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_第1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_第2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_第3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_第4页
心理学蔡笑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20156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过程感知和知觉区别与联系区别:(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联系:(1)感觉与知觉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3.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2.感知的规律(重点)名词解释: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3.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6.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7.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电影的开场和散场的光感不同的情况)8.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9.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10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知觉的特性(重点):(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会把感觉的东西分为对象和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条件:n客观条件:1.对象与背景的差异2.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3.对象的特征主观因素:个人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2)知觉的整体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条件:1.经验2.刺激物的特点3.接近律4.相似律5.连续律6.良好轮廓作用:1.心理调查显示整体性总是优先于个别属性的,因此可以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2但由于整体性导致忽略了个体的细节,则可能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记忆1.定义: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2.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2.分类: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意义记忆):语词概念判断推理公式定理,是人存储知识最主要的形式,是人类特有的记忆3.情绪记忆:刚刚考上大学的激动4.动作记忆(运动记忆):以做过的动作和运动内容的记忆记忆加工和保持时间长短的分类: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视觉后象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3.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的该事物的形象。特点:1.直观性2.概括性作用:从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记忆包括的环节:(1)识记: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是记忆活动的开端,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开端;分类:1.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2.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1机械识记: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依靠简单重复而进行的识记。2.意义识记: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识记的方法(2)保持:对识记的内容进行积累、加工和巩固的过程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误的再现。记忆规律(重点)1.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曲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2.遗忘的机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3.影响遗忘的因素(1)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遗忘。(2)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3)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超过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果便不再增长。4.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4.多样化复习5多种感官参与再现:对信息的提取过程(分为再认和回忆)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条件:(1)对旧事物识记的牢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5、记忆的品质n记忆的敏捷性n记忆的持久性n记忆的准确性n记忆的准备性思维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医生通过心电图分析健康情况)、概括的(看到钢笔就会总结各种钢笔的特性)反映。2.思维的分类:按思维凭借的媒介不同(1)动作思维: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只能使用这个思维)(2)形象思维:凭借直观形象或已有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前期)(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探索目标的媒介的不同(1)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综合已有信息,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2)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1.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的能力)2.思维的变通性(随机应变和触类旁通的能力)3.思维的独特性(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的能力)根据思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规律和程序直接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3.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比较: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抽象: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概括: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概念或理论系统的心智操作。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中获得的概念推广运用到同类其它事物上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知识形成层次分明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的情境。(包括现状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出发,通过认知操作,一步一步地改变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思维模式:1.直觉式;(战争前线的军人,即职业病患者都有的思维)速度快,准确性高;2.分析式;3.试误式;4.顿悟式;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重点)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背诵)图2-7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3.思维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5.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6.个性差异: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个性的特点尤其是性格特点有关系;5.创造性思维(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4)培养优良的个性6.思维的品质n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揭露现象的根本原因)n思维的独立性(独立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批判性n思维的逻辑性n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想象:想象的概念1.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思维和想象的关系:1.想象是人脑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反映客观现实;2.思维是以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反映客观现实;3.想象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二)想象的种类想象按其有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2.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1.丰富的表象储备。2.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产生创造想象的条件:1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2原型启发;3积极的思维活动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地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三)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1.粘合2.夸张3.人格化4.典型二、情绪和情感过程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区别: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2.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通过形象或者概念反映客观事物;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3)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情绪与情感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表现:(一)情绪的强度(二)情绪的紧张度(三)情绪的快感度(四)情绪的复杂度5.情绪的种类心境: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特点:弥散性;)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易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5.情感的种类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追求真理的动力)美感: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6.挫折挫折: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表现形式:积极、消极、妥协(1)挫折后积极的表现形式n升华:个体对那些不为社会接受的行为和心理冲动,加以改变,净化,提高,使其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高尚的追求。n补偿:因主客观原因致使目标不能达到,以其他成功的活动来加以补偿;n改变策略:遭受挫折后,通过总结经验,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n攻击行为:1.