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通史整合第4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编通史整合第4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第1编通史整合第4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第1编通史整合第4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第1编通史整合第4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明至清中叶(1368—184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中国的版图奠定,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世界形势的演变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面临着危机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一方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一方面,传统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另一方面,新的生产方式诞生,世界市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民族关系明清两朝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思想文化一方面,传统的程朱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具有反传统、反专制的进步思想诞生,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风格;传统科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专题综合点)考点解读: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一直是高考的重点,新教材实施后,社会治理被编入选择性必修1,成为高考新的重点。考生需要将君主专制、社会治理联系起来,将社会治理作为君主专制延伸到基层的产物,形成对明清政治环境的整体认识。主干知识•整理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宰相、设内阁: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来,内阁逐渐承担秘书工作,拥有“票拟”之责,皇帝最终裁决,称为“批红”。(2)宦官专权:宦官深得皇帝信任,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宦官的权力实际是皇权的延伸。2.清朝(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的强化(1)独断朝纲: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以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开创了“康乾盛世”。(2)奏折制度:迅速、机密的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军机处:雍正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一般事务交给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二、社会治理的加强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官员的管理①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②监察: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2.法律与教化(1)法律:明朝重视律法的编写,同时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明朝,同样重视“例”。(2)教化: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3.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1)户籍制度: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册称为“黄册”;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2)基层组织:明朝实行里甲制,也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将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民族关系与版图奠定1.民族关系的发展(1)明朝的民族关系①军事冲突:明朝前期,明军多次征讨蒙古政权,明朝后期,女真建立的政权严重威胁了明朝的统治。②经贸交流:明朝在北部边疆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在西南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地区进行经济交流。③都司卫所:明朝在很多边疆设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2)清朝的民族关系①民族政策: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抚各族上层分子。②政策落实西北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优抚土尔扈特部青海、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清朝的版图:清朝中叶,疆域辽阔,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在内地实行分权的督抚体制,在边疆实行相对集权的将军体制。命题要语·辨析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方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明清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3.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膨胀,有的大学士深受皇帝信任并成为宰相。(

)√√×提示

内阁是秘书机构,不同于宰相。

4.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5.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6.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一政策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核心深化•拓展1.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内容与特点(1)内容(2)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代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宰相、设置军机处、设立特务机构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清朝边疆治理政策与疆域奠定的意义(1)边疆治理政策①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信仰:紧密团结各民族,实现了对西藏、蒙古等地区的直接治理。②设置中央直辖管理机构:如理藩院、台湾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使边疆隶属关系有了无可争议的制度基础。③采用法律手段明确管辖权: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④总体上看,清朝的边疆治理政策从以往以羁縻招抚为主转变为政府直接治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力度空前加强。(2)历史意义①对内:国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意味着清朝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律确定。②对外: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朝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史论转化•应用明清两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材料

下面是明清两代管理西藏措施的对照表。朝代西藏明朝承认元朝时所授予的僧侣封号①,陆续在西藏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等行政机构②,并颁发印信和官服。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进行管理③清朝中央设立理藩院④,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对五世达赖喇嘛册封,康熙皇帝对五世班禅进行册封⑤,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⑥【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共同特点由②④的比较看

由①⑤的比较看

由②⑥的比较看

由③⑤的比较看

由①③⑤的比较看

都设立管理机构

都册封当地首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中央都派遣官员管理

都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都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明朝加强对民间控制的措施1.(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B命题角度

本题以明初加强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措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这些措施的本质目的。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实行“知丁法”,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便于互相监督,以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B项正确;该措施没有强调农商皆本,故A项错误;禁止人口流动的说法太绝对,且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户籍管理防止人口流动,故C项错误;该措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考向2

明朝对监察官员制约的目的2.(2022山东卷,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A命题角度

本题以明朝对监察官吏的制约为新情境,要求考生认识监察官吏更需要接受制约和限制,以保证监察高效、公正。解题思路

材料强调明朝不仅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还要求地方官员对其进行监督,其目的是规范监察行为,确保监察的实效,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并非为了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而是确保监察御史能够合法行使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对监察御史的考核和监督,未强调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监察渠道拓宽,故C、D两项错误。考向3

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3.(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要求考生理解南书房的特点及当值官员的地位隐性联系(1)南书房在清朝初期设立,是清朝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当值官员一般被认为是皇帝的亲信(2)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皇帝的亲信亦身价倍增,狐假虎威(3)乾隆后期,清朝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官员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南书房的地位,知道南书房的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材料中的周兴岱企图以此抬高身价考向4

