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主持人:力娟PAGE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执笔:XXXXXXX中学202X年11月2日-PAGE10-《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主持人:XXX-PAGE1-《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组长:XXX组长单位:XXX中学一、课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从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在都客观存在。21世纪,复杂的国际环境,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时刻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时刻挑战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要担负起国家未来建设的重担,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是实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下教育的重要议题。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各学段各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意见》充分肯定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并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在各学段各课程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初中的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共同致力于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更为全面的知识,也能为社会培养出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大思政”背景,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初中各科教学都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承担育人之责,力图在各门课程中全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政治历史同属社会学科,学科内容设置也存在相当多的重叠,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同步开展课程思政,可促进历史与思政这两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2)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育人为导向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为纠正只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不得为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教育评价事关教育方向。在根本上,《总体方案》是育人导向的评价,它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从而提升育人质量。在如此育人环境下,“课程思政”的出现水到渠成,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中去,真正做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这不仅可以使学校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到改善,还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教书育人主体责任的明确落实,对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的实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略举措”。初中历史作为全课程育人一员,理应同样承担育人任务。正如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均以育人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阶段的教学都应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初中历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符合时代背景,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相契合。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仅依靠个别教师、个别课程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老师、多门课程共同参与、协力实现的。初中生的价值观可塑性较强,借助历史课程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将政史学科珠联璧合,引导学生运用思政知识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促进学生“知一信一行”的统一。(一)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途径,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针对性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需求,并做好与其余初中课程的协同发展。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着力推动初中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学,就是要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知识渗透到历史课程教学中去,强化历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课标对历史课程教学的定位十分清晰,明确了历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思维具有较强的活跃度,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通过历史课程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案例,借助历史方法和思政原则合理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夯实学生的通识素养、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与趋势1.国外研究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由我国最先提出的,在国外没有课程思政这个概念,同样在国外也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提法,它也是由我国提出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外一些国家就不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早在古风时代的雅典教育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及美育的培养。古典时代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张,重视道德教育。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把德行放在首要位置,提出德育的方法,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认为在培养儿童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之后,就要进而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基本途径。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校、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强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以及心理变化。苏联的马卡连柯在论述道德教育时提出道德教育符合国家的社会制度,培养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同样作为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放到首要位置。综上所述,虽然在国外没有像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思政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际上这些都与中国的课程思政不谋而合,都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的特点,究其本质来说,都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国内研究“课程思政”是上海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理念。2014年,上海就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各类课程,《大国方略》和《人体解剖学》就代表了当时的探索成果。2016年末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以及中央各类文件,均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界掀起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热潮。截至2020年12月,在中国知网(CNKI)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到7817篇文献,年度发文量趋势如图2.1所示。最早的文献发布于2017年,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图2.1表明,从2018年开始,文献数量逐年增加。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年度发文量已从2017年的35篇跃升到2020年的5308篇,可见“课程思政”已逐渐进入诸多研究者的视野,并成为研究焦点之一。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已有研究已经有详尽地阐述。从内涵上说,如果将课程视作载体,那么“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灌输,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属性的集中体现,思政是课程的灵魂和方向。从意义上说,作为课程德育的升级版,“课程思政”是学校保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职责使然。育人本身的整体性、学生三观养成的系统性和人民教师所肩负的育人职责决定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课程思政”给出了回应。“课程思政”是新型理念、新时代的课程观,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多为论述“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以理论研究为主,只有少部分能够结合本课程特点对思政元素进行总结,且较为笼统。对国内外涉及“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进行总览可以认识到,目前,有关“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的广度、深度也需进一步扩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确定了研究的方向,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对课程思政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研究很少,已有研究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思政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具体实例较少,没有充分结合新版教材内容,教学实践与反思不足,不适于直接用于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四、核心概念1.思政“思政”指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伦理,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源于课程改革活动,起源于上海。不同于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课程,而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课程观。“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反映了将思政寓于课程之中的教育理念,它将知识视为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各学科的课程中都含有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有课程都应发挥主渠道作用、都应体现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一个包容、全面的系统工程,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课程思政本身具有潜隐性。所谓的潜隐性指的是课程思政与政治课程相比,并非直接对学生进行专门思政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教学中渗透思政价值、情怀和理念,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更加隐蔽,学生的心理抗力也比较小,学生在学习历史、语文、地理等知识的同时,接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第二,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属性明确。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倾向是育人导向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隐形和显性之分,课程思政和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也有所区别,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特征是统一的。课程思政本身必须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坚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的政治立场、理念和品格,建立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的两大特性中,潜隐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思政德育的基础。课程思政不仅是政治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发展,而且承担着柔化教育的责任,兼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概而言之,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大思政”的格局和内容。“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具体课程,也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一门课程来实现,而是应该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融入思政这一元素,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德毅、宗爱东则认为课程思政并不是指哪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应该贯穿于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各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虽有不同,但都有相似之处,即想要开展“课程思政”,并不能“单打独斗”,而是应该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最契合的课程,理应承担起挖掘资源、育人育德的责任。