对造成挫折的人或事进行直接的攻击;2.寻找替罪羊,报复社会n固执行为:不总结经验,重复无效的行为n退化行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一种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符合的幼稚行为;n白日梦:不切实际的幻想n逆反:不理智思考和对待失败的原因,而是对任何事情都盲目或故意地反抗、对立(3)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n自我安慰:1.酸葡萄心理,自己吃不到就说酸;2.甜柠檬心理,是酸的,但偏说甜;n自我整饰:是种自我保护的状态n推诿:推脱责任;处理挫折的策略1、情境转移:换个轻松的环境2、精神宣泄3、代偿转移4、心理咨询5、宽容受挫者三、意志过程(重点):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征(1)有明确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1、意志与认知的关系(1)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2)意志对认识活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2.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1)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2)意志对情绪有调节、控制作用。采取决定的过程:1.动机冲突2.确定目的3.选择行动的方法执行决定阶段: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2.克服内外困难3.经受成败的经验意志的品质:(一)自觉性:个体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自觉认识,并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二)果断性(三)自制性(四)坚持性第二章心理过程第1节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1.观察2.记忆3.思维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答案1.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梦是有意想象的极端表现。3.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4.能回忆的事物不一定能再认。5.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6.感受性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7.保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量和质的变化。8.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属于能力问题,与他的个性关系不大。9.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10.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机越强烈,他就越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答案1.“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2.“刀子划玻璃,感觉到冷”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联觉3.“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很酸”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4.以下哪个是内部感觉:A皮肤觉;B听觉;C运动觉;D视觉5.以下哪个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A直觉式;B分析式;C试误式;D启发式6.不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是: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明确问题;D检验假设7.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长时记忆。A情景记忆;B情绪记忆;C短时记忆;D感觉记忆8.不属于知觉特征的是:A选择性;B个别性;C理解性;D恒常性9.“同样一个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下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下则显得亮些”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10.“从太阳底下走进黑暗的房子里,开始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又能隐隐约约看见东西”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为什么有时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试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2、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可是对书本上的东西,有时再三教还是记不住,这是为什么?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第二章第1节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答案√×√×√√√×××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ADBCBAB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答: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2.答: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3.答: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的作用;个性差异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答:根据知觉的选择性规律,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反映的比较清晰,其余的事物则作为知觉的背景,比较模糊。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就是为了使对象与背景在色彩、线条粗细、形状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的对象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才容易吸引注意力,清晰地被感知和记忆(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2、答:这涉及到不同的记忆内容的兴趣和类型。初中学生看一部电影或听一个故事,很容易地把它记住,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说明他比较擅长对情节性内容的记忆和形象生动的内容的记忆,生动有趣的内容易于引起他的兴趣;而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多地属于语义记忆,或者抽象逻辑记忆,如果再三教还是记不住,说明他可能因对抽象性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影响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效果,不擅长于对抽象逻辑性的内容的记忆,表现出了对不同记忆内容的差异性(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答: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培养优良的个性。(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2.答:第一,及时复习。第二,分配复习;第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第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二和三节(附答案)一、判断题1、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能否引起人的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2、认知不能调节人的情绪活动。3、白日梦不是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表现形式。4、自我整饰是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5、情绪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6、情绪发生时会伴随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7、情绪发生时的机体外部表情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情绪状态。9、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者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0、随意动作受人的意志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是意志行动的必要条件。11、“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是动机斗争中的双趋式斗争。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指意志品质的果断性。13、意志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的阶段14、动摇性和自制性均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15、意志总是和行为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二、选择题1.下列哪些不属于情绪()A愉快B悲伤C恐惧D想象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情感不依赖情绪B情绪不是情感的表现C情绪依赖情感D情绪和情感可以分割3.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的信息沟通,可以通过观察对表情的观察达到交流的目的,这是情绪和情感的()A信号功能B感染功能C调节功能D理解功能4.下别哪些不属于情绪情感的机体变化()A呼吸节奏变化B视力变化C语调变化D心跳变化5.下列情绪变化最大,自我卷入程度最大的为()A暴怒B激愤C难过D怡悦6.下列不属于最原始的四种情感的是()A恐惧B忧愁C愤怒D快乐7.狂喜是一种()情绪体验方式A心境B激情B应激D应急8.()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事物时产生的优美的情感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疑惑感9.不属于否定的道德体验是()A羞愧B敬佩C憎恨D厌恶10.“酸葡萄”是一种()表现A挫折后升华B挫折后补偿C挫折后自我整饰D挫折后的自我安慰11.意志行动的()越强,意志水平越高,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也就越小。A目的性B随意性C情绪性D道德性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指意志的()A坚持性B自制性C自觉性D果断性13.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朝秦暮楚”A坚持性B自制性C自觉性D动摇性14.与盲目性、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A果断性;B自制性;C坚持性;D自觉性15.“前怕狼,后怕虎”是指()的动机斗争A趋避式B双趋式C双避式D逃避式三、名词解释1、情感2、应激3、挫折4、意志四、简答题1、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2、简述情绪的功能3、简述意志的过程五、事例分析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致所失”。请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意志的特征和品质。某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请从挫折后表现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六、论述题1、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2、论述应对挫折的策略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ххххххх二、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DCABABBCBDABDDA三、名词解释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四、简答1、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联系: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由对事物单纯的知觉或感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是人和一些动物共有现象;2)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是高级复杂,人所特有的现象。