④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最终在清风、明月中寻到了慰藉,领悟到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哲理。⑤课堂上,师生要共同营造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老师不一定处处都超过学生,学生也未必在各个领域都不如老师,这是因为“____,____〞。四、选择
简答6.阅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①)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②)同样可以信任假设祖假设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③)四季的转换,(④)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
。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方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
甲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法律是
乙
,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取材于《礼治秩序》〕(1)以下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虽然
②但是
③不仅是
④更是B.①虽然
②但是
③只是
④而不是C.①不但
②而且
③只是
④而不是D.①不但
②而且
③不仅是
④更是(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②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③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④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⑤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⑥一两天果然好了A.②⑤⑥③①④
B.①②④⑤③⑥
C.③②⑥①⑤④
D.①④③⑥②⑤(3)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作品,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适宜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
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
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Days。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假设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局部,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一的零头。1934年8月,在北平7.作者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饱尝故都的秋味?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8.文中多处运用比照的手法来表现故都之秋的特点。请任举一例并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旧衣服李汉荣⑴新衣服,也许好看,也许不好看,但都不耐看;旧衣服,即使破旧,即使不好看,那也耐看,因为那后面藏着时光和故事。⑵一件衣服从新穿到旧,与你肌肤相依,由隔膜而熨帖,由一件商品变成你身体的一局部、经历的一局部、生命的一局部,需要时间的磨合。⑶一件再合身的新衣服,刚穿到身上,总有些貌合神离的“隔〞的感觉。你穿着那件新衣服,衣是衣,你是你,衣服还只记着自己被染色裁剪、被加工制作、被讨价还价、被买卖的商品身世。刚上身的衣服还保持着它的物质的固执、冷漠和生硬,它徒有款式而没有内涵,徒有品牌而没有品位,徒有花色而没有神韵。它还没有从与你的朝夕相处中获得情思、经历、气质和风韵。⑷一件衣服只有穿到一定时间,与人完全形魂交融,才真正属于你。你在穿这件衣服,这件衣服也在通过你表达和完成着自己;你在呵护这件衣服,这件衣服也在体贴着你,感念着你。一件衣服穿久了,穿旧了,就有了你的味道,你的神貌,你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和样子。衣者,依也。衣服对人有着郑重的托付和信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托给这个人,也体贴着这个人的身体和心情,珍惜着相遇相依的缘分。即使把衣服挂起来晾晒,衣服也固执地保持着穿衣人的身形,不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轻易改变对一个人的依恋。即使把衣服折叠了放在柜子里,年深月久起了皱褶,你一旦抖开它,它立即记起你,也记起它本来的样式,你穿在身上还是那么贴身,像老朋友贴着身子轻声叙旧相互取暖。⑸我想起了父亲生前穿的那些衣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衣服总是旧的,父亲也是旧的。这种“旧的〞感觉,构成我对故土、对农业、对土地的印象。父亲多半生务农,在田里干活时,常常把衣服放在田埂上。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远远地,就看见田埂上父亲的旧衣服。旧衣服像蹲在田埂上的父亲,在看着田里的父亲。这时候,我感到田里的父亲和田埂上带着他气息的衣服都在看着我,我隐约体会到“旧〞之深沉,感受到双倍的凝重和温暖。