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陕西专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_第1页
2023人教版陕西专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_第2页
2023人教版陕西专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_第3页
2023人教版陕西专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_第4页
2023人教版陕西专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丁卯(mdo)孱头(chdn)枯尊(hudi)表轰烈烈(h6ng)

B.窜宿(1。)商g(zhu6)忏悔(chdn)皿气方刚(xiS)

C.C溅(优理)颤抖(chdn)瞬息(shM)忍俊不攀(而)

D.拖省(怕)冷持(血),逗挑血)悲天军人(ming)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遗憾瀑布嫁接蜂围蝶阵

B.涉足魂魄服待淅淅沥沥

C.执着繁秘凝望时隐时现

D.猥琐赤裸茏罩祸不单行

3.经典诗文默写。【在(1)〜⑺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

(6分)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不畏浮云遮望眼,o(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

(5)浩荡离愁白日斜,o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

(7)无丝竹之乱耳,o(刘禹锡《陋室铭》)

(8),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9)而那过去了的,o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0),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4.[2021•西工大附中期未改编】名著阅读。(4分)

尼摩船长把自己的脑袋钻进圆球帽子里面去。康塞尔和我照着他的动

作,各自戴上圆球帽。我们又听到加拿大人讽刺地对我们说了一声“好好地

打猎去吧”。我们潜水衣的上部是一个有螺丝钉的铜领子,铜帽就钉在领子

上。圆球上有三个孔,用很厚的玻璃防护,只要人头在圆球内部转动,就

可以看见四面八方的东西。

(1)选段中的''加拿大人”是指O(1分)

(2)选段中的“好好地打猎去吧”,说的是什么事?(3分)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由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所承担任务的特殊性的原因,对氢氧发动

机提出了极高要求。②载人空间站工程的交会对接等任务,好比在太空“穿

针引线“,时间有丝毫误差,都可能让对接双方失之交臂,不得不耗费很大

代价调整轨道。③这要求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④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所用的氢氧发动机,确保发射前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流畅,

能不耽误发射窗口。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请提取第③句的宾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处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2022•阜阳期末】“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有爱国诗人屈原,

今有“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从古至今中华儿女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

着“天下国家”的内涵。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

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

的。为此,七年级(1)班正组织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

动,请你参加。

(1)【“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你选择一位爱国人物,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

分)

示例:“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时,尚且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为国奋斗”演讲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一份

串场词。(2分)

演讲顺序演讲题目演讲者

1《我的中国梦》周娟

2《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张强

(3)【“家国文字”我传承】汉字,是当今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写好汉字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有篆体、隶体、草体、行体、楷体等字体。

以“家”字为例,A为篆体,()为行体,()为楷体。(1分)

扇”家。家。莓案

(4)【“爱国人物”我寻访】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王

亚平,向她提两个问题。(2分)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乘组经过六个月的在轨

驻留,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摘星星

的妈妈”王亚平,在出舱后接受采访时对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

了!”

女子本柔弱,为国则刚强!王亚平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而舍小家。

在北京迎接航天员的欢迎仪式上,王亚平的爱人赵鹏带着女儿赵芸熙为

她送上了鲜花,王亚平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一颗星星塞到了女儿的

手中。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纪录是用来打破的。随着“神舟十三号”乘组的

凯旋,王亚平以在轨六个半月的新纪录,成为目前中国航天员中累计在

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王亚平除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纪录之外,在执行

“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她还进行了出舱作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

的中国女性航天员,同时也是世界上第十六位完成出舱作业的女性航天

员。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10题。(12分)

材料一:

分餐制之所以没有成为常态,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人们长久形成的饮食文

化和餐饮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分餐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

只有当出现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时,企业和个人迫于健康防护压力,才会想到分餐

制。

要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餐桌文

明行为规范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持续号召群众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

习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提升企业积极性。对企业来说,要通过优化内部管

理、创新菜品形式、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承担起维护消费者用餐安

全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分餐制是本土文化,史前就在用

王仁湘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它确实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并不像

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存在的时间也就是1000年多一点。反倒是优良的分餐制比

它更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

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

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

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君同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

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

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又据《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

案上食。”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妇人也能轻而易举。

我们更可以由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转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却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低矮的食案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

而设计的,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实物,以木质的为多,常常饰有

漂亮的漆绘图案。汉代呈送食物使用一种案盘,或圆或方,有实物出土,也有画

像石描绘出的图像。

编唐独固中事《做席・夜宴圈》(局部)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考古已经发掘到公元

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木案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圆

角长方形,长约1米,宽约30厘米;案下三面有木条做成的支架,高仅15厘米

左右;木案通涂红彩,有的还用白色绘出边框图案。木案出土时都放置在死者棺

前,案上还放有酒具多种,有杯、麻和用于温酒的鼻(音“甲”——编者注)。稍小一

些的墓,棺前放的不是木案,而是一块长50厘米的厚木板,板上照例也摆上酒器。

陶寺还发现了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略小于木案,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蹄、

