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必备知识清晰化关键能力系统化核心素养情境化大题突破必备知识清晰化中外历史纲要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经济与社会生活】(1)原始社会:农耕和畜牧业出现,过定居生活,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利用地窖和陶器存粮;早期集镇出现。(2)商周:青铜器出现;城市建设初具形制。(3)春秋战国:实行“重农抑商”;实物借贷比较普遍。【文化交流与传播】(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文明萌芽,“万邦”时代。(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关键能力系统化整合一

原始文明的产生1.社会生产与生活(1)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兽皮。(2)新石器时代①原始农业: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筑屋定居,形成村落。②原始手工业:使用打磨石器;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③商业:出现了交换及商业贸易。商人等筑垒设防,形成集镇。④交通:马和马车是古代人类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刳木为舟,制造原始的船。2.社会组织与文明萌芽(1)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文明萌芽:父系氏族社会末期,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产生,权贵阶层出现,部落联盟首领采取禅让制方式选举首领。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整合二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1.早期国家与国家治理(1)夏朝: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法律有《禹刑》。(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实行内外服制。法律有《汤刑》。(3)西周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③法治:《九刑》。2.经济与社会生活(1)农业:商和西周的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农夫集体耕作。(2)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是青铜铸造,青铜器种类繁多。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3)商业:二里头遗址出土海贝、仿制贝。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3.思想文化传承(1)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①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作礼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③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⑤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整合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走向统一、集权趋势(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3)变法运动①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②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选官制度: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5)法治: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6)户籍: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经济发展:农耕经济模式形成(1)农业的进步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②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形成。③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④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3.思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奠基(1)思想:孔子和老子①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同时承认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②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③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3)教育: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4)中医: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5)文化传承: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图书文献的保存,除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核心素养情境化微点1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商周制度设计真题引领1.命题点: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2023·新课标全国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2.命题点: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的证据[2023·山东卷,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故选C项。3.命题点: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4.命题点:象形文字中的中国古代农业[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命题点:西周时期的国家治理[2023·广东卷,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D解析: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军事权是属于诸侯国的重要内政大权,周王册命官员掌管诸侯国军事,体现了周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故D项正确。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属于诸侯的义务之一,“朝”指诸侯离开封地亲自到国都去朝见周王,“觐”指朝见、朝拜君王,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故A项错误。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注意选项的用词为“协助”,且“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营建都城”推导出“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很明显太过夸大周王的统治力,故B项错误。“缴纳贡赋”也属于诸侯的义务之一,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是周王正常的行使其权力,选项没有任何信息反映官员在征收贡纳时干预诸侯国的内政,故C项错误。6.命题点:中华文化的特点[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命题点:西周政治制度[2022·浙江高考]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解析:“从周”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指秦朝实现大一统,地方实施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儒学地位上升,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深化认知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①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②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2)兼容并蓄:①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②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3)延绵不断:①自史前时期既已确立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各文化区即使在没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控制时期,也通过密切交流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分久必合”成为必然的历史大势。②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3.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创新应用1.[2023·安徽安庆二模]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材料表明(

)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交流B.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D.夏朝国家结构较为严密答案:B解析:据材料“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得出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的结论,故选B项;由材料“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可见自然环境并没有影响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排除C项;夏朝初步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国家结构较为松散,排除D项。2.[2023·湖北名校联盟3月联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这主要反映商朝(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C.社会文明走向成熟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类别内容1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2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3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4其他答案:C解析:表格内容呈现了甲骨刻辞所反映的商朝社会在政治制度、国家管理、经济形态、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发展状态,反映了文明走向成熟的基本趋势,故选C项;甲骨文本身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但仅凭甲骨文无法体现文字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农业、渔猎等体现了经济生活,但其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B项;奴隶和平民体现了阶级矛盾,但无法体现其矛盾尖锐,排除D项。3.[2023·湖南高三3月联考]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

)