抬眼,顺着父亲的背影望过去,旧的老屋、旧的农具、旧的耕牛、旧的炊烟、旧的阡陌……那是千百万年的久和旧,是常看常新的久和旧,这一切都是那样值得感谢和尊敬……⑹我又想,老子该是穿着一身素白旧衣骑青牛徐行,于水边冥想,他那落满时光尘埃的宽广衣袖,飘曳了数千年;庄子肯定不轻易扔掉他那身旧年青衫,他的身体包裹在有限的款式里,而心灵和思想则超越有限的尺寸抵达宇宙的无限;屈原该是穿着那身缀满芝兰香草的缟衣长衫,独立荒原,吐纳天河,向上苍发出一连串凝重的天问;陶渊明布衣素襟,种豆溪畔,采菊东篱,在朴素的劳作里领悟生命的深意;杜甫、苏东坡、马致远、曹雪芹……在我的想像里,他们也都是旧衣飘飘、银发苍然,胸臆间生发出辽阔深厚的智慧和诗情,和岁月一起成为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⑺而如今,我们越来越见不到旧衣服,越来越见不到穿旧衣服的人。⑻用过即扔,不停地、快速地弃旧换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衣服穿不了多久,洗不了几次就被扔了。衣服刚刚熟悉你,刚刚和你有了感情就被遗弃了。每个人的穿着都与服装产业捆绑在一起了,穿衣成为拉动产业的商务行为。衣服,很快脱尽了数千年来深藏在皱褶经纬里的母性的手温和柔情,脱尽了蕴含在襟裾领袖里的幽思和寄托,成为没有情感没有经历没有意味的物质。⑼如今的衣服不敢对穿衣服的人有情义,因为人对它是那么薄情和寡义。⑽我常常看见,在肮脏的垃圾堆里,在恶臭的废水沟里,有许多被抛弃的并不算破旧的衣服。衣服们还带着穿衣人的体味、身形和气息,却被穿衣人毫不留恋地扔了。连与自己肌肤相亲的一段经历都无情地扔了,还有什么不能扔、不敢扔呢?⑾我也曾看见,一阵大风将随意抛弃在地上的半新不旧的衣服卷起来,挂在一根根电线杆上,衣服以人体的形象在风里左摇右晃,前拉后扯,渐被撕碎。我突然一阵心惊,这些被抛弃的衣服,何尝不是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的处境的写照!⑿人,应该保持节制、安静、谦卑和俭约,保持一种本色的朴素和适度的清贫。这样的人,无疑显得有些旧,却是从根性上保持着自然品格和朴素美德的人,才是与同样清贫和朴素的大自然般配的人,才是愿意与艰辛的大自然荣辱与共的人。⒀许多年了,我一直渴望,在喧嚣的市声里,在汹涌的人潮里,缓缓走来一位素衣旧衫、面相高古、神情安详的智者。我会走过去向他鞠躬,拜他为师,与他忘年交,听他说些旧年旧事,聊些旧书旧人,叙些旧情旧梦。这时光派来的智者来自更远的生命源头,他的素衣旧衫里,每一个衣兜都揣着传说,每一个纽扣都缀着情思,每一个补丁都藏着故事。他使此刻的宇宙,此刻的生活,不再喧嚣而慌张,不再混乱而迷茫,不再浮华而空洞;因了他的到来,山水重归幽深,天地重归苍茫,人世重归质朴。⒁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几件旧衣服。〔取材于李汉荣的同名散文〕9.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衣服也固执地保持着穿衣人的身形
固执:顽固而不知变通B.旧的炊烟、旧的阡陌
阡陌:田间小路C.深藏在皱褶经纬里的母性的手温和柔情
经纬:衣服上的纵线和横线D.面相高古、神情安详的智者
高古:高雅古朴10.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与人貌合神离,是因为此时它还是没有情感,没有经历的物质。B.衣服与人的形魂交融是指经过时间的磨合,衣服与人像老朋友一样,彼此有情有义。C.作者不赞成现代服装产业的开展,因为这样生产出来的衣服缺少母性的手温和柔情。D.作者借对时光派来的智者的渴望,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意蕴丰富、引人深思。11.作者认为旧衣服后面藏着怎样的“时光和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12.作者在文章第⑾段描写了一个大风将旧衣服卷起,挂在电线杆上的场景,请简要分析这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13.作者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几件旧衣服。〞实际上,生活中人应该拥有的“旧〞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所写的这类“旧〞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旧〞的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六、微写作14.班里有同学在学写文学短评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以《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中的任意一首为例,向他们介绍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要求:结合具体作品,方法正确,条理清晰。150
字左右。15.寒假将至,如何不过度依赖等电子产品,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是很多同学需要面对的问题。请你为高一同学寒假期间如何使用电子产品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16.请以“走过冬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杭州召还乞郡状①苏轼臣昔于治平中,自凤翔职官得替入朝,首被英宗皇帝知遇,欲骤用臣,会臣丁父忧去官。及服阕入觐,便蒙神宗皇帝召对,面赐奖激。是时王安石新得政,变易法度,臣假设少加附会,进用可必。自惟远人,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负心。臣即上书论奏,极论新法不便,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而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臣缘此惧祸乞出,连三任外补。而先帝眷臣不衰,党人疑臣复用,构造飞语,酝酿百端,必欲致臣于死。故臣得罪下狱。悍吏将带吏卒,就湖州追摄,如捕寇贼。臣即与妻子诀别,留书与弟辙,处置后事,自期必死。过扬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监守不果。及窜责黄州,每有表疏,先帝复对左右称道,哀怜奖激,意欲复用。而左右固争,以为不可。臣虽在远,亦具闻之。以先帝知臣特达如此,而臣终不免于患难者,以左右疾臣者众也。及陛下即位,起臣于贬所。