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老子》与《庄子》示例与优化训练考点:1.《老子》解读材料2.《老子》阅读训练3.《庄子》阅读训练【考点研究】一、《老子》解读材料1.读《道德经》序号内容1读《道德经》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含义的话,就会有丑恶产生;都知道善的概念的话,就会有不善出现。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衬托,高与下相互转化,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追随。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为准则来对待事物,用行动来施教。天地生成万物而不辞劳苦,培育而不占有,施为而不自恃,成就而不居功。正是不居功,所以功绩才不会失去。
吉凶并存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然而世界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但凡有真就必有假,有好就必有坏,有美就必有丑;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不仅是共同存在的,也常是相互影响、转化和包含的。正如《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词所比喻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永远是处在运动与变化之中的,而且会以吉中有凶、凶中有吉为常态。因此无论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是同属于自然界的,在道的层面来讲,这一切都是大千世界的组成部分,就像阴、阳两部分,都是太极图之构成的情形一样。所以不应该只知欣赏前者而回避后者,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理性地认清天地自然的全景及其本质。
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来看,刻意追求或标榜真、善、美的话,必然会产生出事与愿违的效果;例如刻意妄为、苛求于人等行为就是如此。此心态于内心,则会把所认为美好的标准定义得过于理想,从而总是被不满足所困扰;于行事,则会因为刻求完美,违背了本应遵守的客观规律,从而出现不适当的行事方式。世间许多遗憾乃至悲剧产生的祸因,正是源于此。其实最大的完美并不在于刻求过多的利益与荣华,而是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认知。孔子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此理。如此才会成就,即相对于自身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而言的最佳状态。老子正是很睿智地洞察到了刻意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将会带来的种种消极效果,所以才会得出这个结论。他是在提醒人们,向往美好时,不要丢弃反思;享受欢乐时,不应失去警惕;对待欲望时,切勿迷失自我。况且每个人心目中所认为的好,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并且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因而更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才行。只有如此才能不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被偏执所误。
有无相生
本章老子将各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基本的运动关系做出了高度概括,以此来启迪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与角度。希望人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被偏好所局限,不为观念所束缚。
天地自然本为一个大系统,此中许多看似不同乃至对立的事物,其实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就这一点来讲,各事物之间永远是对立统一并且相辅相成的,若是只注重与顾及一个方面的话,就必然会丧失客观认知及正确处理事物的可能。视野造就理念、理念影响心态、心态决定人生。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有无相生:在复杂且有序的自然界中,事物都是在相互转化、循环中运行的。这正是道在运行中所体现的基本法则,例如《易经系传》中的“生生谓之易”与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提及的就是此理。所以一切“有”都源于“无”,并且也终会归于“无”,而“无”又会不断产生新的“有”。对此现象,任法融道长指出:“大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循环不已,周而复始。虚空可生出万物,万物可散而归于虚空。”(《道德经释义》)
难易相成:难与易若仅是从形容的角度讲,确实会给人以含义相反的感觉。但若能换一个理解方式的话,就不难看出所谓的难,其实不过是易的组合;所谓的易,一旦形成积累也一样会成为难。因此如何对待好难与易这两个现象,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老子对此的方法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即通过认真处理每一个“易”,来化解所要处理的“难”,并用同样的方式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难,以尽量求得化难于易的效果并减少积易成难的可能。如此才能多储备积极条件,少酝酿消极因素。古语有言,莫以小善而不为,莫以小恶而不去。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是指长与短是通过相互衬托而被定论的。就运用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应该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长与短的意义在于比较,因此无论是用长还是使短,都不能仅凭感官来体会层面上的认知,否则在处理事情时,就容易忽视相对于其本身来讲更为突出的现象。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想要运用之“长”或是“短”在其领域内的大体位置才行。但也不应因此就产生做事能用一尺就不用一尺二的习惯,若事物稍有变化,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里是就尺与寸的不同用处而言的。用处不同也就决定了适合的对象也会有所不同,因而说,我们不应仅重视尺的意义而忽视寸的作用。例如在一个企业中,每一种层次、每一种特点的人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在运用中是仅侧重于一类人才的话,则必将会影响其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损群策群力的实现。若没有相应的配合,就算英雄也往往是不足以独自创造历史的。因此主角自有主角的作用,配角也有配角的意义。前者忌恃才傲物、轻看后者;后者忌无自知之明、不配合前者。
