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手册_第1页
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手册_第2页
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手册_第3页
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手册_第4页
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手册TOC\o"1-2"\h\u22190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 3271321.1地震的定义与分类 3279731.1.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使岩石产生断裂、错动而引发的地震。这类地震占地震总数的绝大多数,破坏力较大。 3156171.1.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附近,地震烈度相对较低。 3198281.1.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矿藏开采等人为因素或地质构造变化导致的地面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3142951.1.4人为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如水库蓄水、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引起的地震。 354851.2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357911.2.1地震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存在高温高压,使岩石产生塑性变形。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错动,释放出能量,引发地震。 3134661.2.2地震分布:地震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缘和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3265351.3地震预警与预测 347251.3.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震中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信息,为居民提供紧急避震的时间。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但预警范围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3177541.3.2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现象,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进行预测。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地震科学家在地震预测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321808第二章地震灾害避险原则 494212.1避险的基本原则 437282.2避险的先后顺序 414492.3避险的注意事项 42213第三章家庭地震避险 4303433.1家庭地震避险准备 4310513.2家庭地震避险措施 5145803.3家庭地震自救与互救 523182第四章学校地震避险 6273114.1学校地震避险准备 6223844.1.1组织地震知识教育 615184.1.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6306274.1.3配备地震避险设施 6226944.1.4开展地震避险演练 6189864.2学校地震避险措施 6212854.2.1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险 635944.2.2紧急疏散 6206194.2.3报告情况 744594.3学校地震自救与互救 7204404.3.1自救 77294.3.2互救 72736第五章野外地震避险 734675.1野外地震避险准备 7325205.2野外地震避险措施 784065.3野外地震自救与互救 827470第六章地震次生灾害防范 810746.1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 8309296.2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 893456.3地震次生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928279第七章地震后紧急救援 9113837.1紧急救援的组织与协调 9220117.1.1紧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立 9187727.1.2救援力量的动员与调度 941737.1.3救援物资的筹集与分配 9179937.2紧急救援的实施与操作 10311817.2.1救援人员的培训与配备 10154337.2.2救援现场的搜索与营救 1013947.2.3救援物资的发放与管理 10166547.3紧急救援的注意事项 10118097.3.1保证救援安全 1060457.3.2关注受灾群众心理需求 10224637.3.3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 10137077.3.4做好防疫工作 10178547.3.5强化舆论引导 1019411第八章地震心理干预与康复 10151618.1地震心理干预的方法 11140848.2地震心理康复的措施 11145618.3地震心理干预与康复的注意事项 116653第九章地震灾害应急演练 12120969.1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组织 12162929.1.1演练策划 12287019.1.2演练组织 128239.2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内容 12163949.2.1预警与信息传递 12153919.2.2紧急疏散与自救互救 12126459.2.3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 12208529.2.4应急恢复与重建 13318249.3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评估 13313819.3.1客观性原则 13254489.3.2全面性原则 1375499.3.3实用性原则 13295119.3.4持续改进原则 13186第十章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宣传教育 13694110.1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的宣传 133026210.2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的教育 132017810.3地震灾害避险与自救的宣传与教育评估 14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1.1地震的定义与分类地震,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内部因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导致地球表面产生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地震分为以下几类:1.1.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使岩石产生断裂、错动而引发的地震。这类地震占地震总数的绝大多数,破坏力较大。1.1.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附近,地震烈度相对较低。1.1.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矿藏开采等人为因素或地质构造变化导致的地面塌陷而引起的地震。1.1.4人为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如水库蓄水、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引起的地震。1.2地震的成因与分布1.2.1地震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存在高温高压,使岩石产生塑性变形。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错动,释放出能量,引发地震。1.2.2地震分布:地震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缘和板块交界地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较为频繁。1.3地震预警与预测1.3.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震中周边地区发出预警信息,为居民提供紧急避震的时间。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但预警范围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1.3.2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现象,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进行预测。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地震科学家在地震预测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努力。第二章地震灾害避险原则2.1避险的基本原则在地震发生时,避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人身安全,迅速而有序地采取行动。要保持冷静,快速评估周边环境,避免因恐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选择合理的避险方式和路线,尽量避免拥挤的通道和危险区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如自救与他救技能,以提高生存几率。