区别:1)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态度体验,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情绪的表现;2)情感又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3)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简述情绪的功能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3、简述意志的过程采取决定的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目的确定、方法选择;执行决定的过程,包括: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五、事例分析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致所失”。请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意志的特征和品质。意志的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困难相联系及与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包括:(1)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3)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4)坚持性,是指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坚决地实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题中魏征对唐太宗提及的意志品质主要是指贤人由于具有自制性,能节制自己的情绪,而愚蠢之人对自己的情绪不加以约束,放任自己,往往导致失败。2、某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打游戏看电影以发泄不满。请从挫折后表现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1)挫折后表现有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和妥协的表现。积极的表现包括: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表现包括:攻击行为、固执行为、退化行为、白日梦和逆反行为。妥协表现包括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推诿。2)该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课程太多、题目太难外部因素,而没有寻找自身原因,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妥协推诿表现,而在挫折之后未能正视失败,而是通过一种简单幼稚的方式发泄不满,是挫折后的退化表现。论述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均与认知过程相联系。(2)认知过程通过形象或者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通过体验来反应客观事物。情绪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情感。(3)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意志具有目的性,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意志能影响认知过程,人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使情感服从理智。论述处理挫折的策略(1)挫折是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2)如何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处理挫折措施可以包括:①情境转移:受挫折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挫折后因尽量使受挫者离开引起挫折的情景。②精神宣泄:不危及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将内心的困扰发泄或者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自己。③代偿转移: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败感。通过一些代替性和或者是弥补性的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④心理咨询:通过请教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或者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⑤宽容受挫者:对于受挫者,其周围的人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给予及时帮助和关怀;而不是嘲笑、讽刺和漠不关心。第三章心理倾向1.心理倾向:心理活动的态度和动力表现;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并且影响调节这些心理活动的一种态度倾向,和动力调节系统;心理倾向的特点:1.定向性2.动力性3.调控性4.稳定性与可变性共存2.注意(重点)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与集中性。特征:选择性、集中性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类别: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3.刺激物的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因素:1.主体的个性倾向性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课堂形式表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组织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逻辑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①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②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教学形式表现:1.加深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活动,劳逸结合,知行结合有意后注意:练习与熟练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对象或一定的活动上而不发生变化的特性。注意的分散: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n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n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n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小插曲: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独特性与共同性(二)稳定性与可变性(三)整体性(四)社会性与生物性需要: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二、需要的特点1对象性(有特定对象)2紧张性3驱动性4周期性5发展性(不断产生需要)三、需要的种类(一)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点,每一层都要记住)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1.需要的发展过程不是独立的,间断的阶梯那样的东西,更多是波浪式演进的性质;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活动应指向能满足个体动机的对象。二、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三、动机的形成1内部的.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需要叫意向。2.外界的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可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里,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一种正诱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四、动机的种类:(一)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学习动机:(重点)推动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动机的内驱力:(1)认知的内驱力: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学业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搞好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适当开展竞赛;(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归因的维度:1外归因和内归因2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兴趣:人力求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分类: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即各有所好)2.兴趣的广泛性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性(即可以提高活动效率)价值观: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并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价值倾向系统价值观的特点:1价值观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2.价值观是主客观的统一3.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4.价值观具有一定对象5.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行为方式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二和三节(附答案)一、判断题1、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能否引起人的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2、认知不能调节人的情绪活动。3、白日梦不是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表现形式。4、自我整饰是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5、情绪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6、情绪发生时会伴随着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7、情绪发生时的机体外部表情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的情绪状态。9、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者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0、随意动作受人的意志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是意志行动的必要条件。11、“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是动机斗争中的双趋式斗争。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指意志品质的果断性。13、意志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的阶段14、动摇性和自制性均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15、意志总是和行为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二、选择题1.