高下相倾:高与下看似是相互对立的一组概念,但实际上两者既有相互衬托的含义,又有相互转化的特点。正可谓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里不说大到板块运动、物种生灭,小到朝霞夕阳、潮起潮落的自然现象,单从人的角度而论又何尝不是如此?试看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由万丈高楼平地起又转化为过眼烟云,哪个家族不是兴了衰,衰了又兴。《易经》中的“无平不颇、无往不复”正是对这个道理的形容。此道理是很具有运用意义的,例如地位与实力其实都是动态的,因此除了认真地对待一切外,别无持盈保泰之道。仔细固然是认真的主要表现之一,但就面对人生的层面来讲,最大的认真莫过于对自身处事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所拥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周易》乾卦九三爻中所表达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提及的就是这个境界。有了这个境界,处事中自然也就会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及“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的修养了。
音声相合:这里是从音律与声调需要相互配合才会有美妙音乐的道理,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多种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纵观天地间土地、空气、水源、适合的温度等等,若是有哪一样没有,我们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就不能够生存于地球上。所以自然界是一个以和谐为运行模式的大系统,当然这个和谐是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之上的。
再从为政的角度讲,历史上的明君贤相,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业,其实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源于几位得力好友的帮衬。对于为政来说,善于识人、能于用人,再加之自己也善于做人,是作为领导者的关键要领所在。和谐的氛围是发展与稳定的根本前提。权谋虽可以作用于一时,但其毕竟仅是术的范畴,所以只能用其辅弼和谐而不能用其扰乱和谐,不然必将会苦果连连。
前后相随:这里是在讲秩序的作用。试想农民种地不顾时节、温度、湿度就开始播种,那行得通吗?排队时无序地前行,能顺畅无阻吗?只有各种因素在相互支撑与协调中才会有理想的成绩出现。例如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日月交替,哪一样不是按自然规律的秩序而运行的?这是万事万物存在于天地间的立足点之所在。所以一切事物,都在各种形式上与秩序存在着关联,自然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秩序的系统。
不言之教
这里老子首次提到了圣人与无为这两个概念。在《道德经》这部典籍中,此为两个较为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是对道家处世理念的概括。
诸子百家乃至古今中外各学派所认为的圣人,都是有所不同甚至是大有出入的。例如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属于恪守伦理并有责任感的贤才。道家文化中所指的圣人,同样表达了其基本的处世理念。以道家的思路来讲,所谓圣人即是能够领悟自然、修养深厚并且睿智达观的人,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为政的才能。
无为理念是老子提出的用以顺道处世的行为准则,整体而言,老子正是以此为理念,来效法天地自然的。理解了自然,也就悟通了人生。因为自然规律当你合乎它时,它就是保障你正常运转的秩序;它会如同警卫一样保护你,又好似助手一样配合你。而当你违背它时,它就是惩罚你的法律,比包公更铁面无私,比国家强制力更可靠无误。所以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有一种观点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其实这是不懂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假如这么理解道家的无为,那无为岂不成了诱导人们懒惰了?如此而论,道家文化中如此多的典籍、气功、武术、文学、艺术等等都是来自哪里?由此可见这是不对的。老子提出的无为是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是以不违背自然规律为前提的作为。
老子提出了“不言之教”在施教中的重要位置。虽然看起来这与儒家的施教方式有所差异,但只是侧重点的不同而已,并无本质的对立。其实儒家所主张的言传身教中的言传也并非不重要,语言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用以交流的重要的方式之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这里老子强调了一下,说教会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例如说教者本身若是认知出了偏差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的话,当然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所以老子认为求知的最高境界在于领会自然,而并非是求诸书本及人言,因为这些都是僵化了的心得。要想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还需从领悟天地自然的过程中体会才行。因此他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从而表达了得之于领悟自然而来的真知以及以身作则的身教,都胜过口头说教的道理。
为而不恃
任法融道长有言:“大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化生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道德经释义》)我们人类能够产生于天地间,是无数自然条件无私付出共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应尽己之所能,珍惜和爱护这来之不易的生存空间。珍爱自然就是善待未来。任何有利条件,只有懂得珍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免于或者推迟走向失去。这正是持盈保泰的要点所在,用佛家的话讲这就是惜缘。
