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的特征各国经济增长的表现差异很大第一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第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是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该模型揭示了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对经济能否在市场条件下稳定增长的怀疑。哈罗德-多马模型:理论准备Y=C+S=C+II=S哈罗德-多马模型:前提假设生产函数:Y=min{K/v,L/u}。当劳动相对丰裕时,产出只受资本投入量的约束,生产函数成为Y=K/v。v为资本-产出比率。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I=S。假设经济中的总储蓄S与总收入Y保持一个固定比率,即S=s·Y。0<s<1,s是外生的。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n是外生的。假设v是固定不变的;I=ΔK。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方程式新增资本等于投资等于储蓄:ΔK=I=S

储蓄等于总收入乘以储蓄率:S=s·Y总收入等于总产出等于资本存量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总收入的增量等于新增资本除以资本-产出比率:ΔY=ΔK/v由以上各式,可得出经济增长率:

g=ΔY/Y=(ΔK/v)/Y=(s·Y/v)/Y=s/vg=s/v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哈罗德-多马模型:

均衡的稳定性问题“刀刃上的均衡”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与企业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不一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一致。当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发生偏离时,不但不能自行纠正,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偏离,使经济过度扩张或收缩。充分就业增长的不可持续性由劳动或人口增长速度决定的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一致。经济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机制使这两种增长率必然相等。哈罗德-多马模型:政策含义以简洁的方式强调了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仅靠市场的作用很难达到经济的动态稳定和充分就业增长。被广泛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计划中。哈罗德-多马模型:局限固定要素比例生产函数假设资本与劳动能否相互替代,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取决于市场调节要素价格的能力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储蓄的增加不一定促进资本形成资本形成不一定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产出社会经济制度、生产方法等的改进非常重要第二节索洛模型索洛模型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是最有影响的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相反,索洛模型表明,在市场条件下经济总能达到稳定增长。长期中,人均收入增长的动力不是资本形成,而是(外生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前提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Y=F(K,L)。该生产函数是连续的,且规模收益不变,故又可写为y=f(k)=F(k,1)。资本的边际产出为正,但随着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y’>0,y’’<0。储蓄占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s,0<s<1。s是外生的。人口或劳动的增长率为n,n是外生的。资本折旧率为0。索洛模型:基本方程式根据宏观经济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消费加总投资:Y=C+I

。其人均形式为:y-c=I/L

上式可改写为:s·y=s·f(k)=I/L新增资本等于投资:I/L=ΔK/L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等于总资本存量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Δk/k=ΔK/K-n两边都乘以K/L并整理,得:ΔK/L=Δk+nk

由此可得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Δk=sf(k)-nk令Δk=0,可解出均衡的人均资本存量,或称均衡的资本-劳动比率:k=k*。当k=k*时,经济处于稳定状态。k和y的增长率为0,K、L和Y的增长率则均为n。索洛模型:经济的动态稳定索洛模型: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长期中人均收入无增长储蓄率的提高只有水平效应,无增长效应索洛模型:技术进步假设存在增添劳动型(哈罗德中性)的技术进步。令L(t)=P(t)·E(t),其中,P为实际劳动数量或人口数量,L为有效劳动数量;E是技术因子,随时间而增加:E(t)=

(1+π)E(t-1)

。π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基本方程式仍为Δk=sf(k)-nk。经济的稳定状态是:以有效劳动数量计算的“人均”资本存量k’和“人均”收入y’的增长率为0,K、L和Y的增长率为n。而真正的人均资本存量k和真正的人均收入y的增长率为π,因为k=k’·E

;

y=y’·E索洛模型:技术进步的测度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可写为:Y=A(t)F(K,L)。其中,A代表技术。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可得

其中,除了技术的增长率,其他各项的数值都可以从统计资料中得到。由此可计算出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根据上式求出的技术进步速率实际上是总产出增长扣除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后剩下的余额,可以认为是各要素综合在一起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故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模型:“增长趋同”问题索洛模型的重要推论长期中,各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将趋同短期中,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该国经济距稳态的远近无条件趋同和条件趋同无条件趋同:各国在长期中的实际增长率将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将趋同条件趋同:在长期中的实际增长率将趋同,而人均收入水平将会有差距无条件趋同和条件趋同的前提条件对”增长趋同“假说的经验研究未得出一致结论索洛模型:政策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能自动达到动态稳定提高储蓄率能够最终提高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增长有不利后果索洛模型:局限总量生产函数不能准确描绘现实“长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忽视了企业家预期对宏观经济的重要影响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假设为外生的,模型的解释力有限第三节新增长模型“新增长模型”又称为“内生增长模型”,因为它们力图在经济系统内部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在各种新增长模型中,基于外部效应(溢出效应)的增长模型居于主流地位。这类模型强调知识或人力资本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政府应当实行适当的政策促进知识生产或人力资本积累。新增长模型:知识溢出模型知识生产函数: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a,A,x)或简写为y=f(a,A)。其中,a为单个厂商的知识持有量;A为全社会的知识总量。A=ma。单个厂商分散作出投资决策时,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时效用最大化问题为:由于知识的私人边际产出小于知识的社会边际产出,知识生产者将选择一个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的知识产量,这将导致竞争性均衡增长率小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新增长模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一般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教育部门的生产函数:其中,为全部非闲暇时间中v用于生产消费品和物质资本的比例;1-v为用于生产人力资本的比例。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为:经济可以持续增长,因为有效劳动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积累的。但如果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效应,经济的竞争性均衡增长路径和最优增长路径就会出现不一致。