清代奏折制度的特点4.(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C命题角度

本题以清代奏折制度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要求考生据此分析奏折制度的特点。解题思路

乾隆帝的谕旨反映了奏折所述内容应当是急需处理的重大事务,且奏折不需要内阁等部门中转呈送,反映出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奏折制度始用于康熙年间,A项错误。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了皇权,B项错误。奏折不需要内阁中转呈送,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史料实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1.(2023福建厦门二模)明太祖圣谕:“朕有天下,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布者,张陈之也。所以政者,军民休戚,国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恶而导民之善,使知有畏从。”该谕的实行(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提升了儒学地位 D.优化了中枢决策机制A解析

根据材料“朕有天下,更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可知,明初废行省分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三司并行,地方权力被分割,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该谕论述的是承宣布政使司的职能,与儒学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明朝的中枢决策机制在中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角度2

历史解释——清代道设立的影响2.(2023安徽安庆二模)清代大吏带兵备衔的道员是行政与军事相兼的职官,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并负有巡查地方的重要责任。各道辖有数量不等的府和直隶州,但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级正式行政区划,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级准行政区划。清代道的设立(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B.造成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C.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D.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发展A解析

清代在省—府—县三级编制外又增设负有巡查职权的非正式的行政区划——“道”,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故选A项;“具有无所不统的地方事权”说明权力相对集中,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从制度上看,道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社会发展,排除D项。角度3

历史概念——清代的“改土归流”3.(2023吉林高三二模)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危险B.实现了民族平等C.加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D.有利于西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D解析

“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地区由土司统治的状态,有利于西南地区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消除了”说法绝对,A项错误。“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主要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仅仅是加强地方的税收,排除C项。考点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但是,西方已经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逐渐陷入被动,走向衰落。探究这一历史趋势形成的原因是学术界的热点,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角度,本考点在高考中非常重要。主干知识•整理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发展(1)农业: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中国人口激增,同时,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2)手工业:明朝后期,中国丝绸、瓷器大量出口,推动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工场生产模式。(3)商业

货币明朝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市场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边界贸易繁荣,通过丝银贸易,中国商品远销海外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但是,他们没有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阶级城市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明清的对外关系1.明朝(1)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同时,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2)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明朝派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倭寇;欧洲殖民者开始骚扰沿海地区。2.清朝(1)趋势: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2)事件: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政策:清朝实行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命题要语·辨析1.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明清时期,一方面,高产农作物传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并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3.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已经处于劣势,形成较大的贸易逆差。(

)√√×提示

明至清中叶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

4.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5.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众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以米兑军”,充分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6.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核心深化•拓展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新的经营方式商业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因素

史论转化•应用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材料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①,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②。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③”,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织业专业市镇④。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⑤。——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明朝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变化由①的信息归纳粮食产量的变化

由②的信息归纳种植结构的变化

由③的信息归纳商业的变化

由④的信息归纳城市的变化

影响由⑤的信息归纳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粮食产量增长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阶级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明朝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D命题角度

本题以江南富商“好名喜夸”为新情境,要求考生认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富豪往往喜好兴建园林,这是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并没有被颠覆,排除A项;世俗化审美趣味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不是在明朝初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向2

晚明东南沿海经济繁荣的原因2.(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C命题角度

本题以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经济的繁荣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扩大,中国手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作用有限,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兴起于西汉,D项错误。考向3

清代中外贸易发展对手工业生产的影响3.(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A命题角度

本题以广州地区的瓷器生产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中外贸易对清代手工业生产的影响。解题思路

清代以广州出口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瓷器,同时广州本地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体现出广州当时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及这些瓷器产自民窑还是官窑,无法确定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业作坊,故排除B项;聘请欧洲画师是为了迎合欧洲市场的需求,不能说明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故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且“明显削弱”与清代前期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考向4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4.(2023浙江卷,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选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张居正改革“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的内容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赋役征银的必然性隐性联系(1)明朝中期以后,随着“丝银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支付手段(2)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国家赋役征收困难(3)国家支出巨大,财政入不敷出,赋役改革势在必行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选项表述中的程度错误。如B项的“根本”,C项的“解决了”,D项“超越”等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阐释——全国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1.(2023山西临汾一模)明清之际,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据此可知当时(

