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说课稿汇编01第一单元第1课草原第2课丁香结第3课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4课 花之歌习作:变形记语文园地一02第二单元第5课 七律·长征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第7课开国大典第8课灯光第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口语交际:演讲习作二:多彩的活动语文园地二03第三单元第10课竹节人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第12课故宫博物院习作三:___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园地三04第四单元第13课桥第14课穷人第15课金色的鱼钩口语交际:请支持我习作四: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四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05第五单元第16课夏天里的成长第17课盼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
小站习作五:围绕中心意思写06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第20课青山不老第21课三黑和土地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习作六:学写倡议书语文园地六07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第23课月光曲第24课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习作七: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七08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第26课好的故事第27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28课 有的人习作八:有你,真好语文园地八
写字表词语表全册快乐读书吧全册说课稿01第一单元第1课 草原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通过多读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本课的难点。四、说教法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的本文教法如下: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间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在听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4.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部分: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第二部分: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的款待。
c.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d.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人民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之间互利互助,团结友爱。(3)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第2课丁香结一、说教材《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二、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三、说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四、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3)理解词语。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4.分段并概括段意。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四)总结感悟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五)布置作业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六)板书设计2.丁香结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第3课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宿建德江》。接下来我将从七大板块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宿建德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全诗围绕“愁”字,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展现了诗人落第而归,仕途无望的哀愁,而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本文在本单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古诗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六年级的学生对本诗“愁”不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利用媒体等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情入景。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一课一得,说重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立足发展,说方法
针对诗词韵律感强的特点,教法上我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加上教师在疑难处进行点播,经历了读、思、议、品、再读的过程,深入文本,实现言意共生。
六、优化教学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随风潜入夜之诗词引境
上课伊始,伴随教师的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思乡的佳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目皆富有色彩感和动感的江南春景。又如“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等,月成为思乡的寄托。还有哪些喜欢的诗句呢?”鼓励学生分享思乡诗句,顺势引入《宿建德江》。诗词串烧,动人的旋律,挑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心弦,为融情入景做好铺垫。
环节二:润物细无声之感知韵律
首先,检查预习。明确“宿建德江”即:夜晚停舟靠岸留宿在建德江边。随后学生交流孟浩然写作相关背景,培养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接着,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听清古诗的停顿与节奏。随后,学生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读毕,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我会巡视课堂,相机提供帮助。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古诗时,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停泊”的读音。紧接着,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初步想象画面。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春种一粒粟之融情入景
反复地朗读是品词析句的前提,而批注则是我对话文本的法宝。我会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它如何打动你?在旁边做好批注。我预设学生会分享如下触动心灵点:
