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ROMAN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上越来越离不开农药,只需喷洒适量的农药就可以将农业生产上遇到的绝大多数病虫害消除,十分高效快捷。然而,在没有农药这一“大杀器”的古代,农民是怎么防治病虫害的呢?中国古代农业上的病虫害防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周朝。周人在种植禾谷庄稼时就已经发现了多种危害禾苗的害虫,并且将危害作物的部位作为分类依据,进行了最早的昆虫分类,如啃食苗心的叫“螟虫”,侵蚀叶片的叫“螣”。害虫的出现给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古代先民也没有一味地祈求农神的保佑,而是认真观察害虫的生长习性和取食喜好,以谋求防治方法。除此之外,周朝还设立有专管治理不同病虫害的官职,如负责灭杀蝉和蚊子的“蝉氏”,这些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病虫害专业知识,熟悉病虫害的生态习性。由此可知,我国很早就广泛开展了系统化的病虫害治理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人成功创造和运用了四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中国先民很早就意识到了耕作防治的重要性,在进行农耕活动中已经有意识地结合和调整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达到消灭病虫害、保产稳产的目的。他们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已经学会了依农时栽种、选育抗虫病品种、去除杂草和轮作换茬的耕作防治技术,而这些防治技术至今仍广为使用。以依农时栽种为例,中国早期先民就依照“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彼时古人将每个节气对应不同的农务,如农谚“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抗病品种是农业防治的基础,选育和利用抗病和抗虫害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古人在农业生产中也悟出了这一道理,在栽培上会优先选择抗虫作物和抗虫品种。在北魏前,粟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共有86个品种,古代先民就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选育出有9个可以抗虫害的粟种,并以此广泛推广栽种。在今天仍十分有效的深耕翻土和轮作换茬,早在古代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认识到深耕可以收到“寸草不生,又无螟蜮”的效果,甚至到了元代,朝廷还颁布了秋耕的诏令,认为秋耕可使蝗虫等虫卵被太阳晒死。因为缺少高效的捕杀工具,所以在古代农业抗病虫害上,人工防治是一个重要方法。当时主要的人工防治手段包括人力扑打、捕捉、烧杀和饵诱。其中人力扑打和捕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十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中国的大炕从黑龙江一直铺到西藏,真是一炕跨东北、华北、西北,过中原,下西南,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分盛行,政府为了治理虫害,提出了“蝗、螟,农夫得而杀之”的政令。到了汉代,官府更是对捕捉到蝗虫的人给予奖励,并且还发明了掘沟阻隔,驱蝗入沟,聚而歼之的开沟除蝗法,这在当时是十分有效的驱蝗法。古代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相互钳制的关系,以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防治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还有利于保护环境。晋代的人会用一种特殊的蚂蚁-黄猄蚁给柑橘果树防虫。这种蚂蚁是树林中的捕猎能手,会大量捕食巢穴周边的昆虫。黄猄蚁是古人进行生物防治的一个典范,也是世界上生物防治害虫最古老的先例。除此之外,古人还学会了用家禽治虫。明代,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利用家鸭防治稻田中的蝗虫等多种害虫,实现了“稻鸭两利”。不仅如此,古人也认识到青蛙和雁等可以防除害虫,实行了相应的保护计划,如宋太宗时期,皇帝就颁布国诏:每年2月至9月,不得捕猎,有拿弹弓爬树掏鸟巢的,要严刑重罚。古代的药物防治,与如今的化学农药颇有不同。古人使用的药物相对简单,大都是取自植物、动物或者矿物质。植物药物有蒿草、烟茎和桐油等;动物药物有粪便、鳗鲡鱼骨和鱼腥水等;矿物质药物有石灰、食盐和汞粉等。在药物防治上,较为出名的当属溲种法,这是目前种子包衣方法的始祖。溲种法是将马碎骨煮沸3次,产生黏胶物质后,再加入含有乌头碱等剧毒二萜类生物碱的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浸泡3到4天,待乌头的有毒成分释放出来后,再用来包裹种子,起到杀虫剂的作用;然后加入蚕粪和羊粪拌匀,可直接为发芽的禾苗提供养分,激发土壤各种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使禾苗生长更加健壮,提高了抗病、抗虫和抗旱性。古人发明的溲种法,极大促进了种子技术的发展。如今种子包衣技术已全面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种衣剂、包衣机械和包衣配套技术,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技术水平有限,病虫害防控颇为困难。但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边摸索边实践,创造出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不仅解决了遇到的难题,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虽说这些方法在当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古代农业防治方法存在原始粗糙、费时费工和效率不高等局限性。古代的农民,尽管每日辛勤劳作,但是仍然无法有效阻挡农作物被病害和虫害侵袭,历朝历代的水稻和小麦亩产只有100~300斤,如遇到蝗灾,更是雪上加霜。如今,人口众多,农作物种植已经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在如此大规模的种植下,新型病害和虫害也随之增多,更为高效的农药已成为提高产量和稳产保产的重要手段。在“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的过程中,农药功不可没。