有很多成功人士,正是以“功成而费居”的心态,才真正保住了得来不易的功绩。因为这既确保了谦和的美德,又获得了可贵的声望。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得意不忘行,不忘本,不忘忧,以消解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是非、纷争乃至祸患。因此可以说,人生能有多大发展,初期主要在于奋斗精神,以后能否延续或者保持已有的成就,则在于思想境界处于什么档次及拥有什么样的修养,这就是通常而言的,能承受的了多大的福分。所以功成并不是完全的不能居,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及什么样的行为来对待。
唐太宗李世民曾有过两次感慨。一次是在朝堂上开国功臣尉迟敬德认为创业更难,而名相魏徵则认为守成更难,他总结说:“创业难,守成也不易。”这并非和稀泥,而是点出了无论是人生还是其他事物,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不容易。另一次是在魏徵去世后,他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史为镜可察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徵死了我失了一面宝镜。是啊!的确,如果不能善用借鉴的话,怎能做到得意不忘行呢?恐怕早就“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了。所以只有认知广博,才能够避免“器小易盈”的局限。
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标榜贤能,使民众不争夺;不提倡奢华,使民众不巧取;不炫耀欲求,使民众心境不浮躁。因此圣人为政,谦和百姓的心灵,充实百姓的拥有,简化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筋骨。常使民众少妄知、妄欲,所以智巧之人也不能恣意妄为了。
不尚名利
对于这一章,后世产生了许多不应有的误解乃至误用。大体讲,无非是认为老子在主张运用使民众少知寡识的愚民政策。误解者认为,老子是希望人们回归于蒙昧落后的上古社会中去,似乎如此才能“返璞归真”。这是犯了人文文化中“重死而轻生,重远而轻近,重故而轻今”的不足。此习惯总认为过去是如何的好,却常把现在说成世风日下,也并不看好未来。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幸福,也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容易,群体如此,个体也是如此。所以要在发展中寻找契机,而不应在抱怨中沉沦自我。周代有句典故讲得好,“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即是说只有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地寻求完善之道才能够获得长存。误用者,尤其是“借用”此说法的统治者们,则确实有点难以为其推卸责任了。因为历史上确实有些统治者以愚民之术作为维护自身专制统治的工具。他们总以为被政治高压、文化制约梳理过的百姓会变得更加“乖”。殊不知,愚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愚的过程,丧失群策群力的领导者不可能有真正的睿智,回避各种问题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奉行法家一家之言治国的秦朝,就是误在了这一点上。
其实此处老子是在为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世俗,浇一下智慧的“凉水”。只是将人们所崇尚、热衷、迷恋的事物之弊端一面呈现给读者。再则,他也是在提醒人们,即便是良好的愿望,也要选择好对待的理念与努力方式,否则一样会落入歧途。
不尚贤,使民不争:“高端人才”只是社会舞台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虽然常被人们视为焦点话题,但就其意义讲,也只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环。因此既应认可贤能的重要性,也不应将其作用无限放大,更不应为了争相效法而迷失自我乃至不择手段,一来贤能的作用尽管重要但并非万能,二来贤能的人生也并非是成功人生的全部答案。
刻意的标榜、积极的吹捧、盲目的使用所谓的“贤能”,其弊端则更是显而易见的。这样既无助于任用真正的贤能,也很容易忽视比所谓“贤能”更为重要的品德。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就是一个深受其害的时代,因此老子对此自然是深有体会的。
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镐京(今西安)失陷,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开始。周王朝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由中央政府变成了一面旗帜了。由此,历史的车轮步入了烽烟四起的春秋时代。
在那个诸侯相互争伐、吞并;强者生,弱者亡;智者兴,愚者衰;霸主们叱咤风云,百姓们饱经风雨的年代里,虽也有政治博弈下的暂短和平,但总体而言是一个战争频发、道德衰微的年代。据司马迁《史记》所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其数。”那时,国君们所重视的人才,多为政客及战争投机狂,加之运用的动机多是为了对内排斥异己,对外攻伐扩张,所以就客观结果来说,只能是“贤才”任用的越多,老百姓攀比及效法的越多,内讧和战乱也就越多。所以,只有能够正确地看待与运用人才,才会成就健康的社会效应,进而利国、利民。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就人的天性来讲,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精良的器物、奢华的生活有所喜好,因此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富贵,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凡事只有健康地对待,才能意味着良好的结果。所以老子只是主张不要提倡奢华,而并没有像宋朝的程朱理学那样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鼓吹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古往今来,如果想要在心灵上回避对丰富物质生活的渴求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人性的,更是不利于发展的。况且,欲求是一回事,为恶又是另外一回事。老子的境界在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将欲求调整到为理性服务的状态,而不处于被欲求干扰乃至束缚的窘境。如此才能够享受奋斗与成就带来的快乐,避免因苛求富贵所带来的困惑甚至悲剧。
