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

一、基础•运用。(14分)

1.(14分)故宫开年有大展。学校初三年级开展以“何以中国,赴一场文明之约”为主题

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下面是小组同学抄录的“何以中国”展览前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熊续力和

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本展览尝试以意象化的表

达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

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

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

天星斗,又如事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甲】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

福祉的思想【乙】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①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力”应写作“沿续力”,在文中指中华文明不断延长发展。

B.“荟萃”本义是草木丛生的样子,在文中指中华文明中精美的东西不断聚集。

C.“兼容并蓄”和“兼济天下”中两个“兼”字表意相同,指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

一方面。

D.“重瓣”中“重”的读音为“ch6ng”,指重叠的花瓣。

②文中【甲】【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

B.【甲】。【乙】、

C.【甲工【乙】,

D.【甲】;【乙】、

(2)观赏了展览中的文物,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加深了解。阅读下面资料,完成问题。

【资料一】

长信宫灯造型华美,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冬奥会火种灯也是从这里接受了灵感。

长信宫灯造型轻巧华丽,一位跪地执灯的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中心有灯芯,右臂高

高举起,垂下的袖管便成为灯罩;设计巧妙环保,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当

灯烛点燃时,烟灰顺着袖管徐徐进入中空的身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北京冬奥会

火种灯创意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长信宫灯,是希望借“长信”之义,表达人们对光明

和希望的追求。

【资料二】

在一个独设的展柜内,一尊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揭开了“中国”的身世

之谜。何尊内底铸有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其中出现有“宅兹中国”四字,这是目前所知

“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

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

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何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王朝的中央,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乙】如止匕,何尊还是冬奥会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来源。据了解,北京冬奥会仪式火

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比如,采用尊的曲线造型,基座沉稳,象征“地载万

物”等。

①【资料一】中画线语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

②阅读【资料二】,你认为“宅兹中国”的含义是

③两则资料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A.【甲】然而【乙】不但

B.【甲】那么【乙】除了

C.【甲】从而【乙】不仅

D.【甲】因而【乙】而且

(3)观展归来,同学们纷纷发表感想,以下语句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信宫灯设计巧妙,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不愧为“中华第一灯”,真是古人智慧

与审美的集中体现。

B.何尊去年在国博展览,就曾掀起一阵热潮,今年在故宫复展,更是广受追捧,炙手可

热。

C.文物如同文化的历史坐标,它的背后是传承千载的文明。“何以中国”的展览让我们

在文物中读懂中国。

D.“何以中国”展览精心讲述中国故事,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

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4)看完展览,同学们更理解了主题词“源•流•汇”的内涵。如果由你来进行这三个字

的海报设计,你会选择用哪种书体呢?请你结合书体特点和展览内容说明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2.(4分)古诗文默写。

(1)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2),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3)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4)登临游览,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引发无限感慨。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遥望神州大地,

心中悲愤不已,不禁遥想千古英雄孙权",”的经历,借

古讽今寄情深沉。

(5)人生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往何处。被弃置的刘禹锡,抛开个人悲苦,写出了

“,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古名句;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在中秋之夜唱出

了“但愿人长久,”的美好祝愿。

3.(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小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的前八句集中笔墨突出边塞风光的“奇异”:通过“”“忽如”等词表现

了边塞之雪来得“奇早”;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表现雪后边塞天气的

(2)有人说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4.(8分)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之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

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我何加弗敢加也山不加增变本加厉

B.行道之人中道崩殂得道多助任重道远

C.乞人不用不惮置辩竹头木屑鄙夷不屑

D.不可得兼才德兼备品学兼优兼听则明

(2)请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X”,并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

【甲】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所以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判断: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孟子认为,即使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必须合乎礼义的要求。

判断: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阅读原文和下面材料中相关内容,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

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

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

往而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一,以“善辩”著称。上文中,孟子用类比的方法,化抽象为

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①;材料中孟子用②的方法讲道理劝说

梁惠王,反映了孟子“③"政治主张。

三、名著阅读。(共5分)

5.(5分)学校组织进行“走近名著”阅读活动,本期的主题是“小说世界”。采取快速阅

读、选择性阅读、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等方法,有助于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下