面对病害和虫害的不断变异,未来仍要继续研制和使用更为高效的农药。总的来说,农药的出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为人类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篮子的安全保驾护航。随着人们对病虫害的认识不断深入,病虫害防治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古代方法已不适合直接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给予总结、改造和提高。(摘编自李庭《农药的作用这么大,没有农药的古人是如何应对虫害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杀器”,常指非常厉害的东西或效果极好的东西,在文中特指如今广泛使用的农药。B.“生物防治”,在文中指我国古代利用某些微小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C.“稻鸭两利”,在文中是指明代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利用家鸭来防治水稻害虫的成功范例。D.“‘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的过程中,农药功不可没。”文中强调的是农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先民相信人定胜天,他们认真观察害虫的生长习性和取食喜好,以谋求防治方法,而不去祈求农神保佑。B.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农民创造和运用了耕作防治、生物防治等行之有效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C.古代农民人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采取人力扑打、捕捉、烧杀等手段,汉代时还发明了有效的驱蝗法。D.古代一些耕作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尽管可能至今仍有使用,但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给予改造和提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周代就已经发现了多种危害禾苗的害虫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我国很早就广泛开展了系统化的病虫害治理工作。B.古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选育和利用抗病虫害品种的重要性,很早就优选优育了包括粟在内的所有农作物品种。C.古代生物防治大致分为以虫治虫、以(禽)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其中以菌治虫已普遍被古人使用,优点是不污染环境。D.现代社会,为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种植已经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未来仍需研制和使用更为高效的农药。4.请结合文本内容,从历史进程、政府重视程度、防治方法、防治效果四个方面,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基本情况。(4分)5.作为科普说明文,本文在说明方法的使用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材料二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节选自《尚书·大禹谟》)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赵光逢A自梁朝B罢相C杜门D不交宾客E光胤时往F见之G语及政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枢密院,五代至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后唐时以宦官任其最高长官枢密使,辅佐宰相。B.倍,通“背”,“季兴倍道而去”中的“倍”“与”“背道而驰”中的“背”词性相同,语义相同。C.矜,指夸耀,“喜自矜”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的意思不同。D.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唐帝听从了中书省的谏言,裁撤官府机构以节省开支、充盈国库,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B.后唐帝因伶人的一句言语封赏无功之人,却忽略了随其征战、军功累累的将士们,足见其对伶人的溺爱。C.帝舜命令禹率军出征三苗,禹于是会见了各邦众人,对众人宣誓,请求众人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建立功勋。D.禹接受益的建议,偃旗息鼓,大布恩德,是为了迷惑苗族,使其认为敌方强大,而主动归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2)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14.材料二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材料一中的后唐皇帝不践行这个道理的表现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雨后独行洛北欧阳修北阙望南山,明岚杂紫烟。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诗写雨后诗人独自出行时,登上洛阳城北门楼的所见与所感,结尾隐隐透露出落寞和忧郁的情绪。B.颔联,写云飘向嵩山,“残雨过伊川”,是诗人眼见之景,均为实写,写出了“望”的神气与力度。C.尾联“半荒”而“依依”,从“依依”二字,可以想见此庭苑昔日人物繁富,珠歌翠舞,烜赫一时。D.“行处独闻蝉”,全诗画面皆从诗人静观中得来,而结尾却突发蝉声,是诗人“后声夺人”的绝招。16.诗人以画家的技巧描写景色,极富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穿过田间小路,屈驾来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①___________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②___________,而且把红军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③___________,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等,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毛泽东诗词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如《沁园春•长沙》。