新增长模型:政策含义新增长模型揭示了经济系统内部驱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机制,特别是强调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作用。按照一些新增长模型,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提高经济的均衡增长率,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新增长模型:局限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递增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对知识和人力资本到底如何促进技术进步分析不足贫困陷阱第一节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储蓄/投资、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可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也有可能形成相互牵制的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故而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按其形成机制可分为技术陷阱人口陷阱技术陷阱如果规模报酬不变,经济将在长期中自动达到均衡——索洛模型。然而,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一国的人均收入只有越过一个“门槛”,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就是由于没能越过这道“门槛”,还处于贫困陷阱之中。这种贫困陷阱的成因是由于总量生产函数的技术特性,故称为“技术陷阱”。技术陷阱资本积累是贫困陷阱中的关键环节。技术陷阱设生产函数为f(k),f’(k)>0,当人均资本存量介于ka和kb之间时,该经济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而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出现多重均衡。技术陷阱人口陷阱当一国人均收入很低时,由于储蓄率非常低,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本。即使出现经济增长,其成果也会被加速增长的人口瓜分殆尽,使人均收入回到生存水平附近,无法摆脱贫困。这就是“人口陷阱”。要逃离人口陷阱,需要在短期内大量投资,使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人口陷阱人口陷阱人口陷阱人口陷阱第二节 对技术陷阱的微观分析产生技术陷阱的前提是经济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经济中规模报酬递增的来源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经济行为的互补性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合作失灵和锁定。这就使历史和预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妨碍着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单位内部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条件下的低水平均衡互补性随着采取某种行为的人数或行为本身的数量增加,个人采取这种行为的成本降低或收益增加。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

一个简化的博弈矩阵投资活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先投资者往往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自承担成本。在低水平均衡下,两个家庭都没有动力进行投资,经济无法向高水平均衡移动。规模经济与互补性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和互补性的并存中间产品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中间产品生产之间又有互补性。规模经济和互补性具有同构性规模经济是存在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互补性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规模报酬递增合作失灵和锁定当先行动者需要承担额外成本的时候,互补性会引起合作失灵。合作失灵使经济锁定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中:任何人都没有动力来努力打破这种均衡。历史,预期与经济增长经济的初始状态(历史)以及人们的预期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前景,而预期也取决于历史。第三节走出贫困陷阱的策略走出贫困陷阱的途径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率,来摆脱技术陷阱通过降低人口增长率,来摆脱人口陷阱怎样提高储蓄率/投资率?“大推进”战略和“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制度建设“大推进”战略要克服经济中的“不可分性”,就必须进行整体的、同步的“大推进”,即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大推进”战略要求实现宏观经济计划化。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即使市场完善,在短期内大量筹集资本并将其配置到各部门,单靠市场也是不可能的。对“社会基础资本”的投资最为必要,应该先行。“平衡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平衡增长”: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必须达到平衡。应当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为依据来确定投资比率。如果某种产品的这两个弹性大,说明生产这种产品的部门发展不足,但发展潜力大,应提高对这个部门的投资。反之,价格与收入弹性小的部门已经发展过快,应降低对它的投资比率。“大推进”战略和“平衡增长”战略这两个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外部效应内部化”。投资的社会收益大于其私人收益这两个战略实际上是使每一个单独的投资项目都成为一个全面的投资计划的一部分。然而,这两个战略在实施中面临着不可克服的实际困难,在理论上也有问题。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外部效应内部化”理论有自相矛盾之处“不平衡增长”战略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在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先发展后者,“诱导”效果更强。