触动点一:夜泊添愁聚焦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对于此:首先,配合多媒体背景音乐,我适时范读此句,学生闭眼想象。随即,请学生结合插图,描述脑海中构思的画面。在其阐述的过程中,提示结合注释等明确“烟渚”即烟雾迷蒙的小洲,紧扣“日暮”这个时间点,出示相应背景图,营造烟雾缭绕黄昏之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出孤单、凄凉之感,顺势指导朗读,以读带领学生初步入境,其次,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从“日暮客愁新”中抓住“愁”这个关键字。学生容易发现“愁新”也即“新愁”,进而通过联系语境、结合背景明确是周遭的环境触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我相机抓住“客”这个字,提示学生联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对比朗读,想象诗人心境,配合语用,从中更深刻地感受身处异乡,诗人自诩为客的愁绪和无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受诗人满腔愁绪。
触动点二:以景抒愁聚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基于此:一方面,出示“江边、原野、小船”一系列的图片,指引学生结合前面读诗的方法,声情并茂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如果是自己,处于独自留宿江边的哀愁,如临其境,联系实际对比居家的温馨和幸福。进而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在画面欣赏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抓住“低和旷”以及“江和清”这两组词,引导学生联系全诗“愁”的基调,明确二者相互映衬与依存的关系。随后,发散思维,围绕“月”这个意象,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进而明确诗人借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与人亲近的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和羁旅之愁。紧接着,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体会拟人、对比促进情感抒发的精妙。升华体验。
环节四、秋收万颗子之拓展品情
出示其他思乡类的诗,与本诗对比异同,巩固学诗的方法,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并请学生跟着配乐,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边读边与诗人对话。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引导学生入境释意,从而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环节五: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总结延伸
课的最后,学生汇报本课的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词的内容,用简笔画将其表示出来。
七、画龙点睛,说板书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请问,我需要擦黑板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作者苏轼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文章既有写景的语句,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很好的范例。1.教材地位:课标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品味作品内容和情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的古诗学习课,旨在让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字词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以课标为准绳,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将同类型的古诗进行整合。在读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基础上,对同是写雨的古诗进行同类拓展,对于学生诵读积累优秀诗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对于高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有了一定的方法。不同的是一千个读者同读苏轼的这一首诗,就能读出一千个苏轼。个体不同,能力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突破重难点方面,先让学生抓关键词自主学习进行批注,然后再思想交流,碰撞火花。4.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侧重以一首诗带多首同类古诗,通过自主品读,多层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雨的大、猛、急。教学中,以一首为例,以渗透方法为主,沿着一首教下去,学下去。教深刻,学扎实。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情景引读法
2.交流法
3.拓展法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诵读,在引读中加强理解。②面对五年级学生,品读词句做批注是重点,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交流中进行适度的指导。③以一首带多首同类诗。学法:1.自主学习法2.朗读法3.讨论交流法4.批注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三、说教学程序:激情导入:以前段时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出课题,解诗题、知诗人入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同学们对古诗学习的热情。民主导学:①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古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提高学生独立读诗、小组读诗、男女读诗、以及集体读诗的能力。即多种形式读古诗。②放手学习,完成诗句的批注。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这一步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课堂上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诗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和问题批注在书上。然后,再进行交流。③学生交流: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感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领悟批注的重要性,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④拓展雨诗:引出写雨的古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能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节奏,韵律。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四、说板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雨前黑云翻墨雨中白雨跳珠雨后水如天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五、说教学反思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课堂之初,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适时渗透了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文、悟诗情、诵诗文。