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套厨房用具实物。木俎最高不过25厘米,

可以想见当时长于烹调的主妇们,操作时一定也坐在地上。汉代厨人仍是以这个

方式作业,出土的许多庖厨陶俑全是蹲坐地上,面前摆着低矮的俎案,俎上堆满

了生鲜食料。

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

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

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当然最初的分餐制,与后来等级制

森严的文明社会的分餐制有本质区别,但在渊源上考察,恐怕也很难将它们说成

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

考究的餐具,而且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国民对分餐制及公筷公勺态度调查统计

认可顾虑抵触沉默其他

分餐制39.0527.9212.9112.257.87

公筷公勺53.1822.348.468.507.52

(注:表格数据为百分比)

(摘编自网络)

材料四:

分餐,关乎健康,体现着文明素养,更是阻击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公筷公

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分餐制

减少了疾病传播风险,也有助于各取所需、合理搭配营养。在这个意义上,推广

分餐制,不仅可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还可以减少浪费、转变消费观念。

推动分餐制成为餐饮常态,不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还需要餐饮企业提升“内

功要留住菜的温度,还得把菜分得好看,这考验着厨师的厨艺,也考验着餐饮

企业的管理水平。在色、香、味、形上做足做好文章,让大众在分餐中品尝到“聚

餐”应有的味道,才能让消费者真正爱上分餐,形成就餐新风尚。

(节选自《人民日报》)

7.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推行分餐制。(3分)

8.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说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餐制是本土文化,史前就在用二

(4分)

9.下面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就餐习惯难改、就餐成本增加是造成分餐制难以成为常态的两个原因。

B.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相关部门及企业等应承担推行分餐制的社会责任。

D.只有出现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时才需要推行分餐制。

10.对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行分餐制,可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也有助于各取所需、合理搭配营养、

减少浪费、转变消费观念。

B.对提倡“分餐制”及使用“公筷公勺”持“认可”态度的国民占极少数,

这是推行“分餐制”的障碍之一。

C.在一个盘子里共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传统优

秀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D.小食案在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食案的出现,推动

了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

(二)【2022•宝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爱是那杯大红袍

①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带来些许凉意,那剩下的几片败叶在树上痛苦

地摇曳,勾勒出无限凄凉的图景。空中南飞的雁群不时嘲讽我几声,灰暗的乌云

让我倍感压抑。考好,再考砸,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大起大落后的一蹶不振。

②推开家门的前一秒,我还在纠结是坦白还是抗拒。但当我看到爸爸正用别

样的眼神看着手机时,我就猜到爸爸已经知道了我的成绩。看到我回来,爸爸将

他的目光从手机游移到我身上,他用一种非常奇特的目光看了我许久,没有长吁

短叹,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暴跳如雷。他只是很平淡地让我把茶具摆到阳台,要

我和他一起品茶。

③爸爸煮好一壶水,端着茶壶走了过来。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

瑟。爸爸撕开一包大红袍,那是爸爸参加比赛获一等奖得来的。对于他而言,这

包茶叶意味着三个月的准备和五个小时的对抗,他平时舍不得拿出来。在今天这

个毫无庆祝意义的日子,我爸竟撕开了那包大红袍茶叶。

④茶叶被放入紫砂壶中,在沸水中起起落落,翻滚不停。爸爸盖好杯盖,看

着我。我低下头,避开了那犀利的目光。“泡茶啊,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式、方

法,要心平气和,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我爸开始给我讲授如何泡茶。见我不回

话,他提起茶壶,一柱茶水冲出壶口,跃入茶杯,盘旋良久,几片茶叶也随之旋

转。当最后一滴茶水溅起的水花冲上来时,我再也挡不住撩人的香气,吹了几下,

便一饮而尽。没有想象中的甘甜与清新,只有一股温暖的苦涩,我喷了出来。

⑤爸爸看了看我,把那半壶倒了,又重新冲了一壶,倒上一杯,说:“再试试。”

我摇了摇头,但又很好奇,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喝了一杯。这一次,后来之甜

冲淡了先前之苦,这杯茶,令我心旷神怡,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爸爸微笑着,

意味深长地说:“茶道如人生,一次苦涩阻止不了甘甜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品第二

杯;一次失败阻止不了成功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尝第二遍;你的一次考砸阻止不

了之后的考好,关键在于敢迎接下一次。现在,我们把这杯茶喝完,预祝你用最

好的方式赢得下一次月考的成功,干杯!”