除此之外,其余的各门课程也应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使其真正能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由学科课程老师讲解完成,但是,在各个学科中,大多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其他各门课程的老师也应加入进来,充分地发掘本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之间的互通点,这样他们在教授本学科知识时,能够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内涵十分丰富,是将学校的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不同学科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能,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贯通传道授业与育人导向的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和基本立场,将所有课程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思政与课程自然熔于一炉,不可割裂开来。初中历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门课程或者一项活动,而是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发掘历史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1)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历史学科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等实现其应有价值;(2)立足真实的教学实践研究,将课程思政理论付诸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并建立评价目标体系,帮助教师找到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师的行动智慧,追求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发初中历史课的思政资源,建立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资源,分享经验、思想和智慧。(4)组织初中历史教师和思政教师研究团队,实施跨学科教研,提高研究团队的理论和研究水平,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优秀案例的积累,形成一些理性思考,使所有参与教师能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发展。2.研究内容本课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子课题开展研究:(1)对国内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文献研究。围绕研究目标,学习与借鉴学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并进行文献综述。(2)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现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学习评估等途径,对相关学校的初中历史学科渗透课程思政的教师观念、教学现状、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进行研究。(3)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的研究。在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材,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努力建构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探究路径和方法。(4)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新授教学课例研究。以历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总结——教学设计……为基本流程,开设初中历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等新授教学研究课,探寻各板块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新授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框架。(5)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评价研究与效果分析。对原有课程评价指标整合的基础上,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技能的同时,牢牢把握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基于这一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时,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准备、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都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并重。以课堂观察为主,辅以学业质量检测、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多种手段,了解教师教学环节是否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学生的了解、理解、消化、融合是否每一环节都包含思政元素。3.研究重点(1)构建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体系;(2)探究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六、研究思路与方法1.研究思路本研究主要由两大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理论的构建,第二步是实践的检验。第一步是理论构建,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思政及其相关研究的分析,从课程思政理论的视角出发,调查学生历史学习和教师学科教学渗透课程思政的现状。第二步是实践检验。借鉴学界的研究经验,重点围绕渗透历史课程思政的条件、开发历史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策略、评价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等问题,依托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开展教学设计——组织课堂观察——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教学设计……为主要流程的循环行动研究,这构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以课堂观察、集体研讨、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观摩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活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分析课程思政育人理论、历史教学论、历史学习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学习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正确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科学解读学科教材的课程思政内涵,有效设计和实施教学,反思、评价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必须查阅学习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归纳,吸收内化先进经验,了解有关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各学校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各学校、各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面临的困境及其归因分析。从中整理出有效的信息,为后期的深入访谈及问题分析奠定基础。(3)访谈研究法。对初中历史课堂课程思政教学观摩发现以及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和专家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访谈,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认识和感受,广泛收集、吸取有关初中历史思想育人的建议和意见等,以此丰富和充实论题的研究材料,增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4)行动研究法。研究团队在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历史学科名师、思政名师开展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初中历史思政育人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观察——反思总结——再修改教学设计——再实践观察——再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改进初中历史教学。(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初中历史思政育人教学实践、基于问题的研究,是具体的、实在的行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为有效“立德树人”的策略和方法,是为了解决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选取初中历史思政育人教学真实的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七、主要观点与创新点1.主要观点(1)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主动地寻找适合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部分,探索出有利于初中历史课堂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注重研究历史知识传承转向课程思政全面育人,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来考量,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有利于构建教师协调育人素质提升机制,充分发挥好教师课程思政主力军的作用。(2)将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不仅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也十分有益。(3)构建科学多维的质量评价机制,确立德育成效的评价基准、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育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育人实效。2.可能的创新之处(1)历史课程思政内容研究具有方向性。通过研究,使历史思政元素清晰展现,为历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范例,充分发挥历史课程思政在落实课程改革理念中的重要作用。(2)历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具有价值性。目前,历史课程思政路径体系还没有构建,因此,在教学中就缺少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支架。构建合理的实施路径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思路,真正发挥教师在历史学科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为立德树人的落实提供切入点。(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关于思政元素在历史课堂中实施教学设计的文章很少,教师很少从课程思政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初中历史教学,本研究致力于对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实行剖析,力求在内容上创新,并找出其中应对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继而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教育,为初中历史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突破点。八、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21.4——2021.11)确定课题,制定研究实施方案,做好资料与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召开开题论证会议,聘请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2)实施阶段(2021.11——2022.11)每学年根据教学进度,各子课题确定研究主题与任务,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系列研究,所有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做好研究小结,整理资料完成中期评估。中期评估,归纳、分析、反思、总结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专家指导下对研究方案进行微调,进入后续研究。(3)结题阶段(2022.11——2023.10)全面分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功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九、目标分解与任务分工根据研究思路,为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把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学习、现状调查、课例实践、效果评价,其中课例实践是本研究的重点。子课题子课题组长研究团队理论学习课程思政育人的文献研究力娟郝晓莹现状调查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现状研究吴臻力娟目标建构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建构的研究王鑫陈志凡、力娟课例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授教学课例研究陈志凡袁佳琦、力娟模型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型的建构与运用。袁佳琦吴臻、王鑫、陈志凡、力娟十、预期研究成果1.阶段性成果(1)调查报告:《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现状分析》。(2)论文:撰写《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教育目标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模型的建构与运用》;有关“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与策略”的论文多篇,且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3)课例:完成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实践课例不少于20节。2.最终成果(1)研究报告:《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体系及目标示例》;(2)案例集:《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优秀教学课例》集锦;(3)校本教材:《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育人校本教材》十一、研究保障1.聘请专家,专业指导已聘请常州市历史学科名导师同济中学张萍校长作为我校历史组导师,张萍校长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由她对课题开展进行全程指导,相信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能有得到很大提升。2.课题组核心成员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本课题核心成员中,多人获得常州市评优课、基本功比赛一、二、三等奖。团队成员来自我校历史组和道法组,分工合作,开展广泛的教学实践。3.前期准备工作(1)主要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年。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④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⑤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