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次会议A.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可知,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各阶层广泛参与该会议,也是一次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该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即《共同纲领》,B项正确;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大代表会议,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通过1949年初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而材料体现的是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D项错误。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占3人;66名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27人,几乎占了一半。这说明新中国A.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B.各党派的政治见解一致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中,非共产党人士几乎占了一半,说明新中国建立起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C项正确;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直到1954年才正式确立,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各党派的政治见解一致,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错误。3.建国初期,毛泽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里的“宪法”A.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初步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C.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D.体现中共八大的探索成果【答案】C【解析】材料是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大会的描述,这次会议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C正确;AB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描述,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与八大无关,八大主要是经济上的探索,D排除。故选C。4.据《国史札记》记载:“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邓小平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此时中共中央A.讨论是否改革开放B.准备开始改革开放C.加速推进改革开放D.决心不再改革开放【答案】C【解析】据材料“……邓小平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信息可知,这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C正确;据上分析,A、B错误;D说法错误。5.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推广 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C.皇权的加强 D.南方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科举制,是隋炀帝确立,唐朝以来逐步发展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个确立后在全国施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南、北、中卷录取,中卷(西南地区)占10%”,能促进与边远文化交流,但南卷超过北卷、中卷占绝对优势的特点体现不出,与“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皇权的加强,为巩固统治,而变革科举,但与材料所体现的地域差异不符,故C项错误;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的繁荣,引起科举制度的变革,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6.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对该规定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播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功能B.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C.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D.培养国民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核心目标【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教历史者……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历史教育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历史教育培养国民的正确历史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教育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为了“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7.据《通典》记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一措施的影响是①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②儒学开始了独尊地位③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D【解析】结合“武则天”“以文章取士”等信息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唐代科举制,这一制度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②错误,唐代科举制重文化水平,轻视实际能力,③错误,排除A、B、C。8.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A.巩固门阀士族势力 B.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答案】C【解析】三国时期,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中正”由“朝官”担任,吏部选官时参考中正对地方士人考评的品级,意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C项正确;曹魏政权让朝官品评士人品级,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目的不是为了巩固门阀士族势力,A项错误;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不是朝官考评地方士人品级的目的,B项错误;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9.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是赞扬科举制的“大公无私”“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所以选D;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所以没有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信息,排除C。故选D。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建立了文官退休制度,解除了文官的后顾之忧。20世纪早期,英国建立了统一的文官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文官可以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这些措施()①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②将助长官场的官僚作风③激励了文官工作积极性④容易滋生官场僵化现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立了文官退休制度,解除了文官的后顾之忧”“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会助长官场的官僚作风和滋生官场僵化现象,故①②④正确;根据功绩晋升会调动文官工作的积极性,③正确。故选A项;排除BCD。11.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 B.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C.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 D.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可知,曹操认为人才选拔如果将道德品行视为首要标准,则难以选拔到优秀人才,说明传统观念选拔制度制约了人才选拔,B正确;A错在“彻底”,排除;题干中未涉及到世家大族,排除C;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创立的,排除D。12.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在任用官员方面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资历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功绩制时期。以下现象属于第三个时期是A.每次选举后联邦政府都会出现一次大的人事变动B.公职人员的录用不受政治、种族、宗教、性别等影响C.上层集团把联邦政府官员看成是自身权力的派生物D.选拔那些作出贡献的有威望的上层阶级组成联邦政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功绩制时期是指通过文官考试获取文官资格,按照功绩晋升的时期,公职人员的录用不受政治、种族、宗教、性别等影响,所以B项正确;美国实行两党制,选举后的人事变动属于“政党分赃”,A项属于第二个时期,排除;作出贡献的上层集团,因威望获职,同时把联邦政府官员看成是自身权力的派生物,C、D项属于第一个时期,排除。13.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各项中,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A.“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答案】D【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题干中“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相符,D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B、C项讲的是九品中正制,与题干描述的“科举制”不符,排除。故选D项。14.公元221年三月,曹丕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答案】B【解析】根据“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可得出货币体系混乱,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和负面影响,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通货紧缩危机无关,排除C项;政府并不会因此减轻重量,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广东新会县有村妇庄氏因丈夫被奸人所害而选择殉情,广东仕宦对其“吊哭诗章”,政府将她旌表为万众瞩目的节义女性。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思想的影响式微 B.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C.政府主导的伦理教化 D.封建法律的儒学特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广东新会县有村妇庄氏因丈夫被奸人所害而选择殉情,仕宦对其“吊哭诗章”,政府将她旌表为万众瞩目的节义女性,体现了理学思想对人性的影响,这是政府主导的伦理教化的体现,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法律的特征,体现不了儒学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6.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正规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为此“天命”被赋予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尊神转变为周人尊神但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公等部分统治者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结合,而非背离,排除B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排除C项。故选D项。17.南宋学者叶适《水心别集》中指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以下结论最能体现叶适观点的是A.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与安定C.“柔”是指文官统军 D.宋代崇文抑武导致边防危机【答案】D【解析】材料“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体现的是叶适认为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边防危机出现,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8.托克维尔曾写道:“没有人会比我更欣赏联邦制了,我认为它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自由和强大的政治形式。同时,也没有人会比我更怀疑联邦制了,我始终难以相信,联邦制国家能够在与一个力量相等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长期斗争中最终获胜。”作者“始终难以相信”的主要原因是A.联邦制度不利于激发地方的积极性 B.联邦制不利于培养国民民主精神C.联邦制政府权力相对分散较为软弱 D.