学生在学习中依照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最后,拓展出与雨有关的相关古诗,进行初步理解,诵读。在读中感受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引入:(播放录像)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的教师郭薇娇。您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教材:教材分析: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学情分析: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说教学设计理念: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一、引读——与学生对话1.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2.破题,理解题目。二、初读——与文本对话1.读正确,读流利2.读出节奏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三、品读——与作者对话1.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四、扩读——与宋词对话1.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一、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校本教材内容的讲授刻意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习,更多的是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二、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三、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1.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B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C品读诗词之后,一个《西江月》FLASH播放使用,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宋词真的是可以唱的,不禁跟着歌声哼唱起来,而且唱得还极有韵味。从这几方面来看,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本节课的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尽显诗情画意,充满灵动与精彩。四、
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人说,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我倒是觉得,窥见一斑的美好更想观其全貌。顺应这样的心理,扩充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带学生走进遥远的宋朝,在似真似幻中,在反复读题中再次感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激起学生学诗词的热情。1.哀怨与惆怅的《丑奴儿》2.雄壮豪迈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3.清新婉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介绍相关网站说教学评价及效果:《新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形成性评价,分别采用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诵读表现给予及时、多元的评价。“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好吗?好在哪里?”这样的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诵读能力,加深了对这首词的领悟。教学效果: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一起穿越时空,和诗词作者同悲喜共情感,让诗词意境中的“画卷美”“音韵美”的到较为淋漓尽致的表现。但仍有这样的困惑:如何准确地明确古诗词教学在课堂教学及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区别,把握古诗词的重点,仍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讨。说板书: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景(美)
情(真)第4课 花之歌说课稿《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根据单元编排意图和文本特点,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2)了解纪伯伦和其艺术风格。(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2.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层次。(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3)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3.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同学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的层次。【教学方法】1.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反复朗读,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同学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同学的阅读体会,培养表达的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布置】
1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教师以花为话题,讲了花出现的场所与含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文题)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在文中作者把花比作什么,知道花儿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体会课文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同学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身的感受,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其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四、分组讨论,体悟感情。同学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知道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五、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啊!风》,试品析诗中风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纪伯伦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习作:变形记一、教材教学分析“变形”,就是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或形态。在本单元“习作”中,“变形”是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想象自己在变成这种东西后的生活世界和奇特经历。这个话题富有情趣,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世界和内心情感,旨在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段的作文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结合课标和本单元“习作”要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五点:一是将引导学生“定位”:我变成了什么;二是追问思考:我变成这个形象后,有什么新的特征?