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协作校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文书用印方面做出规定:惟天子之印称“至”,且完全由玉制成;百官的印章统称为“印”或“章”,由铜料或木头制成。这一规制意在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文书管理 C.凸显皇权独尊 D.节约行政成本【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秦始皇对文书用印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突出天子使用印的名称和材质,彰显的皇帝的独尊,C项正确;材料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文书管理及节约行政成本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2.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由此可知,中晚唐时期规定具体内容进状御史在弹勃官员的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关白御史在弹劾之前需要将弹劾案件先告知御史台长官,得到其同意A.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 B.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C.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 D.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御史在弹勃官员的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体现的是中晚唐时期的御史监察有着有严格的流程规定,需要交给上级长官审核,不在经过皇帝,说明的是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D项正确;A项与三省六部制有关,排除;材料与监察机构地位的上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415年,雅典将军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然而公民大会不但在亚西比德的蛊惑下通过了出兵提议,还指派尼西阿斯担任亚西比德的副将。亚西比德在战争途中弃军而逃之后,公民大会不但否决了代理主帅尼西阿斯的撤军提议,还决定增派兵力支援尼西阿斯。这事例可说明雅典民主制A.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原则 B.消除了军事独裁的风险C.重视培养官员忠诚度 D.以公民大会为权力中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队的将领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公民大会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将领必须服从,因此雅典民主制以公民大会为权力中心,D项正确;将军的行动要得到公民大会的授权才能行动,说明了公民大会是权力中心才是问题的核心,而下级服从上级只是表象,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雅典的民主制消除了军事独裁的风险,排除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重视培养官员的忠诚度,排除C项。故选D项。4.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中,特别邀请了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们中有些是前清翰林学士、老同盟会会员,有些是从反动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前国民党高官、国民党军队起义将领,有些甚至还是昔日战场上的对手。这说明《共同纲领》的制定体现了A.民族平等精神 B.人民至上精神 C.依法治国精神 D.民主协商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邀请民主党派人士,或者从反动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前国民党高官、国民党军队起义将领,共同议定《共同纲领》,这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项正确;参与议定《共同纲领》的人员并没有明确的民族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制定法律的过程而非实施法律,排除C项。故选D项。5.1956年元里,《中同青年》刊文说:“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这种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与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只讲吃穿是不同的。”其后不久,共青闭中央和全国妇联座谈会也提出“应根据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来改进服装样式,增加服装的色彩”。这一时则的服饰改革思想反映出A.经济繁荣提高了百姓生活质量 B.民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受到重视C.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阶级差别 D.“左”倾错误延至社会生活领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应根据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来改进服装样式,增加服装的色彩”强调的是党和国家对民众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视,B项正确;当时的经济发展并不繁荣,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C项;左倾错误指的是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据统计,在103天的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上百道新政诏令,大部分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废八股、改策论,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毫无思想准备;再如裁并衙门,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得一部分官员在一夜之间便无以为生。这说明维新变法A.得到最高掌权者的支持 B.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C.在改革方案上急功近利 D.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部分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体现的是维新变法过急、过快,这主要和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有关,C项正确;材料与最高掌权者的支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缺乏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所示是两汉时期儒学名师和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在公卿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官吏政治素养明显提升 B.儒学社会化进程加速C.儒学服务选官功能凸显 D.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帝国的主流思想,因此官员的选拔也逐渐在体现这一原则,所以两汉时期儒学名师和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比例在逐渐提高,即儒学服务选官功能凸显,C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官员中的儒生比例提高,不能体现官吏政治素养明显提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大众受到儒学影响,因此不能体现儒学社会化进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8.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这说明朱学A.严重束缚知识分子思想 B.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是历代科考的核心内容 D.扩大了新王朝的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主要原因是理学宣扬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B项正确;A项是程朱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排除;隋唐时期的科考并不考查理学,排除C项;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故选B项。9.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主政期间,利用高级文官的任用权,任用了大量政见相同的“自己人”,从而得以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由此可见,英国的文官制度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限制了首相权力C.强化了廉政建设 D.减少了党派政争【答案】A【解析】【详解】撒切尔夫人任用大量和自己政见一致的文官以顺利推进改革,这说明文官制度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内容说明文官制度有助于首相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关于廉政建设内容,排除C项;文官制度下保持政治中立,排除D项。故选A项。10.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癸卯学制,要求各级学堂要“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这一学制A.