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北京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北京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北京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北京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X.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氐顿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B.既东封郑,又欲用其西封肆:放肆

C.君安与项伯有做故:旧交情

D.见陵之耻陵:侵犯、欺侮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走砸的一项是()

A.脱身独去,己至军矣去:前往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谢:谢罪

D.夫晋,何医之有厌:满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良日:“长于臣”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步次进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不如学善遇之目击沛公于坐

D.秦王还柱顶走劳苦加功高如此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之事何如此亡秦之续耳

B.项王按剑加踞日未有封侯之赏,地听细说

C.故遣将守关君,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夺项王天下春必沛公也

D.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此其志不在个B.吾得见事之C.太子举之D.郑既知幸矣

6.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回的是()

A.燕王拜送于庭B.见陵之耻C.以其无礼于晋D.具告以事

7.下列句子的翻译,不.理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势力雄厚了,秦国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樊将军因为贫穷来归

附我,我不忍心因为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年长之人的心意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

衣,戴着白帽来送荆轲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

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无砸的一项是()

A.《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列传”叙人臣

B.《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记载

了东周前期各国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他创作的小说先后结集为

《呐喊》《彷徨》,他还有《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代表作

D.《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忏悔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在作者

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忏悔之情

9.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有一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奇峰巨顶自

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他们也要上去站一站,“倚槛苍茫千古事”,,

临风凭栏,感慨一番。

A.天开美景风云静B.过江多少六朝山

C.爽气西来两袖青D.座揽清辉万川月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O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O,君知其难也。

④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⑤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

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1.根据名著内容,回答问题。

(1)下面列出了《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和情节,请将字母填在序号后

的横线上,使这些人物与他们相关的情节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人物情中

①克洛德A恚欢钟声,由于经常敲钟导致聋亚

②,弗比斯B忌带着小羊在广场上跳赛.演杂技

⑧爰斯梅拉达C一心善待亲生弟弟,钻斫学术领域

④加西筮多D面对喜欢过的人遭受绞刑无劭于衷

⑤甘果瓦E讨厌埃及女人,最姿找到亲生女儿

⑥隐修女F竭力创作圣迹副,曾误入乞丐王国

(2)《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离开宁静和谐的家去做了“揽工汉”,这令父亲

孙玉厚不解,也令哥哥孙少安迷惑,他们想不明白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你

能理解少平这一选择吗?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认识。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的古塔东汉时期洛阳白马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佛塔,而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

佛塔,是隋朝幽州节制窦抗督建的悯忠寺的多宝木塔,不幸的是唐文宗太和八年(公

元834年),木塔被火焚毁。

北京的佛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是随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塔的形式和结构也随之在不断变化。

中国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建塔用的材料多为木材,塔的结构也多是木制结构。

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早期的塔也为木塔,如法源寺就曾有•座隋朝的用来存放佛舍

利的五层木塔。木质结构的塔虽然具有抗震力强和便于登临远眺的特点,但防火功

能差,一旦遭受火焚,便无法扑救。

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来建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砖石具有防火性

好、不怕虫蛀等特点,从唐代以来使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建筑的塔就越来越多了。北

京唐代石塔类型为密檐式和亭阁式两种。密檐式石塔由塔基、佛龛式塔檐和宝瓶式

第2页,共23页

塔刹组成,北京唐代密檐式石塔的塔基非常简单,只有两层相叠的四方形石板组成,

并且很矮小,很不显眼。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

只开一个小孔。塔身为佛龛式,在龛门的两侧各雕刻一尊护法金刚力士像,在塔身

外侧石壁上,镌刻着碑文题记,这是唐代石塔的一大特点。亭阁式的塔基和塔身比

分与密檐式相同,塔顶部分为歇山虎殿式,顶上分为四条垂脊,并雕刻瓦垄、勾头、

滴水等构件。塔檐下雕刻仿木式椽头、角梁等。

辽金两代类型比较丰富,不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塔,还有经幢式

的石塔。在建筑材料上广泛使用砖、石、木等材料混合建造。唐代砖石结构的塔几

乎都是四方形,到了辽代由四方形发展到了六角形、八角形。

元代从尼泊尔引进一种覆钵式塔,还建造了造型独特的塔门。随着藏传佛教的流

行,覆钵式塔开始成为元代的主流。覆钵式塔身和塔基座上雕刻的装饰较少,主要

有狮子、大象等。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主要用砖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