三要充分想象:我变成它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四是动笔写作,写出我生活“世界”的奇特有趣;五是结合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统编版教材的“习作”板块,相比以往的教材而言,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对习作话题、习作思路、习作要求甚至修改要求都有具体而明确的提示,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深研教材,精准把握。因此,我们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1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重点、难点)2和同桌交换习作,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难点)本单元习作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通过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建立习作标准。(重点)2通过赏析例文,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和思路。3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重点、难点)(二)教学实施板块一:开篇启题,启发思考1教师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花之歌》。《花之歌》是作者把自己变成了花,进行了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想变成什么?会发生什么呢?抽问,过渡谈话,板书课题:变形记。2读习作导语第2-5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收获。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跟着哪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你变成一盏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引导交流,小结:(1)变形后,要抓住“形”本身的特征展开想象,如蚂蚁“小”的特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路灯“无法移动”的特征等等;(2)变形后,要充分想象会发生什么。(3)将这个东西人格化,会观察,会说话,会思考,会交际,会做事等等。【设计意图】从《花之歌》这篇充满奇特想象的课文入手,又引申开来,是为了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和世界,展开想象。对习作导语第2-5自然段研读,是为了打开学生思路,明白:我可以变成什么?变形想象时要注意一些什么?这样,让变形有迹可循,让想象有根有据。板块二:明确要求,建立标准1出示提示语第6到最后自然段,引导审题,明确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引导交流,小结习作提出的要求:(1)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2)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3)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2.教师追问:你对同学变形后“感兴趣”的标准是什么?引导学生确定标准。预设:“变形记”习作标准标准维度具体描述自评同桌评想象性大胆想象,有创意地写出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后的独特经历,写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合理性不可胡思乱想,既符合事物本身的特征,同时又有人格化的一些特征,从事物本身的特征想开去。生活性要符合生活逻辑,要写有意思的内容,文章要有一定社会价值。情趣性写出变形后经历的“奇”与“趣”,所写的内容要新颖独特,语言要活泼生动。总评【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环节有两个步骤,分别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方法指导:一是如何审题,不能偏题,不能偏离习作要求;二是通过追问“你对同学变形后感兴趣的标准是什么”,通过“智慧众筹”的方式,建立具体可行的习作标准,以标准规范和牵引后面的创作和同桌评价,让想象不是天马行空,让评价不是随意随性、漫无边际。板块三:佳作赏读,开阔思路板块三:佳作赏读,开阔思路1出示学生习作范例,引导学生逐段品析:范例精彩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写出精彩的?2抽学生全班交流感悟,并说说这篇文章带给自己的写作启迪。例:煤炭的自述大家好!我是一块煤炭,回忆起我的过去,那真是几经周折!【赏析1】采用倒叙方式开头,“几经周折”一词言概括了“我”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伏笔,言简意赅。很久很久以前,我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花儿在我身边开放,鸟儿在我身上安家,我饿了就汲取土地的营养,渴了就在暴雨中猛饮……【赏析2】想象丰富而合理,抓住“我”的前身——“大树”的特征,描写了“我”生活的舒适,与后面的遭遇形成强烈对比。
可惜天妒红颜,一天早晨我刚睡醒,突然地面猛烈地摇晃起来,刹那间山崩地裂。小动物们都跑了。我十分害怕,也想跑,可我的根是扎在这片土地上的,我注定要与这片土地共存亡,我跑不了,我只能无奈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赏析3】飞来横祸,正因为“我”是树,想跑却跑不了,决定了“我”被掩埋的不可避免。“天妒红颜”用得幽默有趣。
大地终于恢复了平静,小草长出来了,树丫长高了,小动物们也回来了,重新开始了崭新的生活,然而,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一棵树,被永远地埋在了泥土之下……
【赏析4】用对比手法,把“我”与其他动植物的生活进行了描写。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我默默地忍受着孤单带给我的痛苦,黑暗带给我的绝望,压抑带给我的窒息,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我的身子在一点点地变僵,变硬……知道完全失去知觉。
【赏析5】从被掩埋的大树到形成煤炭,经历时间长,处于封闭状态,这些描写是带有科学根据的,因此想象是合理的。很精彩的是,中间的排比句写出了“我”在这个过程中的的备受煎熬,让人感同身受。
几百万年过去了,上千万年过去了,痛不欲生的我一阵响声惊醒了,看到了希望——一丝光亮从我的头顶上照了下来。渐渐地光线越来越强,好刺眼的光芒!我被一把镢头掏了出来,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适应了光线,看清了周围——绿色的小草,高大的树木,飞翔的小鸟,明亮的太阳,还有许多人在瞧我。天哪!我又重新回到了地面上!这个时候是我最喜悦的时候——“重生”的喜悦。
【赏析6】这段叙述了“我”被发掘的经过,光线和周围景物的描写,衬托了“我”重生的惊喜,有趣而精彩!后来,我知道了自己的新名字——煤炭!我的作用不再是净化空气,而是通过燃烧供人们取暖,我从内心感到满足——我的新生活开始了!【赏析7】结尾才交代“我”的名字,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有让他们继续读下去的吸引力。从“净化空气”到“燃烧取暖”,“我”的作用的转变,意味着我生命价值的转换,赋予了“我”存在的价值,也赋予了这个习作的精神价值。(作者:成都市双林小学
