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不遇诗_第1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不遇诗_第2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不遇诗_第3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不遇诗_第4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不遇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不遇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1)高适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2)。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3)。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注释:【1】此诗为诗人离开长安后寓居蓟门所作。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而去官;郭密之,晚年任诸暨令。【2】搔屑:萧瑟。【3】芳节:良时。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远”两句写诗人登上蓟丘,看到一片萧瑟景象,顿生孤独之感。B.“迢递”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已分别了十年,各自畅游于千里山水间。C.“才华”两句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D.“逢时”两句写诗人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扣题,“迢递”八句承接此四句,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B.“阻”“带”二字形象写出云海阻隔、风雪交加的情状,交代“不遇”之因。C.诗作结尾两句中的“矣”“但”两个虚词只为了凑足音节,无助于表情达意。D.全诗由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勾连过去和当下,层层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感触。3.诗中说“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诗人有哪些心里话要和友人说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①,看竹②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注】①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繁体字“凤”分写为“凡鸟”)。②“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扣题,借“桃源”“柳市”等词,描绘出吕逸人远离尘俗、超拔绝世的隐居环境,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B.本诗颔联饶有雅趣,作者虽访人不遇,但“不敢”“何须”等词表明作者又绝无懊恼之意,其隐逸志趣可见深笃。C.本诗尾联“种松皆作老龙鳞”一句,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表明作者虽年老但却不减壮志。D.本诗笔调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脱俗之致,读来颇有情味。5.本诗刻画吕逸人形象的手法极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寻郭道士不遇白居易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①去不逢。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欲问《参同契》②中事,更期何日得从容。[注]①朝元:道教徒朝拜老子,唐初追号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②《参同契》:指《周易·参同契》,是包含着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有明显的黄老道家特色。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特意从繁忙公务中抽身告假去访郭道士,可见对道家学说的痴迷。B.院中有白鹤,入门有青松,即使郭道士未出场,其不俗风骨已见一斑。C.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道观清幽闲适的环境,清新又不乏飘逸。D.本诗以发问的方式结尾,表达出对道家从容的生活状态及心境的羡慕。7.有人说本诗寻人不遇,写满了遗憾之情,也有人说虽寻人不遇,亦已有所感悟,你支持哪种说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鸡鸣、狗吠声表现田园的静谧的写法相同。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D.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进山看望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事实。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访田公不遇石介主人何处去,门外草萋萋。独犬睡不吠,幽禽闲自啼。老猿偷果实,稚子弄锄犁。日暮园林悄,春风吹药畦。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既照应题目,点明“不遇”的原因,又含蓄曲折,暗示田公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士。B.二、三联描写浓睡不吠的犬,闲适自啼的幽禽,顽皮戏耍的猿猴,摆弄锄犁的稚子,细节传神。C.尾联写日落黄昏园林寂静,和煦的春风微微吹拂药菜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营造了静谧的意境。D.全诗形象、生动,充满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可以看出辞官归乡的诗人对农家生活极其熟悉。11.有人说,唐代田园诗意境空灵,宋代田园诗则趋向平易。简析这首诗“平易”体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唐)李益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注】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林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B.次句写诗人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红楼衬托得更加壮丽,色调瑰丽、语言清新。C.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不近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D.