无论什么样的人生,较为成功的调整好自身追求奢华的心理,都是至为关键的。因为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生的境界,乃至决定着未来的吉凶。想在生活中富足一点,这个心态本是积极的,但要把握好分寸才行,不然就会因贪欲而丧智、失德,进而走向灾祸。世上有许多事情就结果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主要取决于当事者在思想上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在行为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如果心境乱了,行为失方寸了,就是再好的事情也会往坏的方向发展。
古往今来,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因纵欲而铸成大错者实在多得不胜枚举。因此只有能把握和调整好自身欲望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如果人在不良或者过分的欲望面前当了弱者的话,就算有再高的聪明才智,也是不能够善始善终的。
就社会的层面而言,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化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从来都是有识之士所不会忽视的。再则,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为政者及其阶层,能够起一个什么样的导向作用也极为重要。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攀比心理,而权贵阶层给大众心态的影响往往又是比较大的。若其过度奢华,则必然会带坏社会风气。老子是在奉劝统治者及其阶层应有较高的修养,从而起到注重伦理、发扬道义的积极社会影响。当然这只能是以身作则,作秀必会适得其反。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每个不同的人生中,都自然会有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因此讲欲望是与人生永远相伴的,即便你说我注重发奋图强、不喜好吃喝玩乐,或者说我清心寡欲、淡泊处世,其实这也是欲望,只不过着眼点不同而已;只要是我想如何都可以叫欲望。
人世间的兴衰荣辱几乎都起因于欲望,只不过有时用词可以是志向或者愿望而已。在这些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欲求中,对当事者来讲所不同的是,有的仅会是一时之兴,有的则会成为终生所好。不同价值观的人观察事物的着眼点会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所关心的事物也会有所出入。自然而然,人都会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心态为己之所欲作出努力,其结果正如《易经系传》中讲的“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必然、人生的必然。对于此,老子的观点是不提倡、不夸大、不炫耀可欲之事,因为人性中自然就有向往并实现各种欲望的本能,若再人为地促动,势必会导致许多不良的效果产生。尤其是居于社会影响力之首的为政者,更应注意这一点。在传统文化中,官员不仅是管理政务的人,同时也是百姓精神生活的榜样,所以会称其为父母官。老子从提示统治者的角度,论述了调节社会风气的重要。
圣人之治
这正是道家文化所向往的治国理念,在道家看来,施政的核心在于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有善治,因为无为是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人类本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只有懂得效法大自然才能成就自身的和谐与发展。以下四点都是对无为之道的具体运用。
虚其心:虚怀若谷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开始,也是谨慎谦和的前提,有此为起点也就获得了平和,进而拥有了智慧。庄子曾在他的作品中借孔子之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即在平和的心境中才能体会出人生的进退得失与事物的本质所在。此为制止高傲及躁动的一剂良药,无论是放眼古今中外,还是观察一下自身周边的有限范围,许多人之所以没能处理好就他的才智及所拥有之条件而言本可以处理的很理想的事情,原因往往就误在这一点上。
实其腹:可以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来理解。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是战乱频发的年代,能让百姓吃饱饭,是一个很大的民生问题。这不仅是明君贤臣所高度重视的,也为学者及有识之士共同关注。这里讲的“实其腹”与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等都是在强调保障百姓吃饭、穿衣的重要性。然而在一些刻薄寡恩的统治者心中,只知道自己好大喜功骄奢淫逸而不顾及甚至干脆漠视民生问题。老子提出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正是在警告此类统治者及其阶层,靠严刑峻法是不会长久的,不爱惜民众的统治者就是自身再有智巧,政治机器再强大,也不能免于败亡的结局。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人往往只有能吃饱饭穿暖衣,才能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管仲就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只有将精神与物质并重才能拥有相对美满的生活,个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亦如此。如果仅重物质,从个人角度说,会迷失自我、鼠目寸光;从社会角度讲,就会物欲横流、世风颓废。但若仅重精神生活,那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不负责任。
老子是希望统治者既要注重民众的物质生活,又要担当起领引民众精神生活的重任。只有如此才能造就一个丰衣足食而又崇尚道义的社会,这是为自古人们就盼望的盛世景象。
弱其志:这个提法乍看未免会给人以消极的感觉,甚至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愚民政策。其实此为道家文化中主张清心寡欲之思想的一个体现,并非要愚民,只有当政者自己穷奢极欲、为所欲为并要求部下和百姓头脑简单,那才属于愚民。而道家是希望每个人都应尽量以清心寡欲为行为准则,显然与前者并非一回事。道家认为,人类的许多苦恼乃至悲剧是由于贪欲过剩,进而导致刻意强为所造成的。“弱其志”就是老子给人性中的这些不足所开的药方,即要能够善于简化、调整及引导所想与所为才行,否则人就会被欲求所干扰,所局限,进而丧失许多本可以拥有的成就与愉悦。简化往往才是成就理想的前提,过多的欲求除了损耗精神、拖累形体以外,是不会使人得到什么真正益处的。所以应在本就并不悠闲的人生之中,如同甩掉包袱一样抛弃不值得的杂欲,以求轻装前行。
