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模板16篇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
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kèhánjiānpèiyānjìróngshuòtuòzhuāngzhuóbàng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2
【教学要点】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2、精彩片断赏析。
3、项羽人物形象探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板书)
范增献计
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
(1、2)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宴会中范增举玦
(3、4)项庄舞剑经过
樊哙闯帐
刘邦离席
宴会后张良献礼结果
(5~7)无伤被诛
三、精彩片断赏析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图:
玦项剑项帐项
举羽舞伯闯王
增不庄翼哙款范应项蔽樊待
四、项羽人物形象探究(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1: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2)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拓展: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_巨猾对比鲜明。
提问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分角色朗读
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实例分析
文章中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课文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②思想内容的表达。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后面写翠翠爱听不知谁唱的歌,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解答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文章处处有歌声。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
二、基础能力测试
1、下列判断中,有一项是有错误的,请找出来()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B、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C、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弛名于川、黔边地。
D、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答案
1、D
2、C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4
教学设想
本课拟通过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应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种: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
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
(一)导读
1、激发兴趣
《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2、目的、方法
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
(二)文本阅读
1、想象、对比
学生在阅读好作品时,一般无法克服“一气呵成”的心理,这种阅读热情应该肯定,但同时也有负面影响,重情节、轻思考无疑是突出的现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控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上述毛病,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课件中我有目的的把原文分成四个部分(详情见课件)。学生每读完一部分都要按要求对下文进行“原创”,否则就无法继续下一部分的阅读。
第一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收到参加上层社会的舞会请帖,她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把借来的丢了,她会怎么办?
第三部分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再次遇见佛来思节夫人,会发生什么事?
第四部分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是假的,对此你感到惊讶吗?
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励下,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接龙”。最终通过自己的“原创”(想象作文)与作者原著的对比,来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这里,学生或多或少的收获完全是通过比较而悟出来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2、交流、借鉴
阅读完全文后,接着,学生陆续在课件中的留言板上张贴自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第一印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私”的说话环境,有利于他们畅所欲言。而且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有发言权的局限。这两点提高了学生说话,尤其是说“真话”的积极性。这样,众多的有个性的意见的多元化的撞击,必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这时适当的“挑拨离间”,引发意见相左的同学之间的“学术”争论,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观点,驳斥别人的观点。为了让人信服,学生就要学会利用课件中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如果感到课件中提供的材料还不能满足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提供的站外链接或搜索引擎进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关资料。
教师主要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学生在信息流中淹没自己,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借鉴,更要善于创造。
3、协作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中的留言板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研究的结论,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形成小组,充分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更具建设性的观点。
这里的协助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高低不平,教师要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为教学助手,一起来引导、辅导暂时落后的学生。
(三)拓展阅读
在课件中,我还提供了《简·爱》《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的内容简介以及全文阅读的网站链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通过与简·爱、娜拉、爱玛、苔丝和安娜等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玛蒂尔德夫人的理解把握。
另外还提供了莫伯桑的其它作品以及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主要作品,力求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把握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持续性学习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校园的局域网随时查找所需的材料,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时尚的话就是可以“将学习进行到底”。
而教师则要定期到网上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去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报纸的重要补充部分——副刊。
2.掌握精读和略读副刊的方法
3.启发学生做摘抄、剪贴报纸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一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的副刊。
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副刊的“副”字就是次要的,附属的意思。当然,这是相对于报纸这种宣传工具的主体部分来说的。
(二)内容分析
1.读第1节和“怎样阅读副刊”的第1节,概括出副刊的性质、特点、作用。
(性质:副刊是有别于新闻版面的一种专刊,它虽然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报纸的主体。
特点: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作用:副刊起配合作用,补其他版之不足。)
2.副刊的内容很丰富,可读性很强,这是它的特点,《怎样阅读副刊》这篇短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它的特点。1节从文体上讲的(念第1句)文体兼备,2节,从种类上讲的(念第1句)种类繁多。
3.阅读副刊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1)不宜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副刊上
(2)浏览标题,确定精读和略读篇目)
4.以副刊中的一篇文章作精读示范,从立意,构思和语言三个方面提示学生怎样精读。
[例]精读《“盼盼”的微笑》
