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_第1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_第2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_第3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_第4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阅读要求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

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内容,理清思路,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

语句的表现力二显然,高中阶段更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初中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注重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和思想方法”。中考命题严格定

位在“懂”上,试题以主观性“简答题”为主,兼有少量客观性“选择题”。高中阶段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要求是“了解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

(-)中考试题例举

(湖北省咸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直何必气壮

张穷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

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

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

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

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

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

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

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

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

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

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

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

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

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

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

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

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

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

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一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试题分析】

1.D【解析】ABC都是某方面的观点。

2.B【解析】这一段话是举例论证好的批评教育人的方式能起更好的效果,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不是为了

说明陶行知是著名教育家。

3.A【解析】本文结构不是总分总式,而是层进式。

(二)高一试题体验

(黄山市屯溪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

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

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

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

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做过研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

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

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

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

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

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

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

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

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

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

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

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

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

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

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

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太空中必定

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太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

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1.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

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负质量”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

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

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D.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

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

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B.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

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C.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

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D.“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

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

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

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C.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

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

D.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

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试题分析】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或然与必然混淆,“或许”

错,原文为“在天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混淆概念,“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错,

只有理论而未实际建造,理解偏差。B项,张冠李戴,“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

空间”错。D项,偷换概念,“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错,原文中“稳定”指的是虫洞。

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B项,“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错,理

论探究不等于“海市蜃楼般的猜测”。

(三)学习指导

1.命题原则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

(B级)与分析综合(C级)。从选文上看,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

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从设题上看,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

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命题形式稳定,三道单选题,考点也相对固定。与高考相适应,高中各学段对

这类文章的检测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的,重点考查准确认知,难点为逻辑推断能力考查。以下几种

方法是命题者最常用的设题方法:(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

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

偷换概念。学生必须将选项与筛选出来的原文逐一对照分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2.解题方法

第一步,读文章,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

第二步,按顺序答题。对涉及局部内容的题,可采取以下解题步骤:(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

度;(2)确定有效阅读区间;(3)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第三步,回读全文,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四)衔接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

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

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戏剧欣赏,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弄清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

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

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中涉及多处人物之间的

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

实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实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

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戏剧欣赏,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

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

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环境、人物的动作及心理等,

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

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

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普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

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

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

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他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戏剧欣赏,还要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第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第二,要揣摩人物的语

言;第三,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

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

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

有哪些变化。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形

象,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

D.我们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中

的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

剧的情节。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

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

外部动作。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发展的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把握

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

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最后

还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试题分析】

L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说“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

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所以B项把“戏剧文

学”应改为“戏剧”,此处偷换概念。

2.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错,原文第三段是“直接展

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B项,表述不全面,除了“舞台说明”,从第三段来看,还有“人物语言”;

C项,从第三段来看,“内部”与“外部”互调。

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项,“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

“最后”应为“其次”,选项把三者顺序颠倒了。原文第四段是“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

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最后……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点透视,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如果不明此理,是难以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精髓的。如杜甫的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诗人究竟在哪里望?王嗣爽《杜臆》说:“公盖在岳麓,神游岳顶”,“想象登岳如此,

非实语,不可以字句解也”,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

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今人唐诗及杜诗选本,多

从此说。

但这种传统的说法总难令人满意,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焉有望泰山而不登临之理?更不会如萧涤非先

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如不登山,怎能看见“齐鲁青未了”的壮观?那更看不见“阴阳割昏

晓”的奇景。

于是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说,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说登日观峰而望。然而,问题又出来了,

既然杜甫已经在日观峰观日出,何以不一鼓作气,登上绝顶,而发出“会当凌绝顶”的向往之叹?既然杜

甫已经登上岳顶(把“会当”解作“正当”)何以登顶之前会看见天晚归山的飞鸟呢?那么登上岳顶不是

到了夜晚了么?