高天)3.老师引导逐段欣赏评析,最后总评:小作者用鲜活生动的语言,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抓住煤炭的形成过程,展开丰富的想象,既有对大树被掩埋、木头变煤炭的演变过程的精彩描写,又有“我”被掩埋的痛苦到被发掘的惊喜的变化,凸显了“我”作为煤炭的新的作用和价值。【设计意图】这个范例,是为学生“写”“评”这个习作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搭建一座过渡的桥梁。通过逐段赏析,交给学生写作和评价的方法。教学时,为了增强过程的趣味性,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特征写事物”,先不出示标题,逐段赏读,猜一猜:文中的我是谁?接下来会写什么?最后再整篇回读品析例文设计的精妙。这个板块,要通过引导学生赏读他人的范文,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看别人的精彩,想自己的构思;学别人的精彩,创自己的精彩。板块四:自主动笔,创意表达1围绕以下问题,同桌4分钟交流:(1)我准备变成什么?(2)我变成这个形象后,有什么新的特?(3)我变成它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4)我生活“世界”奇特在哪里?有趣在哪里?2引导学生确定“变形”主体,开始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左右的初稿。(占据第二节钟前半段时间)【设计意图】这个板块,从说到写,进一步为动笔写作做铺垫。学生写,最好是当堂的40分钟限定,训练学生的习作速度。这里,最好是连堂习作课,将第一节课后半段时间和第二节前半段时间连起来,便于学生一气呵成完成习作。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在全班展评和同学互评中,学习通过标准评价习作的方法。(难点)
2根据同学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提升习作的质量和水平。(重点)(二)教学实施板块一:全班展评,自我修改1教师随机抽取班上一位同学的习作,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评价:(1)对文中的“世界”是否感兴趣?(2)对照评价标准,按照“1个优点1个建议”的方式,进行评价。我是一条可爱的小金鱼我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曾有一次奇妙的经历。在我投食喂金鱼时,突然掉进了鱼缸里,看见一条小金鱼正向我游来,同时从鱼缸壁上看见自己,天哪,我居然变成了一条可爱的小金鱼。【评析1】喂金鱼—掉鱼缸—变金鱼,这个过程奇妙有趣,又干净利落。现在我是小鱼莎莉,有着一身漂亮的花纹,赤红、荧绿、淡蓝、米黄、雪白……我还有一个调皮的哥哥和我作伴,一身黑衣上多了一个小白点。他总拉着我在宽大的鱼缸中到处游荡。可在主人的失手下,我和他来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评析2】简单的外貌描写之后,笔锋一转,过渡到“惊心动魄的探险”,切入更加奇特的经历,吸人眼球。每周六早上八点,主人都会准时给我们换水,就在这时,大胆的哥哥急忙抓住我的手,跳入下水管道中。漆黑的管道里什么也看不见,胆小的我紧紧地抓着哥哥的手。哥哥带我在泛着恶臭的水中,靠着水中一点荧绿的光艰难地前进着。突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嗨,你们是谁?来这里干什么?”哥哥拉着我过去,却什么都没看见。哥哥壮着胆子说:“我们是莎奇和莎莉,我们俩在主人换水不注意时溜出来的,你又是谁,在哪儿?”“在你下面,我叫贝克尔,是一只小贝壳。”哥哥从水底捡起一个小贝壳,放在亮光处,只见他有着和水一样深绿的颜色,壳上只有13条年轮,他一级十三岁,比我们大多了。我害羞地问他:“你愿意和我们一起探险吗?”“当然愿意,探险可是一件很酷的事呀!”于是我们结伴向前游了一会儿,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只大章鱼,她浑身紫色,没有一点瑕玼。她凶恶地对我们说:“这里可都是我的地盘,你们几个小不点从哪儿冒出来的?”我颤抖地回答:“我……我们是从主人家的下水道里游出来的。”“哦,那你们就留下来给我当仆人吧!”“不了章鱼姐姐,这两条小鱼的亲人都在大海里,你就可怜可怜他们吧,从小就被商人卖给主人,从未见到双亲,再说你们都是同类,就发发慈悲,放我带他们过去吧。”小贝壳机智地回答到。我和哥哥也装作十分凄惨的样子,用哀求的目光看着大章鱼。她被感动的同时放我们过去了,并嘱咐我们:“大海里危险丛生,我这里有两瓶变形药水,蔚蓝色的隐形药水,黄色的是万能药水,喝下后说出想变的样子就可以了,10分钟后会自行恢复原貌。我只能帮你们到这儿,后面就靠你们自己了。”说完塞给我们两瓶药水。【评析3】下水道探险,遇贝壳,遇章鱼,机智化险,并有隐形药水为下文脱险埋下伏笔,刺激而好玩!但是,这个段落太大,应分成几个自然段来写,语言可以进一步简洁一些。我们又游了大概一天一夜,终于来到了大海里。我们看到大海后都兴奋至极。谁知危险再次来临:前面出现一只大白鲸,蓝蓝的背,白白的大肚皮,一口可以吃掉成千上万个我们。见状,哥哥急忙从小贝壳中取出隐形药水,迅速拧开瓶盖,每人喝了一小口才逃过了一劫。我们三个在隐形魔法消除后,只见一条小姐鱼向我们游来,我们在她的带领下找到了人鱼国王。他手持宝叉,头上金色的皇冠一闪一闪的,白发拖地,白须及腰,看着虽然冷冰冰的样子,却非常乐于助人。在他的召唤下,我和哥哥重新见到了爸妈。到家后,我们惊呆了,原来爸爸妈妈是小鱼国的国王和皇后。从此,小贝壳和我们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评析4】遇到大白鲸,隐形脱险,找到人鱼国王和爸妈,过程清楚。后来,我们依旧十分淘气,不知道下次还会到哪儿去旅行呢!【评析5】略写,简洁。鱼缸里,小金鱼追来追去。溅起的水花把我拉回了现实。唉,要是真的像小金鱼那样自由自在地旅行,该多好啊!
【评析6】再次变形,回到现实,呈现出了全文“现实——想象——现实”的完整结构。语文园地一02第二单元第5课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教法与学法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三、教学过程本课设计分五个环节: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的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设计意图: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七律.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最后,教师出示“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四、板书设计“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希望提供的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说课稿,可以帮助到大家!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一、教材分析《狼牙山五壮士》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98-2024复杂集成电路设计保证指南
-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星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高中历史 1.2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年春季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新人教版
-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章末整合提升教案 浙科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10单元 酸和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农业参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九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件
- 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解读
- 骨科护理安全管理
- 2022年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那个星期天》2
-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 幼儿园中班:方爷爷和圆奶奶
- DB31∕T 1481-2024 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和屈光度评价规范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信息技术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十
- 《荔枝》幼儿园小学少儿美术教育绘画课件创意教程教案模板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英语作文范文30篇(完整版)
- 《太阳爱吃冰淇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