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刻画④___________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社会美,抒发了一代伟人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壮志。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B.“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慨叹。C.“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①___________。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两人的创作形式明显不同:毛泽东精于传统古典诗词,②___________。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还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而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③___________。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八首》,“中流击水”化用祖逖的“中流击楫”等。毛泽东诗词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境界博大,此等境界,非他人所及。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画面阔大恢宏。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展示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磅礴气势。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上。作为革命家,他敢于扭转乾坤,视千难万险的长征“只等闲”。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如果没有敢“问苍茫大地”的雄心壮志,又怎能有如此大境界的诗词!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22.简述第2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界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或某种事物、状态的限度、止境。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界限:人际界限、学科界限、文化界限、民族界限、认知界限、道德界限……有人认为界限需要坚守和尊重,有人认为界限需要打破和融通。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B项中“利用某些微小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古代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相互钳制的关系,以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防治方法”。2.答案:A解析:A项中“古代先民相信人定胜天”的说法无文本依据;而“而不去祈求农神保佑”的说法曲解了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古代先民也没有一味地祈求农神的保佑”。3.答案:D解析:A项以偏概全,曲解了文意,结合原文内容,“周代就已经发现了多种危害禾苗的害虫并对其进行分类”尚不足以说明我国很早就“广泛开展了系统化”的病虫害治理工作,起码还有两个方面被忽略,一是先民“认真观察害虫的生长习性和取食喜好,以谋求防治方法”;二是“周朝还设立有专管治理不同病虫害的官职……这些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病虫害专业知识,熟悉病虫害的生态习性”。B项“很早就优选优育了包括粟在内的所有农作物品种”扩大了所涉农作物品种的范围。C项“其中以菌治虫已普遍被古人使用”错。从原文中介绍生物防治时所举的例子看,古人认识并成功使用了“以虫治虫、以(禽)鸟治虫”的生物防治法,并没有普遍使用“以菌治虫”法。后文介绍“溲种法”时,虽然提到“加入蚕粪和羊粪拌匀,可直接为发芽的禾苗提供养分,激发土壤各种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使禾苗生长更加健壮,提高了抗病、抗虫和抗旱性”,有“以菌治虫”的意味,但其属于“药物防治”的范畴。4.答案:①肇始三千年前,历史悠久。②政府设官施令,高度重视。③利用自然条件,方法多样。④取得一定实效,但科技水平不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纵观全文,需找到历史进程、政府重视程度、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方面的相关信息,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情况加以概括。5.答案:①分类说明(分类别):将我国古代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分成四大类来分别介绍,条分缕析,层次分明。②多作引用(作引用):如引用农谚、政府诏令等,说明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悠久历史和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程度。③列举数据(列数据):如文中列举历代水稻和小麦亩产只有100~300斤的数据,准确说明中国古代防治病虫害效果有限。④大量举例(举例子):如详细列举可作药物的动植物和矿物,同时举例说明溲种法,便于读者了解一般情况,又突出重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科普文是指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为了突出其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和通俗性,说明方法的选用非常重要。所选文本综合使用了分类别、作引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作答时,先要明确指出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举文本中的典型例子,分析使用该种说明方法对说明内容或行文所起到的作用。