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代表性文化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及三星堆文化等。其中2021年在三星堆文化新发现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通过AI技术复原后如图所示。尊是中原的典型礼器,古蜀人把它加以改制。根据上述信息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历史研究必须借助现代科技C.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D.古蜀文化率先进入奴隶社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代到商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礼器吸收了中原的特征又加以创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A项正确;“必须”说法绝对,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率先”说法错误,夏朝率先进入奴隶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2.牛河梁遗址目前已发现四座积石冢中心大墓,均为红山文化晚期的上层积石冢阶段遗存。它们的位置处于整个积石冢或整个地点的中心,墓葬规模较大,且与其他墓葬的主次关系分明。这表明当时()A.氏族部落解体 B.建筑水平高超 C.出现阶级分化 D.早期国家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发现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可知,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不一,不同墓葬的陪葬品数量差异较大,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部落解体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红山文化建筑工艺高超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尚书记载:帝尧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光辉辐射四方,不仅亲善自己的氏族,也能辨明部落联盟百官的优秀,以至“协和万邦”。舜“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由此推知部落联盟时代()A.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以禅让制推选首领C.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D.尚未出现阶级差别【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部落联盟时代(中国)。据材料“帝尧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光辉辐射四方,不仅亲善自己的氏族,也能辨明部落联盟百官的优秀”,可知,部落联盟时代,帝尧和舜时期,已经有一定的官僚体系,对地方也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说明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推选首领的方式,排除B项;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部落联盟时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上述内容对应的政治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礼乐制 B.宗法制、分封制 C.宗法制、井田制 D.井田制、世袭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材料中“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体现了分封制,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礼乐制度,排除A项;题干问的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排除C项;题干问的是政治制度,D项中井田制属于经济制度,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B项。5.孟子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关于西周主要土地制度,根据孟子的描述示意图如下(如图),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土地全归农民私有 B.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只在西周时期推行 D.以个体家庭生产为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所以在历史文献中称为“井田制”,它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并非属于农民,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实行的朝代是商周时期,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并非是个体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战国时期文献出现了华夏(又作“中国”)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有关夷夏的记述也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这有利于()A.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 B.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C.加剧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 D.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文献出现了华夏,“四方”与“中国”并举的记述,关于夷夏的记述也强调其民族差异,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不是强调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兼并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7.战国时农业产量提升,手工业分布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各国出现了一些人口众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城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君主励精图治 B.社会环境统一安定C.铁犁牛耕推广使用 D.国力强盛交通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战国时农业产量提升,手工业分布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各国出现了一些人口众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城市。”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C项正确;“各国君主励精图治”属于主观原因,排除A项;“社会环境统一安定”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不断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各国国力强盛交通发达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8.商鞅变法采用的措施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等。这些措施使秦国()A.国富兵强 B.风俗革新 C.商业发展 D.休养生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俗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宰受上爵”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事实力,因此,这些措施使秦国国富兵强,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增强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措施,没有涉及风俗革新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秦国商业发展的措施展开论述,排除C项;商鞅变法并未使秦国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9.在司马迁看来,孔子的道德和文章皆为后世楷模,其思想流传广远,由此可见孔子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下面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的是()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人性本恶 D.小国寡民【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0.《汉书》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对以上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实际只有九家学说 B.百家争鸣与诸侯争霸兼并有关C.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相互隔绝 D.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思想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诸子百家出现在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的时代,百家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君主。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指诸子十家有九家值得一看,排除A项;百家争鸣各派思想相互辩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没有体现出有利于思想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1.“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告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如图与文中所述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一致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度量衡,A项图片为秦铜权,属于秦统一度量衡的工具,与材料相符,A项正确;B项图片为秦统一货币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图片为秦统一文字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C项;D项图片为秦统一车轨的表现,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大泽乡起义中,陈胜提出“天下苦秦久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顺从百姓的愿望)”“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可以说明()A.秦末农民起义吸取以往斗争经验 B.秦朝的长期统治导致百姓负担重C.陈胜吴广起义的目标是复兴楚国 D.陈胜吴广意识到发动民众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末(中国)。据材料“天下苦秦久矣”可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据材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利用原始宗教组织农民起义,说明其意识到发动民众重要性,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当时无经验可吸取,排除A项;秦朝的长期统治导致百姓负担重属于起义的原因,但是材料强调起义的方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目标是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下面是关于某个历史事件流传的两个故事版本。根据如表内容判断()第一个版本王国势力膨胀→想要叛乱→中央出兵平叛→王国战败→百姓拍手称快第二个版本中央横征暴敛→百姓用脚投票,遁入王国(王国也汲取民力,百姓可以两害相较取其轻)→王国力量壮大→中央深感不安,率先发难→王国战败,被肢解→百姓失去用脚投票的机会A.此事发生在汉初,与汉承秦制有关 B.此事发生在东晋,与北民南迁有关C.此事发生唐末,与藩镇割据有关 D.此事发生在北宋,与靖康之变有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两则材料都涉及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的矛盾,显然两则材料涉及汉初,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A项正确;东晋时期,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地方王国,唐末时期没有王国,排除C项;北宋时期也没有地方王国,排除D项。故选A项。