两种不同的见解,似乎都有理,又似乎都无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理,是因为他们都抓住了诗歌“写

实”的原则;无理,是因为他们都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我认为着眼于“写实”而跳出写实来研究这首

诗的立脚点,是可以比较圆满地得到解答的。

诗中写到“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等句,非身临其境,是杜撰不出来的。可见说诗人未登泰

山而只是冥搜得之是不足信的。但是,如果仅以“写实”来看,这首诗仍然有不少使人迷惑的地方,就拿

首联来说,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都无法看见“齐鲁青未了”的,除非你坐上飞机在高空俯视,但那时杜

甫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要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就得跳出“写实”,另辟蹊径思考了。

大家知道,诗虽求真实,但不是写生画,不是把看得见的一些事物叠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意境,

乃诗人心中之境,它虽来源于生活实景,却不局限于生活实景,“略貌取神”,这四个字最能概括这两者

之间的关系。就这个特点来说,诗人已经由目游泰山进入到神游泰山了。这时,诗人是以自己对泰山的理

解和情感来组织画面,而不拘泥于自然的时空顺序了。一二句是诗人以大观小,从全宇宙的角度来观察泰

山,为泰山空中摄神,打下高大雄伟的基调。三四句,立脚点从空中降至山上,着重从视觉感受写其色彩

之绚丽。五六句,立脚点又从山上移至山腰,着重从动态的角度写其灵秀。后两句,其意不在写景,而在

抒情,抒发诗人壮志凌云的少年意气,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实乃全首之警策、全诗的视点是游移的,是

散点透视,其立脚点或高或低,忽远忽近,诗人和读者都好像在空中自由翱翔,享受着情感意念上的真和

美。

(摘编自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点透视”是从观察点的角度仰观俯视、远望近察的一种流动性审美观察方式。

B.王嗣爽的《杜臆》与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对杜甫《望岳》的理解存在差距。

C.有人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登日观峰而望,但也难以解释通全诗的内容。

D.作者认为诗人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来写泰山的,理解时要跳出写实的角度来思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王嗣爽和仇兆鳌的话,论证自古对杜甫的《望岳》一诗就有不同的理解。

B.作者指出近年来有人提出的异说,为自己观点的确立找到了可以比较的不同说法。

C.作者分析前人和同时代人理解上存在的疑点,从怎样理解诗句上论证自己的观点。

D.本文论证上事例与事理结合,从“散点透视”的角度对《望岳》一诗做了新的解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散点透视”的审美方式,可使景物画面在诗歌作者的空间意识中得以自由铺展。

B.作者认为,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不符合诗人年轻气盛的特点。

C.只有抓住“写实”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才能真正鉴赏出《望岳》的艺术特色。

D.《望岳》一诗的立脚点虽然是游移的,或高或低,忽远忽近,但都离不开写实的原则。

【试题分析】

4.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跳出写实”以偏概全,原文第4段是“着眼于'写

实'而跳出写实”,可见选项表述不全面。

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作者阐发自己的观点,不是“从怎样理

解诗句上”,而是从诗歌写作的“立脚点”,即“散点透视”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原文开头就说“散

点透视,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如果不明此理,是难以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精髓的”,下面开始举例,

可见论述的角度就是“散点透视”。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不符合诗人年轻气盛的特点”分析错误,原文

“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焉有望泰山而不登临之理”是对前文的“传统的说法”的分析,对萧涤非先生说法

分析的原文是“如不登山,怎能看见‘齐鲁青未了’的壮观?那更看不见‘阴阳割昏晓'的奇景”。C项,

原文说“散点透视,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如果不明此理,是难以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精髓的。如杜

甫的《望岳》”,可见本文是从“散点透视”的手法上来赏析《望岳》的,同时“只有……才……”的说

法也过于绝对。D项,“但都离不开写实的原则”推断错误,从原文“立脚点从空中降至山上”来看,立

脚点指的是观察点,有虚有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于过去较为宏大严肃的政治用语,“不忘初心”的说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亦透出深厚的

历史文化意蕴。对于这个词的词源出处,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出自佛教的文献典籍,并