配合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适应了预备立宪的需要C.以巩固清廷统治为目的 D.迅速取代了科举选官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可知,清政府培养近代人才,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清廷统治,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排除A项;适应了预备立宪的需要不是材料学制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11.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中央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公务员考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A.提高公务员综合索质 B.扩大公务员考录范围C.贯彻平等竞争的原则 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重视基层经验,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该措施不利于扩大公务员考录范围,排除B项;材料与贯彻公平竞争原则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优化基层公务员选拔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战国后期,荀子一改孔孟极力推崇的德治“仁政”等做法,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一变化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②凸显了儒者的济世情怀③背离了孔孟的性善观念④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因此儒家仁和礼的学说并不适合时代,因此荀子提出重法是适应了时代变化,①正确;荀子的主张是外儒内法,并不是凸显了儒者的济世情怀,②错误;材料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就是性恶论,因此背离了孔孟的性善观念,③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开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3.下表所示为朱熹的部分活动。这些活动时间活动隆兴元年(1163年)编《论语训蒙口义》淳照元年(1174年)编《弟子职》《女诫》,印封于建安绍熙元年(1190年)刊《四经》于(漳州)郡并作序;刊《大学章句》《小学》《家仪》《乡仪》《献寿仪》于临漳学官A.体现了儒学的应时革新 B.冲击了社会道德秩序C.实现了儒学教育普及化 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朱熹编著的这些著作都与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有关,说明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仅能体现朱熹在儒学世俗化方面的贡献,不能据此体现儒学的革新,更不能说明儒学教育的普及化,排除AC项;朱熹的行为实际上是巩固了社会道德秩序,排除B项。故选D项。14.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时写道:“这种对异文化认同与文明演化的进程之中,是一种文化体系或文明自我定位、自我更新与自我发展的契机与动力。”由此可知,该学者论述的主要对象应是A.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 B.《十二铜表法》C.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 D.《民法大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经济纠纷日益凸显,因此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符合材料“文明自我定位、自我更新与自我发展的契机与动力”的说法,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十二铜表法》及《民法大全》均与题干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5.马丁·路德认为,肉体的顺遂或是磨难"既不影响灵魂的自由,也与灵魂的被奴役无涉”,靠外在的善行是无助于灵魂的自由的,而只能造就伪君子。这一观点A.统一了欧洲民众的信仰 B.表明路德主张思想自由C.与智者学派的主张相似 D.抨击了因行称义的学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靠外在的善行是无助于灵魂的自由的,而只能造就伪君子”可得出他强调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的因行称义的学说,D项正确;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思想自由,排除B项;他的主张与智者不一样,排除C项。故选D项。16.“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 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 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体现的是国际化,材料“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体现的是民族性,因此整个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统一,D项正确;原则性、灵活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宪法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宪法制定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成祖时期,内阁正式形成。内阁成员“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代中叶以后,内阁地位不断提高。内阁的意见不仅受到皇帝重視,还可以起草对奏折的批复意见,即“票拟”。在皇帝信任内阁时,很少会改动内阁的票拟,故内阁被认为有很大权カ。内阁的票拟不经皇帝朱批,实际上只是一种建议,真正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摘编自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国王逐渐不再参与内阁会议,原属于国王的行政权也转移到了内阁的手中。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政党制度的成熟及议会选举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虽然名义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国王的批准,但事实上首相由选举产生,且对议会负责。议会不仅掌握了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而且还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集体辞职。——摘编自吴于瑾《世界近代文)(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责任内阁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明朝内阁和英国责任内阁的作用。【答案】(1)不同:明朝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责任内阁是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的产物;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英国责任内阁的首相由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仅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无实际的行政权力,英国责任内阁享有行政权并负实际责任。(2)作用:明朝内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英国责任内阁: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君主立宪制度。(答出两点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独尊,而内阁的形成就是废除宰相,皇权加强的结果,而英国的议会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议会也就成为英国的权力机关,因此明朝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责任内阁是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的产物;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为了提高政务的处理效率,推进明朝的政治建设,内阁制度由此产生,皇帝亲自任命内阁大臣,使其参政议政,而英国的内阁首相是由在议会占据多数席位的执政党的党魁担任,因此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英国责任内阁的首相由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根据材料一“内阁的票拟不经皇帝朱批,实际上只是一种建议,真正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以及材料二“原属于国王的行政权也转移到了内阁的手中”可知明朝内阁仅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无实际的行政权力,英国责任内阁享有行政权并负实际责任。(2)明朝:“根据材料一阁的意见不仅受到皇帝重視,还可以起草对奏折的批复意见,即‘票拟’”可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一“内阁的票拟不经皇帝朱批,实际上只是一种建议,真正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可知强化了君主专制;英国:根据材料二“国王逐渐不再参与内阁会议,原属于国王的行政权也转移到了内阁的手中”可知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政党制度的成熟及议会选举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可知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虽然名义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国王的批准,但事实上首相由选举产生,且对议会负责。