下列哪些不属于情绪()A愉快B悲伤C恐惧D想象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情感不依赖情绪B情绪不是情感的表现C情绪依赖情感D情绪和情感可以分割3.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的信息沟通,可以通过观察对表情的观察达到交流的目的,这是情绪和情感的()A信号功能B感染功能C调节功能D理解功能4.下别哪些不属于情绪情感的机体变化()A呼吸节奏变化B视力变化C语调变化D心跳变化5.下列情绪变化最大,自我卷入程度最大的为()A暴怒B激愤C难过D怡悦6.下列不属于最原始的四种情感的是()A恐惧B忧愁C愤怒D快乐7.狂喜是一种()情绪体验方式A心境B激情B应激D应急8.()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事物时产生的优美的情感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疑惑感9.不属于否定的道德体验是()A羞愧B敬佩C憎恨D厌恶10.“酸葡萄”是一种()表现A挫折后升华B挫折后补偿C挫折后自我整饰D挫折后的自我安慰11.意志行动的()越强,意志水平越高,行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也就越小。A目的性B随意性C情绪性D道德性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指意志的()A坚持性B自制性C自觉性D果断性13.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朝秦暮楚”A坚持性B自制性C自觉性D动摇性14.与盲目性、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A果断性;B自制性;C坚持性;D自觉性15.“前怕狼,后怕虎”是指()的动机斗争A趋避式B双趋式C双避式D逃避式三、名词解释1、情感2、应激3、挫折4、意志四、简答题1、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2、简述情绪的功能3、简述意志的过程五、事例分析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致所失”。请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意志的特征和品质。某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请从挫折后表现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六、论述题1、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2、论述应对挫折的策略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ххххххх二、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DCABABBCBDABDDA三、名词解释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四、简答1、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联系: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由对事物单纯的知觉或感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是人和一些动物共有现象;2)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是高级复杂,人所特有的现象。区别:1)情感作为比较稳定深刻的态度体验,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情绪的表现;2)情感又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3)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简述情绪的功能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调节功能3、简述意志的过程采取决定的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目的确定、方法选择;执行决定的过程,包括: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五、事例分析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致所失”。请结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意志的特征和品质。意志的特征包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困难相联系及与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包括:(1)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3)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品质(4)坚持性,是指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坚决地实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题中魏征对唐太宗提及的意志品质主要是指贤人由于具有自制性,能节制自己的情绪,而愚蠢之人对自己的情绪不加以约束,放任自己,往往导致失败。2、某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打游戏看电影以发泄不满。请从挫折后表现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1)挫折后表现有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和妥协的表现。积极的表现包括: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表现包括:攻击行为、固执行为、退化行为、白日梦和逆反行为。妥协表现包括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推诿。2)该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课程太多、题目太难外部因素,而没有寻找自身原因,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妥协推诿表现,而在挫折之后未能正视失败,而是通过一种简单幼稚的方式发泄不满,是挫折后的退化表现。论述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均与认知过程相联系。(2)认知过程通过形象或者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通过体验来反应客观事物。情绪情感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而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情感。(3)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意志具有目的性,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意志能影响认知过程,人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则需要作出意志努力。(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使情感服从理智。论述处理挫折的策略(1)挫折是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2)如何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处理挫折措施可以包括:①情境转移:受挫折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挫折后因尽量使受挫者离开引起挫折的情景。②精神宣泄:不危及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将内心的困扰发泄或者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自己。③代偿转移: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败感。通过一些代替性和或者是弥补性的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④心理咨询:通过请教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或者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⑤宽容受挫者:对于受挫者,其周围的人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给予及时帮助和关怀;而不是嘲笑、讽刺和漠不关心。第三章心理状态试题一、名词解释: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二、判断1.心理状态的不同水平代表着主体心理活动的积极水平和脑功能的激活状态。(V)2.人的一切自觉的心理活动,都是以注意为基础的。(V)3.刺激物的特点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V)4.注意是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V)5.随意注意形成与产生的根本条件在于练习与熟练。(X)6.分心是与注意的分配特征相反的。(X)7.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V)8.注意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V)9.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同一个对象上,而不能有任何变化。(X)10.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讲课,这是学生的注意发生了转移。(X)三、选择题1.以下哪个不是心理状态的特点:(D)A动态性;B直接现实性;C综合性;D稳定性2.一个人的注意离开了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C)A转移;B分配;C分散;D稳定3.(A)是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A注意;B应激;C振奋;D激动4.人的一切自觉的心理活动,都是以(D)为基础的。A感知;B思维;C记忆;D注意5.(B)本身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C个性心理;D心理特征6.随意后注意具有高度的(A),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A稳定性;B主动性;C随意性;D客观性7.“头悬梁,锥刺股”是为了唤起人的哪一种注意?(B)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三者都没有8.(C)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予以优先注意。A需要;B价值观;C兴趣;D动机9.以下哪个不是注意的特征:(C)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转移10、学生上课时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是注意的:(A)A.分配B.分散C.转移D.起伏四、简答题1.简述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答题要点:客观条件: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主观因素: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2.简述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答题要点: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排除外界干扰。3、注意有哪些特征?答题要点: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五、案例分析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实物、模型、图片。进教室后,她把这些教具放在讲台上或挂在黑板上,然后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她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她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你认为林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请运用所学的注意规律说明理由。[答题要点]林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学习的效果。根据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有: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主观因素有: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林老师艳丽的新衣服、过多直观教具、过早呈现教具、格外醒目的黑板边缘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另外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点名批评,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六、论述题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或:提高教学效果?)