列举佛经中经常出现的“初心”一词为证。然而,对“不忘初心”的词源追溯却不能止于佛教文献。因为,

其一,此四字亦出现在儒家类的文献之中,南宋王柏《答叶都仓书》“尚赖患顾前好,不忘初心,以大公

至正,成始成终之,是犹有余望也。”此文献时间虽较晚,但足见“不忘初心”一词非佛教所专用。其二,

佛教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绝大部分佛经都是自外文翻译而来。当时翻译佛经,用词常依托中文经典中的成

语典故。所以,“不忘初心”可能有更早的汉语文献词源。第三,佛教语境中的初心,虽然在某种意义上

也是一种志向,但是佛学语境中的志向更强调一种对世俗世界的出离心,并不强调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和现

实伦理义务的责任。故从语义上说,作为当今政治话语的“不忘初心”,与佛教文献中的所指亦相去甚远。

从语境和语义判断,“不忘初心”较早的出处应该是《孟子》中“不忘其初”一语。《尽心下》记载:

“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不忘初心”和“不忘其初”实际

上是一语之转。传统注疏中对“不忘其初”一语的理解存在模糊之处。《礼记•礼器篇》亦有此四字,然语

境有别:“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根据前人注解,这里所谓“初”,即礼之最初的依据,

一方面是人之本真的性情,一方面是历史文化的传统。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人之真实情感,礼即是虚文;

若任情妄为,而不求之于有历史传统的礼文表达情感,礼即丧失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感,所以也不能构成礼。

这两者自然融合而统一于礼,这好比说:人以其真实的内心情感而融入了某一历史文化的传统,或者说在

某一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回归于其内心的真实。总而言之,这里的“初”,一方面是对人本真性情与历史

文化传统的觉悟,一方面又是基于此觉悟而升起的学习的动机和志向。把握住这个初,才能很好的去学习

和理解礼。虽然很难确定《孟子》与《礼器》篇时间先后关系,但两篇文献中“不忘其初”一词,实有相

通之处。要而言之,《孟子》中“不忘其初”应该是“不忘其本来志向或动机”的意思,当然这种志向之确

立乃是基于对某种历史文化使命之真实理解和体脸。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称赞“吾党之小子”,欣赏他们不忘最初从学的体验和志向。孔子生于春秋

末年,礼坏乐崩,社会秩序大乱,孔子少慕周公之德业,孜孜不倦,以期拨乱反正,复兴周文,在鲁国未

申其志,故周游列国,本欲得君行道,但历经坎坷,未能得偿所愿。后知自己的政治抱负、文化复兴志业

恐怕不能行于当世,故而有思归传道之念。孔子之思归,并非因仕途不利而生消极失落情绪,而是想到了

家乡的年轻人而充满希望。孔子评价这些年轻人说“不忘其初”,就是强调这些年轻人有真诚而远大的志

向,其不辜负自己理想信念的品质和气魄最为可贵,这足以担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故有''盍归乎来''之感

叹。显然,这里的“不忘其初”四字更接近于现在“不忘初心”的含义。

从后人对“不忘其初”的化用和注解来说,此语义的同源性则更为清楚。现存北宋“古灵四先生”之

一陈襄《与陈砥秀才书》一文,该信函主要是勉人立志,开篇说“士而其志不胜先王礼义之任,则可谓士

欤?”结尾处劝勉向学,“庶几成就其学不忘其初之志”。明代程敏政《嘉兴县东塔寺四进士题名记》记

载,四位书生早年都曾隐居于嘉兴东塔寺读书,甘受清贫寂卖,后来四人先后举进士第,为纪念出身故地,

故请求作者写“题名记”一篇以为纪念,该文中提到“惟士必有坚定之志,然后可与有为”“(四人)不

忘其藏修游息之故地,其不忘初志从可知矣”。显然“不忘其初”一转而为“不忘初志”。清人所作《日

讲四书讲义•第二十六》在解释《尽心下》中这句话时,则直接将“不忘其初”解为“不肯改变其初心”:

“盖吾党后学之士,其志极大而阔略于事为,充其志直欲进,而取法古人,终身以为向往,不肯改变其初

心,其狂如此,足副我传道之望。此我所以有感而思归也。”由此可以确定,“不忘初心”的词源显然是

《孟子》书中“不忘其初”一语。

总而言之,历史上各学派之间思想逐步融合,话语体系相互渗透,不同学派使用同一词汇是常有之事,

但传统儒学语境中的“不忘其初”一语更强调对理想信念、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显然更接近