石家河文化玉凤西周玉龙战国玉龙A.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B.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C.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D.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答案:C解析:图示中不同时期雕琢的龙凤玉石的造型具有相似的特征,即首尾呼应,盘成圆形。因此,先秦时期,我国的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的特征,答案选C;龙和凤是两种不同的祥瑞物,各有各的造型,玉石的形状不等于龙和凤的形象,排除A;战国玉龙表面上的加工工艺虽然不如前者,但不能因个例就断定玉器加工技术退步了,排除B;三件出土文物都没有体现出实用性,即没有提及它们有何功用,而且饰品重在审美而非实用,排除D。4.[2023·湖南邵阳二模]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

)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答案:A解析:据材料“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可知,周人的伦理思想明显受血缘关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周推行宗法制,故伦理思想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的“孝”和“德”是伦理思想,而非宗教理论,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敬天、孝祖、保民”均为德治伦理思想的表现,它们没有相互制约,排除D项。微点2破旧与立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真题引领1.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军事力量的变化[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2.命题点:战国时期秦国的官制[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体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为相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3.命题点:春秋时期孔子对楚国国君的称呼[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事实,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编撰《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命题点: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5.命题点: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治国方略的共同主张[2023·新课标全国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思想的盛行。7.命题点:湖北随州出土的《石氏星表》[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答案:C解析:材料主旨为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因此反映了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故C项正确;图像与文献本身都是史料,价值无所谓高低之分,都需要经过甄别辨伪,另外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依据史料分类而言属于实物史料,因此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自主性较强,因此地方行为更不能体现国家态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看主旨,选项看细节”的原则,材料主旨为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漆器仅仅是作为一个载体,本身的制作工艺高下无从得知,因此D项错误。8.命题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田齐既强调以法律维护君臣等级秩序,也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因此A项正确;材料尊法但没有敬天的主张,故排除B项;礼乐制度与德治内涵并不相同,材料只是强调礼乐重要性,故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要依赖严刑峻法治国,材料没有外与内的区分,故排除D项。深化认知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3.先秦时期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从采集渔猎到种植畜牧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从“天降甘露”到人工灌溉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4.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先秦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萌发,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民族观念:先秦时期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创新应用1.[2023·湖北腾云联盟高三联考]1978年淅川下寺王子午(楚庄王之子)墓出土了七件列鼎,其中最大的鼎“王子午鼎”是分铸后焊接而成的,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高超工艺,造型平底束腰收腹,与一般棱角分明或是鼓腹、立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鼎内有“鸟虫篆”铭文。这反映了(

)A.战国时期王室日渐衰微B.楚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C.楚国文化地域特色鲜明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王子午”青铜鼎(附匕)答案:C解析:题干中从王子午鼎别具一格的特色与独具特色的“鸟虫篆”,无不彰显了楚文化的鲜明特色,故选C项;虽然王子午墓出土了7件鼎僭越了礼制,反映了王室的衰微,但楚庄王为春秋时期人物,排除A项;题干涉及王子午鼎铸造工艺高超,但难以判断是否领先,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2.[2023·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竞相发展,A项正确;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无法撼动官营工商业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经济也在发展,C项错误;中国古代工商业始终是在官府主宰和控制下,D项的“独立化”表述错误。3.[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B.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D.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国家(改革者)部分内容魏国(李悝)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楚国(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韩国(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秦国(商鞅)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答案:A解析:材料中四个改革者的主要思想涉及了加强君主统治、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可知四个改革者有着类似的集权主张,但无法判断是否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中仅商鞅提及了变革土地制度,无法判断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是否是变革核心,排除C项;诸侯争霸战争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的是兼并战争,排除D项。4.[2023·河北沧衡八校高三上期中]孔子主张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整个社会严格遵守等级尊卑的伦理纲常制度。然而,他又高扬“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反对以出身贵贱作为辨别人才的标准。这表明孔子(

)A.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B.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C.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D.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答案:B解析:孔子主张整个社会严格遵守等级尊卑的伦理纲常制度,他宣扬“有教无类”是为了教育更多的人来维护等级尊卑,即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故选B项;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整个社会严格遵守等级尊卑的伦理纲常制度”等信息可知,孔子并不是要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排除A项;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维护的是周朝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所以不是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题目主旨并不是教学方法的内容,而是主张教育是用来维护等级秩序的,排除D项。大题突破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开放探究题]真题研析——在品悟中探寻规律[例]

[2023·新课标全国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答案:观点:黄河流域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2分)阐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典型作物为粟。大致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