议会不仅掌握了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而且还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集体辞职”可知进一步完善了君主立宪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比英国还极端。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上台后就清洗了上届总统亚当斯卸任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的大批联邦党官员,换上了民主一共和党人。1829年上任的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奉行“战利品属于胜利者”的原则,上任后仅3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在他任职的8年内,先后撤換了约1/5的联邦政府官员。杰克逊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竟无耻地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摘编自古燕《西方政治的稳定器——文官制度》材料二中国的考试制度传到西方,较集中的时间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回国后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把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文献资料带回本国。据不完全统计,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用英文出版的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包括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有70多种。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效仿,并于1855年建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美国政党分肥制的弊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因素,并比较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不同。【答案】(1)弊端:腐败泛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降低行政效率。(2)因素:“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严重;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官僚系统的腐败混乱;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党政治的完善;克里米亚战争的推动。不同:选拔对象不同,英国文官制度只选拔文官(事务官),中国科举制选拔大部分朝臣;考试内容不同,英国文官考试侧重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中国科举考试侧重于儒家经典;制度内容不同,英国文官制度涵盖文官的选拔和管理,中国科举制度只是选官制度;性质不同,英国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科举制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解析】【详解】(1)弊端:根据材料“上任后仅3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政党分肥制下,上台的政党就会大批任命本党亲信成员为官员,可见其容易造成腐败泛滥;同时,大批的政府官员撤换必然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降低行政效率。(2)因素:根据材料一得出“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严重;根据材料二“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把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文献资料带回本国”“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效仿”得出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根据所学知识,从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得出,政治方面,得出官僚系统的腐败混乱;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政党政治的完善;从经济方面,得出展工业革命的推动;从外交方面,得出克里米亚战争的推动。不同:可以从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选拔对象、考试内容、制度内容、性质等方面分别比较。选拔对象方面,英国文官制度只选拔文官(事务官),中国科举制选拔大部分朝臣;考试内容方面,英国文官考试侧重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中国科举考试侧重于儒家经典;制度内容方面,英国文官制度涵盖文官的选拔和管理,中国科举制度只是选官制度;性质方面,英国文官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科举制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考国文、历史、地理、笔算4门。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但中学以上毕业或有与中学以上学校毕业相当的资格的,可免甄录试,直接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分为主科和副科。主科为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7门。副科在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中自选1门。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大试落第者,由文官高等委员会决定补习时间,经由国务总理通知,各该长官责令照期补习,期满再试。至于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此外,各官署得斟酌情形将该署所掌事务加入一、二科目,但须于考试期1个月以前登报公布。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

论题: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吸取了以前选官制度的优点。

阐述:我国古代盛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北洋政府采用考试选官的方式,有利于提升选才的公正性;晚清实行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试结果与官职挂钩,北洋政府文官考试规定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免“甄录试”,带有学堂选官的痕迹,同时又重视官署学习,体现了对实践能力的关注,弥补了学堂选官的缺陷;南京临时政府重视官员选拔制度,出台了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法规草案,推动了法制化进程,北洋政府继续深化选官的法制化,考试和任用都有专门法律,考试的内容也强调法律。结论:北洋政府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晚清和南京临时政府的选官经验,促进了中国选官制度的近代化。(“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可拟定论点为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吸取了以前选官制度的优点。关于阐释可从我国科举制的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官的选拔方式、考试内容及选官的流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讼师,又名“刀笔吏”,是中国古代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一类职业群体。讼师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讼师的主要多有两个:一个是代替当事人书写诉状,另一个就是提供“法律咨询”,也即为当事人出谋划,帮助其打廠官司。他们能做的只是代写诉状和出划策这类辅助性的工作,在“过堂”时真正要应对官员质问和对方反诘的还是当事人本人。讼师因为帮他人代写词状、教他人如何打宫司而被视为拔弄是非的人,成了良好社会秩序的挑战者和破坏者,遭到官方毫不留情的打压。况且讼师大多由落魄书生转化而来,出身也不算光彩,因而得不到人们的尊敬。——摘编自杜金亮《近代中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以近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融为视角》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散开国门。随着中西通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特别是由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发展,外国的律师和律师制度也进入中国。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中,由于不平等法权的存在和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每有法律交涉,中国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各界对改革封建纠问式审判的呼声日益强烈。1906年,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主持拟定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規定了律师資格、注册、登记、违纪处分、外国律师在通商口岸的公堂办案等内容,该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