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D.“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错误。“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故选D。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误。故选C。8.答案:①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或家败人亡的悲剧);④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的把握能力。本文中一共四次出现“树”这一形象。文章的开篇写到“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两旁长着”,可以看出榆树是耿大先生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章第三段中“这些榆树据说是养了一百来年,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以看出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耿大先生的儿子出走之后,耿大先生从儿子同学那里“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就指挥着伐树,从而可以看出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文章中写到树木被砍伐时这样写道:“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由此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9.答案:①耿振华对母亲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书),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或母子间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首先要找出对话中的显性信息,再探讨其不表现于外的深层次内容。10.答案:CEG解析:“赵光逢”是“罢相”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故应在“罢相”后断开。“杜门”与“不交宾客”属同义连用,应在“宾客”后断开。“之”是代词,代指赵光逢,是“见”的宾语,故应在“之”后断开。11.答案:B解析:B项,“语义相同”说法错误。“季兴倍道而去”中的“倍”是加倍的意思,“背道而驰”中的“背”,是背离、朝着相反的方向的意思。二者语义不同。12.答案:D解析:D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帝乃诞敷文德”可知,广布恩德的是帝舜,并非禹。并且由益的建议可知,大布恩德,是为了向三苗表达他们向往和平统一的诚意,而非为了迷惑三苗。13.答案:(1)如果(把他)扣留下来不让(他)回去,(这样就会)背信弃义,使天下人灰心失望,不是(好)计策。(2)当时亲军中有跟从后唐帝多次征战(却)没有封得刺史的人,没有不愤怒叹息的。解析:(1)乃:如果。羁留:停留,扣留。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灰心失望。(2)从:跟从。百:指多次。……者:……的人。14.答案:①居功自夸,沉迷享乐。②赐予伶人宦官极大权势,致使其祸乱朝政。③重赏侍其娱乐的伶人,忽视确有功绩的功臣,使功臣寒心。解析:“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是,自满使人受到损害,谦虚使人得到益处。分析后唐帝不践行这个道理的表现即从材料一中总结出其昏庸的行为。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的“季兴倍道而去……其谁不解体”可知,高季兴的言语中指出后唐皇帝居功自夸,迷恋于捕猎和女色。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许之”可知,后唐皇帝赐予伶人宦官极大权势,致使其祸乱朝政。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帝谓崇韬曰……莫不愤叹”可知,后唐帝重赏侍其娱乐的伶人,忽视确有功绩的功臣,使功臣寒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戊申日,中书上奏认为“国家的财用还不充裕,请求酌量留下三省、寺、监官,其余(的机构)一律撤销,等到现任的官员(任期)满二十五个月,按照次序代替他们;武官们(职位在)上将军以下的,命令枢密院(也)按照这一方法执行”,(后唐帝)接受了这个意见。官员们多叹息埋怨。丁巳日,(后唐帝)任命赵光胤为中书侍郎,与韦说同为同平章事。赵光胤,是赵光逢的弟弟;韦说,是韦岫的儿子;薛廷珪,是薛逢的儿子。赵光胤性格轻率,喜欢自夸;韦说谨慎庄重遵守常法。赵光逢自从被后梁朝罢了(他)宰相(以后),(便)关起门来不和外界宾客交往,赵光胤有时去看望他,谈话中涉及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他的门上写道:“请不要谈中书省的事。”高季兴在洛阳时,后唐帝的侍从伶人宦官们贪得无厌地(向他)索取财物,高季兴憎恨这件事。后唐帝打算留下高季兴,郭崇韬劝谏说:“陛下刚刚取得天下,诸侯们(都)不过是派子弟或将佐们来朝入贡,只有高季兴亲自来朝,应当表扬奖励(他)来鼓励那些不亲自来的诸侯。如果(把他)扣留下来不让(他)回去,(这样就会)背信弃义,使天下人灰心失望,不是(好)计策。”于是(后唐帝)派高季兴回去。高季兴日夜兼程往回赶路,到了许州,对将佐们说:“新朝皇上经过百战才得到黄河以南地区,就对有功之臣们举起手来说‘我靠十个指头夺得了天下’,像这样居功自夸,那么别人都没有功劳了,这样谁不离心!而且(皇上)还迷恋于捕猎和女色,怎么能够长久(统治天下)呢!”当初,在胡柳战役中,优伶周匝被梁人抓获,后唐帝经常思念他。(后唐军)进入汴梁的那天,周匝在马前拜见(后唐帝),后唐帝十分高兴。周匝(在后唐帝面前)哭诉说:“我之所以能够保全自身,全(靠)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希望向陛下乞要两个州(封赏给他们)来报答他们。”后唐帝答应了他。郭崇韬劝谏(后唐帝)说:“陛下要封赏的(应该)是(那些和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这些人)都是英豪忠勇之士。如今大功刚刚告成,封赏还没有惠及(这些人中的)一个人,却首先任命(一个)优伶为刺史,恐怕要失掉天下人的心。”因此(周匝的建议)没有实行。过了一年,优伶经常提起(这件事),后唐帝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不兑现承诺)让我羞于见到这三个人。你的话虽然正确,但应当看在我的面子上委屈执行这事。”