联邦制政府的工作效率比较低下【答案】C【解析】根据“我始终难以相信,联邦制国家能够在与一个力量相等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长期斗争中最终获胜”,结合所学可知,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国(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联邦制下,联邦行使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主要权力,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规定,设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联邦制政府权力相对分散较为软弱,故选C;联邦制下,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规定,设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地方的积极性,排除A;联邦制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制衡,与培养国民民主精神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与“工作效率”无关,排除D。19.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20.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官僚制度已经形成 B.分封制度促进政权建设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礼乐制度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权建设的信息,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2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公式表述: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1984年后,美国将传统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A.提出了“双百”方针 B.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答案】B【解析】1984年后,美国对经济增长公式的调整,反映出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在此背景下,1995年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B项正确;我国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A项错误;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C项错误;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D项错误。22.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婚姻以尊重伦理准绳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阶级对立和新旧教会的合流,排除AC;要求“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并不代表人性自由就受到沉重打击,排除D。故选B。23.罗马法规定;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这表明,罗马法A.注重诉讼的形式 B.把奴隶等同于畜生C.深受习惯法的影响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可得出,罗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故D项正确;材料与诉讼形式无关,故A项错误;“把奴隶等同于畜生”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深受习惯法的影响”,故C项错误。24.魏明帝时,宜阳县“典农”官刘龟私自到皇室禁苑内打猎,被其下属张京告发。当时法律规定,下属告发主官有罪。魏明帝将卷宗里张京的名字涂掉,转给廷尉府办案。廷尉高柔坚持要求皇帝提供告发者名字,最终刘龟、张京依律被判刑罚。该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魏时期A.司法官员专权现象严重 B.封建统治秩序得以强化C.君主专制权威日趋衰微 D.依法治国成为根本准则【答案】B【解析】材料案例体现了当时廷尉能够按照法律判决案件,甚至皇帝也无法左右,由此说明当时国家法律得到重视,意味着封建统治秩序的强化,B正确;题干显示的是司法官员秉公执法,而非专权,排除A;司法官员秉公执法并不能说明皇权专制衰微,排除C;封建社会是皇权至上,依法治国并未成为根本准则,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均为必考题,共52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期的文献和青铜器铭文写道:“其自时中乂(在此地理中心治理天下),万邦咸(都)休(方便)。”“匍有上下(广有天下臣民),受万邦。”这些邦有大有小,故称“小大邦”,其数极多,故称“多邦”或“万邦”。在某些学者看来,中国古代的邦就等于城邦,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形式,而且是奴隶制性质的,故主张这些邦就应当被纳入古代希腊一样的城邦的范畴。也有学者强调,在西周组织成一个王国的王族(王所在的族邦)与普通族邦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各地方的小郑在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也是不完整的。——摘编自沈长云《古代中国政治组织的产生及其模式》材料二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下设千余县。秦朝的郡县制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封建社会政体的奠定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同时恢复了分封制.先后封了九个诸侯王,每个地方王国可领数郡。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前期为文景之治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邦”的含义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答案】(1)含义:西周时期邦指的是诸侯国。变化: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前期为稳定周朝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渐渐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秦朝,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汉初,郡国并行制,在前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但是在后期成为威胁国家统一主要因素。【解析】(1)含义:根据材料“万邦咸(都)休(方便)”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邦”的含义主要指的是诸侯国。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前期为稳定周朝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渐渐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2)制度及影响:根据材料“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该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根据材料“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该制度在前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但是在后期成为威胁国家统一主要因素。26.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间兼并战争不断,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解析】(1)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及阶级关系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变化:根据材料“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可归纳出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根据材料“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可归纳出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根据材料“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可归纳出曹操强调“唯才是举”;根据材料“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可归纳出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根据材料“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可归纳出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儒家思想的影响、时代背景的影响及国家选拔官吏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时期,郡县制确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汉代,承秦之制,实行郡国并行制。至唐后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形成了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道的增加,是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主要变化。道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长官由朝廷任命。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地方行政在道管州的层面基本上是管得住、有效率的。唐代道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一种进步,是一种符合历史趋势的发展;虽然从实际效果方面看,存在着一些导致方镇分权的缺陷。——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材料二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却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随着社会日益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不断变化,原有地方政府分散和不统一的状况无法适应时代需求,19世纪末,英国开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真正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概念。1888年,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1894年,英国政府再次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在全国建立城区议会、乡区议会等郡以下的第二层级地方政府。1900年,英国颁布《城镇议会法》,要求所有自治市均设立民选议会,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摘编自孙宏伟《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和近代英国地方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地方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改革对今天中国地方制度建设的启示。【答案】(1)异:唐代:地方治理权由中央授予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近代英国:地方治理趋向民主化地方有自治权。同: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形成了三级地方管理体制注重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原有地方制度的弊端;英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3)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完善地方行政立法机构及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解析】【小问1详解】异同:异:唐代:依据材料“道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长官由朝廷任命”可知,地方治理权由中央授予;依据“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可知,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近代英国:依据材料“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要求所有自治市均设立民选议会,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可知,地方治理趋向民主化;地方有自治权。同:依据材料“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一种进步”、“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可以得出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据“至唐后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形成了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金属矿探矿权转让框架合同范本3篇
- 2024沈阳二手房买卖合同附带房屋过户税费承担协议3篇
- 2024年某大型水电站劳务分包合同版
- 2024车牌租赁详细协议
- 2024装卸承包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四川省泸州市九年级英语寒假作业四
- 2024甲午双方关于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合同
- 2024餐饮业原料采购长期合作协议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癌症的生物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餐厅与服务员雇佣协议3篇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国志-武帝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完整版)招聘面试方案设计与研究毕业论文设计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调休单、加班申请单
- 肉制品生产企业名录296家
- 规划设计收费标准
- 大气喜庆迎新元旦晚会PPT背景
- 山区道路安全驾驶教案
- 常见浮游植物图谱(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