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运用你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收获。(100字左右)

备选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水浒传》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6.(7分)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接着又实现了中国首次月

球无人采样,最后成功返回。采集土壤样本听着很简单,但在日夜温差极大、完全处于

真空状态的月球上,操作难度极大。中国航天科工五院勇于自主创新,研制的超高精度

GNC定位技术,精确制导,精准避障,最后实现探测器安全着陆。一。中国航天科工

二院自主研制的两部测量雷达,承担着“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高精准测量任务。专家

们着重针对黑障区内返回器对雷达存在隐身现象这一问题,突破难关,向指控中心实时

提供准确数据,保障返回器顺利回家。

“嫦娥五号”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与欧洲航天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

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测控领域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愿以平等、互

利、互惠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在月球样品研究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嫦娥奔月是流传千年的古老神话故事,以“嫦娥”来命名中国探月工程,在体现

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为中国航天人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添彩。

材料二

“祝融”是指三皇之一的祝融氏,他又被认为是炎帝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火神。

中国先民很早就有使用火的历史记载。2020年7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

携带着火星车“祝融号”发射成功,把这一中国文化元素赋予到了航天事业中。

“祝融号”的发射成功,也让欧洲航天局兴奋不己。2021年11月“祝融号”与欧洲航天

局“火星快车”开展合作。在约定时刻,由“祝融号”向“火星快车”发送测试数据,“火

星快车”接收数据后,由欧洲航天局再转发给北京航天K行控制中心,来判断数据的正

确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截止到2022年5月5日“祝融号”己在火星表面工作347个火星日,经受住了

火星冬天最低-130摄氏度的考验。这要得益于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的创新科技一一两套御

寒关键装备:一个是“集热装置”,另一个是“气凝胶隔热材料”。集热装置内部填充了

专家们自主研发的相变保温材料“正十一烷”利用它的物质相变吸收太阳能:新型气凝

胶材料则起到了隔热又保温的作用。这样,①,让“祝融号”在稳定的温度范围中

安然过冬。

“祝融号”与传统火星车太阳能利用率对比表

1.tf^/

9(,/u

.f/

871,f/tu^

.f/

8J/tu^

/

^z

51u

tf^/

431/u

ntf

2/

ntf^/

1/u

(f/

/tu^

//

Lu^

(f/

/tu^

材料三

2021年10月,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本次发射采用长征

二号丁一箭十一星“拼车”发射方式,除“羲和号”主星,还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10

颗搭载小卫星发射入轨。在开展国际合作已成为航天发展重要方向的今天,中国也是积

极参与方。“羲和号”的观测数据在经过科学标定后将对全世界科学用户开放供国内外科

学家研究、使用这将进一步开拓我国太阳探测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本次发射的“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开创了多个“首次”:首次研发出“磁感应耦合式”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首次实现能源采集、能源储存、能源控制管理及二次配电的智能化

和一体化;首个接入卫星平台的舱间无缆化激光数传设备;首次提出天文光谱测速导航

的新方法,通过太阳光谱的研究和利用,实现每秒一米量级的飞行器高精度速度测量。

中国航天科工八院在自主研发的光谱扫描成像模式下,用“羲和号”上Ha成像光谱仪对

太阳全日面扫描,历时仅46秒,便②—,这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每一项技术的创

新都凝聚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汗水。

“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太阳女神的名字,以“羲和”命名太阳探测卫星意在取“效

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的精神。中国古代先民的这种探索精神,一定会激励

中国太空探索不断攀升新的高度。

“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扫描光谱成像获得信息表

扫描时间(秒)获得波长点(个)获得日面光谱点(万)获得光谱(条)

4630016004600

注:中国在此方面研究以前所获观测信息很少

(1)阅读材料一内容,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确制导”仅仅是第一步,“数据准确”才是最终的胜利。

B.“安全着陆”仅仅是第一步,“顺利回家”才是最终的胜利。

C.“定位技术”仅仅是第一步,“精准测量”才是最终的胜利。

D.“自主创新”仅仅是第一步,“突破难关”才是最终的胜利。

(2)分别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图表信息,在横线①②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两段文

