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全览_第1页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全览_第2页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全览_第3页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全览_第4页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全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会知识点1.体液是指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分两局部:存在于细胞内的,叫做细胞内液,约占2/3;存在于细胞外的,叫做细胞外液,约占1/3,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2.体液各局部之间的关系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4.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组织液。5.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6.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主要方面。7.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自于Na+和Cl-。8.正常人的血浆PH为,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体温一般维持在37℃9.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0.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11.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使细胞代谢紊乱。例如:感冒发烧时体温升高,影响消化酶活性,导致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病症;严重营养不良的人,由于缺少营养物质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组织水肿现象。必修三〔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会知识点一、神经调节1.根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根底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2.神经系统的根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根本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泼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叫做神经冲动。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1〕过程: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造成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兴奋部位增加,大量Na+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这样在兴奋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形成了局部电流。〔2〕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3〕传导形式:电信号。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屡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的结构叫突触小体。〔2〕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所共同形成的结构叫突触,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局部。〔3〕过程:兴奋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电位变化,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4〕特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5〕传导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的运动的低级中枢。一般来说,位于脊髓中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7.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其中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8.大脑皮层言语区包括: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W区:运动性书写语言中枢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二、体液调节1.激素调节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是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3.动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激素名称化学本质分泌器官作用部位主要作用生长激素蛋白质垂体全身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全身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蛋白质下丘脑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蛋白质垂体甲状腺性腺促进甲状腺〔或性腺〕的生长和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蛋白质胰岛B细胞全身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多肽胰岛A细胞肝脏升高血糖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全身升高血糖,促进细胞代谢抗利尿激素蛋白质下丘脑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性激素固醇睾丸、卵巢全身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激发维持第二性征★4.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血糖的去向:氧化分解成CO2+H2O+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3〕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4〕血糖平衡的调节:a.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体内血糖含量降低到正常水平。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上升到正常水平。注意:血糖平衡的调节除激素调节外,还受神经系统的控制。〔5〕糖尿病病症: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原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缺乏,导致糖代谢发生障碍。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分泌分泌+分泌TSH+分泌甲状腺+〔—〕〔—〕下丘脑TRH垂体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为促甲状腺激素。7.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增强效应。例如: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8.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比拟工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响速度迅速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拟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拟长1、比拟★2、体温恒定的调节〔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2〕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体液调节〔3〕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4〕体温调节过程:a.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进而引起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使皮肤散热减少;同时肌肉和肝脏产热增多、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产热量增加,体温上升到正常体温。b.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皮肤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从而使皮肤散热增加,体温下降到正常体温。★3、水盐平衡的调节〔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2〕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a.人饮水缺乏、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尿量,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b.当人饮水过多或者盐丧失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减少,肾脏排出的水分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四、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例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4.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5.体液免疫的过程:〔1〕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2〕B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局部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局部分化为记忆细胞。〔3〕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注意: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相同的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称为二次免疫。10.细胞免疫的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该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11.〔1〕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响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过敏反响: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响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③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免疫缺陷病:免疫机能低下或缺乏。如: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它能够侵入人体,使T细胞大量死亡。1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去除。必修三〔三、植物的激素调节〕必会知识点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植物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2.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微量有机物。3.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转变而来。4.①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②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的韧皮部。5.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形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例如植物的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过高,而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拟敏感,因此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3.生长素类似物,如α—萘乙酸、2,4—D等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这些化学物质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生根等。4.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①方法:浸泡法、沾蘸法。②自变量为药液浓度。三、其他植物激素1.赤霉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3.脱落酸〔1〕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2〕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3〕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4.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5.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四、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1.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2.应用:乙烯利催熟;赤霉素处理芦苇纤维变长;赤霉素处理大麦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本钱。必修三〔四、种群和群落〕必会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的根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反映种群一定时期的数量。3.调查方法:a.样方法〔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动物中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①步骤:随机取样,计每个样方个体数,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求平均值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4.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意义: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5.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6.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7.种群的空间特征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a.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b.曲线图:优点是更直观的反响出趋势。★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的曲线。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0·λt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限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4.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K/2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衡量指标——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常表现为一方占优,另一方处劣势甚至死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4.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填空即可〕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四、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演替的类型a.初生演替: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次生演替:原有植被消失,但土壤根本保存,甚至保存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实例〔弃耕农田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森林阶段。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必修三〔五、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必会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前者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5.生产者都属于自养生物。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这种渠道进行。7.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的成分有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3.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局部。三、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作用被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很多,依据信息的传递方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类型。动物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二是控制有害动物。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