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分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1页
中国式分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2页
中国式分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3页
中国式分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4页
中国式分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式分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

一、政治晋升博弈报告17显示,我们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强大而相关的经济圈和经济带。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十三项区域规划。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在新形势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实际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变化,研究和制定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学学术界所概括出来的中国式分权,即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上地方分权。一方面,中国式分权的体制有利于发挥每个地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式分权的体制本身也存在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诱因。正如周黎安(2004)所指出的,“由于政治晋升博弈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官员的晋升直接降低另一个官员的晋升机会,即一人所得为另一人所失,这使得同时处于政治和经济双重竞争的地方官员之间的合作空间非常狭小,而竞争空间非常巨大。”张少军和刘志彪(2010)也指出,“中国目前公共组织中的分权治理结构,尽管可以有效激励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但是这种锦标赛契约本身存在着激励不相容性,从而使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分割’而不是‘分工’来发展本地经济。”现有的很多文献(谢晓波,2004;杨龙,2007)认为,我国区域之间的不协调发展(比如地方保护、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行政区经济”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考虑到政治晋升博弈所起的作用。尽管有许多文献对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但是这些文献明显忽视了政治晋升博弈的作用。总体上来看,这些文献或者聚焦于缩小地区差距,或者聚焦于打破地区分割,或者关注政策倾斜,或者关注政策调整。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从区域收入差距的视角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落后地区从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转变为采用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徐现祥和李郇(2005)从市场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为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实现市场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彭月兰和陈永奇(2004)从财政的视角研究了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为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投资,同时需要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作用。安虎森和蒋涛(2006)从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政策而不是许多文献所强调的一体化政策。陆铭和陈钊(2008)认为,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需要促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土地开发指标跨地区交易,这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总之,这些研究虽然抓住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某些关键特征,但是明显忽视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层面的内在机制,特别是忽视了不同地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策略互动。本文借鉴了国外关于治理适应(governingadaptation)和治理协调(governingcoordination)的主流分权和治理理论的最新文献来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Alonsoetal.(2008)的分析框架更侧重于治理协调,Rantakari(2008)的分析框架更侧重于治理适应。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既强调了适应的作用,也强调了协调的作用。适应和协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紧张关系。一方面,每个地区需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即所谓“区情”)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成本,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协调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成本。但是,两个地区之间的博弈要远比只跟适应和协调有关的经济博弈更为复杂,关键是还要考虑到跟官员晋升有关的政治博弈,经济博弈和政治博弈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结果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变成了一种囚徒困境博弈。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图1来示意。我们都知道,囚徒困境博弈的本质特征是背叛策略(在本文中为完全没有协调策略)为占优策略,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了冲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是理性的但从集体的角度来看却不是理性的。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从如何打破囚徒困境入手,只有从如何打破囚徒困境入手才能找到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机制,才能从微观层面找到真正的突破口。本文剩余部分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了基本模型,指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协调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第三部分从打破囚徒困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四种协调机制,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给出了结语。