[答题要点]学生的注意集中是实现学习高效率的前提条件。(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1、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更多的是依赖刺激物,强度大、新颖、对比鲜明和活动变化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不随意注意,同时,抑制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注意学习环境的选择与布置,环境要安静、简朴、整洁等。2、符合个体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因此,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使用,学习内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内容丰富、难易适中,带有实践性的。(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1、随意注意是以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等为条件的,因此,应加深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激发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越能保持良好的随意注意。2、培养间接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3、合理组织学习活动。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经常交替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使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第四章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因个体差异而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人格和智能两个方面;智能:人心理活动的效率系统,影响决定着人完成活动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同个体表现出活动效率上的差异;其中包括智力和能力;智力:使人能顺利地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才能:像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完备结合被称为才能智能的结构理论(重点):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2)两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因素代表个人某一种特殊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3)任何人都有G因素,但数量不同。2、塞斯顿的群因素论认为能力包括一组地位平等的因素。1.词的理解力2语词运用能力3.计算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5记忆能力6知觉速度7推理能力3、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分别为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情境性智力。人类的智力乃是由互相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人格:1.概念:广义上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是个体的一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等心特征的综合表现;2.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及时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在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中的各种矛盾,调整人格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保持和谐一致。(2)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具有共同性,即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行为变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4.)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物性,就是指人的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决定人格特点形成的难易。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三、人格的主要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自我和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的。自我是本我、超我、现实世界三者的“仆人”,经常地处在三者的包围中,极力地协调三者的关系。当三者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焦虑。本我、自我和超我交互作用,保持个体人格平衡和谐的状态。本我的冲动应有机会在符合现实而无害于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获得适当的满足,否则个体会产生不良的适应行为。第二节气质与性格一、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1.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2.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3.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4.气质具有天赋性特点:n主要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n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二、气质的类型(重点)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而灵活;外倾性明显。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像春风一样,富有朝气。这种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情绪丰富而外露,表情多变;活泼、乐观、好动、灵活,喜欢与人交往,有种“自来熟”的本事,但交情粗浅。语言表达力强而且富有感染力,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适应力强,教育的可塑性强,但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情绪兴奋性低,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较少。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像冬天一样冰冷耐寒且缺乏生气。这种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外露;自制力很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与人交往适度,朋友少但却知心。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这往往弥补了思维的不足。这种人平时总是四平八稳的,所以有时“火烧眉毛也不急”,行为主动性比较差,经常是别人让做某事才会去做。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较低;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像“夏天里的一把火”,是种火爆脾气。这种人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思维活动常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具有刻板性,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情绪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具有严重的内倾性。具有这种气质的人给人以“秋天落叶”般的无奈、忧愁的印象。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给人以温柔怯懦的感觉。聪明而富有想象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行为举止缓慢而单调,虽然踏实稳重,但却优柔寡断。(四)气质与教育活动1.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2.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性格:是个人表现在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1、性格与能力的关系(1)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2)能力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性格与气质的关系(重点)从起源来看:(1)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2)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n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n从评价标准看:n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n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2)联系:n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n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n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3.性格的结构1、性格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n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n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特征n对自己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行为特征n性格的认知特征n性格的情绪特征n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结构的特点n性格结构的整体性n性格结构的复杂性n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第四章1、2、3节一、名词解释1.动机:2.需要:3.气质:4.能力:二、判断题1.智力测试得分高的人能力水平一定也高。2.婴儿一出生就具备较为稳定的个性。3.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4.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关系以及动机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动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5.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之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6.价值观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价值观,他就会时时处处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内心的标准来衡量客观事物的价值。7.一定的能力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论什么能力都离不开具体的活动。8.多血质的人比粘液质的人更能促进社会进步。9.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10.智力测试可以精确测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11.气质与遗传的关系尤为密切,具有很强的天赋性。12.儿童的遗传素质越接近,气质的表现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