纵观全诗,诗人高洁的品格、洒脱的性格跃然纸上,对广宣虽未直接刻画,但他与诗人的相知之深已可想见。13.全诗两处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广宣形象,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赵给事相寻不遇留赠钱起谁忆颜生穷巷里,能劳马迹破春苔。忽看童子扫花处,始愧夕郎题凤来①。斜景适随诗兴尽,好风才送佩声回。岂无鸡黍期他日,惜此残春阻绿杯。【注】①题凤:吕安题凤,出自《世说新语·简傲》,比喻造访不遇。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颜回的典故,突出所居之地的环境,以“穷巷”自谦。B.颔联上句实写,下句想象,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相寻未遇的愧疚。C.颈联交代未遇的原因,是因为“斜景”“好风”让作者流连忘返。D.尾联含蓄婉转,既点明时间,也表达了作者对来日相聚的期待。15.全诗多处表达相寻未遇的遗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裴迪①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②枉相过。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注】①裴迪,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来往频繁,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②蒋生三径:东汉蒋诩,廉直有名声。王莽摄政,诩称病免官,隐居乡里,舍前竹下辟三径,唯故人羊仲、求仲与之游。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简要交代生活环境,“青松白屋”突出其志趣高雅,“更无他”,突出其生活俭朴。B.颔联化用陶渊明、蒋诩典故,与吕逸人形成对比,暗含了吕逸人超越前人的隐逸情怀。C.颈联写荷花颜色艳丽,薜荔香味浓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凸显出诗人的高洁品质。D.尾联用词精准到位,“闻说”对应“不如”,吕逸人穷尽挽留之意,诗人极言愿留之情。17.这首诗多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全诗分析。参考答案:1.B2.D3.①自己与友人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②自己对友人才华、志向的景仰与赞美;③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依然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④自己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畅游于千里山水间”错。“羁离十年别”是说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漂泊他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错,中间八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同时表达境遇相同的感慨。B.“交代‘不遇’之因”错,“阻云海”“带风雪”比喻三人均仕途蹭蹬,功业不遂。C.“无助于表情达意”错,最后两句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矣”是句中语气词,“但”是“只”之意,两个虚词增强了感慨和思念之情。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自己与友人分别了十年,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知交零落,心事难说。②“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③“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有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④“怀君但愁绝”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表达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4.C5.①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刻画吕逸人固守本真的形象。尾联通过写吕逸人常年闭户著书,来凸显他内心沉静,固守本真的人物形象;②运用侧面描写: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吕逸人出尘脱俗,恬淡质朴的形象。首联和颔联通过写吕逸人居住环境隔绝风尘、荒远偏僻、依山傍水、傍村接邻、树老龙鳞的描写,其脱尘与质朴自见笔端。③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借用典故来刻画吕逸人的放任自然,随性自适的形象。作者活用典故,“不敢”“何须”等词表现作者对吕逸人的敬佩、赞赏之情,也侧面表现吕逸人的放任自然,随性自适的人物形象。【解析】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表明作者虽年老但却不减壮志”错误。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刻画吕逸人固守本真的形象。“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吕逸人出尘脱俗,恬淡质朴的形象。“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首联和颈联通过写吕逸人居住环境隔绝风尘、荒远偏僻、依山傍水、傍村接邻、树老龙鳞的描写,其脱尘与质朴自见笔端。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借用典故来刻画吕逸人的放任自然,随性自适的形象。“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也侧面表现吕逸人的放任自然,随性自适的人物形象。6.A7.支持第一种写满遗憾之情:①首联说特意请假来访,赶上郭道士闭关,遗憾之情已溢于言表;②中间两联写道观环境,“只留”“惟见”两个短语将自己的怅然之情,“丹应伏”“水自舂”两处描写将寻访不遇的无奈之情,尽数道出;③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却恰巧不遇,只能盼着有机会再相见,将遗憾无奈之情推向高峰。支持第二种亦已有所感悟:①颔联写虽寻访不遇,但院中的白鹤,入门处的青松已让自己对郭道士的潇洒风神有所体会,自然生出对道家生活的一些领悟;②颈联写丹炉还着着火,丹药还在炼制,水磨虽无人,却舂米不断,虽未遇人,但对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有所了解,这也是感悟和收获;③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虽不遇但更增加了对下次相遇的期盼与信心,这也是有所感悟的表现。【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繁忙公务”“对道家学说的痴迷”错,首联意思是在郡中请假前来拜访郭道士,而郭道士却到洞里闭关没能相见,没有公务繁忙和痴迷道学的意思,选项内容于文无据。