臣惟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可以少报万一。因与司马光异论,光初不以此怒臣,而台谏诸人,逆探光意,遂与臣为仇。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又缘臂痛目昏,所以累章力求补外。今者忽蒙圣恩召还擢用,窃计党人必大猜忌,磨厉以须。臣之刚褊,众所共知,岂敢以衰病之余,复犯其锋?虽自知无罪可言,而今之言者,岂问是非曲直。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公正以相知,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臣岂敢恃二圣公正之知,而傲党人阴中之祸。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又欲陛下知臣平生冒涉患难危险如此,今余年无几,不免有远祸全身之意。再三辞逊,实非矫饰。臣假设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假设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所以反复计虑,莫假设求去。臣不敢辞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惟不愿在禁近,使党人猜疑。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取材于《苏轼文集》注释:①元祐六年〔1091〕二月,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接到任命后,苏轼屡次上书辞免翰林学士承旨,不许,五月十九日,苏轼再上乞郡状。17.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争欲倾臣
倾:排挤B.自期必死
期:预料C.逆探光意
逆:违逆D.磨厉以须
须:等待18.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蒙二帝非常之知
岂敢以衰病之余B.其党无不切齿
臣假设守其初心C.光初不以此怒臣
未尝假以色词D.而今之言者
而傲党人阴中之祸19.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构造飞语,酝酿百端捏造流言,想尽一切方法编造罪名B.而吏卒监守不果然而吏卒对我的监视没有结果C.必为巧发而阴中一定伺机发表意见而暗地中伤D.再三辞逊,实非矫饰再三辞谢推让,决不是造作掩饰2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21.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博物馆,有一块镌刻着“守其初心〞四个大字的巨石,“守其初心〞即出自本文。你认为本文中苏轼面对皇帝的征召起用,反复乞辞,与他的“守其初心〞是否矛盾?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其一〕①杜甫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慨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注释:①757
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辗转投奔肃宗的杜甫被授左拾遗,不久就因上书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22.以下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峥嵘〞两句,写诗人刚进村远望所见,寻常之景中寄寓着诗人微妙的感觉和心情。B.“柴门〞两句,写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其中有辛酸,也有如释重负的喜悦。C.“妻孥〞两句,是说妻子儿女对我此时才回来感到吃惊,并因为我晚归而伤心流泪。D.邻人的“感慨亦歔欷〞,既有对诗人能归家的羡慕之情,又有触景而生的自伤之痛。2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营造宁静祥和的气氛。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将诗歌前后内容紧密联结在一起。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24.本诗结尾处,作者与家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要“更秉烛〞?又为什么会有“如梦寐〞的感受?九、命题作文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可能人人都是船长,水手也有水手的精彩;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有宏伟大业,也有琐碎小事,无论大小,做最适合你的事吧。以上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找到自己的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1.B【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标准汉字的能力。A.“落慌而逃〞中的“慌〞应写成“荒〞;C.“自惭行秽〞中的“行〞应写成“形〞;D.“和言悦色〞
中的“言〞应写成“颜〞。应选B。2.A【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都是近体诗〞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古体诗,而不是近体诗。应选A。3.C【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如〞,动词,到、往。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应选C。4.B【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遗〞,大的方面放弃了。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应选B。5.