字语意连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3)结合三则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在开展航天探索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

①、②、③

7.(10分)阅读《父亲的东篱》,完成问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

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

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②可是,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

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

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或许是因为土地、故乡、田园,离我太

远太远了吧,在城里呆得越久,内心的匮乏就越强烈。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

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从这阅历贫

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

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0

④这些年,“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

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

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自己正

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⑤直到那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

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

了,放大成了关乎乡愁的延续了。

⑥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⑦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

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

儿田填,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

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⑧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

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葛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

葱和蒜苗,葬养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

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甲】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

也都第承承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

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

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

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

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

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

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

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

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乙】以便它们随时下骨熟,在农历的

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

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

【丙】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颦寺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

望的南山。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他亲手编织创造的田园中,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

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⑪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我写着故园之词,其

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

⑫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我那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

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

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耕耘和创造着乡村的田园,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浇

灌和抚慰着匮乏的心灵。

(取材于李汉荣的散文)

(1)文章写了作者回归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的历程。在远离山水的城市中,作者感到

①,常读山水之诗;在老家的田鹿上,作者②,感到踏实惬意;

在③,作者看到父亲修整篱笆,对心之所向有了新的认识。

(2)文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

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第④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4)文章标题为“父亲的东篱”,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8.(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近年来,很多年轻人都自称“佛系青年”。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大好的青春时光,

真的要这样平庸度过吗?作为跟随时代脚步的青年,我们应展现怎样的精神气质呢?《周

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

强不息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也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③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需要我们志存高远。“志”是人生的目标志向,对人有引

领作用。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的生命之舟就有了航行的目标。司马迁年轻时就立志要

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他在着手写这部书的时候,因“李陵事

件”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0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打

算自杀,可想到自己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

可见,唯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引领人们不断突破自我,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④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坚持下去最终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书圣王羲之出神入化的行书背后,是他天长日久的练笔;邓亚萍18个世界冠军奖

牌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练习。每一份坚持,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脚印。青年是最有

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

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品质,从而涵养自强不息的气质。

⑤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需要我们迎难而上。戴维说:“逆境,是倾覆弱者生活之

舟的波涛,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可见,逆境既可“毁人”,亦可“成人”,关

键在于你的态度。最美扶贫干部黄文秀,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党

中央决策部署脱贫攻坚,黄文秀迎难而上,主动报名到偏远贫瘠的乐业县百堤村担任驻

村第一书记。她克服各种困难,遍访全村贫困户,征求意见,宣传政策,做了大量调研

工作,最终带领群众摸索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种植产业。她用战士一般的激情和斗志,

开拓出了百泥村的脱贫道路。面对困难,不逃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方可锻造自强

不息的精神。

⑥生逢盛世,新时代青年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

春力量。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将第⑥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第②段从民族和个人两个角度,进行正反对比论证,阐释自强不息的价值和意义。

【乙】第③段用司马迁的事例,意在证明“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需要我们志存高远”。

【丙】第③④⑤段,阐释了怎样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

(3)下面材料可以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在材料结尾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使材料与

观点构成论述关系。

十多年前,以挖掘机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被国外垄断,长期依赖进口,

龙斌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的技术团队,啃下核心技术“硬骨头”,打破国外技术

垄断,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全断面岩石隧道挖掘机,填补了

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40分)从下面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9.(40分)李汉荣行走在寻找“陶渊明”的路上,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作为中学

生的我们,行走在人生的路上,也会经历很多难忘的人和事:在旅行的路上,我们不断

发现美的存在;在求索知识的路上,我们充满好奇与兴趣;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

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在路上,我们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收获。请以《在路上》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

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10.未来的我们,也可能行走在不一样的生活和工作的路上,发生意想不到的故事……请以

《在路上》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

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年北京市八一教育集团中考语文零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运用。(14分)

1.(14分)故宫开年有大展。学校初三年级开展以“何以中国,赴一场文明之约”为主题

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下面是小组同学抄录的“何以中国”展览前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

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本展览尝试以意象化的表

达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

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

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

天星斗,又如事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甲】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