)A.棉纺织业出现新生产关系B.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是棉布生产基地,山东、河南、湖广等地生产棉花,在这一生产流程中,需要将山东、河南、湖北的棉花输往江南,江南的棉布输往山东、河南、湖北,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新生产关系和南北经济差距,A、B两项错误。江南是经济重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角度2

历史解释——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发展2.(2023山东烟台一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现象(

)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发展C.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D.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B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银价最低,说明中国白银数量较大,这为中国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16世纪初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国际市场金银比价不同,无法说明金银汇率“波动”,排除C项;中国海禁政策在14世纪就已经实施,排除D项。角度3

史料实证——清朝士大夫对西洋文化的认识3.(2023山东泰安二模)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聆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

B.对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C.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

D.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聆听西洋音乐后,意识到中国士大夫应该努力探索域外新事物,故选B项;作者主张学习西方,但是并未说要改造中国文化,排除A项;赵翼生活在清朝前期,当时不属于近代时期,排除C项;作者主张中国士人要克服保守和自大的成见,排除D项。考点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选必链接点)考点解读:明至清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这一时代特点深刻影响了思想文化,陆王心学的叛逆色彩、进步思想家的启蒙色彩、文学艺术的世俗化都与商品经济相联系,思想文化背后的社会存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干知识•整理一、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激励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李贽的叛逆:明朝后期的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进步思想家: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带有一定的早期启蒙色彩。二、科学与文学艺术的成就1.科技: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文学艺术(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戏曲先后兴起昆曲和京剧。三、中西交往的加强1.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传教士将欧洲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引起部分中国士大夫的兴趣。2.东学西渐: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史学、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的热烈反响。命题要语·辨析1.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反映了商品经济刺激下人性的觉醒。(

)2.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

)3.明清之际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是明清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呐喊。(

)√√×提示

明至清中叶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工商业者尚未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4.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5.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

)√√核心深化•拓展1.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评价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政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清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致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材料

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①。史论转化•应用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②。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③。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④。——摘编自康宇《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概念产生由①③中的信息概括“中西会通”的内涵

产生背景由②中信息分析“中西会通”的背景

最终结局由④中信息分析“中西会通”的结局

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会通现象未能持续,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差距拉大真题聚焦考向1

明代心学的积极意义1.(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A命题角度

本题以明代商人人生信条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商人也要求实践“圣人之学”的意义。分层落实•演练解题思路

“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是王阳明提出的为商之道,即做买卖也可成为圣贤。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题干中经商也可成为圣贤的思想不符,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为南宋理学家的主张,从事商业活动与“灭人欲”不符,C项错误;“工商皆本”为黄宗羲的主张,材料并未涉及本末关系,D项错误。考向2

清代承袭华夏文明的措施2.(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A命题角度

本题以康熙年间编著大型图书为新情境,要求考生认识这些措施促进了华夏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解题思路

根据“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承续华夏传统,A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承续华夏传统,并没有疑古辨伪,排除B项;编撰明史并不是为了弘扬程朱理学和保存历史文献,排除C、D两项。考向3

明代文化产品的商品化趋势3.(2022北京卷,4)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明代图书的商品化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隐性联系(1)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后,印刷术不断发展,印刷书籍不断增多,图书成本逐渐降低(2)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图书也逐渐成为众多商品中的一种(3)随着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和识字率的提高,图书市场逐渐扩大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海内士子买者”,这说明这一刊印的图书是以销售为目的,反映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考向4

明初的中外文化交流4.(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D命题角度

本题以明朝对朝鲜、日本的“赐书”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朝日两国主动要求赐书的目的。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朝鲜和日本政府请求赐书,借助这种方式获取明朝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强化其统治权威,故选D项;儒家学说在明初没有新的发展,排除A项;赐书不等于书籍外流不畅通,排除B项;“四书”“五经”和《劝善》《内训》都属于儒学著作,并不是先进思想,排除C项。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阐释——明清之际的务实学风1.(2023辽宁鞍山一模)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A解析

据材料可知,黄宗羲等进步士大夫在反思明朝灭亡原因时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说明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故选A项;经世致用是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士大夫的主张,B项的“共识”表述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对君主专制的看法,排除C项;儒家思想在创立之初就关注现实问题,因此“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角度2

学术观点——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2.(2023辽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