14.新城三老董公向刘邦进言借义帝之死讨伐项羽。描绘此情节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刘邦的政治“商贩”的本色进行刻画,班固著《汉书》通过“编造”董公的进言,将刘邦的形象道德化。两本史书中帝王形象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是()A.史书的编写体例影响了历史叙事 B.作者对刘邦主观情感倾向迥异C.三纲五常思想对作者影响的程度 D.两汉时期编写史书原则的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刘邦的政治‘商贩’的本色进行刻画,班固著《汉书》通过‘编造’董公的进言,将刘邦的形象道德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此后,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三纲五常思想影响日益深化,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泛指中国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因此出于对“君为臣纲”的考量,东汉的班固在塑造刘邦形象时,对其形象进行了美化,C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两本史书的编写体例相同,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作者对刘邦主观情感的倾向作出准确判断,排除B项;史书编写原则的不同不是导致材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5.对图中所处历史时期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十六国地理分布均属于北方地区 B.十六国全部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C.确立图中对峙格局的是淝水之战 D.南北地区仍旧保持原有民族布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前秦与东晋之间淝水之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格局,C项正确;据所学,由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可以看出,十六国地理分布包括部分南方地区,排除A项;十六国中北燕是由汉人建立的,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仍旧保持原有民族布局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孝文帝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举措有()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③统一北方④军功爵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本题要求选择孝文帝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举措。①孝文帝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前往了洛阳,正确;②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易服饰、与汉族通婚,移风易俗,正确;③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错误;④商鞅变法是推行军功爵制,错误。符合题意的是①②,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17.隋统一之初,江南故陈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始终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与较量,而南方主要占据长江淮河等有利地形,尤以水域的鱼米之乡为优势。材料体现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A.促进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 B.中央加强对江南地区控制C.得到江南氏族对政权支持 D.重新进行经济格局的调整【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隋朝初期,江南地区宗族影响力大,再加上南方占据长江淮河等有利地形,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因此据材料可以推知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中央加强对江南地区控制,B项正确;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促进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属于其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隋朝开通运河是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控制,材料信息不能推断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得到江南氏族对政权支持,排除C项;隋朝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因此隋朝开凿大运河并未重新进行经济格局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18.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表可知()朝代西晋东晋隋朝唐朝比例15%4%17.2%24.5%A.官位世袭制的发展和延续 B.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寒门入仕C.察举制导致阶层日益固化 D.科举制为平民参政提供机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表格数据可知,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并且比例较高,由所学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及其以后的选官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权力,“上品无士族,下品无寒门”,而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公开考试,为平民参政提供了途径,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使更多的平民参政做官,所以选官制度及标准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未涉及官位世袭制,与题目不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寒门高升,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税收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均田制继续实行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使农民的人身控制加重 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唐朝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0.“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文学发展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B.戏曲艺术成熟,出现京剧、昆曲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小说成就突出,着眼于民风世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末魏晋(中国)。材料涉及对汉末魏晋六朝文学艺术的描述,据所学可知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题干涉及汉末魏晋六朝,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戏曲艺术成熟,出现京剧、昆曲,题干涉及汉末魏晋六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小说成就突出,着眼于民风世情,排除D项。故选C项。21.“唐朝的一流诗人中,有杜甫这样的儒家诗人,李白这样的道家诗人,也有王维这样的佛教禅宗诗人。”这种现象说明了A.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C.道家学说源远流长 D.盛唐的气象胸怀博大【答案】D【解析】唐代既有儒家诗人,也有道家和佛教禅宗诗人,说明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胸怀博大,故选D;ABC仅反映了部分题意,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ABC。22.宋代州县长官或由中央差派,或由朝官外补,称作“知州”“知县”,“三岁一易”不得久留于任。同时,禁止本籍作官。这些措施()A.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素质 B.增加地方财政支出C.反映了宋代吸收历史教训 D.后世一直延续不变【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代州县长官由中央差派,不得久留于任,禁止在本籍作官,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壮大,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了宋代吸收历史教训,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有强调地方官员素质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支出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没有强调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3.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 B.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C.为庆历新政的开展奠定基础 D.彻底的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题干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不涉及土地兼并问题,而且宋朝对待土地兼并的态度是“不抑兼并”,排除B项;庆历新政发生在王安石变法之前,逻辑关系颠倒,排除C项;D项错在彻底说法绝对化,王安石变法只是一定层度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24.清初史家万斯同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的驿路制度()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C.减轻了各族人民的负担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通过设置驿传,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同样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该制度对人民负担的减轻,排除C项。故选D项。25.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沈伦原本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但他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这说明宋代()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B.国家对职业限制严格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沈伦原本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但他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的官员沈伦由穷书生到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这说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开始衰落,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国家对职业限制严格的信息,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6.明宪宗时期曾派人查阅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却寻而不得。原来是被兵部车驾司郎中刘大夏率先寻得,藏了起来。问及缘由,刘大夏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究其有无耶?”刘大夏“拔其根”的原因是郑和下西洋()A.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 B.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C.打开了殖民者进入中国的通道 D.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大夏反对效仿郑和下西洋的理由在于,这样的活动会浪费钱粮,造成军民伤亡过多,会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文化,而非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项;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打开了殖民者进入中国的通道,而非郑和下西洋,排除C项;材料中刘大夏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并没有体现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7.