外表十分美观。大多数塔表面都涂饰白灰,成为白塔。

明清两代在建塔的形式上,在砖石砌成的楼阁式的基础上,在塔身外面贴以琉璃砖,

建造成新颖别致的楼阁式琉璃塔。

八大处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建造的唯一一座佛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修建的最早的佛塔是窦抗督建的悯忠寺的多宝木塔。

B.唐代密檐式佛塔的塔身的龛门两侧各雕刻一尊金刚力士。

C.辽金石塔的类型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四种。

D.元代佛塔建筑形式的主流是有藏传佛教风格的覆钵式塔。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古塔形制的变化是随着统治者的爱好变化而改变的。

B.中国唐代以前的佛塔多为抗震功能好且便于登临的木塔。

C.从唐代开始中国佛塔由多木制发展为多使用砖石等材料。

D.明清两代所建造的佛塔出现了新颖别致的楼阁式琉璃塔。

(3)请根据上文中对不同时期佛塔特点的介绍,判断下面材料中的佛塔应该属于

哪个时代,并简要说出你的依据。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各层塔檐的角梁皆为木质。天宁寺塔建于一

个方形砖砌的大平台上,平台上为八角形须弥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

门形龛,龛与龛之间雕缠枝莲,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土像;上层基座较小,每面也以

短柱隔为五座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

塔顶的塔刹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

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

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

平方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

虎门的气派。

②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

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

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

戏,则容易被忽略。

③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

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

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

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

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④林则徐是在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

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

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

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

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卿衔”遣戍伊犁,改遣

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

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

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皇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

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

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

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

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心的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

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两万多里,

所到之处兴修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

人民称为“林公井”。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

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

“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为。

⑥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

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

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

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与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

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⑦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

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

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责任,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

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

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

人的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

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

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⑧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

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

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

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对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

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为线索,概括描写了林则徐坎坷的人生经历,赞美了

林则徐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的高尚情操,读来感人至深。

B.文章第④段,作者描写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林

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C.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

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D.第⑤⑥两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

还是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充分展现了他的乐观骼达的性格。

第4页,共23页

E.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最

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以“流放出生命的精彩”为题,请结合全文概括,“精彩”包括哪两方

面的内容?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分条列举。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顾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

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也三分其地。赵襄

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日:“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

说己者容。今智伯削我,我必为报雕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

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

则豫让,内持刀兵,日:"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日:“彼义人也,

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日:“汝非豫让邪?”日:“我是也。”其友为泣日:“以

子之才,奉厚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

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日:“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

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

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日:“此

必是豫让也。”使人间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日:“子不尝事范、中行

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傩,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

以为之报醒之深也?”豫让日:“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

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土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日:“嗟乎

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

子!“使兵围之。豫让日:“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

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或报

傩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

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日:“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

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智伯削我知:了解

B.李原而臣事襄子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C.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足:满足

D.以皇报疑之意致: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

A.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顶无所知名

B.欲以求报襄子吾可多下报智伯矣

C.左右欲诛之既去,顷之

D.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

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

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

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

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5)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土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的理

解和认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凡人有趣事,凡人有琐事,凡人有烦事,凡人有乐事,凡人有模事……大千世界,

古往今来,纷繁社会,生活点滴,凡人在故事中编织七彩的岁月,凡人在故事中酝

酿人生的滋味。

请将题目“凡人事”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注意:在取材时尽量摆脱公交车让座,运动场比赛……避免陈旧滥俗,来一点新鲜,