“不平衡增长”战略在直接生产活动内部,应优先发展那些与其他产业有着最强的联系效应的产业。制度建设新制度经济学主张: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应该靠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也就是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效率。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的途径界定和保护产权将组织置于竞争性的环境中允许组织进行分散决策并鼓励实验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制定和完善破产法 二元经济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由原先的储蓄和投资占国民收入4%或5%或不到的社会,自行转变为一个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12%到15%以上的经济。它之所以是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包括使用资本的知识和技术)。”(W.ArthurLewis)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只要能够有效地利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就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与工业化问题。二元经济的基本含义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部门:一般地处农村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体,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生产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技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变化缓慢生产规模小,组织形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现代部门:一般地处城市以现代化工业为主体,以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较弱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生产规模比较大,组织形式是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企业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缺乏经济联系二元经济反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二元经济中的工资水平农业部门中的生存工资:农业工资水平一般很低,仅能维持生存或稍有余裕。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必须高于生存工资转换生活环境和工作方式的心理成本城市的生活工人在工业部门中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可能比在农业部门里高;工人有一定的谈判能力要尽量低,以便进行资本积累二元经济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过程刘易斯模型:评论成就典型的结构主义理论,抓住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发展过程,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发展理论缺陷“零值劳动”以及“劳动无限供给”假设受到质疑对农业部门的发展重视不够。无法解释城市失业现象第二节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是对刘易斯模型的改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强调农业剩余的作用。为了提供足够的农业剩余,农业必须与工业平衡发展。从二元经济到成熟经济农业部门的产出和工资从二元经济到成熟经济农业部门能够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业剩余第二节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工业部门的产出和工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农业剩余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类型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发展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必须平衡发展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可以使两个部门实现平衡发展市场价格信号对两个部门的投资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地主可以充当私人投资者的角色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政策含义强调了工业与农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应当“通过市场进行发展”,特别是靠企业家在市场环境中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来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假设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在短缺点之前一直保持不变。这在现实中只有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才能实现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外汇政策第三节托达罗模型工业化过程同时也是乡-城劳动力迁移过程。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对此,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无法作出解释。托达罗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现象。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城市正规部门是指那些正规的、现代化的工商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规模通常比较大生产技术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依法向政府缴税,相应地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工资比较高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城市非正规部门是指城市中无组织的、未合法注册的小规模生产和服务活动所构成的部门个人或家庭所有,规模较小使用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技术不遵守有关法规,也不受有关法规保护,缺少基本公共服务劳动者容易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既同农业部门有着密切联系,也与城市正规部门有着紧密联系。劳动力迁移决策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模型:政策含义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衡的现象靠增加正规部门的就业岗位无法消除城市失业。政府应减少对正规部门的补贴,以及取消各种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的政策改变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托达罗模型:评论对非正规部门的认识和描述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对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分析过于简化,还可进一步扩展 农业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政策损害了农业,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在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随着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 产值比重收入比重就业比重农业生产率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不断提高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产品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重工轻农的发展政策及其后果从农业部门汲取资本的政策直接手段:对农业征收重税间接手段:主要是对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进行控制重工轻农的发展政策的弊端对农业部门的损害对工业部门的影响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农村贫困现象第二节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传统农业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为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不能进行持续的资本积累不应将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归结为文化或品德方面的原因农民不愿进行储蓄和投资的经济原因:对传统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低理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实际: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改造传统农业(一):制度建设土地占有制度不在所有制居住所有制生产组织制度大规模农场家庭农场激励制度让价格发挥激励作用改造传统农业(二):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供给方面:向农业提供现代物质投入品需要政府或其他非营利组织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其分发出去。需求方面:激励农民对新生产要素的需求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关键在于新要素在贫穷社会里的价格及其产量风险信息改造传统农业(三):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设施和服务等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重要性成本收益第三节诱致性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理论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强调了技术变革的重要性,但没有深入探讨这种变革的实现过程。速水和拉坦提出的诱致性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及其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对技术和制度变迁的划分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变迁农业中诱致性技术变迁的两种类型生物化学技术进步机械技术进步实现诱致性技术变迁的途径私人厂商的诱致性技术变迁。要素稀缺性变化----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私人厂商调整要素投入比例----私人厂商技术变化----要素所有者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变化----总量产品需求----产品价格变化----要素需求变化----农民难以主导农业技术变迁公共研究机构的诱致性技术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促使公共研究机构开发新技术和农业投入品生产商提供现代的投入品农民组织成能对政府施加影响的地区性农业协会的作用公共研究机构中的科学家和管理者是诱导机制的关键环节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模型: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模型:机械技术进步诱致性制度变迁技术变迁引起制度变迁满足制度需求的两种基本方式通过产权与市场制度的变化来满足制度需求土地产权制度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非市场制度来满足制度需求农业技术研究机构

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非均匀性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一国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都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空间结构问题为什么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怎样促使落后区域加快增长和发展?第一节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发展新古典模型经典的新古典假设悖离现实状况的结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发展中国家实际出发试图从空间角度解开“发展”的谜底,兴盛一时但迅速衰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区域i的生产函数为写成增长率形式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各区域的资本和劳动数量为资本和劳动的流动取决于区域间价格差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均衡状态下各区域的投资率等于资本对产出的边际贡献假设ai,ti是常数,则在新古典假设下,均衡状态下所有区域的产出,资本和劳动以相同的速率增长,均衡增长率取决于各区域的人口增长率(忽略交通运输成本和技术进步)。新古典模型的局限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忽略了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将关键变量假设为外生的,或未予考虑人口增长技术进步交通运输成本发展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发展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二):飞地经济“飞地”:现代部门的狭小集中地,其周围是广阔的传统部门“飞地”的潜在利益有可能在就业、需求、供给、基础设施、税收、技术等方面有利于传统部门上述利益很难发挥出来“飞地”的发展对传统部门的不利影响掠夺传统部门的资源产品与传统行业竞争并击垮后者发展理论的视角转换与增长极理论的兴衰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区域发展理论特别是增长极理论兴盛一时此前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多数国家亟需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增长极理论有助于将发展战略按地区或城乡细化70年代后期增长极理论的衰落第二节区域经济差距:

原理和假说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区域经济差距倒U假说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恒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并具有积累的效果。社会经济过程中的变化可归纳为三个环节“初始变化”“次级强化”进一步变化和累积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扩散效应:增长动力从经济发达地区扩散到其他地区的效应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产品需求的增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向其他地区的扩散回流效应: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不断增强的效应先进地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先进地区需求、投资和储蓄的循环式增加先进地区在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不仅通过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还通过多种因果循环导致累积性的社会过程。区域经济差距倒U假说经验研究表明,一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大致呈倒U形关系。区域经济差距倒U假说并非定论经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未揭示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机理不能据此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区域经济差距采取放任态度。第三节增长极理论与区域发展

政策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是不均衡的,增长从不均匀分布的若干增长点或增长极开始,通过多种渠道扩散到整个经济。增长极具有“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增长极的形成条件增长极理论的演变从经济空间到地理空间从经济理论到经济政策增长极理论在各国区域发展政策中的实际应用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复兴萧条地区鼓励区域经济多极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加快整个经济的增长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多种实现形式增长极理论:评论理论本身的缺陷经济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混淆自发形成的增长极与计划促成的增长极的混淆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增长极的选址问题人为制造的增长极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发展缺乏积极作用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外贸易与发展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利益贸易的静态利益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的动态利益古典和现代主流观点现代发展经济学家的争论贸易的静态利益(一)

古典贸易理论贸易是经济学中最早受到关注的领域重商学派的贸易观斯密的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剩余产品出路理论贸易的静态利益(一)

古典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的静态利益(二)

新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贸易的静态利益(三)

新贸易理论列昂惕夫之谜力图把贸易基础内生化的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供给面和需求面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贸易的动态利益(一)

古典和现代主流观点古典经济学家:自由贸易不仅能带来短期的静态利益,而且具有长期的动态利益斯密的观点李嘉图的观点J.S.穆勒的观点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将带来短期和长期的福利损失贸易的动态利益(二)

现代发展经济学家的争论“引擎”说:贸易起着一种把发达国家的增长动力传送给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桎梏”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侍女”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内因素;对外贸易起着辅助作用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理论新古典观点: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既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结构主义观点: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不适用激进观点: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结构主义观点:幼稚产业论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制造业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一国在制造业发展初期应当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扶植“幼稚产业”贸易保护政策只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一些特定的部门是必要的实行贸易保护的标准:穆勒-巴斯特布尔标准对幼稚产业论的争议结构主义观点:幼稚产业论激进贸易理论(一)

贸易条件恶化论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初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进步缓慢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争议激进贸易理论(二)

“中心-外围”理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中心-外围”结构的稳定性“中心”的经济特征“外围”的经济特征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必须打破“中心-外围”格局激进贸易理论(三)

不平等交换理论和依附论不平等交换理论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依附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全球积累中的功能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促进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第二阶段: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政策措施关税保护进口配额高估本币外汇控制和配给其他相关措施贸易保护的福利损失名义保护率与实际保护率保护率:贸易政策对国内工业的保护程度,以产品的国内外相对价格差来衡量名义保护率:关税税率实际保护率:考虑了中间产品的价格差进口替代战略的负面作用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出口促进战略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第二阶段: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出口促进战略的政策措施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放宽出口企业的进口配额,并实行减免税使本国货币贬值对出口业绩最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出口促进战略的缺陷出口促进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使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出口促进战略也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促进战略的

比较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进口替代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必不可少可以同时采取贸易保护和出口鼓励政策增加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口促进增长,还是增长促进出口?世界银行对于“东亚奇迹”的观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在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外资与发展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理论“缺口”理论:论证引入外部资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债务周期理论:论证债务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缺口模型Y≡C+I+(X-M)Y≡C+SI+(X-M)≡SI-S≡M-X