强其骨:也是应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并运用的,即身强骨健与骨气。健康的体质是平安幸福的前提、成就事业的保障,可以说在人生之中对此的努力,应该将其化为持之以恒的习惯才行。佛家有句话说“自度才能度人”,健康的体质正是支撑一个人担负各种责任的基本条件。只有身心健康了,才有助于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来对待人生,这等于为应对人生的酸甜苦辣做好了有利的准备。
人生在世,可以这样讲,无论是品德、才学、志向以及一切方面的条件,都只是成就自我的“砖瓦”而已,骨气才是保障实现理想人生的“梁柱”。骨气是确保操守的前提,骨气是矢志不移的根基,骨气是保有自信的凭借,所以在成功的人生中,骨气的作用无可替代。
去除妄为
在此,老子说的“无知”“无欲”及“智者”,都是有特定所指的,仅按字面理解必然会误解他的原意。“无知”是说要对一些根本就没有任何益处的乃至不正确的所谓“知识”还是少留心为好,更不要把智巧或一知半解当成真知来认为,以免误入歧途。“无欲”是相对于贪欲、纵欲甚至是邪欲而言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与行为,都是实现身心健康与幸福快乐的障碍。“智者”的定义类则似于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中的巧言令色之徒。人性中有个特点,就是爱用他人的所知所欲来为自己所用,如果仅就互助来讲的话本无可厚非,但是难免会有些机巧者,以此作为实现利己误人的方式。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把使用智巧之人、智巧之术来当成所谓的“高明”,如此才能使机巧奸猾之人不能,也没有条件恣意妄为。
战国时期,孟子和魏惠王(此时魏国的都城在大梁,因此也称梁惠王)会见的故事,则形象地印证了老子的嘱托。由于魏惠王以谦恭的形象和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所以孟子来到了大梁。魏惠王问道,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办法吗?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开口就言利,我这里仅有仁义而已。假如大王只知谈何以利我国?大夫只知谈何以利我家?士人、平民只知谈何以利我身?上下若仅知道争夺利益的话,国家就危险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要出自于千乘之邦,千乘之邦,弑其主者必要出自于百乘之邦,相互谋取,邦与家相互倾轧的事就会更多了。若以重利轻义为风气的话,恐怕连大王您的性命也会难保。所以重视仁义并非是没有好处的,只有崇尚仁义,您才能坐稳国君之位。就是仅基于此,大王也应重视仁义,何必只顾谈利。可见老子的主张与孟子劝魏惠王思路是所见略同的。不过分析这个故事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魏惠王本意也不一定就代表唯利是图,那时魏国强邻环伺,富国强兵确实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二是孟子主张的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之所以用政客的口吻,劝魏惠王那也只是一种策略,并没有把仁义当政治牌打的意思。
国泰民安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精华所在,因为它代表了对自然规律的崇敬与顺应,道家文化正是以此实现了其睿智达观的处世理念。也就是说,人应该尽量用自然规律的“大智慧”来面对世界,而不应该凭借个人主观上的“小聪明”来处理事物,如此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结果。将此理念用在治国上,就是要用理性、平和、宽仁的信念来施政,因为理性可以避免妄为,平和可以消除躁动,宽仁可以成就至德。以此为政是对民众创造力、生产力的最大促进,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民富国强的伟业。
纵观历史长河,把事业乃至国家推向衰落境地的当政者并不全是因为骄奢淫逸、失道寡德,由于才智不够、修养不足等因素,酿成失误者也是大有人在的。所以真正运用好无为之道,是需要综合能力的。要说历史上的统治者能把“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运用到最佳境界的,汉文帝刘恒当属其中之一了。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在汉高祖刘邦的妃子中并不得宠,加之她本人处事又很有分寸,因此才没有被阴险的吕皇后所迫害。汉高祖把刘恒封为代王,于是薄姬、刘恒母子就到了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吕雉去世后,周勃、陈平夺军,平息了吕氏集团的叛乱。迎接代王刘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
薄姬是位很重视老庄思想的人,这也深深地启发和培养了汉文帝。后来汉文帝的施政理念正是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修生养息为主线的。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约法省刑、招贤纳谏、平定战乱,从而实现了国泰民安。此后其子汉景帝刘启承续并发扬了他的治国思想,史称“文景之治”。
更为重要的是汉文帝有着仁孝的情怀,有几年薄太后的身体不好,汉文帝夜不更衣,以便随时侍奉母亲,并且每每亲自为母亲尝药。正因为汉文帝是位有道的贤君,所以他在位时期,才会有缇萦救父,废除肉刑的千古美谈。可以由此说,孝道是促进一个人责任感的缘起,任何才智都只有以责任感为依托才能够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考题训练】一、《老子》阅读训练(一)《老子》和《庄子》(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①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②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注释】①埏shān埴:和泥制作陶器。②牖yǒu:窗户。③泮pàn:分判。(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释】①呺(xiāo)然:空空的样子。②掊(pǒu):打破,砸烂。。③鬻(yù):卖。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常于几成而败之(
)
B.没有多少
C.什么D.达到(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不灵活
B.不擅长
C.谦辞D.质朴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对于“不龟手之药”,不同的人“所用”不同,一种是“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5.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6.简要分析甲文和乙文在说理方法上的不同。(一)《老子》和《庄子》【答案】1.(1)赠送