于今天政治话语中“不忘初心”一词。由上可知,无论从语义上还是从文献上,都可以判断《孟子》书中

的“不忘其初”才是“不忘初心”一词的较早汉语辞源。“不忘初心”进入今天中国的核心政治话语,具

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学术文化意义。政治思想发挥其指导和宣传作用,需要时代话语的更新,需要更具亲

和力和号召力、同时又能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话语。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词汇成为核心政治话语之一,

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标志着“中国话语体系”开始形成。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经由创新性发展和

创造性转化而融入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开拓了广阔思路。

(摘编自董卫国《“不忘初心”的词源语境与文化意蕴》)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的政治用语都显得宏大严肃,而''不忘初心”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历史文化意蕴深厚。

B.先秦儒家认为,《礼记》中“不忘其初”的“初”,既指人之本真的性情,又指历史文化的

传统。

C.孔子的“不忘其初”称赞家乡的年轻人具有真诚而远大的志向,与现在“不忘初心”内涵一

样。

D.“不忘初心”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亲和力号召力,被赋予新的含义,更新了时代话语。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语境和语义的角度,论证了《孟子》书中的“不忘其初”是“不忘初心”一词的

较早汉语辞源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中有关“不忘其初”的表述,是为了论证其与《孟子》中“不忘其

初”的语境不同。

C.文章第三段通过对孔子所言“不忘其初”的因果分析,论证了“初”含有“远大志向"''不

负信念”的意思。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不忘初心”一词具有重要的时代

意义和学术文化意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真实情感与历史文化传统自然融合而统一于礼,亦即历史文化传统回归于内心的真实。

B.孔子本欲得君行道,但历经坎坷未尝如愿,发出“盍归乎来”之感叹,盖其仕途不利而生消

极情绪。

C.传统儒学的“不忘其初”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与当今政治话语中的“不忘初心”含义更

接近。

D.“不忘初心”能够在政治思想上发挥其指导和宣传作用,与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试题分析】

7.D【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过去的政治用语都显得宏大严肃”说法错误,

原文是“相比于过去较为宏大严肃的政治用语”;B.“先秦儒家认为”错误,原文是“根据前人注解”;C.

“与现在‘不忘初心’内涵一样"错误,原文是“这里的‘不忘其初’四字更接近于现在“不忘初心”的

含义”。

8.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论证其与《孟子》中‘不忘其初’

的语境不同”错误。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中有关“不忘其初”的表述,是为了论证''两篇文献中'不

忘其初’一词,实有相通之处”。

9.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盖其仕途不利而生消极情绪”错误,原文是“孔

子之思归,并非因仕途不利而生消极失落情绪”。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阅读要求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

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内容,理清思路,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

语句的表现力二显然,高中阶段更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初中语文学科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了

解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领会文本内容,体会文中表现的精神”。相对于初中,高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

的要求明显提高,难度加大。

(-)中考试题例举

(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某校就学校教育与网络在线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学校教育满意率在线教育满意率

课堂参与度84%32%

课堂体验感76%37%

学习自主性79%45%

学习效率88%27.5%

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主要是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行

为时空分离,而这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时空分离阻断师生间的社会性交

互,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还有诸多干扰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

了在线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学校教育。有专家分析,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

自主性与成就感均会提升,从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材料二】

智慧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智慧教研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泛在型的教斫共同体,通过合作分享进行深度教研,

并将教研成果进行固化,形成相应的微课资源和评价资源(例如作业等),依托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从而优化教师教学。

2.构建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学习中心”依托SG技术及NR、AR技术,虚拟教室空间的现

场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完全沉浸式地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在线学习中心”支持学生登陆后从互联网

海量的资源里筛选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的精准性。这个学习流程需要学生首先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