来一点脱俗,来一点生动或幽默,来一点深刻和警醒。

第6页,共23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B.肆:扩张。译为:(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

大边界。

答案:B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

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实词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

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

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

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

保障。

2.【答案】A

【解析】

A、去,离开。句子译为:脱身独自走了,现在已经到了(刘邦的)军营了。

答案:A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

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实词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

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

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

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

保障。

3.【答案】C

【解析】

A.介词,对;介词,比;

B.介词,按照;介词,用;

C.都为介词,趁机;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

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

义。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

法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代入选项来检验),例句推断法(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成语联想

法(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词义)等。

4.【答案】A

【解析】

A,都为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

D.副词,于是;副词,才;

故选:A。

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要结合教材梳理归纳虚词常见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

准确翻译。

乃的用法: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是,为:〜大丈夫也。

竟:〜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5.【答案】D

【解析】

解析:

A项“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第8页,共23页

B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C项“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D项没有词类活用;

故选:D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

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

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

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

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6.【答案】B

【解析】

解析:

A项,状语后置句,“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应是“于庭拜送”,句子翻译为:燕王

在朝廷行跪拜之礼;

B项,被动句,“见”表被动,句子翻译为:被凌侮的耻辱;

C项,状语后置句,“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应是“于晋无礼”,句子翻译为:因为

郑国曾今对晋国无礼;

D项,状语后置句,应是“以事具告”,句子翻译为: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他;

故选:B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

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

变。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由介词”于,,”以,,等构成的介宾短语经常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的后面。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干”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

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干”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

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干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

“干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二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口寸,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

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干”;“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

状语。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

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

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干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

为应为“多于此会二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第10页,共23页

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

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词,不译。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人大多因其所溺爱的

人而陷入困境”。

7.【答案】B

【解析】

B、穷困:走投无路。长者: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译为:樊将军因为走

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您的心意。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二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

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

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

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

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

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

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8.【答案】D

【解析】

D.《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

答案: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

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

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

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

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

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

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

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

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

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

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9【答案】B

【解析】

根据句子所提供的语境,“倚槛苍茫千古事”中的“倚槛”在句式上是动宾结构,

BD项符合;“六朝山”是偏正结构且有数字,只B项符合。另外,从尾字声调看,

A中“静”和D中“月”为四声调,应放上句,B中“山”与C中“青”为一声调,应

放下句。

故选:B。

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

律及样式。

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

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

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

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第12页,共23页

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

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闻而且相对的词必

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10.【答案】怅寥廓;挥斥方遒;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籍吏民;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

【解析】

①怅寥廓(重点字:寥、廓)

②挥斥方遒。(重点字:遒)

③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重点字:烦、鄙)

④籍吏民(重点字:籍)

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重点字:玦)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

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

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

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

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

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课外名句辑录: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小雅车辖》)

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1.【答案】(1)①克洛德C;②弗比斯D;③爱斯梅拉达B;④加西莫多A;⑤甘果

瓦F;⑥隐修女Eo

(2)结合相关故事内容分析少平离家去做“受罪”的“揽工汉”的现实原因和心理原

因。

答案:(1)仅②D③B④A⑤F@E

(2)孙少平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面对贫穷,忍受饥饿,为了省钱,上学时吃不

饱饭,没有体面的衣服,让他不敢和女生讲话,但对于这些,他没有屈服,放弃生活,

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活当中,对生活充满进取和挑战,渴望自立自强的不安

分的心,让他不会一辈子静悄悄地生活在村里。

【解析】

考查名著阅读,要广泛阅读名作,深入理解作品。

名著阅读: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以下几点: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