青青子衿
食野之苹
羁鸟恋旧林
渚清沙白鸟飞回
春江花朝秋月夜
春花秋月何时了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衿〞“苹〞“羁〞“渚〞“朝〞。6.(1)C(2)D(3)甲:按着仪式做的意思乙:从外限制人的【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虽然……但是〞是转折连词,“不但……而且〞是递进连词。语境“信任自己的经验〞与“信任假设祖假设父的经验〞之间是递进关系,排除AB;“只是……而不是〞是并列连词,“不仅是……更是〞是递进连词。语境强调乡土社会很少流动的特点,老农感知到的只有四季的转换,排除D。应选C。〔2〕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说“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①中“她一听哭声〞与前文衔接紧密,应排在首句;④衔接①解释这种现象;③⑥衔接是房东老太太的做法和结果;⑤中“也因之〞作解说,衔接②。最后的排序是①④③⑥②⑤。应选D。〔3〕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下句可知,此处是阐释“礼〞字的含义,上句有“仪式〞一词,应填:按着仪式做的意思乙处,此处讲法律与礼的不同,前文“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强调“礼〞从内限制人,那么法律就是从外限制人。此处应填:从外限制人的。7.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更深层次的是作者对故园的依恋,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8.例如:《故都的秋》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比照,写出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可知北国的秋特点鲜明,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非常喜爱。结合“故都的秋味〞“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作者对故园的依恋,游子对家乡的思念。8.此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故都的秋》,1-2段用比照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静〞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13——14段用比照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9.A10.C
11.①一件旧衣服后面藏着衣服与主人由陌生到熟悉,由貌合神离到彼此相合相融、有情有义的经历与故事。②父亲的旧衣服后面藏着作者与父辈间深沉、凝重而温暖的故事;藏着千百万年来家乡朴素的生活态度与方式。③先贤们的旧衣服后面藏着辽阔而深厚的智慧和诗情,这些智慧和诗情与岁月一起成为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12.①这个场景描写进一步印证了人对旧衣服的薄情和寡义。②这个场景描写让人从这些被抛弃的旧衣服的命运想到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类自身的处境。③这个场景描写承上启下,上承如今人类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下启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与方式的反思。④这个场景衬托了“追新不忘念旧〞“从根性上保持自然品格和朴素美德〞的主题。13.例如:我的“旧〞是一双运动鞋。它从最初的有点挤脚到后来变成我的脚的形状,我们一起走过了家乡的小路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别看他来自于集贸市场的地摊上,它可是韧性十足,不仅仅是走过了万里平路,更是跑跳过了坎坷的山路。它跟着我来到城市的大理石路,我们都有点不熟悉这里的路,失败的时候它默默陪伴我,等我想到方法的时候,我们又一起出去寻找出路。来城市多年后,我有了很多其他的鞋子,但这双运动鞋却是我走长路、爬山路一定会穿的鞋子,我们是朋友、是战友、是彼此的一局部。【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固执〞在此处的意思是由于人长时间穿着一件衣服,衣服和人完全形魂交融,真正属于你,不仅穿起来贴身,还像老朋友一样相互取暖。此处的意思没有贬义。应选A。10.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不赞成现代服装产业的开展〞于文无据。通览全文,只有“我突然一阵心惊,这些被抛弃的衣服,何尝不是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的处境的写照!〞这句话和时代的关系比拟紧密,但也只是说物质主义的时代,而并非涉及到“服装产业〞。应选C。1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一件商品变成你身体的一局部、经历的一局部、生命的一局部,需要时间的磨合〞,衣服变成身体和生命的一局部,一件旧衣服后面藏着衣服与主人由陌生到熟悉,由貌合神离到彼此相合相融、有情有义的经历与故事。“我想起了父亲生前穿的那些衣服〞,父亲的旧衣服后面藏着作者与父辈间深沉、凝重而温暖的故事;藏着千百万年来家乡朴素的生活态度与方式。“老子该是穿着一身素白旧衣骑青牛徐行,……庄子肯定不轻易扔掉他那身旧年青衫,……;屈原该是穿着那身缀满芝兰香草的缟衣长衫,……;陶渊明布衣素襟,种豆溪畔,采菊东篱,……杜甫、苏东坡、马致远、曹雪芹……