(两缺口模型基本公式)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两缺口模型的经济含义消极的调节和积极的调节利用外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一阶段:利用外资来弥补投资能力的不足第二阶段:利用外资来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第三阶段:利用外资来弥补外汇缺口政策含义引入外资实施经济计划三缺口和四缺口模型第三个缺口:技术第四个缺口:税收债务周期理论(一)埃弗拉莫维克的债务周期模型第二节引进外资的途径发展援助捐赠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外国直接投资外债债务周期理论(二)费舍尔和弗兰克尔的五阶段债务周期模型(1)不成熟的债务人阶段(2)成熟的债务人阶段(3)债务减少者阶段(4)不成熟的债权人阶段(5)成熟的债权人阶段发展援助发展援助:指以减少贫困和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进行的从较发达国家向较不发达国家的资源转移。贷款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可称之为援助援助目的的非商业性具备一定的优惠条件发展援助发展援助的种类按援助主体的数目分: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按援助主体的性质分:为官方援助和非官方援助发展援助的具体方式项目援助计划援助其他官方发展援助的变化趋势发展援助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争论外债外债:指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负债外债的种类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私人外债和公共外债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正面作用负面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发生的背景:“石油美元”促使发展中国家外债膨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为“石油美元”寻找出路发展中国家亟需引入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债务危机的导火线:石油危机发达国家的反通胀政策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债务危机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指外国资本为了获得长期利润,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对另一国家的产业部门所进行的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发达国家是主要输出者和接受者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在各国之间的分布呈现高度不平衡全球直接投资活动主要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而实现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第三节利用外资的策略外债的适度规模和结构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干预政策金融开放的步骤外债的适度规模和结构保持外债适度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性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偿债率债务率经济债务率外债结构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种类结构外债利率结构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干预政策发展中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政策干预的原因减少外国资本给本国经济带来的弊端竞争稀缺资源外国直接投资进行激励的政策工具财政激励工具金融激励工具其他激励工具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科学工业园区金融开放的步骤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金融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金融开放的步骤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放松利率管制汇率自由化统一所有经常项目交易的汇率推行贸易自由化最后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分配与发展第一节 分配的相关概念和衡量方法与分配有关的概念衡量分配状况的原则衡量分配状况的方法与分配有关的概念(一)均等与公平“平等”包含“均等”和“公平”两层含义“均等”是对状态的描述“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分配均等与分配公平的关系一定限度内的分配不均并不必然意味着不公平程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分配不均与不公平有密切联系发展经济学反对程度大、时间长、阻碍个人发展的分配不均与分配有关的概念(二)短期收入分配、长期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收入分配的时间跨度问题短期与长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入差外界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的流动性财产分配状况的重要性与分配有关的概念(三)家庭分配与个人分配家庭间分配与家庭内分配以家庭人均收入或财产来衡量收入分配的缺陷忽视了家庭内部分配的不均等忽视了家庭成员的不同需要忽视了家庭内部的规模经济与分配有关的概念(四)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衡量分配状况的原则匿名原则人口原则相对收入原则累退原则衡量分配状况的方法库兹涅茨比率

K=收入最低的X%的人的收入份额/收入最高的Y%的人的收入份额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泰尔熵指数罗宾汉指数

衡量分配状况的方法:

不同分配状况的比较第二节分配状况与经济发展分配状况对增长的影响分配不均的持续性分配状况对增长的影响:

通过储蓄影响增长分配状况对增长的影响:

通过需求结构影响增长涓滴效应和马太效应分配不均的持续性分配不均之所以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主要在于其具有持续性。信贷市场失灵是造成分配不均持续性的关键原因。其他条件不变时,抵押品价值越大,借款方越不容易赖帐。穷人因缺少抵押品而难以进入信贷市场财产的初始分配,信贷市场与职业选择假设有三种职业选择:工人,企业家,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决定劳动供给财产的初始分配,信贷市场与职业选择劳动需求取决于企业家的数量财产的初始分配,信贷市场与职业选择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均衡财产的初始分配,信贷市场与人力资本积累假设经济中存在两种职业选择: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在有教育成本的条件下,初始财产状况影响职业选择职业选择影响下一代的初始财产状况宏观经济层面的多重均衡第三节增长与分配战略库兹涅茨倒U假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分配战略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先再分配后增长战略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满足基本需要战略库兹涅茨倒U假说假说内容:“收入不均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对假说的统计检验横向国别分析纵向时序分析支持和争议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分配战略(一)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实行这种战略的依据为了加快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必须以牺牲均等分配作为代价经济增长最终会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该战略总体上并不成功高收入差距不一定带来高投资。高投资不一定带来高增长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大多数人的低收入不利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分配战略(二)先再分配后增长战略实行这种战略的依据收入均等比收入高度不均更有利于增加储蓄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需求较为均等的收入和财产分配将为市场竞争奠定一个公平的基础该战略的效果实行这种战略的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分配战略(三)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该战略试图把增长目标和分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衡量发展状况的复合指标G=w1g1+w2g2+…+wngn

政策措施干预要素相对价格增加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投资领域(如家庭小农场和小型零售业)的财政支出采用累进税制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和培训增加公共消费品供给和转移支付利用税收、补贴和数量限制措施对商品市场实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分配战略(四)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该战略试图把增长目标和分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衡量发展状况的复合指标G=w1g1+w2g2+…+wngn

