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选择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址中,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是()A.北京人遗址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大汶口遗址3.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5.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C.社会经济繁荣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6.四川三星堆遗址(约公元前2800年一前800年)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7.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商王作为群巫之长和统治者,不仅对民众进行精神安抚,还让灾民尽快得到物资救助。商王以下,宗、祝卜、史等人既是商王进行占卜的辅助者,也是落实救灾措施的具体执行者。这反映出商朝()A.充满了神权以及专制色彩B.防灾救灾是商王的主要职责C.国家机构的治理功能增强D.已形成完备的官僚政治体系8.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 9.《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材料表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的是()A.体现民本观念B.宣扬君权神授C.实行等级制度D.强化宗族关系10.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加有价值B.历史的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二重证据更利于还原历史真相1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1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A.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B.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C.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1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14.《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1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16.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17.战国时期,楚、秦在容量单位方面均实行斛、斗、升制,除楚国外,其余各国一升均约200升。在重量单位上,越、楚、秦等国形成了两、斤、石等单位,其一斤都在250克左右。据此可知,当时()各国经济交流频繁B.计量体制业已成熟 C.度量衡单位标准化D.国内市场秩序混乱1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 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 D.推崇“仁政”19.如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20.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1.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22.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A.推广儒家思想B.建立皇帝制度C.实行郡县制度D.统一文字货币2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2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2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26.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27.“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实行()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内外朝制2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9.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推行郡国并行 D.实行推恩令30.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专门负责铸钱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各地私铸的钱币全部销毁。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平抑市场物价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商业发展D.削弱宰相权力31.《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A.民贵君轻的思想B.无为而治的主张C.君权神授的思想D.重本抑末的主张32.汉武帝尊崇儒术,而其后的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很大33.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34.“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测量、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A.《诗经》B.《史记》C.《九章算术》D.《神农本草经》35.这部著作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它”是()A.《春秋》B.《论语》C.《汉书》D.《史记》二、材料分析题(2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6分)材料一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4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春秋战国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秦汉时期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