在立意上:文章从“盼盼”这个名字的含义入手,表达了中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强烈愿望,和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构思上,1节提供了全文的抒情线索:“盼盼”的含义然后提出“盼盼”,“你在盼什么?”和“盼盼”,已盼了多久?两个问题,围绕“美好”“亲切”展开抒情,结构全篇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正是全文的主题所在。
在构思上,作者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联想。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作者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并通过引用中的对比,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着分岐、动乱和不协调的状况,造成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相距甚“远”的现实。接着抓住月亮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这个共同点,联想到奥运会之旗——五环旗的五环也是圆的特点,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夙愿”。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通过黄河日夜奔流,长城历史久远联想到中国终于迎来了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日子,表达出中国人民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语言上,这是一篇散文诗,兼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和语言凝炼的特色,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结构较远诗歌松散一些。这篇文章语言深沉、含蓄、热烈,读者要跟着作者的想象而展开联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突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感情,勾画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三)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阅读副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做的工作;积累资料,我们说读报纸要注意积累资料,这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副刊中来的,因此,我们要在阅读的同时,把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将来,为我所用。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6
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及九叶诗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祖国人民深切的挚爱,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诗人赞美的是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国,大学教授,现代九叶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是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二、朗读:
方式:1、放录音带让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2、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生字生词)
三、理解:
方式:在师生一起诵读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一节:
1、站在历史的高度描写中国人民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2、表现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
3、表达对祖国人民深挚的爱。
第二节:
通过一个农夫表现中国人民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现状的特点,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节:
1、表现祖国人民多灾多难。
2、表达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节:
赞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下面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四、鉴赏:
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做总结。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诗没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构结,形式自由活泼,完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讲究音韵,但有诗歌内在的旋律。
本诗没有押韵的特点,但有内在的诗歌的旋律,读来生动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了密集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环境。
4、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诗人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五、主题:
方式:由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这首诗赞美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五、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一、环境、灾难、挚爱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劳、隐忍、顽强二、没有音韵,但有旋律
三、贫困,饥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灾难,赞美,顽强四、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7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一、导入
六百三十年前的元代,济南名士张养浩来到潼关,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心中伤感无限,于是一声长叹便化作千古名曲《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时,千年古都咸阳早已荆棘遍地,蔓草丛生,已经一千一百年不复见三百里阿房宫了。
遥想当年,始皇登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大业已成,意气风发。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室式样,再造于咸阳。将虏获的各国美女、珍宝,纳入其内。昭示自己扫六合,混天下之丰功伟业。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
这是一座怎样的宫殿啊!《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换算成现代计量法,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一个标准的教室大约是56平方米,我们一整个学校才8万平方米,而阿房宫的一个前殿就有我们一个学校那么大,容纳万人绰绰有余。而在西安的阿房宫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堪称震烁古今的第一大宫!遥想其曾经的雕栏玉砌,朱粱画栋,我们真恨不得掀开历史的重重面纱一睹它的风采,或是坐时光机器去拦下楚霸王那野蛮的一把火,保留下这千千万前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可惜,如今的我们,也只能通过杜牧的一篇辞赋,来寻觅其往昔的绝世风采了。
朗读
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见书)他最有名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和七言绝句。大家熟悉的有:
怀古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梳理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读第二小节
8.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1.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zú)业久(wéi)
不(míng)一钱不(dàn)于前驱
愤(mèn)反(_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0
课文分析:
课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深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师:说得真好!一个充满着温情的词语:亲人。老人与海鸥就像——(生接说)亲人一样。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欣赏老人爱海鸥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同时更是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这种与海鸥之间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让人动容,也为第二课时,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埋下了情感上的伏笔。
二、自渎悟情——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出示PPT)生读“没想到过了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2、师: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清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15——19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并与同桌交流。
(1)快速朗读,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2)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海鸥的心情吗?