二、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区情”和“协调成本”的计算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基于皮建才(2009)的分析框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模型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假设存在两个地区,一个地区是发达地区,一个地区是落后地区。实际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除了在“区情”(当地的实际情况)上存在差别以外,在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对称的,用周黎安(2004,2008)的术语来说就是它们属于“可比地区”。我们之所以称其中一个为发达地区而另一个为落后地区主要是为了表述和理解上的方便,在后面的行文过程中我们用下标1表示发达地区,用下标2表示落后地区。发达地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最优决策为θ1(我们可以把θ1看成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落后地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最优决策为θ2(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把θ2看成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其中θ1≠θ2,也就是说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区情”并不相同。θ1-θ2的绝对值的大小可以表示“区情”差异的程度,这个绝对值越大说明“区情”差异的程度越大。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适应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外,还存在着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当发达地区的实际决策d1与发达地区的最优决策θ1一致的时候,发达地区的适应成本为0,否则就会存在一个不适应成本(θ1-d1)2。同样的道理,当落后地区的实际决策d2与落后地区的最优决策θ2一致的时候,落后地区的适应成本为0,否则就会存在一个不适应成本(θ2-d2)2。当发达地区的实际决策d1与落后地区的实际决策d2一致的时候,两个地区之间就不会存在协调成本,否则就会存在协调成本,对发达地区而言的协调成本为β1(d2-d1)2,而对落后地区而言的协调成本为β2(d1-d2)2,其中β1∈[0,1],β2∈[0,1]。β1和β2分别表示协调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重要程度。因为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假定β1和β2都等于1,这样的假定意味着适应和协调对这两个地区来说都非常重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假定两个地区关于“区情”的信息是对称的。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收益分别为:其中,表示一个很大的与适应和协调无关的固定经济收益,这两个地区之所以具有相同的E是因为这两个地区在位置上是对称的,位置上对称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分析最为基准的情形。(1)式的意思是发达地区的经济收益等于一个很大的与适应和协调无关的固定经济收益减去相关的适应成本和协调成本。(2)式的意思跟(1)式的意思类似,表示落后地区的经济收益等于一个很大的与适应和协调无关的固定经济收益减去相关的适应成本和协调成本。由(1)式和(2)式,我们很容易发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损失分别为:L1和L2也就是国外文献中通常所称的损失函数。损失函数是我们分析的出发点,但是对每个地区而言,其目标函数是综合得益。所谓的综合得益,既包含损失函数,也包含固定经济收益(E),还包括地方官员获得晋升时的政治收益(P)。我们假定E远大于损失函数,P远大于E。这个假定意味着每个地区更看重政治晋升收益,正好反映了周黎安(2004)所强调的现阶段地方官员的“第二特征”远比地方官员的“第一特征”来得重要。我们假设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策略选择上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每个地区都是要么选择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要么选择完全协调的策略。1.“区情”差距在完全没有协调的情况下,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以适应自己当地的情况为主。我们用上标N表示完全没有协调的情形。此时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决策分别为:(5)式和(6)式意味着在完全没有协调的情形下每个地区的决策完全由该地区的“区情”决定。根据(5)式和(6)式,我们可以得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损失分别为:(7)式和(8)式表明在完全没有协调的情形下损失函数完全由“区情”差距决定,“区情”差距越大损失就会越大,“区情”差距越小损失就会越小。由于两个地区的博弈在位置上是对称的,当两个地区同时采用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时,两个地区的损失是相等的,因为损失相等意味着两个地区的官员在政治晋升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我们假定由政治晋升博弈而产生的政治收益为P,那么每个地区的期望政治晋升收益都是。如前所述,我们可以认为P远大于E。考虑到固定经济收益E,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综合得益分别为:(9)式和(10)式意味着在完全没有协调的情形下两地区的综合得益是相等的。2.“区情”差距在完全协调的情形下,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会进行完全的协调,以使共同的损失达到最小化。我们用上标C表示完全协调的情形。由(11)式和(12)式,我们可以得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决策分别为:(13)式和(14)式意味着在完全协调的情形下每个地区的决策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区情”,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区情”,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自己的“区情”。把(13)式和(14)式代入(3)式和(4)式,我们可以得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损失为:(15)式和(16)式表明在完全协调的情形下损失函数完全由“区情”差距决定,“区情”差距越大损失就会越大,“区情”差距越小损失就会越小。同样的道理,由于两个地区的博弈在位置上是对称的,当两个地区同时采用完全协调策略时,两个地区的损失是相等的,而损失相等则意味着两个地区的官员在政治晋升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我们假定由政治晋升博弈而产生的政治收益为P,那么每个地区的期望政治晋升收益都是。考虑到固定经济收益E,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综合得益分别为:(17)式和(18)式意味着在完全协调的情形下两地区的综合得益是相等的。3.两种国家的策略比较当发达地区采用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而落后地区采用完全协调策略时(用上标NC来表示这种情形),我们同样可以计算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损失和综合得益。