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总复习学案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_第1页
一轮总复习学案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_第2页
一轮总复习学案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_第3页
一轮总复习学案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_第4页
一轮总复习学案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备考指导素养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理解一个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生产关系的调整)(1)通过史料探究,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或者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理解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意义(3)树立对外开放意识,思考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把握三大举措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明确一个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分析三个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掌握四个阶段经济特区的设置(点),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线),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面),开发和开放浦东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1)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过程①发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试行:安徽、四川等省推行联产到组,试行包产到组。③推广:1980年9月,“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3)意义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2)概况①方针: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②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③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④主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3)改革①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②内容: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③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5)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2.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1)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2)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①指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意义①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4.中共十五大(1)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5.中共十九大(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维点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情境体验1.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有何作用?辨析比较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配置方式。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情境体验2.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误区警示经济特区的“特”是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是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辨析比较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区别两者虽然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但区别明显:从地域分布上看,前者更为广泛,遍及各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从面积上看,前者小,是从城市中划出的一定区域;从经济发展特点上看,前者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发展政策上看,前者实行后者的某些优惠政策。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摸着石头过河”——经济体制改革探究1史料实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探究根据材料,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认知深化】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比较项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公有制“一大二公”土地公有制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分散经营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生产结构单一型多样型探究2史料实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认知深化】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特点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②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③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6)意义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主题二“春天的故事”——我国的对外开放探究1史料实证——经济特区的设立材料深圳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发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摘编自许明等《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探究根据材料,归纳经济特区“特”的含义。【认知深化】经济特区的四个特点(1)经济结构: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4)管理权限: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管理办法。探究2史料实证——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材料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摘编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探究分析材料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认知深化】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比较项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续表比较项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内容西方列强以武力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一带一路”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体现,更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20全国Ⅰ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2.(2020全国Ⅲ卷,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素养立意3.(2019全国Ⅱ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素养立意4.(2020全国Ⅱ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5.(2019海南卷,13)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6.(2018全国Ⅲ卷,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7.(2018海南卷,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模拟演练1.(2020四川宜宾三模)1978年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很小。1984年开始,国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在城市务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人口在城乡的自由流动。这一变化()A.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消除了城乡间的差异C.开启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D.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2.(2020甘肃二模)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销售商业物资、供销产品。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这些政策()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B.增加了企业职工经济收入C.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自主权D.壮大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3.(2020安徽合肥三模)1976年我国接待外国旅游者约5万人次,1991年我国入境旅游者达3334.98万人次。这主要缘于()A.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推动旅游业发展B.苏东剧变后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D.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新兴市场国家4.(2020广东汕头一模)1993年,我国对“八五”计划(1991—1995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中共中央做出上述调整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遇到了重重阻力 B.国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C.已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国民经济比例极不协调5.(2020山西太原一模)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80年代又出台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入世承诺在五年内清理和修改了2000多种法律法规。上述举措()A.保障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性发展B.主要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说明中国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情境体验2提示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内容:建立乡镇和村民自治管理体制;供应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税费体制:取消农业税,实行“三农”补贴;保障体制:实行义务教育,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探究2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题二探究1提示经济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探究2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D材料“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A项;材料做法有利于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但没有体现出已经解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排除C项。2.A材料“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说明企业自负盈亏,表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故选A项;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材料中北京企业改革属于个例,不属于全面展开,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3.A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题干材料涉及农村改革,并根据时间信息“1979—1981年”,可知当时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无法让农民富起来,所以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故A项正确;当时政策鼓励发展社队企业,即集体企业,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的是包产到户,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明确提出的,故D项错误。4.B由材料可知,1978年底,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对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讨论,主要是为了改变经济落后局面,充分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故选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5.C由材料“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并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海南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集中,体现出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故选C项;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1988年海南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经济还不发达,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92年全面展开的,排除D项。6.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7.C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