自测,计算机会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将标签化了的微课学习资

源进行智能匹配,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后,即可点击听课。这样,就真正

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在线教育的服务。

3.利用全市“人人通”智慧教育共同体平台,构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大平台,将

家庭、学校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形态,打造智慧教育共同体。

(节选自《智慧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材料三】

“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学习中心•同步作文”平台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写一道作文题”网

络作文活动。参加活动的五万多名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文,近千名老师在网络上对学生作文从“审题”“立

意”“选材”“内容”“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进行批改。平台对批改后的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针

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并通过智能匹配的方式,向学生推送适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范文。参与活动

的学生反映,这种网络作文的方式,在学习的多样化和精准性方面,与传统的作文学习相比有更大的优势。

(摘自某网络媒体新闻报道)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后,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B.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C.智慧教育共同体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方便家校沟通。

D.“同写一道作文题”网络作文活动由老师从六个方面向学生推送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不同效果。

B.材料一“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中的“目前”,可以去掉,不影响文意。

C.三则材料时传统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说明。

D.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必将取代传统教学。

3.小玲因为感冒无法去学校上课,请你根据材料二为她完成“在线学习流程图”的设计,方便她在家学习。

在线学习流程图

第一步:登陆“在线学习中心”

第三步:

一第四步:点击听课

【试题分析】

1—2CC

3.第二步: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

第三步:自主选择微课学习资源

(二)高一试题体验

(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

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

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

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

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

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

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

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

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素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

有好的教学体验。然而,好的教学体脸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

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

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

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

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

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

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

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

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

的方式进行教学。

C.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

失,也在毁掉学生。

D.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

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材料二,可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到2017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可推断出

在线教育发展趋势良好。

B.从材料二提供的数据来看,增长率在2012—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且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4年

后则较平稳增长。

C.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会出现不和谐

现象,出现教育问题。

D.在线教育有着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如基础教育、公务员考试的线上培训,给教育带来了

显著的变化。

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

【试题分析】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错,文中是指“在线

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曲解文意。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B项,“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错,2014-2016

年呈下降趋势。

3.多点责任和温度。既要传授知识,增长学生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

人教学。端正教育目的,不要让在线教育充满铜臭味。不要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媚俗、低俗甚至采用掺

假注水的方式,要时时记着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

更多的前沿技术,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授课效果,以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采用合适的教法。

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材料一说“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

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

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

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

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材料三中说“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

教育。”这要时刻记住。”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是一种全新

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所以要充分使用互联网

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更多的前沿技术,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授课效果,以起到教书

育人的作用。本题可以从教育的责任和温度、合适的教法、教育目的、互联网技术的利用等四个方面回答

“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这个问题。

(三)学习指导

1.命题原则

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围绕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角度,能力层级C级。题型由原

来的一道客观选择题和三道主观简答题,变为两道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

2.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

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文中标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

与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断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

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出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出

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贬低。

(四)衔接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APP能够盛行,与它自身特点有重要关系。它实用灵活、好玩有趣,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一款真正从

用户角度出发的手机软件,让用户真真切切感受到实用性。同时,APP的功能模块灵活应用,并且有好玩有

趣的功能,用户获得的价值比预期的价值高,很好的吸引并留住客户。APP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用户也每天都在增加,所以移动软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粉丝经济的时代,有利于商家企业做推广运营。

这种营销渠道比传统的传播渠道更加高效快捷。众所周知,手机APP软件最大的优势就是功能面面俱到,

便民利民。不仅如此,有很多功能在手机网页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APP应用上可以实现。帮助企业实现

创新的营销策略。

(摘自《搜狐网》2017年5月23日)

材料二: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

作人员指引下下载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APP总闪退或没反应,浪费了不少时间。”为

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APPstore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又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

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

由于不同业务线“功能分散、各自为政”,加之开发经脸不足,导致“僵尸APP”的产生。数旗智酷

创始人唐鹏建议,要加强APP开发前的审批制度,克服重复建设、APP闲置等问题。

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整合不只是统一界面、

把所有业务系统简单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现实中做好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制

度,明确数据使用规则,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还可以引入事后评价制度,从用户体脸出发,才

能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让便捷不变味。

(摘自《北京青年报•一家银行十几个APP手机应用泛滥成负担》201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