(2)容纳;装得下;结出果实【解析】句意为: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贻:赠送。句意为: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果实长成后装得下五石容积的东西)。实:结出果实;容纳,装得下。2.(1)A
(2)B【解析】句意为: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几:接近。句意为: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拙:不擅长。3.(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是以;欲不欲;贵;货;复)(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房,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一,或,以,洴澼絖,所用)【解析】(1)题得分点有:是以,所以;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货,货品;(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以,用来;洴澼絖,用来漂洗丝絮。4.“或不免于洴澼絖”
或以封”【解析】(1)题得分点有:是以,所以;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货,货品;(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以,用来;洴澼絖,用来漂洗丝絮。5.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解析】由原文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可知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由原文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6.甲:列举生活事例直接讲述理,阐释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慎终如始、注重细节等道理。乙: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解析】①由甲文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具,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可知甲文先是举车轮装车轴,泥土烧器具,开窗户,造房子等例子得出“有无结论”。②由乙文译文可知,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可知乙文是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具,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人们做事往往“功败垂成”,必须始终如一地谨慎为事,才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财物;学习弃绝学习的道理,而回到众人所经历过的(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他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轻举妄动.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二、《庄子》阅读训练(一)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引用中化简为繁的用意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1.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原文只有97个字,而这里却用大篇幅进行表述,请探究这里化简为繁的用意。(一)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引用中化简为繁的用意【答案】1.①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使全文要表现的庄子的形象更突出,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②这个故事,既印证了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③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这些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和谐组合。④生动的叙述,能够和文中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使文章因表达方式的多样而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解析】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行李箱垫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虚拟相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电子商务行业卖家团队运营策略与技能培训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草莓浓缩液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电梯维护保养成本控制措施
- 五年级下学期班级特色教育计划
- 2025学年高一新生班主任管理计划
- 建筑施工安全应急预案保障措施
- 教育行业实干增值心得体会
- 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绿色生态设计评估报告
- 特征值估计技术-洞察分析
- Unit3 Weather B let's learn(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2024年新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
- 肥胖相关性肾病临床病理及治疗新进展-课件
- 建筑工程危险源台账
- 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版)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表
- 应急预案大型群众活动限流应急预案
- 2024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220题)
- 湖南省邵阳市海谊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分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