2.2避险的先后顺序在地震灾害避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先后顺序:(1)迅速判断安全出口的位置,选择最近、最安全的通道逃生。(2)在逃生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电梯,以免因电梯故障而被困。(3)遇到火源时,应先扑灭火源,再继续逃生。(4)在逃生过程中,注意保护头部,避免被坠落的物体击中。(5)在室外时,迅速远离高大建筑、电线杆等危险物体,选择开阔地带避险。2.3避险的注意事项为保证避险过程的安全,以下事项需特别注意:(1)提前了解地震预警信息,密切关注地震动态。(2)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紧急联系机制,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相互联系。(3)熟悉住所周边的地理环境,了解附近的安全地带。(4)在家中备好应急包,包括食品、水、急救药品、手电筒等物品。(5)在地震发生时,尽量避免使用明火,以防火灾。(6)在避险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因盲目行动而导致意外伤害。(7)在地震结束后,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寻求救援。第三章家庭地震避险3.1家庭地震避险准备家庭地震避险准备工作,以下是具体措施:(1)了解地震常识:家庭成员应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的成因、特点、预警信号等,提高地震防范意识。(2)制定家庭地震应急预案:针对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行动路线、避险地点和联系方式。(3)检查家庭建筑结构:定期检查家庭建筑结构,保证房屋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4)备齐地震应急物资:家庭应备有地震应急包,包括以下物品:应急食物和饮用水;手电筒、电池、蜡烛等照明工具;防尘口罩、湿巾等防护用品;铲子、锤子等救援工具;急救药品和器械;便携式收音机、手机等通讯工具。3.2家庭地震避险措施地震发生时,家庭成员应迅速采取以下避险措施:(1)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判断地震的强度和持续时间。(2)迅速避险:选择室内坚固的家具旁、承重墙、卫生间等地方蹲下,保护好头部,避免被坠落物品砸伤。(3)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关闭家中的火源和电源,防止火灾和电气。(4)避免使用电梯:地震发生时,不要使用电梯,以免被困。(5)及时撤离:地震结束后,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次生灾害。3.3家庭地震自救与互救地震发生后,家庭成员应积极开展自救与互救:(1)自救:被困人员应保持冷静,寻找安全出口,利用身边物品制作简易救援工具,如绳索、木棍等,争取自救。(2)互救: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帮助,共同应对地震灾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协助被困人员脱离危险。(3)求助:如遇险情无法自行解决,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如拨打110、120等紧急救援电话。(4)关注弱势群体:在地震自救与互救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老人、儿童、孕妇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第四章学校地震避险4.1学校地震避险准备4.1.1组织地震知识教育学校应定期组织地震知识教育,使师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预警信号以及地震发生时的避险方法,提高师生的地震防范意识。4.1.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学校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责任人及职责,保证地震发生时能迅速、有序地组织师生进行避险。4.1.3配备地震避险设施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地震避险设施,如地震预警系统、应急照明、紧急疏散指示标志等,保证地震发生时师生的安全。4.1.4开展地震避险演练学校应定期开展地震避险演练,使师生熟悉地震发生时的避险流程和动作要领,提高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4.2学校地震避险措施4.2.1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险地震发生时,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停止活动,保持冷静,迅速采取以下避险措施:(1)迅速躲到课桌下,双手护头,避免被坠物砸伤。(2)远离窗户、玻璃、悬挂物等易破碎物品,防止被砸伤。(3)尽量保持室内空间畅通,避免拥挤,保证紧急疏散通道的畅通。4.2.2紧急疏散地震发生后,教师应按照预案组织学生有序疏散,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疏散距离出口较近的学生。(2)保持队伍整齐,避免推搡、踩踏等意外情况发生。(3)迅速到达安全区域,如操场、空旷地带等。4.2.3报告情况地震发生后,教师应迅速报告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简要说明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师生伤亡情况等,以便及时采取救援措施。4.3学校地震自救与互救4.3.1自救地震发生后,师生应迅速采取以下自救措施:(1)寻找安全地带,避免被砸伤、压伤。(2)用手机、无线电等通讯工具与外界联系,报告情况,寻求救援。(3)保持冷静,等待救援。4.3.2互救地震发生后,师生之间应积极开展互救,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救助受伤严重、行动不便的学生。(2)保持冷静,避免盲目施救,以免造成二次伤害。(3)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衣物、绳索等,进行简易救援。(4)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救援工作。第五章野外地震避险5.1野外地震避险准备野外活动时,地震的突发性使得避险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应充分了解活动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地震历史,避免在地震活跃区域进行长时间停留。准备必要的野外生存装备,如多功能刀具、急救包、食物、水和帐篷等。还需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如辨别方向、寻找水源和食物等。5.2野外地震避险措施在野外遇到地震时,应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避险。以下为几种常见的野外地震避险措施:(1)寻找安全地带:立即离开高地、陡崖、河岸等危险地带,寻找开阔、平坦、坚硬的地势。(2)避难设施:利用地形,如山洞、涵洞等作为临时避难所。(3)搭建临时庇护所:利用现有材料,如树枝、树叶、塑料布等,搭建临时庇护所。(4)保持通讯畅通:利用手机、无线电等通讯工具,与外界保持联系。5.3野外地震自救与互救在野外地震发生后,自救与互救。以下为野外地震自救与互救的方法:(1)自救:保持冷静,迅速评估周围环境,寻找安全地带。若受困,利用手机、无线电等通讯工具求救,或利用现有材料制作救援信号。(2)互救: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协助他人进行避险。发觉受伤者,及时进行止血、包扎等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安全地带。(3)组织救援:若遇大规模地震灾害,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协助部门开展救援工作。在野外地震避险过程中,遵循以上原则和方法,有助于降低地震带来的风险,保证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第六章地震次生灾害防范6.1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引发的各类次生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建筑物倒塌:地震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造成倒塌,对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山体滑坡:地震引起山体松动,导致滑坡,堵塞交通,影响救援行动。(3)泥石流:地震引发地表松动,雨水冲刷形成泥石流,对下游地区造成破坏。(4)火灾:地震导致电线短路、燃气泄漏等,容易引发火灾。(5)水灾:地震导致河堤、水库等水利设施损坏,引发水灾。(6)环境污染:地震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污染环境。6.2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措施为减少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2)开展地震预警工作: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地震,为人员疏散提供宝贵时间。(3)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觉险情。(4)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明确救援力量、物资调度、人员疏散等事项。(5)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强地震安全知识普及,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6.3地震次生灾害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时,以下自救与互救措施:(1)迅速判断险情: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如发觉险情,立即采取措施。