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

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

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

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

“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

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

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

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

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

第14页,共23页

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

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

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12.【答案】C;A

【解析】

(DC以偏概全,原文倒数第二段为“辽金两代类型比较丰富,不但有楼阁

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塔,还有经幢式的石塔”,选项缺少一种“经幢式”。

(2)A“随着统治者的爱好变化而改变的“错,原文第二段为“北京的佛塔在建

筑材料的使用上,是随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塔的形式

和结构也随之在不断变化”。

(3)根据文中倒数第三段的信息“辽金两代……在建筑材料上广泛使用砖、石、

木等材料混合建造。……到了辽代由四方形发展到了六角形、八角形”以及材

料中的“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放塔,各层塔檐的角梁皆为木质”可知,佛塔应

该是属于辽金时期(辽代)。

答案:

(DC

(2)A

(3)时代:辽金时期(辽代)

依据:八角形塔;建筑材料上广泛使用石专、木等材料混合建造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

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

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从文中找出对应的信息然后进行判

断。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

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

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

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

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3.【答案】BC

【解析】

(1)A项对主题的概括不够全面,还有他的英雄品质;D项没有分析林诗,表

现的是林则徐“忍辱负重,舍身为国”;E项“点明主旨”应在流放经历之后。

(2)第四段“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心的极度不适,拖着多

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

察,行程两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

广,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是写林则徐被流放到伊犁之后兴修水

利、开荒屯田;第六段“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

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

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

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

和厄运时,人格与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前半部分是对前

文的总结,后半部分是他的另一处精彩,就是“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

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

(3)第一段与第二段里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进行对比:

“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

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

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

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第三段将“我”参

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不同感受对比,“心中的震撼和

第16页,共23页

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第七段中将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放伊

犁进行对比,以及将放伊犁时作出的“选择”进行对比,突出了“个人的意志和

品质”等等,作答时只要列举对比的内容即可,无需-一分析。

答案:

(DBC

(2)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

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

(3)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

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对比;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放伊犁的对比;

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

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从原文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

分析比较后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对应

信息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一般是指明技巧,然后结合内容分析,

本题只要已经指明手法,只要找出在文中的体现即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分析,按照要求

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

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

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

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

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14.【答案】C;B;D

【解析】

(DC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足:足够。

(2)B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介词,用;C.代词,他/助词,无意;

D.副词,再/副词,于是,就。

(3)D”为报答赵襄子”于文无据。

(4)美:美德;死:为……而死;义:大义。句子翻译为: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

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献身的大义。

(5)作答本题首先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体现,再加上自己的一些

观点、看法即可。

答案:

(DC

(2)B

(3)D

(4)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献身的大义。

(5)“士为知己者死”是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文中的豫让为

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以自己的行动证明

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像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

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

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

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

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

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

第18页,共23页

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

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

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

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

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

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

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

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

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

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

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

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

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

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

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

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

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

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

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

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

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

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

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

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

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

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

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

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

感于他的大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

刺它,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干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自

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

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

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

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

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

第20页,共23页

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

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

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

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

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

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15.【答案】没有

【解析】

凡人没有事不好意思啊。

作为一个凡人,我遗憾地发现自己不是凡高,更不是凡客。多我一个不多,

少我一个,也不少。

平平淡淡地,好事坏事,都没我的“事”。

于是乎,又要开运动会了。

班里同学“踊跃报名:我把心一横:哥报的不是长跑,就算是寂寞吧。偶

尔让你们见识下咱作为小人物的豪爽!于是便帅气地在报名表上签下大名,

想象着自己曾无数次在脑海中幻想过的场面。

无奈,造化弄人啊。

比赛开跑前,大家都热情地前来加油鼓劲--显然对象依然不是我。没办法,

另一个报名的,竟然是他:学习顶尖,不巧又运动万能,不巧又生的气质脱

俗……如果说我是个凡人,那他,不就是超人了?

“超人哥,来块巧克力不?”

“要不要喝点水?”

“你这次挺身而出报名一千五,实为班中之豪杰啊!”

真正摧残人自尊心的不是别人的蔑视,而是别人的无视。我的存在被各

位热切的目光“掩射”掉了。

比赛开跑前,大家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