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3.老人把海鸥当作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亲人,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4.汇报交流
预设: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大不一样”,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式与平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2)师:老师从你们的回答当中知道了,海鸥此时是焦急的、悲伤的,(出示PPT)海鸥们连声呼唤,他们似乎在说什么?
(3)师:同学们,海鸥们一声声热切的呼唤有惊讶,焦急,还有悲伤,谁能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师:我分明看到了一只焦急热切而又悲伤的海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哪些地方能够体现海鸥对老人的一片亲人般的深情呢?。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2)如学生说到“瞻仰”,理解瞻仰的意思。瞻仰指恭敬的看,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学生讨论汇报)
(3)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这种亲人般的温情,还有对伟人的尊敬与爱戴吗?(指名读)
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师:你体会了什么?(生发表意见)
(2)师;好,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现在你就是一只海鸥,把你最好的祁祷与祝福送给老人吧!(生闭上眼睛祁祷)
师:睁开你们的双眼,把这份守灵时诚挚的感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齐读)
(3)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同学们你们读16自然段描写海鸥的句子,老师读描写老人的句子。
师:同学们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继续交流。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师:这一段都值得大家好好体会,出示PPT:谁有信心读一读这一段。
请一生读。
(2)师范读,把“扑”字读成“飞”字,引导学生讨论行不行?(学生讨论汇报)
(3)师:看来,这两“扑”含义很深,情意更重,写作时,用词要反复推敲,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感动了,这里面的焦急、悲伤依依不舍是多浓的一份情感,生死都愿意相随。一只只海鸥扑过来,形成了一道(生接)白色旋涡。
师:这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段,读出海鸥们一片深情。
生自由读,再请两生到三生个体读,请生评价。
师:读得真好,今天,老师把当时两张真实的照片带来了,(一张是排队瞻仰守灵时的照片,一张是海鸥“扑”过去的照片)出示PPT,师配悲伤小提琴曲《离开你的那一天》沉重解说:海鸥们站成两行,他们一动不动为老人守灵,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老人,生前你没有儿女,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女,让我们为你守灵,为你祁祷吧!老人的遗像不得不搬走了,海鸥们不顾一切的扑过来,大声鸣叫:不,不要搬走这张照片,让我们再看我们的亲人一眼,给他鞠个躬吧!”同学们,拿起你的书,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第16、17自然段。(生深情齐读)
5.同学们用心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生汇报)
师:正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所以才会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板书)看着这样悲壮的场面,这不禁又让我们想起老人精心喂鸟的情景(出示喂鸟画面)回读: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师: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十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像照顾儿女一样,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着这首美妙的歌—学生读(变换成的诗,配以《致爱丽丝》音乐)?
过渡:多美妙的一支歌呀!可如今却变成一首悲情的哀歌,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师渡:是啊,老人的心里归牵挂的还是海鸥,海鸥们对老人也是依依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彼此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生想象写话: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2、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师: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出示PPT),师解说: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
2、师: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现在来听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吾从而师之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吾师道也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班家长工作计划6篇
- 电工实习报告总结15篇
- 幼儿园个人工作总结2022
- 职业培训学校工作总结
- 全国助残日宣传工作总结7篇
- 学生会实习报告模板锦集五篇
- 护士辞职报告(15篇)
- xx市内河航电枢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四川xx煤炭储备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全教案范文集合6篇
- 背栓工艺课件
-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
-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 检验科制度汇编
- 开题报告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温湿度测量系统设计
- 固定技术规范-电缆保护管-MPP
- 铁路桥梁墩身施工专项方案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详介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计价格[1999]1283号_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
- 展厅展馆中控系统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