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社会的咏搏中国高考文化中的语言学印记_第1页
高考与社会的咏搏中国高考文化中的语言学印记_第2页
高考与社会的咏搏中国高考文化中的语言学印记_第3页
高考与社会的咏搏中国高考文化中的语言学印记_第4页
高考与社会的咏搏中国高考文化中的语言学印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与社会的咏搏中国高考文化中的语言学印记

全国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入学考试类型为高考。从1977年冬天开始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这一词语30多年来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考相关词语体反映了30多年来中国高考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也体现了高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一7720世纪90年代初:精英培养阶段(一)限制学科知识的重新恢复高考恢复之初,由于十年浩劫结束伊始,全国高校数量少,师资力量奇缺,经济水平相当低下,可谓穷国办教育,但是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都急需人才,中国不得不走精英教育路线。受中国人口众多,以及传统的崇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高考制度的恢复使许多力图改变命运的中国人如获至宝,对于生于农村的年轻人,高考或许是“跳龙门”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1977年那个高考恢复的冬天,全国各地570万莘莘学子,为争夺27万个录取名额如潮水般涌入考场,声势浩大蔚为壮观。考生多而名额少,社会呼吁广大考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即上大学或者就业,接受国家挑选。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当年考上大学被认为是时代骄子。(二)市场失灵导致的职业配置失灵文革之后人才青黄不接,作为时代骄子和“高级人才”的大学毕业生成为稀缺资源.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各个层面无不打下计划经济的烙印,从供应、生产到销售都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调配,人才的培养供给计划也由国家统一定制,因此,毕业分配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然而,在市场失灵或不健全时,毕业分配不失为一种最优配置。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和高级人才,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就具有国家干部的身份。高校实行并轨之后,毕业分配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在人才市场求职、应聘、实现就业。(三)复读生的限制对于考试失利又迫切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复读是一种补救措施,因此,一些落榜生顺理成章变为复读生,复读班也应运而生,这两个词语反映出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当然,80年代复读生的主要目的是上大学,这一点与90年代之后的复读生有较大区别,因为,高校并轨之后国家统一分配取消,就业压力山大,许多上线考生放弃录取,期望通过复读考进更好的大学。复读生队伍日益壮大,导致教育部发出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的通知,以避免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应届生的教育公平。复读生和复读班诞生于恢复高考制度之初,这个时期的复读现象也是教育外部性特征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特色高考文化的有机构成。(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在自古勤奋好学、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喻户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向上。高考制度一旦确立,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升学率对教师和学校至关重要,题海战术因此成为高考制胜的法宝,各种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令人眼花缭乱,从组织编写到出版发行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链。其弊端在高考恢复不久便凸现出来,过分强调分数导致“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挤占休息和运动时间,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等等。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冲击越来越大,学生体质呈下降之势,1985年至2005年间的几次全国体质监测都暴露了这一问题1。随着社会对高考重视度的提高,沉重的课业负担向下延伸,小学生和初中生主动或被动提前备战中考和高考。近视率提高和近视眼呈低龄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小学生近视检出率约为12%,2005上升到31.67%。2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就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召开电视会议3,减负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除了题海战术,各类培训班和竞赛名目繁多。社会一直在呼唤“减负”,但中小学在升学率的重压下往往对此置若罔闻;学生本人对应试教育多有不满,但减负只能是他们的奢侈品。尽管如此,不满或牢骚并没有阻挡前进的脚步,这也是中国高考文化的特有现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早在80年代中期就被关注。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4。1988年言实在《上海教育》发表《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素质教育这一观念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是在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它来自高考实践,是高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90扩招与高等教育发展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根据马丁·罗特提出的教育三阶段学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内为精英化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认为,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高于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我国劳动力总数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在35%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率一般为75%,因此,在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高考还会发挥重要作用。扩招是大众化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考文化对社会应变性的体现。发展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还很低,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比较低。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以及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等多方面的原因,科技知识和劳动力质量提高还未发挥足够作用。5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意义非常。高等教育普及化对推进中学素质教育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看,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因为录取率提高而降低,因为,名校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提出高校学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高校获得委培生和自费生招生权,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对学生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形成了大部分学生只收取学杂费与小部分学生自费上学的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1994年,原国家教委所属高校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并轨试点工作,在这些学校取消自费生制,实行统一的普遍收费上学制度。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这意味着除了如师范、农、林、地矿、石油等少数专业外,免费高等教育在我国已成为历史。并轨和扩招给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引发出贫困生问题。针对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如何让寒门学子也能继续深造,解决他们的学费和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从1998年开始提出国家助学贷款方案,1999年试点,2000年在全国铺开,经办银行由当初的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工、农、中、建四家银行,贷款对象也由全日制在校、专科学生扩大到研究生,帮助数百万学子完成了学业。