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第1页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第2页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重要地位。理由有四:(1)音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性”。(2)音乐是人类表达、交流情感的最有效手段,承载着人际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人与天地即大自然之间沟通、交流的职责。(3)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983:4)荀子也认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1983:24)我国古代哲人从来都强调音乐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关键性作用。《乐记》中则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1982:13)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更加会得以凸现。(4)音乐,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传统表演艺术,也可以是舞蹈、曲艺、戏剧等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乃至一切民俗活动所不可或缺。因此,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作用,应当成为整个保护工作大盘中的“重中之重”。要做好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三点。一、以其文化继承人之文化,推进“一文化”不同人类群体所具有的特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是孕育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子宫和摇篮。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在我国的实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区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我们只能顺应而无法抗拒。但是,我们期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争取达到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抵御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融;在对内改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承继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洋化”“简化”“商业化”“粗鄙化”之风要立即煞住,并深刻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传统节会、礼仪的人文内涵,倡导“返朴归真”;要唤起全社会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文化自觉和对于本民族、本地区特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导群众营造全民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要特别注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不加分辨地泛认为“封建”“迷信”的那些传统礼仪活动,保护在这些仪式活动中所存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部分因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改变而无法继续“活态传承”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尽力搜集与之相关的音响、图像、文字、曲谱、乐器、服饰、道具及文化背景材料,以便于“博物馆式”地传承。二、乐音的“美”之美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和一个个乐种及曲目,而更应该注重对于不同人类群体所具有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风格”的保护和传承。所谓音乐的“本体风格”,受制于该音乐持有群体的文化,与该音乐持有群体的地理、历史、信仰息息相关。正是在“地缘”“血缘”“神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下,该人类群体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而这种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往往又通过构成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乐音的高低、乐音的长短、乐音的色彩而得以体现。不同人类群体在乐音高低方面的不同选择,构成了不同的律制、不同的乐调和不同的乐音连接方式;不同人类群体在乐音长短方面的不同选择,构成了不同的节拍、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速度表现习惯;不同人类群体在乐音色彩方面的不同选择,则表现在乐器的取材、制作、演奏技法和人声的发音方法等诸多侧面。正是这些不同的律制、不同的乐调、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拍、不同的节奏、对乐曲速度的不同处理,不同的乐器、由不同的发音方法而发出的不同的人声,构成了丰姿多彩的全人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有过传播、有过交流、有过撞击、有过融合,但仍然特色各异、风骚独领,相互不可比较、相互不可替代。费孝通在晚年一再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更要强调这个观念。“各美其美”,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属于的那个人类群体的音乐文化,或者是自己所致力研究的那个人类群体的音乐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美”点。也就是说,要研究该人类群体在乐音的高低、长短、色彩等方面有哪些普适性和独特性选择,特别要研究这些独特性选择的人文缘由,并努力保护、传承这些独特性选择,从而保证该人类群体的音乐文化永远具有其“各美”。“美人之美”,要求我们同时了解他人类群体的音乐文化,寻觅其中所蕴含的共性和个性的“美”点,并注意学习、吸收。“美美与共”,各不同人类群体音乐文化之间需要也应当相互交流。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各不同人类群体音乐文化之间存在“各美”的必然性和必需性,善于待已,更善于待人,充分发挥音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费老把“美美与共”作为“世界大同”的前提,充分说明他理想中的“世界大同”,绝不是全人类同说一种语言、同唱一类歌、同吃一种食物、同穿一类衣、同有一种生活方式、同归于一种所谓“共同”的单一文化,而是通过相互尊重、相互友好、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促进人类各不同群体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发达及生活的美满幸福,从而共同构建出一个和谐、昌盛的“地球村”。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上文所及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风格”,也只能从传承人鲜活的表演中得以体现,通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的过程得到传承。音乐是一种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更是一种离不开作为表演主体的传承人的存在。所谓“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规律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体现得最为彻底、最为鲜明。然而,笔者在多年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痛切地发现大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尚处于“弱势”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像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那样,可以发挥一技之长生产出能够转化为商品的手工艺品进入市场,从而较为现实地获取经济回报。除了少部分有“看点”“卖点”者之外,大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体现甚至自身本不一定具备经济价值。更因为“曲高和寡”的原因,越是高雅、越是难于掌握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日趋边缘化,有的濒临甚至已经失传。其次,要成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绝非易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对艺术的痴情和高超的技艺……这些痴迷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准传承人”没有时间去经商,没有精力去从事多种经营,更谈不上什么发家致富。他们凭着自身对于音乐文化的特殊爱好、特殊感情而终身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他们的物质生活大都清贫得令人难以想象。我亲眼目睹《哈密木卡姆》优秀乐师阿克帕夏家徒四壁,唯一的家当只有一条薄棉被;看到夏赫买买提等八、九十岁高龄的民间艺人还要坚持务农;看到贫病交加的《刀郎木卡姆》传人龟缩在面临塌圮的土坯房内的土炕上,还舍不得生火取暖……近年来,新疆各地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放了数额不等的生活费,为其中的一部分人创造了一定的医疗条件,减免了他们的义务工,做出了令人欣慰的实质性保护。但是,全面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确保身体健康,帮助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以使得能够全身心地做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