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支持第一种写满遗憾之情:“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我特意向郡里请假,兴致勃勃来拜访郭道士,却赶上郭道士闭关不能相见,遗憾之情已溢于言表;中间两联写道观环境,看院只留下一对白鹤,进门看到的只有一青松。药炉有火,丹药应炼好隐藏起来了,没有人在舂碓那里看守,却舂米不断。“只留”“惟见”充满怅然之情,“丹应伏”“水自舂”两处描写将寻访不遇的无奈之情尽数道出;尾联写作者想要向郭道士请教《参同契》之妙,本来期望二人能够畅谈道法,却恰巧不遇,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有时间来拜访相见。对再次相见充满期盼,将遗憾无奈之情推向高峰。支持第二种亦已有所感悟:颔联写院中有白鹤,入门有青松,即使郭道士未出场,在其犹如仙境的居所,其不俗风骨已见一斑。虽寻访不遇,但院中的环境已让自己对郭道士的潇洒风神有所体会,自然生出对道家超凡脱俗生活的一些领悟;颈联写丹炉还着着火,丹药应炼好隐藏起来了,没有人在舂碓那里看守,却舂米不断,真是一派宁静祥和、清静无为的生活图景,虽未遇人,但对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有所了解,这也是作者的感悟和收获;尾联写自己想要请教《参同契》之妙,虽恰巧不遇,“更期”,表明更增加了对下次相遇的期盼与信心,“从容”暗含对道家从容的生活状态及心境的羡慕,这也是有所感悟的表现。8.D9.①喜爱山中美景,流连忘返。首联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诗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②得知道士不在,百无聊赖。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③访道士不遇,怅然若失的愁情。尾联诗人以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从正面写出了”错误。是别人说不知道道士去了哪里,诗人并没有见到戴天山道士,这是“从侧面写出了”道士不在的事实。故选D。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写所闻所见,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不禁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表明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诗人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通过问讯的方式,诗人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10.A11.①内容方面,从日常起居及寻常风景中发现诗意,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②表现技巧方面,运用白描手法,平实生动;③情感方面,通过刻画生活气息浓郁的乡村景象,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形象、意境等的能力。A.“暗示田公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士”错误,“主人何处去,门外草萋萋”描写诗人拜访田公,但是主人并不在家,只能看到他隐居之处芳草萋萋,描写的是主人居住的环境,不能看出“田公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士”。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题干要求“简析这首诗‘平易’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理解何为“平易”,(文字)浅显易懂,文章简洁。据此可知,本题应当从内容、语言、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诗歌记叙诗人拜访田公没有遇到,只是看到门外芳草萋萋。看到犬于门外睡觉,客人来了也不叫,禽鸟在树上闲适地鸣叫。还看到树上老猿正在偷摘果实,小孩子正在摆弄锄头、犁耙。傍晚时分的园林静悄悄地,只有缕缕春风吹着幽静的药畦。诗歌在对田公所居之处环境的描写中隐含着诗意的风景,又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内容浅显易懂,平易近人。手法上,“门外草萋萋”“独犬睡不吠,幽禽闲自啼”“老猿偷果实,稚子弄锄犁”等句子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语言平实。情感上,诗歌没有大起大落的,或者喷薄而出的抒情,只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芳草萋萋、黄犬睡觉、幽禽自啼、老猿偷果、稚子弄锄犁、春风吹药畦等乡村画面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歌情感平易。12.A13.①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广宣形象:以红楼院环境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情趣;②通过他人动作描写侧面刻画广宣形象:借诗人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洒脱、随和。【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误。与诗意不符,由“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可知,写诗人访友不遇而设法开门,说明没有进入红楼院。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由这三句可知,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诗人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广宣形象:以红楼院环境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情趣。“遣向邻房觅户钩”,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诗人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广宣形象,借诗人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洒脱、随和。14.B15.①颔联“始愧”一句用典,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相寻不遇,题诗留赠的愧疚与遗憾。②颈联作者赏景赋诗回来,友人恰好离开,表现出作者未与友人相遇的遗憾。③尾联一“惜”字表现出作者对残春独饮,机会错过的遗憾。【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上句实写,下句想象”错误,上句实写所见之景,下句也是实写自己对友人造访不遇的愧疚之情,并非想象。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首联写自己对友人来访的感激之情,“颜生穷巷”代指自己居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