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⒉通过了解两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原因。1.两汉时期疆域的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2.两汉时期地方政区的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3.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初步发展);4.两汉衰亡原因。【课标解读】知识分解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西汉后期,外戚把持朝政;东汉时豪强地主(世家大族、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出现党锢之祸;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经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加强经济统治;光武中兴;两汉时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文化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成就突出。【考情分析】1.历年考题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Ⅱ】25·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海南·汉承秦制;浙江·汉代冶铁技术;江苏·汉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

2019【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Ⅱ】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Ⅲ】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汉代“刺史”;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2020【Ⅲ】25·东汉屯田制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山东·重农抑商政策2021【乙】汉代经济发展【甲】汉代监察制度浙江·素纱襌衣;儒家思想;郡县制2022湖南·农业为国本广东·封国2.考查重点3.备考策略汉代王国职官设置的调整、汉初预防外戚干政、汉代至魏晋的尚书台、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1)汉代的政治制度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注意侧重点;(2)表格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读表时要注意上下左右对比,找出异同或者发展趋势。真题演练(2021·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光武中兴汉承秦制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知识体系郡国并行东汉衰亡汉初期的政策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文景之治”新朝建立王莽改制西汉的建立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大一统思想上的大一统疆域上的大一统民族上的大一统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汉武盛世主干梳理●拓展整合⒈西汉的建立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时间:(2)建立者:(3)都城:▲西汉形势图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⒉“文景之治”材料一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材料三

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根据史料并结合教材P20页第二段,分析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形势?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背景:(2)措施:(3)影响:①社会状况:经济凋敝,百废待兴;②经验: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①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经济: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①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②为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深化理解1: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早期道家思想黄老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其思想糅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兼并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⒊西汉初期的政策材料一

汉初,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材料二材料反映汉初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2)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汉书》材料二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治安策》材料三(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汉初为什么要实行郡国并行制?产生什么影响?又是怎样解决的?原因:结果:应对: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②巩固刘氏统治,稳定天下。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剪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平定七国之乱。深化理解2:郡国并行含义影响西汉初年,在地方继承_____________,同时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分封诸侯国(异姓与同姓)积极:初封时,因与刘邦血统亲近,的确发挥了____________的作用。消极:随着诸侯王国势力日益强大,西汉统治表面牢固,潜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患。拱卫中央分裂割据(王国问题)★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真题演练1.(2016·海南单科·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2019江苏卷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CC3.(2021·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4.(2021·湖南·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候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候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候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制度因素:①郡国并行制,王国地位在郡之上;②诸侯王国官制仿照中央,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③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也使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不同之处:①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②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二、西汉的强盛措施影响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选官制度监察与考核地方治理⒈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设立中朝颁布“推恩令”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上计制(御史)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打击地方势力,加强皇权和中央的权力确立察举制深化理解1:(汉武帝)中外朝制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汉武帝削弱相权(决策权)的方式: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建中朝(内朝)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②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真题演练(2021·河北卷·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背景措施汉初推行_____________,结果诸侯权重,导致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七国之乱)1.实行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3.实行______________4.设立______________推恩令“酎金夺爵”13州部刺史深化理解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目的:分割王国领地封地诸侯王死后推恩令前:推恩令后:封地诸侯王死后封地(嫡长子继承)封地封地(诸子继承)封地左官律、附益之法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祖先时,由地方诸侯所进献的黄金。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金夺爵左官律、附益之法将仕于诸侯的官吏称作左官,贬抑其地位严禁官僚士人依附结交诸侯,私自在诸侯国任官。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为诸侯王谋取利益深化理解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1.(2021.山东.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练习巩固】2.(2019·全国1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3.(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C【解析】表格内容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两项;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项;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练习巩固】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地方长官

①推荐人才中央

②试用考核通过任命官职不通过撤换惩罚——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深化理解3:选官制度---(西汉)察举制★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汉书·武帝纪》思考1:孝廉是否是察举的唯一标准?察举科目很多,孝廉为其中之一,另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深化理解3:选官制度---(西汉)察举制思考2:如何评价察举制?①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易导致结党营私、任人唯亲,甚至选拔官吏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操纵,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形成小集团,易导致贪污腐败,不利于中央集权。征辟制皇帝、官府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做官皇帝下诏征聘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自行辟除所属百石以下的小吏为“辟”1.(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解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故A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西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图真题演练真题演练2.(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真题演练3.(2021年湖北卷)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B【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故选B项。深化理解4: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

刺史制度特点:秩卑而命尊,官小而权重:六百石监察两千石意义: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权西汉时期:(位低权重)监察权行政权王莽称帝时期:改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埋下汉末分裂的隐患知识链接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且恃强凌弱1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2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3选拔任命官吏不公,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4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5郡守不忠于皇帝,而和地方豪强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6【知识拓展】汉朝政治的特点(1)统治集团更新①“布衣将相”的局面形成。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②士人政府出现。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度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使“士人政府”的新局面形成。(2)世家大族崛起。察举制施行,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族望门第,大族大姓左右社会舆论,操纵选官,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通过入仕,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3)外戚干政。汉代对外戚的重用,以及皇帝年幼继位,导致汉代外戚干政现象。1.(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练习巩固】2.(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练习巩固】⒈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⒉经济上:统制经济,扩大财源措施影响金融生产贸易抑商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积极: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消极:产品低劣;盐铁涨价;强买强卖;官商勾结。材料一

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盐、铁贾(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农具)啖(淡)食。

——《盐铁论·水旱》

材料二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盐铁论·本议》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武帝时抑商措施存在的问题?

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概念解读】均输平准影响:打击了商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概念解读】算缗告缗

(一)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汉代商人另立户口册,叫做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并规定凡二缗(一缗为一千钱)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说二百文)。一般小手工业者,每四缗抽取一算。这叫做“算缗”。(二)除官吏、三老和北边骑士外,凡有轺车(即小马车)的,一乘抽取一算;贩运商的轺车,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取一算。(三)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的,罚戌边一年,并没收财产。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这叫做“告缗”。

(四)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家属占有土地和奴婢,敢于违抗法令的,没收其全部财产。练习巩固1.(2020·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练习巩固2.(2020·山东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B【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⒈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⒉经济上:统制经济,扩大财源⒊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新的统治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措施:(2)影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的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后世科技文化的发展。深化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4:“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概念: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强化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材料3:“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限制君权,缓和阶级矛盾——“施行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稳定统治秩序——“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⒈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⒉经济上:统制经济,扩大财源⒊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新的统治思想(1)措施:(2)影响:①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酒泉等四郡⒋军事上:开拓疆域,巩固和加强国家统一。②张骞通西域③边疆治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练习巩固(2021年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⒈新朝二、东汉的兴衰①目的:(2)王莽改制:②结果:(1)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挽救社会危机改革措施不切实际,改革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王莽政权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⒉“光武中兴”[关联拓展]“光武中兴”一是指光复汉政权,二是指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指汉王朝再次出现盛世景象。(1)背景:(2)措施:(3)结果:东汉的建立与统一措施影响政治上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腐。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主张“柔道”治天下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思想控制,促进儒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⒊东汉的衰亡(1)背景: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②“党锢之祸”。③豪强地主势力扩展。本质:专制皇权强大

由于察举制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兴盛;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加强;加之州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为分裂割据奠定基础;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修传》河南尹田歆: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后汉书·种暠传》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深化理解: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豪强地主】由来: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28员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