政策措施干预要素相对价格增加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投资领域(如家庭小农场和小型零售业)的财政支出采用累进税制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和培训增加公共消费品供给和转移支付利用税收、补贴和数量限制措施对商品市场实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分配战略(四)满足基本需要战略基本需要:“首先,它包括一个家庭在个人消费上的基本最低要求,如充足的食物、居所、服装、家庭设施和服务。其次,它包括由社会提供并使社会受益的基本服务,如安全饮用水、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健康与教育设施。”此外,还有人权、就业、人民对决策的参与等。——国际劳工组织。政策措施加快经济增长通过制度变革来增加贫困者获得生产性资源的让人民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提高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与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的异同 贫困赤贫人口占各国总人口的比例,2003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和识别什么是贫困贫困的基本含义是匮乏收入的匮乏”初级贫困”“次级贫困“福利的匮乏能力的匮乏贫困的多方面内容贫困包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匮乏物质的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高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缺乏发言权和影响力贫困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影响的各种减轻贫困的政策不是简单的累加关系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的识别识别贫困的方法设定一个综合指数选择性汇总基于消费或收入的识别方法贫困线的测算恩格尔系数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基本需求法比例法马丁法对贫困线的调整价格指数家庭规模第二节对贫困的衡量和评估衡量一国(地区)贫困状况衡量扶贫效果衡量一国(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一)贫困人口比率贫困人口比率该指标的优缺点简单,易得不能反映贫困深度衡量一国(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二)贫困缺口比率贫困缺口比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贫困的深度,不能反映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衡量一国(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三)森指数森指数S=H[(1-u*)+u*G]能够反映贫困的广度、深度和贫困人口内部的分配状况

衡量一国(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四)可分解的贫困指标若,其中,则称P是可分解的。可分解的贫困指标的通式其中衡量一国(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五)人类贫困指数人类贫困指数的思路是将一国或地区的若干宏观经济社会指标按一定权重加总,来表示贫困程度计算公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评估扶贫效果对扶贫效果的判断取决于对“扶贫”含义的理解何谓扶贫(pro-poor)(1)只要贫困程度有所减轻即可(2)贫困程度有所减轻,并且贫困者受益的相对程度大于非贫困者(3)贫困程度有所减轻,并且贫困者受益的绝对程度大于非贫困者贫困增长曲线以对扶贫含义的第(2)种理解为基础测算方法:比较gp和g gp=Δlogμp

g=

Δlogμ

其中,p为按收入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人口的百分数gp≥g:增长有利于穷人0≤gp<g:说明穷人受益于增长,但受益程度低于全部人口的平均受益程度gp<0:穷人的处境有所恶化贫困等值增长率

贫困等值增长率:假定收入分配状况保持不变,使贫困指标的变化与实际情况相同所需要的经济增长率若g>0(g为实际增长率,g*为贫困等值增长率)g*>g:经济增长有利于穷人0<g*<g:“涓滴”式增长g*<0:不利于穷人的增长若g<0g*>0:经济衰退对穷人有利g<g*<0:贫困人口所受的不利影响小于非贫困人口g*<g<0:经济衰退对贫困人口的冲击大于对非贫困人口的冲击第三节 贫困的成因与对策贫困的成因直接原因经济学分析分析贫困的“权利”方法与贫困作斗争贫困的成因(一):直接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因素文化/制度因素政策因素政治因素国际因素个人条件贫困的成因(二):经济学分析禀赋:指个人拥有的各种能够带来回报的资产人力资产自然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社会资产市场和制度环境国家和社会机构的表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贫困的成因(三)

分析贫困的“权利”方法权利(Entitlements):指个人在社会中凭借其一切权利和机会所能支配的商品组合。权利取决于禀赋和交换权利两个因素交换权利的主要内容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继承和转移权利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换权利的恶化与贫困作斗争扩大穷人的经济机会向穷人赋权加强穷人的安全保障减轻贫困的国际行动扩大穷人的经济机会让市场更好地为穷人服务政府应减轻对市场的严重干预保护劳工权益增加穷人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帮助穷人增加资产运用政府力量进行资源再分配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性鼓励贫困家庭和贫困社区对扶贫活动的参与向穷人赋权让政府机构更多地对穷人负责改进公共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分散行政权力对反贫困的公共行动给予政治支持推进民主消除社会壁垒立法反对歧视,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照顾确保公共机构和其他国家组织平等地为各个社会群体服务通过多样化的民间渠道和国家渠道把不同的群体结合在一起加强穷人的安全保障促进经济增长是减少穷人的风险的有效手段特别适合于穷人的风险管理手段医疗保险老龄资助和退休金失业保险和救济以工代赈计划社会基金小额融资计划现金拨款建立社会安全网减轻贫困的国际行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服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途径降低经济危机的风险鼓励生产有益于穷人的国际公共品确保穷国和穷人能在国际论坛上表达意见发达国家的责任让援助发挥更大的作用尽量减轻贫穷国家的债务负担 人力资源与发展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对生育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人口与发展:目标与行动1000-2000年世界人口总量(亿)20-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上的有利影响促进分工与贸易推动制度和技术进步近代的不利影响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压力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的复杂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的不利影响经验研究并未找到人口增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证据未来的可能影响人口增长有可能突破地球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运行和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人口转型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转型过程的不同特点对生育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生育决策对生育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生育行为的效益(孩子的效用)生育行为的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家庭收入增加及经济发展对生育决策的影响生育行为的效益的变化及相应的生育决策变化生育行为的成本的变化及相应的生育决策变化对生育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的原因供给因素的影响生育行为的特殊性风险信息性别偏好生育行为具有负外部效应人口与发展:目标与行动90年代以前的人口观“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强调控制人口数量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注重提高妇女地位和改善生殖健康服务强调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应相互协调第二节就业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就业与发展的关系关于就业的理论和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失业公开失业就业不足隐蔽失业和隐性失业健康受损者非生产性的劳动者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原因表现就业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增加就业事实证明,就业往往落后于增长增加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增加就业有利于减少贫困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增加就业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增加就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就业的理论和政策:发达国家20世纪以前“萨伊定律”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20年代庇古的就业理论:工资刚性政策建议:劳资双方的协调合作20世纪30-8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政策建议:政府干预经济以扩大总需求关于就业的理论和政策:

发展中国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学者提出了不少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政策的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国际机构和各国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纠正要素价格扭曲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教育对增长和发展的贡献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本状况对物质资本效能的制约、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营养及医疗保健学校教育在职人员培训择业和迁徙教育对增长和发展的贡献教育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教育水平等价于增加劳动投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上的学习和创新教育的其他社会效果提高人的素质本身就是发展的内容之一教育有利于加快信息传播和降低交易成本对妇女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教育投资的收益教育投资的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例:对读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内部收益率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明瑟模型:利用统计数据对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事后计算β1:明瑟收益率各国教育投资收益率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其他经济部门投资回报率的一般水平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投资收益率逐步下降(有例外)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对妇女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对男性的教育投资收益率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发展中国家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内容和教学效果欠佳教育结构不合理智力外流“数字鸿沟”对教育的影响相关概念教育不平等教育的信号传递作用知识失业 妇女与发展研究妇女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妇女,作为世界人口的一半,只得到了发展机会的一小部分。她们经常被排斥在教育和较好的工作之外,被排斥在政治体系和足够的医疗照顾之外……在有数据可得的国家,妇女的发展指数只及男性的60%。”——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许多社会中,妇女在家庭内外系统性地居于劣势地位。这一事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在发展研究中把性别作为一个分析对象”——阿马蒂亚·森第一节 性别不平等发展的性别差距衡量妇女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机会的指标发展中国家“失踪的妇女”发展的性别差距(一):贫困在全世界的贫困人口中,妇女所占的比重远大于男性在最贫困的人口中,妇女占了绝大部分发展的性别差距(一):贫困在全世界的贫困人口中,妇女所占的比重远大于男性在最贫困的人口中,妇女占了绝大部分发展的性别差距(二):教育发展的性别差距(三):就业妇女劳动参与率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示意图)发展的性别差距(三):就业不同地区国家的两性劳动参与率,1996-2006发展的性别差距(四):社会参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影响力“赋予妇女权力和她们在平等基础上充分参加社会所有领域,包括参加决策进程和掌握权力的机会,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基础。”——1995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衡量妇女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机会的指标性别发展指数(GDI)其子指标与HDI相同性别赋权指数(GEM)议会中妇女和男性的相对比例经济参与程度和决策权妇女平均收入与男性平均收入的比率计算方法按照HDI的计算方法,分别对妇女和男性计算各项子指标的数值XF和XM按公式X=PF/XF+PM/XM计算出每项指标的两性相对指数X(P为两性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取X的算术平均值 发展中国家“失踪的妇女”发展中国家存在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性别比(男/女)明显偏高已经被广为接受的解释:父母对婴儿的性别选择另一种解释:肝炎病毒的影响第二节 对性别不平等的经济学分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妇女的绝对和相对处境都应该也可以得到改善对性别不平等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家庭内部的两性博弈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男女劳动参与率和平均工资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男性和妇女的比较优势不同妇女的劳动生产率可能低于男性可能多数妇女自愿选择了工资水平低的行业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妇女与男性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却低于男性男女同工不同酬歧视女性的招聘、升迁、解聘、退休标准对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估算工资性别差异的分解家庭内部的两性博弈单一家庭决策模型与纳什谈判家庭决策模型纳什谈判家庭决策模型的前提个人理性:双方博弈的结果,每方的境况都不会比没有博弈时更坏群体理性:双方都同意并相信,博弈的结果是公平的,对双方是有益的。纳什谈判家庭决策模型推论:决定妇女在家庭内部地位的因素底线的效用水平;利他程度;谈判能力性别不平等的“循环累积”家庭内部博弈与妇女就业和工资的相互影响其他因素的循环累积人力资本不足缺乏物质资产第三节 促进两性平等男女平等本身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实现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种手段性别不平等的危害对妇女和女童的直接危害降低劳动生产率降低家庭和社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困恶化在男女比较平等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较快社会性别与发展社会性别:是一个与生理性别相对的概念,意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和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理解。妇女在发展政策中的地位70年代以前,妇女实际上被置于发展进程之外70年代以后,专门针对妇女的发展项目纷纷出现就业政策、土地改革方案等主流发展政策对妇女的关注不足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直接目标:力求所有的政策方案都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最终目标:实现男女平等社会性别主流化与性别差异化政策促进两性平等的行动政府应担负起实现两性平等的责任建立非歧视性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框架建立强有力的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构实施系统化的、有效的行动方案信息传播、反馈和监测机制环境与发展环境的定义环境:各种天然因素以及人工创造的人类生活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体。自然资源:非人工创造的、被人们发现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优美的环境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投入品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废弃物的排放地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动植物灭绝森林覆盖率降低水资源匮乏矿产资源耗竭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水污染,地表污染,大气污染,太空污染公害事件第一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本和绿色GDP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本和绿色GDP提出自然资本和绿色GDP概念的原因自然资本: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本价值的估算方法绿色GDP: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而得到的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环境倒U假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破坏程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轨迹经验研究结果某些环境问题随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断好转某些易治理的污染物与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某些环境问题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持续恶化客观地看待环境倒U假说假说本身的局限性不应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累积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环境与贫困贫困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环境质量对生产活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的制约在减轻贫困的同时保护环境通过环保投资来创造就业,改善穷人生活状况农业推广和信贷计划土地所有权改革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环境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负面影响:使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正面影响规模效应“晕轮效应”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环境政策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从“零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增长的极限与“零增长”世界人口、经济规模、工业污染都呈指数增长,而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构成了一个有限的世界。《增长的极限》:“世界模型”