福祉的思想【乙】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①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延续力”应写作“沿续力”,在文中指中华文明不断延长发展。

B.“荟萃”本义是草木丛生的样子,在文中指中华文明中精美的东西不断聚集。

C.“兼容并蓄”和“兼济天下”中两个“兼”字表意相同,指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

一方面。

D.“重瓣”中“重”的读音为“ch6ng”,指重叠的花瓣。

②文中【甲】【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

A.【甲【乙工

B.【甲】。【乙】、

C.【甲工【乙工

D.【甲】;【乙】、

(2)观赏了展览中的文物,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加深了解。阅读下面资料,完成问题。

【资料一】

长信宫灯造型华美,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冬奥会火种灯也是从这里接受了灵感。

长信宫灯造型轻巧华丽,一位跪地执灯的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中心有灯芯,右臂高

高举起,垂下的袖管便成为灯罩;设计巧妙环保,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当

灯烛点燃时,烟灰顺着袖管徐徐进入中空的身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北京冬奥会

火种灯创意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长信宫灯,是希望借“长信”之义,表达人们对光明

和希望的追求。

【资料二】

在一个独设的展柜内,一尊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揭开了“中国”的身世

之谜。何尊内底铸有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其中出现有“宅兹中国”四字,这是目前所知

“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

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

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何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王朝的中央,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乙】如此,何尊还是冬奥会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来源。据了解,北京冬奥会仪式火

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比如,采用尊的曲线造型,基座沉稳,象征“地载万

物”等。

①【资料一】中画线语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

②阅读【资料二】,你认为“宅兹中国”的含义是居住在这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③两则资料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C

A.【甲】然而【乙】不但

B.【甲】那么【乙】除了

C.【甲】从而【乙】不仅

D.【甲】因而【乙】而且

(3)观展归来,同学们纷纷发表感想,以下语句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长信宫灯设计巧妙,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不愧为“中华第一灯”,真是古人智慧

与审美的集中体现。

B.何尊去年在国博展览,就曾掀起一阵热潮,今年在故宫复展,更是广受追捧,炙手可

热。

C.文物如同文化的历史坐标,它的背后是传承千载的文明。“何以中国”的展览让我们

在文物中读懂中国。

D.“何以中国”展览精心讲述中国故事,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

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4)看完展览,同学们更理解了主题词“源•流•汇”的内涵。如果由你来进行这三个字

的海报设计,你会选择用哪种书体呢?请你结合书体特点和展览内容说明理由。

【分析】(1)①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根据各知识点的掌握作答。

A.有误,“延续力”在文中指中华文明不断延长发展,书写无误;

BCD.正确。

故选:Ao

②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和"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

祉的思想【乙】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是

并列分句,故【甲】处应填分号;“思想”“制度体系”是句中并列成分,故【乙】应填

顿号。

故选:D。

(2)①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画线语句“冬奥会火种灯也是从这里接受了灵感”

成分残缺,应在“冬奥会火种灯”后面加“创意”;搭配不当,应将“接受”改为“获得”。

②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何尊里的‘中国'所指的

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可知,“宅兹中国”的含义是“居住在这天下的中心、

王朝的中央

③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甲】处:然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那么: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从而:表目的关系的

连词。因而: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结合语境可知,“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是长信宫灯巧妙

设计的目的,故填“从而"更合适。

【乙】处:结合“何尊还是冬奥会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中“还”可知,所填关联词

应与“还”构成递进关系。“而且”不合适,“除了”一般与“还有”搭配,“不但”一般

和“而且”“并且"搭配,故填“不仅”更合适。

故选:Co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ACD.恰当;

B.不恰当,“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或权势很大,不能用来形容故宫。

故选:B»

(4)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掌握。解答此题,要结合展览主题进行分析。在常见书法字体

中,楷书字形方正,端庄典雅;行书笔画勾连,行如流水;隶书蚕头燕尾,古朴大气;

篆书瘦劲挺拔,体正势圆;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结合“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

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

'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

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乙】制度体系和科

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可知,“源•流•汇”形象概括了

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隶书的蚕头燕尾,古朴大气与主题词的内涵相契合。故

选用隶书更合适。

【解答】答案:

⑴①A

②D

(2)①在“冬奥会火种灯”后面加“创意”;将“接受”改为“获得”。

②居住在这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③C。

(3)B

(4)示例:隶书;理由:“源•流•汇”形象概括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隶书

具有蚕头燕尾,古朴大气的特点,与主题词的内涵相契合。

【点评】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

中要注意积累。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2.(4分)古诗文默写。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4)登临游览,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引发无限感慨。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遥望神州大地,

心中悲愤不已,不禁遥想千古英雄孙权“年少万究不,坐断东南战未休”的经

历,借古讽今寄情深沉。

(5)人生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往何处。被弃置的刘禹锡,抛开个人悲苦,写出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古名句;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在中秋之夜

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姐”的美好祝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

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

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

(2)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重点字:缢)

(3)奉命于危难之间

(4)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重点字:鳌)

(5)沉舟侧畔千帆过千里共婵娟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的前八句集中笔墨突出边塞风光的“奇异":通过“即"“忽如”等词表现了

边塞之雪来得“奇早”;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

护铁衣冷难着”表现雪后边塞天气的奇寒。

(2)有人说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

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

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

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春雪》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

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解答】(1)本题考查读诗歌内容的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

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

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

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

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散入珠

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

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表现出边塞天气的奇寒0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

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

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

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

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雪比作春花,新颖地写出了下雪的美丽情景,表现了作者惊

讶激动之情,以苦为乐的豪迈乐观精神。

答案:

(1)即奇寒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比喻成飞花,

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新奇,

联想丰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

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

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

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

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

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

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春雪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

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

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8分)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之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

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D

A于我何加弗敢加也山不加增变本加厉

B行道之人中道崩殂得道多助任重道远

C.乞人不用不屑置辩竹头木屑鄙夷不屈

D.不可得兼才德兼备品学兼优兼听则明

(2)请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X”,并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

【甲】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所以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判断:X

理由: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可知,孟子认为人人

都有羞恶廉耻之心,但只有“贤者”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乙】孟子认为,即使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必须合乎礼义的要求。

判断:J

理由: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句可知,孟子认为接受“万

钟”的前提是合乎“礼义”的要求。如不合乎要求,决不能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就接受了。

(3)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阅读原文和下面材料中相关内容,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梁惠王臼:“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

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

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

往而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一,以“善辩”著称。上文中,孟子用类比的方法,化抽象为

形象,提出自己的观点①舍生取义;材料中孟子用②对比论证的方法讲道理劝

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③仁者无敌”政治主张。

【分析】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

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

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

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

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

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

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

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

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

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

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

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

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材料:

梁惠王说:“晋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

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

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

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

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

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

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

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

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

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意义辨析。

A.益处/虚夸/增加/更加;

B.道路/途/仁政/道路;

C.认为值得做/认为值得做/碎末/认为值得做。

D.相同。都,同时。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一句可知,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但只有“贤者”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据此可知,[甲]项的分析错误。根据文章第二段“万钟则不辩礼义

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等论述,可见孟子认为“不辩礼义”就不能接受“万钟”,如

要接受则必须合乎礼义的要求。据此可知,[乙]项分析正确。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故断为: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故选:Bo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鱼我所欲也》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

通过类比形象而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材料中孟子用假如梁王施仁

政于民与秦楚苛政作对比,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讲道理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仁者无

敌”政治主张。

答案:

(1)D

(2)[甲](X):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可知,孟子认

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但只有“贤者”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乙](J):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句可知,孟子认为接受“万

钟”的前提是合乎“礼义”的要求。如不合乎要求,决不能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就接受了。

(3)B

(4)①舍生取义②对比论证③仁者无敌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

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

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

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名著阅读。(共5分)

5.(5分)学校组织进行“走近名著”阅读活动,本期的主题是“小说世界”。采取快速阅

读、选择性阅读、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等方法,有助于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从下

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运用你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收获。(100字左右)

备选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水浒传》

【分析】《骆驼祥子》讲述普通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

三起三落,最终失去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揭示了二三十年代战乱

频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