在我的想像里,他们也都是旧衣飘飘、银发苍然,胸臆间生发出辽阔深厚的智慧和诗情,和岁月一起成为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先贤们的旧衣服后面藏着辽阔而深厚的智慧和诗情,这些智慧和诗情与岁月一起成为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1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衣服以人体的形象在风里左摇右晃,前拉后扯,渐被撕碎〞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主义时代里人迷失自我,无法找寻到自我的人的形象说明,这个场景描写进一步印证了人对旧衣服的薄情和寡义;这个场景描写让人从这些被抛弃的旧衣服的命运想到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类自身的处境。“我突然一阵心惊,这些被抛弃的衣服,何尝不是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的处境的写照!〞“许多年了,我一直渴望,在喧嚣的市声里,在汹涌的人潮里,缓缓走来一位素衣旧衫……〞,这个场景描写承上启下,上承如今人类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下启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与方式的反思。“一阵大风〞“随意抛弃在地上的半新不旧的衣服卷起来〞“在风里左摇右晃,前拉后扯,渐被撕碎〞“一阵心惊〞“物质主义时代里人的处境的写照〞,这个场景从反面衬托了“追新不忘念旧〞“从根性上保持自然品格和朴素美德〞的主题。1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学会珍惜陪伴我们很久,见证我们成长的作用看不出来有大多的但是却无可代替的物品,潜在的意思是珍惜人生中的沉淀和积累,不要被浮华的物质世界蒙蔽了眼睛。旧的对象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也可以是学习常用的物件等,只要是使用频率比拟高,作用看似平常,但是缺其不可的东西。比方一双陪伴我们行走世界的鞋子,或者一只历经考场的钢笔都可以成为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有感情有温度的物件。体验和感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描述,这些物品伴随我们走过平坦的光明之路,也见证了我们失意沮丧的一面,它们像老朋友一样成为我的那件“旧衣服〞。最后学会珍惜这些老物件,珍惜生命中的陪伴我们很久的人和感情以及古老的经典智慧。14.例如: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比方《声声慢》可以赏析叠词运用之妙。先明确观点:巧用叠词,奠定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声声慢》如何在表达愁情时别出心裁地运用叠词。如开篇短短十四个字,凄惨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开篇时就揪起了读者的心,使人深陷于悲愁的气氛当中。最后总结叠字用得自然妥帖,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得以尽情的表现。【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此题是评论类微写作。写作要求。以《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中的任意一首为例,介绍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要求:结合具体作品,方法正确,条理清晰。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上下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局部,除了注意议论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因为字数限制,可以具体指导一种方法,先概述这种方法,再结合所给作品中的一篇进行具体阐释。写作思路指导:可以边介绍写作方法边选用题目中的一篇作例子示范如何写文学短评。如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确定观点;然后举例,如《归园田居》可以赏析其中的白描手法,观点可以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然后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论证观点,如具体评论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心境的表现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最后总结,如《归园田居》陶渊明以白描的方式,将景物介入你的想象中,但并不固化你的想象,寥寥数语就能引起人们对园田的向往。17.C18.A
19.B
20.是想让陛下知道我因正言直行、坚守信念不肯改变而触犯众怒的情况,由来已久了。