(2)保持冷静: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3)紧急疏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4)拨打报警电话:及时拨打报警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险情。(5)互救互助: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帮助他人,开展互救。(6)关注官方信息:关注官方发布的地震次生灾害信息,按照部门的指令行动。第七章地震后紧急救援7.1紧急救援的组织与协调7.1.1紧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立地震发生后,各级应迅速成立紧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救援工作。指挥部应设立救援、医疗、物资、交通、通信、宣传等专门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7.1.2救援力量的动员与调度各级应根据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动员和调度公安、消防、卫生、交通、通信等部门的救援力量,以及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同时加强与军队、武警部队的沟通协调,保证救援力量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7.1.3救援物资的筹集与分配紧急救援指挥部应迅速筹集救援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毛毯等。在筹集物资的同时要合理分配,保证重点地区和受灾群众的救援需求得到满足。7.2紧急救援的实施与操作7.2.1救援人员的培训与配备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对参与救援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搜救技巧、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合理配备救援人员,保证救援队伍的专业性和战斗力。7.2.2救援现场的搜索与营救救援队伍应迅速进入受灾地区,对建筑物、废墟进行地毯式搜索,发觉被困人员后,采取科学、安全的救援方法进行营救。在救援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7.2.3救援物资的发放与管理救援队伍要将筹集到的物资及时发放给受灾群众,同时加强物资管理,保证物资的安全、有序发放,防止哄抢、浪费现象发生。7.3紧急救援的注意事项7.3.1保证救援安全在救援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救援人员的安全,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因救援不当造成人员伤亡。7.3.2关注受灾群众心理需求受灾群众在经历地震灾害后,心理上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救援队伍应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7.3.3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在救援过程中,各级救援队伍、志愿者等各方要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7.3.4做好防疫工作地震后,灾区环境恶劣,容易发生疫情。救援队伍要加强对受灾地区的防疫工作,保证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7.3.5强化舆论引导在救援过程中,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为救援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八章地震心理干预与康复8.1地震心理干预的方法地震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往往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针对地震后心理创伤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心理疏导:通过专业心理工作者与受灾者进行交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心理压力。(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受灾者认识到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调整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3)心理支持:为受灾者提供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友、社区等,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4)心理康复训练:通过心理康复训练,帮助受灾者恢复心理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8.2地震心理康复的措施地震心理康复措施旨在帮助受灾者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生活。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心理康复措施:(1)建立心理康复服务体系:各级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共同参与,为受灾者提供全面的心理康复服务。(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提高受灾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3)实施心理康复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受灾者,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康复项目。(4)加强社会心理援助: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心理援助,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支持。8.3地震心理干预与康复的注意事项在地震心理干预与康复过程中,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不容忽视:(1)尊重受灾者:尊重受灾者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对他们进行指责或歧视。(2)个性化干预:针对受灾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案。(3)及时干预: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开展心理干预,避免心理创伤恶化。(4)长期关注: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受灾者进行持续关注和关爱。(5)跨学科合作:心理干预与康复涉及多个领域,需要跨学科合作,共同为受灾者提供全面的服务。第九章地震灾害应急演练9.1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组织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组织是提高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重要环节。应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应由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居民代表组成。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演练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9.1.1演练策划演练策划应结合本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方案。方案应包括演练目标、演练场景、演练时间、演练地点、参演人员、演练流程等内容。9.1.2演练组织演练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演练组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2)科学性原则:演练组织应结合地震灾害特点,科学设置演练内容和流程。(3)协同性原则:演练组织应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4)实效性原则:演练组织应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参演人员的应对能力。9.2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内容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预警与信息传递演练预警与信息传递环节,检验参演人员对地震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响应能力。9.2.2紧急疏散与自救互救演练紧急疏散与自救互救环节,检验参演人员在不同场景下的疏散、自救和互救能力。9.2.3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演练应急救援与物资保障环节,检验参演人员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能力和物资保障水平。9.2.4应急恢复与重建演练应急恢复与重建环节,检验参演人员对地震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工作的认识和操作能力。9.3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评估地震灾害应急演练的评估是检验演练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