五月,壬寅日,(后唐帝)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有跟从后唐帝多次征战(却)没有封得刺史的人,没有不愤怒叹息的。材料二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里)接受了舜的任命,率领百官(行礼),像舜当年(受命时)一样。舜说:“唉,禹!现在只有三苗不服从(命令)了,你去征伐(他们)。”禹于是大会各邦后,在众人前宣誓道:“诸位勇士们,都听我的命令:三苗蠢蠢欲动,执迷不悟,轻侮傲慢自大,违逆正道败坏常德;(致使)君子(被遗弃)在野外,小人(却)窃居高位;把人民抛弃不顾,上天降灾于他们。因此我要率领你们这些将士,奉天命讨伐有罪之人。你们还须齐心合力,才能建立功勋。”(战事进行了)三十天,三苗的人(仍然)违抗命令。益前往辅佐禹道:“只有道德(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的地方都能达到。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会)有所收益,这就是天道。帝舜早年在历山,在田间来往,日日向苍天、父母号哭涕泣,把罪错全部承担。(舜)恭敬地去见他的父亲瞽瞍(的时候),(总是)端端正正战战兢兢。(连顽固的)瞽瞍也能通情达理了。至诚之心感动神灵,何况三苗。”禹(连忙)下拜,(接受了这个)好意见说:“讲得对!”(立即停战,)整队班师而归。帝舜于是大布文德,在朝堂两阶之间,(人们举着)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七十天(之后),三苗前来归顺了。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均为实写”错误。“云飘向嵩山”,为实见之景;“残雨过伊川”,是想象,当为虚写。16.答案:①远近结合(从远到近)。先从远处着笔,写登楼远眺,南山晴岚紫烟缭绕,云彩向嵩岭飘游,描绘出朦胧神秘的景象;再将视线拉近,渲染夕阳西下绚丽的景象,最后以近景收束,半荒的旧苑、耳边的蝉鸣,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②色彩搭配上富于变化,有层次感。“绿树”“繁花”“堤岸”“长桥”沐浴在夕阳绯红的余晖中,形成艳丽与柔和的色彩对比,表现出万物经雨水洗涤以后鲜活而丰富多彩的美。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作者雨后独自一人,行经洛阳城北门所看到的自然风光,荒寂中流露出一抹淡淡凄凉,有别样的意趣与雅致,真可谓是寓情于景、回味无穷。作者站在北阙楼前远望南山,见到了雨后岚气与阳光折射出的紫烟交汇在一起,幻化出海市蜃楼般的仙境的壮观景致。如此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完美地展现出“远望”的神清气逸,巧妙地将雨后景象进行了脱俗意会,透露出如临仙境的感觉。作者从高处和虚处着笔,渲染出嵩山的云霞变幻,突出其神秘和高危。颈联将视界拉近距离,展示一幅绚丽的景象。洛河畔的长堤长满鲜嫩的芳草,杂开七色野花。浓密的树荫围护长堤,是两条横列直线的构图。呈弧形曲线的长桥卧波在两条河岸直线上,此线条又与堤坝、树林带状直线平行,跟远处圆形的落照构成巧妙和谐的线条对比。“绿树”“繁花”“堤岸”“长桥”色彩搭配,富于变化,有层次感。尾联忽然又笔锋一转,“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这无疑是对昔日繁华的一种眷念;结尾“行处独闻蝉”,寂静之中突发蝉鸣,如歌如泣,引人怀思,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总体而言,诗人以画家的技巧描写景色,从远到近,色彩变化,极富层次感。17.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8.答案:①不遗余力;②千难万险;③比比皆是;④栩栩如生解析:第一空,语境强调毛泽东在创作诗歌时,尽全力表现革命思想,不遗余力,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故填“不遗余力”。第二空,语境指出红军长征经历了很多苦难,千难万险,指的是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故填“千难万险”。第三空,语境强调毛主席作品中讴歌革命思想的诗句非常多,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故填“比比皆是”。第四空,语境强调毛主席在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故填“栩栩如生”。19.答案: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为成分残缺,“由于……使”滥用介词,致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去掉“由于”。二为语序不当,“熏陶并吸引”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吸引”,再“熏陶”。故答案为: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20.答案:B解析:文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引号表示引用。A项,表示绰号的特定称谓。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重大事件日期的特定称谓。D项,表示反讽。21.答案:①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②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③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解析: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毛泽东。根据“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可推知①应填写的内容是“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根据“毛泽东精于传统古典诗词”和“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可推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中”和“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粪土当年万户侯’借用李广的故事,‘中流击水’化用祖逖的‘中流击楫’等”可推知③应填写的内容是“则多用典故来寄寓情感”。注意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答案:毛泽东诗词境界博大的特征,表现在景象壮美、气势磅礴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