⑥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味那大红袍里的爱,它是苦

的,却不像黄连;它是甜的,却不像蜜汁。它先苦后甜,先淡后浓,清新淡雅,

甘甜宜人。它正如爸爸的爱,不华丽,不做作,却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⑦秋风阵阵,寒意依旧,但那杯热气尚存的大红袍似一缕阳光拨开了我心里

的乌云,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记忆,那一丝温暖,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

的严寒。

(有删改)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3.第③段中的“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

什么作用?(4分)

14.阅读第⑤段,思考文中的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4

分)

15.文中的爸爸将深深的爱寄托在那杯大红袍里,因此作者认为爱是那杯大红袍,

那你认为爱还可以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

赵晔①字长君,会稽山阴人也。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

车马去。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积二十年,绝问不还,家为

发丧制服。抚卒乃归。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节选

自《后汉书•儒林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赵晔(死):东汉学者、史学家。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少拳为县吏()(2)遂弃车马去()

(3)积二十年()(4)不就()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为”字与“家为发丧制服”中的“为”意义和用法全都

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为人谋而不忠乎

C.自以为大有所益D.愿为市鞍马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

19.阅读选文,说说文中的赵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的是

,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o(2分)

21.请你赏析诗中“泪尽”和“又”字的表达效果。(2分)

四、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发是一种行动,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发是一种期盼,踌躇满志把路

踩在脚下;出发是一种心态,历经风雨依然向着阳光……有时,出发是为了

探寻;有时,出发是为了到达;有时,出发只为出发……无论如何,出发总

是成长。

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

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4)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C点拨:A项,“孱”应读点dn”;B项,“血”应读“xu。”;D项,“悯”

应读“min”。

2.A点拨:B项,“服待”应写作“服侍”;C项,“繁秘”应写作“繁密”;

D项,“茏罩”应写作“笼罩”。

3.(1)独怆然而涕下(2)荡胸生曾云

(3)自缘身在最高层(4)丰年留客足鸡豚

(5)吟鞭东指即天涯(6)香远益清

(7)无案牍之劳形(8)雄兔脚扑朔

(9)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10)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4.⑴尼德•兰

(2)游历海底平原和海底森林(或在海底散步)。

5.(1)删去“的原因”。点拨:第①句句式杂糅,故可删去“的原因”。

(2)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

(3)只有才点拨: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解答此类题需要分析句子之

间的逻辑关系,之后再恰当地进行选择。

二、综合性学习

6.(1)示例:“大勇的革命者”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

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二

(2)示例:感谢周娟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

国梦,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

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张强同学的演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点拨:本题考查串场词的拟写。写串场词时,应结合活动主题来写,要将

两个演讲巧妙地衔接起来。注意说清人物、演讲题目。

(3)EB

(4)[示例]问题一:请问您在太空生活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问题

二:作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中国女性航天员,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

(-)7.示例:(1)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2)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

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3)餐饮企业提升“内功”,让消费者真正爱上

分餐。

8.(1)古代的“筵席”;(2)孟光的举案齐眉的故事;(3)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

像砖上,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4)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

些用于饮食的木案。

点拨: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分析题干可知,要从文本中搜集能够

说明“分餐制是本土文化,史前就在用”的具体实例,应从材料二中寻找,

最后再概括作答即可。

9.D

10.A点拨:B项,“对提倡'分餐制'及使用‘公筷公勺'持'认可'态度

的国民占极少数”的表述有误;C项,“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组

成部分”表述有误;D项的表述“小食案的出现,推动了饮食礼仪的逐渐

形成”是对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的曲解。

(-)11.示例:“我”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心情低落,爸爸邀“我”品茶(或爸爸

通过巧妙的方式),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点拨: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要

素串联法进行概括,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

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

要内容。文章中的人物是“我”和爸爸,事件的起因是“我”在一次考试

中考砸了,心情低落,经过是爸爸邀“我”品茶(或爸爸通过巧妙的方式),

结果是“我”重拾了勇气与信心。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12.爸爸是一个聪明、讲究教育方式、关爱孩子的人。

点拨: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抓住人物的外貌、

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及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本文写爸爸得知“我”

考砸后,没有直接批评或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品茶的方式,让“我”重拾

勇气与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聪明、讲究教育方式、关爱孩子的

人。

13.环境描写,烘托出“我”考试失利后的悲伤心理。

点拨: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等。“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

瑟瑟”这一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昏暗、萧瑟的环境特点,这是“我”考

试失利后所看到的环境,由此可看出“我”此时的心情是悲伤的,故以环境

的萧瑟烘托出“我”考试失利后的悲伤心理。

14.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不屈服困难,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点拨: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第⑤段中爸爸说的话“茶道如人生,……

干杯”说明了要不屈服于困难,要敢于和勇于不断地尝试,即要有克服困

难的勇气和信心。围绕这些来阐述即可。

15.示例:爱是一杯温牛奶。每当我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回到家时,总会看到桌

子上摆着一杯温牛奶,那是母亲帮我准备的,并且温度与时间都计算得如

此准确。母亲的爱就蕴藏在这杯有温度的牛奶中。

点拨: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要结合自己对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

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

把爱理解为能体现爱的行为或事物,如爱是一把雨伞,爱是一碗美味的面

条,爱是一句温暖人心的话,爱是一个肯定的眼神,爱是一个鼓励的微笑

等,然后说明理由即可。

(三)16.⑴曾经(2)离开⑶累计⑷就任

17.B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家为发丧制服”中

的“为”,介词,是“替,给”的意思。A项,动词,做;B项,介词,

替,给;C项,动词,认为;D项,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

18.州里召他补从事,不就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