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雄伟壮丽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2万多块钛(Ti)合金板,已知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iO2中含有氧分子 B.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C.Ti4+核外有26个电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2.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M2+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2个中子,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A.10,22 B.11,23 C.12,12 D.12,24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C.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B.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桌面大约成45度角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5.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5

15

2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0

10

x

y

A.x的取值范围是:0≤X≤45 B.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比为3:1C.当y≤20时,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x+y=656.豆腐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亮氨酸属于氧化物B.亮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亮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3D.亮氨酸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7.如图所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A.标签受损 B.试管炸裂C.酒精溅出 D.读数不正确8.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C.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得到黑色粉末D.将CO2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无色10.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做法中,合理的是()A.多喝碳酸饮料替代饮水B.拌凉菜时加少许食醋调味C.种植蔬菜时喷洒剧毒农药杀虫D.加工火腿肠时加入过量防腐剂11.碳酸氢铵是白色固体,稍微受热就能快速分解NH4HCO3NH3↑+H2O+CO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碳酸氢铵属于混合物B.碳酸氢铵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C.加热碳酸氢铵时,白色固体会逐渐消失D.碳酸氢铵是白色固体是指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1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究一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________,②是CaCl1.(收集资料)CaCl1水溶液呈中性.(1)(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

__________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1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继续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1溶液,B中加入________溶液

若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14.某同学配制50g7%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g。(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填序号)。A10mlB25mlC50mlD100ml(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A氯化钠固体不纯B用生锈砝码称量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D溶解时烧杯内壁事先有水珠15.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_____、b________。(2)用高锰酸等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___。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3)用装置C收集氧气时,当气泡________时,再开始收集;实验结束后,停止加热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目的是________。(4)常温下,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实验室可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得,该反应可表示为,则应选择________来作发生装置。16.在下图实验中,若打开弹簧夹后,注入瓶内的水不够五分之一,原因可能是_____。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做实验,则不能获得成功,其原因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下图是XX牌维生素C(Vc)说明书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Vc中碳、氧元素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结果保留到0.1%);(3)小马妈妈每天服用该Vc片剂,小马建议妈妈食用西红柿代替Vc片,若100g西红柿含Vc30mg,则小马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___________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1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每个青蒿素分子中共含有______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蒿素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计算141g青蒿素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是通电分解水实验,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管与b管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①_____,该实验证明水是由②_____组成的;(2)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的操作是向两瓶中分别_____;(3)实验三中,通过测定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前后两次称量结果不一致,原因是没有称量_____的质量。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B【解析】

A、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所以一个二氧化钛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不含有氧分子,故A错误;B、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种元素,也可以表示一个原子,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故B正确;C、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等于一个原子失去电子数,Ti4+核外有18个电子,故C错误;D、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CaTiO3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金属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B。2、D【解析】

阳离子M2+的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M原子内有12个质子,核内有12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2+12=24,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故选D。3、D【解析】

A.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澄清、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酒精、水等,选项错误;B.因溶质、溶剂的种类、温度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选项错误;C.饱和溶液是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条件下一定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选项错误;D.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4、B【解析】

A、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此选项正确;B、实验时,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会导致整瓶试剂污染,此选项错误;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斜向上,与桌面大约成45°夹角,此选项正确;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正确。故选B。5、A【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确定x+y=(15+15+25+20)﹣10=65,当y=0时,x=65,因此x的取值范围是:0≤X≤65,选项A错误;B.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15﹣0):(15﹣10)=3:1,正确;C.当y<20时,该反应的反应是A+B+D=C,是化合反应,当y=20时,该反应是A+B=C,是化合反应,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15+15+25+20)﹣10=65,正确。故选A。6、B【解析】

A、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是含碳化合物且具有有机物的性质,属于有机物。错误;B、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2×6):(1×13):14:(16×2)=72:13:14:32,所以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正确;C、6:13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中碳氢原子个数比而非质量比。错误;D、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分子构成而非原子直接构成。错误;故选:B。7、C【解析】

A、倾倒液体,标签没向着手心,会使流下来的药液腐蚀标签,故A“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B、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应向下倾斜,图示中可能因加热蒸发的水蒸气冷凝回流到试管的底部引起试管的炸裂,故B“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C、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会引燃烧灯内酒精,故C“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D、量筒读数时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高,故D“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C。8、C【解析】

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该操作不能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人操纵原子的阶段;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9、C【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不产生白雾,故A错误;B、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C、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观察到得到黑色粉末,故C正确;D、将CO2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D错误。故选C。【点睛】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出现物质的名称。10、B【解析】

A、多喝碳酸饮料对身体有害,故A错;B、拌凉菜时加少许食醋,可用作调味,故B正确;C、喷洒剧毒农药杀虫容易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残留农药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肝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该做法对人体有害,故C错;D、过量防腐剂对人体有害,故D错。故选B。11、A【解析】

A、碳酸氢铵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B、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故不符合题意;C、加热碳酸氢铵时,白色固体会逐渐消失,故不符合题意;D、碳酸氢铵是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12、C【解析】

A、氢氧化钙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铝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熟石灰与硫酸铜的反应为碱和盐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氢氧化钙酚酞溶液变红Na1CO3+Ca(OH)1=CaCO3↓+1NaOHNa1CO3不正确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加入的少量盐酸反应,即使溶液中有碳酸钠也可能不产生气体Na1CO3若A中没有沉淀,B中产生沉淀若AB中都没有沉淀【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一(1)有标签可知,溶液为钙的化合物溶液,能与碳酸钠的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钙或氯化钙;(1)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设计实验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

溶液变红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1CO3+Ca(OH)1=CaCO3↓+1NaOH

探究二【提出猜想】由于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反应的量不同,所以,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的溶质可能是NaOH和Na1CO3或NaOH和Ca(OH)1或NaOH;(3)由于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加入的少量盐酸反应,即使溶液中有碳酸钠也可能不产生气体.所以,他们的实验结论不正确;(4)由于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生沉淀,所以,设计实验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1溶液,B中加入Na1CO3溶液

若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若A中没有沉淀,B中产生沉淀

“猜想二”成立

若AB中都没有沉淀

“猜想三”成立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点评:本考点探究了物质的组成成分,解答本题关键是在分析过滤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不仅要看生成物中溶质,还要看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检验钙离子可以用碳酸根离子来考虑,检验碳酸根离子,可以用钙离子检验.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14、②①⑤③④①广口瓶3.5CAD【解析】

(1)配制配制50g7%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氯化钠的质量为:50g×7%=3.5g;(3)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3.5g=46.5g(合46.5mL),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4)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B、用生锈砝码称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C、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故选AD。【点睛】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15、酒精灯集气瓶BC或D连续均匀冒出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A【解析】

(1)仪器a名称为酒精灯,仪器b名称的名称为集气瓶。(2)用高锰酸等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选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故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氧气的收集方法可选择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可选择C或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3)用装置C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实验结束后,停止加热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目的是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4)由题意实验室可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硫化氢,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则应选择装置A来作发生装置。16、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