自然资源日渐枯竭将引起工业衰退污染严重加剧将导致人口下降人均食物的降低也将导致人口下降人类生活质量将下降要使人类存在下去,只有实现“零增长”从“零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关于《增长的极限》的争论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使用历史外推法得出的乐观结论《增长的极限》是环境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深化和传播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关系到国际环保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目前各国达成共识的定义:

“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保持“满足需要的能力”可以包容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公平利用有限资源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包括一整套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环境政策,并且三方面的政策要相互协调经济方面:实行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发展战略社会方面:财富、资源和机会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公平分享环境方面:对生物圈的基础结构不断投入构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重新认识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先后次序。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加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经济学观点弱可持续性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人造资本增加得足够快,自然资本的减少不足为虑强可持续性自然资本不能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替代为了保持“满足需要的能力”不下降,至少要保证自然资本的存量不减少保护自然资本的可行策略第三节 保护环境的行动环境恶化的经济学原因:在环境领域存在市场失灵保护环境的行动(一):政府命令与控制手段:政府自己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直接管理自然资源的使用。优点:命令与控制手段简便易行缺点:环境保护程度容易偏离最优环保水平;社会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手段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课征环境税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保护环境的行动(二):社区传统社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排除非社区成员使用当地的公共资源有权干预每个成员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利用社区来保护环境的条件社区规模不能太大移民和人口流动性高的地区不易实现环保合作社区领导是社区环保合作的骨干力量政府与社区的环保合作保护环境的行动(三)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GO):以某种社会福利目标为宗旨,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利润分配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府组织相对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制度优势非政府组织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保护环境的行动(四)

国际环境公约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起,各种关于环境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公约不断增多,已逐渐形成一个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目前,缔约国在3个或3个以上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已超过200个。几个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国际环境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 政府与发展什么是政府政府的经济学含义:一种经济组织,具有两大特征普遍性,社会中的所有个人普遍受到政府的约束强制性,政府拥有合法的强制权力政府影响经济的方式与市场机制完全不同市场:所有经济个体之间只存在平等交易关系政府:政府与其他经济个体之间是一种非平等关系发展经济学对政府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转变早期:寄希望于依靠政府发展经济90年代以来:认为市场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一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和过度干预的后果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经济发展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后果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一)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本身并无缺陷,但通过市场实现的资源配置存在效率损失市场失灵的具体情况规模经济外部效应公共品信息不对称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二)

市场不完善市场不完善:市场体系本身有缺陷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分割市场主体欠发育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三)

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内容:经济增长和分配均等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在这两方面都有致命缺陷市场机制难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加大总投资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分配均等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后果经济计划化: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经济统制教条”由各种形式的直接政府控制来取代价格机制或市场经济的运转政府实施以宏观经济指标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政府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实行限制政府进行资产再分配以及收入管理经济计划化的后果压抑了市场发育“官僚失灵”的后果比市场失灵更严重第二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经营和管制产业政策发展计划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内容税收政策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改变税收结构改变税率增加或削减资本性支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供应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改变法定准备率改变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放松或收缩信贷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扩大生产能力限制公共和私人消费减少政府的经常性支出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调节私人消费刺激私人企业把更多的收入用于社会所需要的投资项目减轻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累进税制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政府经营和管制政府经营和管制的适用行业范围国有化(政府直接经营)的困境经营目标不明确管理上的官僚化政府管制的问题基础设施服务的市场化 国有私营私有私营社区拥有并经营产业政策什么是产业政策德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产业政策的内容有关产业资源配置的政策有关产业组织的政策产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直接限制政策间接诱导政策与信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