如图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据如图分析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的重要意义是()A.设置宣政院加强对西南管理 B.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管理C.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D.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清朝疆域图(18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C项正确;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澎湖寨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列岛的官署,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央政权最早管理台、澎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2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载:“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前来中国 B.加强沿海军事防御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严格限制民间对外交往,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C项正确;A项“禁止”表述错误,是严格限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材料信息不涉及加强沿海军事防御,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清朝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贸易的限制,据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重视维护外商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29.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些新的思想主张产生主要源于()A.对外开放带来的包容心理 B.传统科技出现承古萌新局面C.西学东渐产生的积极效应 D.社会剧烈动荡促进思想活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国家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社会剧烈动荡,出现了一批敢于批判传统理学的进步思想家,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D项正确;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外来文化无关,其次,此时的中国并不是积极对外开放,排除A项;这些进步思想与传统科技的变化无关,其次,传统科技并未出现承古萌新的局面,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外部因素,并不是新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30.《本草纲目》在明朝以前医药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374种,并附药方11096则。尤其在分类方面,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A.医德高尚 B.总结中有创新 C.注重考证 D.彰显经世济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可知,《本草纲目》介绍了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这说明李时珍集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尤其是在分类方面,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可见李时珍有所创新,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技术创新话题,没有体现李时珍医德高尚,排除A项;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李时珍注重考证,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李时珍经世济民,排除D项。故选B项。二、多项选择题31.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人才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韩、赵、魏则诞生了许多政治实干家,他们并非不属于诸子之列,但其成就更偏向于政治实践方面,进行了变法革新。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推动社会转型 B.加速兼并战争 C.稳定社会秩序 D.促进思想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推动了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变法革新,推动了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而不是加速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韩赵魏出现更大的变法人才,据所学可知,变法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一定有促进作用,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变法革新与思想统一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32.某中学的历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选择的主题是“中国古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下列选项中可以纳入研究内容的是()A.秦朝郡县制 B.汉朝中外朝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二府三司制【答案】BCD【解析】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中朝,削弱了丞相为首的外朝,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故选BCD项。33.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包括()A.“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B.“存天理,灭人欲”克服过度欲望C.“格物致知”真正得到万物的“理”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注现实【答案】ABC【解析】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北宋中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主张“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A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只有“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项、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注现实,排除D项。故选A、B、C项。34.明清时期,绘画作品交易流通量增大,绘画作品来源多,购买群体庞大,交易手段灵活多样,绘画交易方式除上门求画外,还有设店经营、画商倒卖、文人公开售卖等。推动明清时期绘画作品商品化的因素有()A.手工业各行业的进步 B.实力雄厚商人群体形成C.商业资本的大量集聚 D.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一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绘画作品交易流通量增大,交易手段灵活多样,交易方式多样,这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实力雄厚商人群体形成,推动了绘画作品商品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绘画作品商品化,与手工业各行业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绘画作品商品化,是商人推动的结果,与商业资本的大量集聚无关,排除C项;明清时期绘画作品的商品化主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只是一定程度上推动绘画作品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B项。3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与人员往来,也包括经济、科技、思想与文化的交流。下列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A.法显 B.沈括 C.郭守敬 D.徐光启【答案】A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法显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A项正确;明朝的徐光启积极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以博学务实的思想和中欧合作的方式,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沈括著有《梦溪笔谈》,并未进行中外交流,排除B项;元代郭守敬制订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故选AD项。三、材料分析题36.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形势图(如图所示)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推行这一制度的政治条件及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创新性和历史作用。【答案】(1)制度:郡县制;政治条件:秦实现了国家统一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2)制度:行省制度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朝中国。制度:根据“秦国形势图”可知郡县制;政治条件:结合秦朝建立可知秦实现了国家统一;意义:结合秦朝统一的影响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小问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朝中国。制度:根据材料“元代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可知行省制度;创新:根据材料“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可知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结合行省制的作用可知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材料二江南经济区不仅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具有的地位,而且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江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进步。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江南道也出现了不少,多集中在太湖流域地区。唐朝后期,情况有了变化。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的劝农政策;农业科技的进步;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2)影响: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发展;促进江南地区政治实力的增强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从社会环境分析,得出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从北民南迁的角度分析,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从南方的自然环境分析,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据材料“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得出政府的劝农政策;据材料“专种粳稻”,得出农业科技的进步;据材料“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得出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得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南方在全国的地位分析,得出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