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
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
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
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
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
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
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
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⑴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⑵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⑶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⑷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
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
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八、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九、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
②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⑤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1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
发点和归宿。它贯穿
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
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
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
斯洛)
(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
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
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
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
一尺度,素质教育则
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材施教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
性受到压抑,素质教
16、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
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
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
素质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
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
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
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
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①学会共同生活②学会认知③学会做事④
学会生存。
2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
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
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
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
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职业素养:
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
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
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25、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
育
28、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
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
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
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
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者是一个整体)
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
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
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
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
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活动③开发实施条件④研究学生情况⑤
鉴别利用校外资源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
径。
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
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
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4、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6、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
查知识
47、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4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
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
活动的方法。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
49、常用的教学方法:
⑴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
读书指导法。
⑵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⑶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⑷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⑸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50、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一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
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
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
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一一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一上课一作业的布置与反馈一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
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①学年教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
5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要使学生思维活
跃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5、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③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方法适当⑤
讲究教学艺术⑥板书有序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57、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②口头作业③书面作业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
的能力要求。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⑦作业
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58、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③有利于学校
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
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
拔人才提供依据。
59、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0、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
评价。
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1、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3、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4、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
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5、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
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6、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67、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德育内容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
平之间的矛盾。
6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⑴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
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
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
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
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认知。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
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
动。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
合理正确、明确具体。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
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
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启发自觉。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
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0、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
校外活动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作
71、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③注
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①选好学习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狠
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
参与情境的创设。
(1)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
演法(8)合作学习法
7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③建立德育基地④创办业
余党校
74、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
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
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
形式。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
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
合考评制度。
75、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
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
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的功能③诊断功能④
矫正功能
76、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
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7、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78、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②确立
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9、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③共同生活的
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⑤
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
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8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
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
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2、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骨干力量。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
合力的重要中介。
8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
系的主导者。
8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①权威型②民主型③放任型
86、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
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
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⑥
建立学生档案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⑪(禺发事件的处理。
8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③是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
生各种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8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①社会实践活动②学科活动③科技活动④文学艺术活动⑤体育
活动⑥社会公益活动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②自主性③灵活性④实践性⑤广泛性
9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2、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②科学性③系统性④综合性⑤可验证性
9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伦理原则
9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
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6、教育研究的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②查阅文献资料③制定研究计划④收集研究资料⑤
分析研究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
98、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99、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④叙事
研究法⑤观察法⑥调查法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101、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
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K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
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
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
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3、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
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
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4、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
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5>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
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
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
的调节作用。
106、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
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7,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
能来弥补。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08、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
对现实的感性反映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
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
联合活动。
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
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09、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
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
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
察成果。
11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112、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
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
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
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
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13、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②持久性③准确性④准备性
11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
务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⑤识记的方法。
11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
性和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
116、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7、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
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
合⑦掌握复习的量
118.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19、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0>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21、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替代功能
122、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②夸张③拟人化④典型化
123、想象的品质:
①主动性②丰富性③生动性④现实性⑤新颖性⑥深刻性
124、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
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5、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
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6、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7、言语的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28、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
129、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
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3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
131、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
和敏捷性
13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3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
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
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
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
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
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②情绪是
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4、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②根据情
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35、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⑤健康功能
136、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
感体验。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④提
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
绪情感的调适。
137、自我防御机制有:
①压抑②否认③置换④文饰⑤投射⑥代偿⑦升华
138、如何帮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
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
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139、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
配作用。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④意志行
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40,动机斗争分为四类: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
趋避冲突
141.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韧性
14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4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
1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
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
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
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44、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
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
足: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
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
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
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
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145、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146>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147、兴趣的分类: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②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148、兴趣的品质:①兴趣的广度②兴趣的中心③兴趣的稳定性④兴
趣的效能
14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
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
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
发挥。
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
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表现。②在一个人身上,
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③知
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150、能力的分类:
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151、有关智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
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包括内容、
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4)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
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
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
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
们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
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
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
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②科学的智力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
性,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③因材施教的教学
观。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
智力经验亚理论。
152、智力测验:
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
IQ=MA(智力年龄即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X101
韦氏智力量表
IQ=101+15Z,=101+15(X-X)/SD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第二个X代表相应年龄
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153、智力测验的标准:
①信度②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
程度)③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15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
努力
155、能力的培养:
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156、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
157、人格的结构:
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
人格特征。
15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
素
159、良好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60、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161、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
定。
(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
乏生气。
(4)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
孤独、行动缓慢。
162、荣格提出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
①现实型②研究型③艺术型④社会型⑤企业型⑥常规型
16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
主观因素
164、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165、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
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
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所
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①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可评价的。
②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他人也在努力。
③控制群体规模,使得更多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
166、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的助人行为,是一
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它有四个特征:①自愿性②利他
性③无偿性④损失性
167、责任分散效应:
是指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加,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168、侵犯行为:
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它具
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169、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70、从众的类型:①真从众②权宜从众③不从众
171、影响从众的因素:
(1)个体的特点:①年龄与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儿童比成
人更易从众。②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了解的越多,就越不易从
众。③个性特征,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易从众。
(2)群体因素:①群体的一致性强,群体人数的增加和群体凝聚力
的增强,群体成员的从众倾向就会增强。②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
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从众。
(3)刺激物因素: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们就
越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②刺激物的内容如果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
题,人们较易从众。
172、服从:
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
会现象。
影响服从的因素:
①命令者的权威性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③情境压力
17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17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德国的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个
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
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
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年桑代克出版
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他被
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
学》教科书。
17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
验法⑥教育经验总结法⑦产品分析法
176、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系
统性原则
177、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
期出现在初中阶段。
17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
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
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
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
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
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守恒概念的出现是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形式运
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教学者应研
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
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7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
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任务: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任务: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任务: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任务: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意义:它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
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
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80、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智力类型差异②智力发展水平差异③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智力
的性别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超过130为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
后。
181、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①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②冲动型和沉思型③具体型与抽象型④发散
型与辐合型
182、性格的类型差异:
(1)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2)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83>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84、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
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185、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②学习的进程是一种
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③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
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8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
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他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
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他把凡是能增强行
为出现频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
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
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
事件叫做惩罚。
18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有关学习的基本思路,
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
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
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
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18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理论:
①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的
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
理解。
③学生观: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
构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学习。
189、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本质与条件: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条件:①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②主观条件,
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者首先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
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
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
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9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
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②知识并
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
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
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
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
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
性。
(3)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
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191,学习动机的分类:
①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在线借款合同电子签名法律适用研究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某IT服务公司与企业客户就IT运维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加工承揽合同标的加工要求和质量标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广场草坪承包与公共艺术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基桩检测与监测系统合同3篇
- 2025年度安徽省劳动合同解除与赔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房产租赁及转售一体化服务合同2篇
- 豆包制作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供水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合同3篇
- 路基路面沉井课程设计
-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钓鱼邮件识别技术研究
- 融资成本视角下的船舶融资租赁模式研究
- 感冒中医理论知识课件
- 2023年希望杯数学培训100题-六年级(含答案)
- 一年级科学人教版总结回顾2
- 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月供及节省利息EXCEL计算
- 第五单元《圆》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患者突发昏迷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智能机器人技术导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 及安全管理措施
- 中职英语语文版(2023)基础模块1 Unit 1 The Joys of Vocational School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