我们可以把完全协调策略理解为囚徒困境博弈中的“不背叛”策略,而把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理解为囚徒困境博弈中的“背叛”策略,当一方选择“背叛”而另一方选择“不背叛”时,选择“背叛”的一方会由于损失小而获得政治晋升收益P,而选择“不背叛”的一方会由于损失大而不能获得政治晋升收益。也就是说,损失不相等意味着两个地区的官员在政治晋升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把(5)式和(14)式代入(3)式,再考虑到固定经济收益E和发达地区获得的政治晋升收益P,我们可以得到发达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综合得益为:把(5)式和(14)式代入(4)式,再考虑到固定经济收益E,我们可以得到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综合得益为:当发达地区采用完全协调策略而落后地区采用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时(用上标CN来表示这种情形),我们可以计算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损失和综合得益。同样的道理,此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采用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的一方会获得政治晋升收益P,而采用完全协调策略的一方则不会获得政治晋升收益。把(6)式和(13)式代入(3)式,再考虑到固定经济收益E,我们可以得到发达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综合得益为:把(6)式和(13)式代入(4)式,再考虑到固定经济收益E和落后地区获得的政治晋升收益P,我们可以得到落后地区在适应和协调过程中的综合得益为:根据U1N、U2N、U1c、U2c、U1Nc、U2Nc、U1cN以及U2cN,我们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得益矩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个完全信息博弈的纳什均衡,由于U1N>U1cN且U1Nc>U1c,所以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是发达地区的占优策略;同样的道理,由于U2N>U2Nc且U2cN>U2c,所以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是落后地区的占优策略。这样一来,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都选择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这就是区域间很难实现协调发展的内在原因。三、缩小收入差距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打破囚徒困境的角度探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协调机制。从打破囚徒困境的角度来看,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让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选择完全协调策略成为一个纳什均衡。要想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选择完全协调策略成为一个纳什均衡,就必须改变现有策略组合下的综合得益结构。要想改变现有策略组合下的综合得益结构,就必须改变整个博弈的背景结构。要想改变整个博弈的背景结构,就必须多维度地探寻覃成林(2011)意义上的机制体系。以打破囚徒困境为着眼点,我们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一,通过缩小“区情”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区情”差距足够小的时候,适应和协调之间的紧张关系会趋于缓和。此时,不管是采用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还是采用完全协调的策略,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损失函数的量值会趋向于零,双方在政治晋升上的机会大体上是均等的,不会产生政治晋升带来的激励不相容现象。缩小“区情”差距主要手段既包括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所强调的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也包括徐现祥和李郇(2005)所强调的推进市场一体化。收入差距很小的地区或者已经形成一体化市场的地区更容易具有相同的“区情”,两个地区之间的适应和协调更容易趋于一致。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把“区情”差距缩小到足够小就短期而言是很难突破的硬约束(严汉平、白永秀,2007)。第二,通过设计合理的晋升锦标赛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官员政治锦标赛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参赛的政府官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和影响最终考核的成绩(周黎安,2007,2008)。如果不同地区受到的外部扰动很不一样,那么晋升锦标赛的威力就会大大削弱。无疑,一般情况下相邻地区受到的外部扰动基本一致,所以政治锦标赛一般以相邻地区作为“可比地区”(周黎安,2004)。但是,为了防止相邻地区采用“以邻为壑”的策略,政治锦标赛在设计时需要有新的着眼点,在区域协调发展变得日益重要的地区,更应该采用整体思路,放弃地区相邻的传统思路,把“抱团竞争”提上日程。比如,作为一个整体的长三角跟作为一个整体的珠三角进行政治晋升锦标赛,“可比地区”的范围被放大,在每个大地区中只有内部合作才可能在竞争中整体上赢得先机。但是,这种设计的代价就是“可比地区”受到的外部扰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第三,通过“复合行政”或“复合治理”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王健等(2004)提出了“复合行政”的新理念,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建立一种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地区的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范巧和郭爱君(2009)在分析“复合行政”的条件缺失和操作性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了“复合治理”的概念,强调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达到政府、公民社会和市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管是“复合行政”还是“复合治理”,都是想通过引入第三方来改变区域协调博弈的结果,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最终都选择完全协调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区间的合作意向成为有约束力的协议。第四,通过建立裁决机构或规划机构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一方采用完全没有协调的策略时,采用完全协调策略的另一方可以通过裁决机构来裁决利益纠纷,或者通过规划机构来强制对方采取完全协调的策略。比如,何显明(2009)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政府间竞争的规则系统,并进一步指出,“从长远趋势来看,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同时改变跨地区争端的归属地管辖原则,由最高院或其专设法院负责管辖、审理跨地区争端,建立政府间争端的司法裁决机关,将有利于引导政府间竞争走向良性轨道。”再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