21.例如一:不矛盾。苏轼之所以面对征召反复乞辞,恰是为了守住死而后己的报国之心。以往的经历证明,只要在皇帝身边,他就会不断地受到党人的排挤中伤,自身将会遭受灾难而无法安心报国,所以只有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才能继续报效国家。例如二:矛盾。苏轼的“初心〞是报国之心,死而后已,那他就不应以任何理由回避皇帝的征召和报效国家的时机。在皇帝身边会受到党人的排挤中伤,恰说明皇帝还需要苏轼的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因此,无论是“臂痛目昏〞“余年无几〞,还是“群小侧目〞“远祸保身〞等理由都有悖于他的“初心〞。【解析】17.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逆,揣测。句意:揣测试探司马光的意图。应选C。1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助词,的。前句句意:却受到两位皇帝超出一般的赏识。后句句意:怎敢在衰老多病的余年。B.前句,代词,他的。句意:他的同党没有不咬牙切齿的。后句,代词,自己的。句意:如果我坚守自己的本心。C.前句,介词,因为。句意:司马光起初并不因此生我的气。后句,介词,用。句意:从未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过他们。D.前句,连词,表转折,却、可是。句意:但是今天的谏官。后句,连词,表承接。句意:就轻视党人暗箭伤人的灾祸。应选A。1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B.“监守〞,监视看守,“果〞,名作动,实现。句意:然而因为有吏卒监视看守,想法没能实现。应选B。20.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危言危行〞,正言直行;“独立不回〞,坚守信念不肯改变;“犯〞,触犯;
“所从来远矣〞,由来已久了。21.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例如一:不矛盾。结合“臣假设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所以反复计虑,莫假设求去〞可知苏轼之所以面对征召反复乞辞,恰是为了守住死而后己的报国之心。“而先帝眷臣不衰,党人疑臣复用,构造飞语,酝酿百端,必欲致臣于死。故臣得罪下狱〞“而台谏诸人,逆探光意,遂与臣为仇……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以往的经历证明,只要在皇帝身边,他就会不断地受到党人的排挤中伤,自身将会遭受灾难而无法安心报国,“臣不敢辞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惟不愿在禁近,使党人猜疑〞,苏轼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这样才能继续报效国家。例如二:矛盾。“臣不敢辞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的“初心〞是报国之心,死而后已,那他就不应以任何理由回避皇帝的征召和报效国家的时机。“臣假设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假设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在皇帝身边会受到党人的排挤中伤,恰说明皇帝还需要苏轼的独立不倚、知无不言。“而臣终不免于患难者,以左右疾臣者众也〞“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又缘臂痛目昏,所以累章力求补外〞“又欲陛下知臣平生冒涉患难危险如此,今余年无几,不免有远祸全身之意〞,无论是“臂痛目昏〞“余年无几〞,还是“群小侧目〞“远祸保身〞等理由都有悖于他的“初心〞。参考译文先前,我在英宗治平年间,从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职位上任罢归朝,先是被英宗皇帝赏识优待,英宗皇帝准备迅速提拔重用我,正赶上我遭遇父亲的丧事,辞官守制。等到我守丧期满重新入朝,便又受到神宗皇帝召见并答复了他的提问,得到了神宗皇帝当面的嘉奖鼓励。当时王安石刚刚掌权理政,主张改变法度,如果我稍加迎合,必然会得到进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能玩火教案反思
- 海岛冰轮初转腾说课稿
- 农忙季节临时帮工合同
- 通信设备公司人才引进合同样板
- 车辆报废回收企业管理办法
- 通信工程配电房建设协议
- 人力资源服务审批指南
- 网络应急演练
- 设备买卖合同签订预付款政策
- 肌腱断裂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
- 2024-2030年中国肉牛养殖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效益分析报告权威版
-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品牌经理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5年
- 多能互补规划
- 珍爱生命主题班会
-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课件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
- 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语文答案
- GB/T 44291-2024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 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教学设计)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补充(北京)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