有学者认为收费有助于接近教育公平性,因为在80年代,我国以牺牲初等教育为代价发展高等教育,教育投资明显向高等教育倾斜,在免费高等教育体制下,只有极少数(精英)人能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后,特别是对一部分专业征收较高学费,国家可以在不增加更多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6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了,带来的是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考更接近教育公平。(二)“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它是中国特色高考体制下催生的独特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资源稀缺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带来的副产品。多年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考录取线一直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因此,一些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省份的高中毕业生,为了考取大学或者被更好的大学录取,瞄准区域间分数线的差异,将自己的户口或者连带父母的户口,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市,高考前再到户口所在省市报考的现象,这就是倍受关注的“高考移民”。中国重点高校在北京和上海特别集中,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其他省份,由于上海、北京户口限制较严,流入成本过大难以进入,因此尚未形成规模。而西部内陆一些省份以及海南等地迁移户口相对较松,同时整体考分偏低,一些人将户口转移的重点放在这些地区,那里便顺其自然成为理想的高考移民目的地。此外,还有学生通过获得外国国籍或者港澳台身份而享受高考优录政策的国际化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对教育公平的冲击,是对现有的高考制度公平的拷问。7放眼世界,高考是许多国家高中生进入大学的门槛,但由于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有多次参加“高考”的机会,也没有地域歧视性政策,因此不会出现高考移民。如果高考制度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高考移民现象可能难以杜绝。社会舆论对高考移民非常关注,特别是就如何减少或消除地域性歧视政策,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目前,各省市正在制定与异地高考相关的高考改革方案,部分省份已开始实施,凸显了对民生和教育公平的关注。由此可见,中国高考制度正在向教育公平靠近。(三)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模式一直是统一的升学考试、统一的考试科目、统一的高考内容,高考成绩成为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高考被视作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这种高考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的新要求,改革呼声成为最强音。1995年开始实行“3+2”高考科目设置方案,1999年试行“3+X”科目改革,2002年推广到全国;2000年试行上海、天津、安徽等部分省市春、夏两季高考招生;2002年推行考试时间由三天缩短为两天;2003年教育部属22所高校试行5%自主招生改革,在上海、北京等直辖区试行分省命题;2004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扩大到京沪之外;2005年实行“阳光工程”,等等。尽管自主招生在整个高考录取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毕竟是高考方式的重大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选才标准的多元性和科学性建设,达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学选才状态。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改革的目的本身,而是实现科学选才的手段,体现一种“科学性设计、公平性操作”的理念。早在部分高校被授予自主招生权之前,保送生制度已于1984年开始实施,其目的是弥补高考选才机制之不足,其后经过几次调整,规范管理压缩规模,这项制度引发了一系列的培训班以及各种各样的考试和竞赛以培养特长生,培养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和各学科特长人才,无论从学校家长还是考生本人角度出发,获得保送生资格,最终目的之一是通过或越过高考上大学。尽管自主招生还需要不断完善,毕竟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对推动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四)职业教育:高校可为1984年,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海淀走读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社会资本开始走人高等教育领域。1987年7月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明确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办学的补充。国有二级学院(简称二级学院)和部分民办高校在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称为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二级学院有助于缓解高校扩招的压力和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如果说扩招给许多学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立学院使深造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从恢复高考时的精英教育到扩招、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的出现,显示出中国人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来自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赖人才。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人力资源重视度不断提高,以至于社会上出现较为普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在人才市场上已成为求职的最基本条件,一职难求!然而,与此同时,各种专门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尤其是外贸领域占重要地位,技术人才包括技术工人匮乏将阻碍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8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都具有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这三个词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需要对高考文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来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基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美国在20世纪中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此期间两年制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数增加了一倍多,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十年,作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的钢铁、汽车、建筑持续繁荣,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优质劳动力密不可分。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回应。但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上大学意味着将来成为“白领”,技术工人毕竟只是工人,“劳心者之人,劳力者至于人”的孔孟之道在文革期间被大批特批,但它强调脑力高于体力的思想精髓已深深地沉淀在中国文化之中,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政策引导。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调整结构,一方面,要办好一流研究型和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精、尖”人才,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周期短、实用性和社区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后者在数量上将成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点,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大有可为。三高考状元——浓缩的高考文化状元与科举考试的历史一样久远,高考状元却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出现的新名词,学校状元、区状元、市状元、省状元,每一次高考之后,各级教育部门和媒体对状元大加渲染,高考状元于所在学校代表即将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考生本人不仅意味着选择心仪重点高校的理想专业的主动权,近几年来还可能意味着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可谓名利双收,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香港部分大学加入内地高考后,以国际化教育背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