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
“‘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
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
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
“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
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
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
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
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
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
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
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
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
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
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
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
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
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
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
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
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
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
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
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
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
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
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
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纸缪呢?尽管历代
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
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
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
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
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
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
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
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
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
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
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
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
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o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
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
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
“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
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
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
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
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
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
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
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
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
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
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
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
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
形成的根本原因。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
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
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D.材料二、三都
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
子》原始意义不符。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
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
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D.从
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
作者构思的缜密。
【小题3】
1.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
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
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
处”。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
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
“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
意。
【小题4】
1.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小题5】
1.《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
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①“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了贾探春的性格、命
运。②“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③贾
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在于远大理想抱负与凄惨命运结局之间
的根本矛盾。
【小题5】示例一:我更认同“我最喜芭蕉”的表述。①“最”字凸显了贾
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②芭蕉疏朗潇洒的形态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
格,③芭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寓意和贾探春身上的仕女品格相吻合。示例二:
我更认同“我是喜芭蕉的”的表述。①“是”字淡化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
度,②符合材料三所说“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的观点,
③更能说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贾探春性格、命运,而非
芭蕉本身。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
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是“她有着复杂的性格,可又因为庶出身
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
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并没有说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
本原因,无中生有。
B.“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错误,原文“纳兰性德曾
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
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是说纳兰性德词中的“玉人”
是探春的形象。
D."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追本溯源,材料二
没有。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错误,原文是“‘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
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
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可知,‘鹿’意象代表仕途不顺,
理想破灭,所以与鹿有关的梦境人们也不是视为吉兆。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反驳“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
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的观点。
B.反驳“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
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的观点。
C.反驳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的观点。
D.与逐利无关。
故选D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
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
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可知,“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了贾探春
的性格、命运。
根据“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
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
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由
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
空幻的悲剧意味”可知,“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
的悲剧意味。
根据“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
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可知,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在于远大理想抱负与凄惨命运
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我更认同“我最喜芭蕉”的表述。
比较用字的不同,“最”字凸显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
根据材料二“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
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可知,芭蕉疏
朗潇洒的形态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
根据材料二“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
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
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
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
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可知,芭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寓意和贾探春身上
的仕女品格相吻合。
示例二:我更认同“我是喜芭蕉的”的表述。
比较用字的不同,“是”字淡化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
根据材料三“《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
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
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
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
现和预示”可知,符合材料三所说“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
系”的观点,更能说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贾探春性格、
命运,而非芭蕉本身。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江血3】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
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
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
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
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
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
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
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
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
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
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
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
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
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
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噬噬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
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
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
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
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
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
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嗯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
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
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
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
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
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
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
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
国兵,枪法大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
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
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
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
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
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
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
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
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地从他四周掠过,他
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
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
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
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
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
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
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的叙述中,生动感
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冯子恩的形象。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
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C.小
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
真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生的自
然顺序组织情节,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
1.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
境。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的愿
景。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
展。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
间。
【小题3】
1.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
1.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
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①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
一场血战,“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③表现出我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
如归的铁血精神。
【小题4】①从主旨看,本文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②从手法看,
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
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③从选材看,本文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
主题,《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开掘。④从语言看,本文似英
雄诗篇,语言生动、朴直、真挚,呈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
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埋下伏笔”错误。“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
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渲染了战场压抑的氛围,没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
下伏笔。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C.“推动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的结尾,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汉江血”的“血”字,意味着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流血牺牲;
结合注释“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
第四次战役”以及“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
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等处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血”字体现
战斗的惨烈;
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血”
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主旨看,小说通过“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等情节的描写,表现的是
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
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
从手法看,结合“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
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哒
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
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
无法握枪瞄准了”分析可知,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
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
从选材看,本文选择了冯子恩埋葬战友古建禄、以及为他复仇的横断面,展现
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
事对主题深入开掘。
从语言看,结合“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
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
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江水浸过
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
天空望了最后一眼”等处分析,本文语言生动、朴直、真挚,似英雄诗篇,呈
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
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
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
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
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
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
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
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
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
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
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
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
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
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今
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
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
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
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机尽故宋,卫效惮父。秦兵已全,而君制之,何求而
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标出。
蚕A食B魏C尽D晋E国F战G胜H暴I子
J害UK八L县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穰侯”中的“谓”是“对某人说话”的意思,与“夫子之谓也”(《齐
桓晋王之事》)中的“谓”含义不同。B.“劫王以多割”与“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
意。C.“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簧”;文中的
“十仞之城”是指城墙不算太高。D.“从是以散”与“散六国之从”(《谏
逐客书》)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燕两国分别在对抗秦齐时,即使打了败仗也不割让土地,故最终收回了都
城,保全了国家。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
亲近,一味割让土地不能阻止秦国用兵。C.须贾引用《周书》言论,表明真
正聪明的人不会认为上天的宠幸会是常态化,还是要实事求是。D.楚、赵两
国在看到魏国与秦国交好后,一定也会争着对秦国好,他们的联盟就会很快分崩
离析。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2)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
【小题5】
1.须贾为了魏国的安危而游说穰侯,并最终成功促使穰侯解除了对大梁的围
困,你认为打动穰侯的理由主要有哪几条?请根据文本进行分条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答案]
【小题1】CFJ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
(2)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疲惫,那么就前功尽弃了。
【小题5】①让秦国看清现状:以魏国大臣、父兄的名义表明魏国抗秦的认
识和决心;②让秦国知难而退:假意透露魏国调集三十万众守坚固城池来劝阻
秦国知难而退;③利诱秦国:从秦国利益出发,表明只要求割让少量土地来收
拢魏国,以离间魏楚赵的合纵联盟,使秦国从中获益。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蚕食魏国,魏国从晋国分得的土地将要被吞并尽了,战胜韩将暴莺(暴
子),魏国割让八县土地。
“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均为动宾结构的短句,均省略
了主语“秦”,故在动词“尽”“战”“割”前进行断句。
也就是在CFJ处断句。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谓”含义不同。“谓穰侯"中的“谓”是“对某人说话”的意思;
“夫子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式。“谓”是动词“说”。句意:对穰侯说。/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B.正确,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均为“胁迫、挟持”之意。句意:胁迫
大王多割让土地。/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
C.“指城墙不算太高”错误,是指城墙很高,从文意“易守难攻”可知,从选
项举例“为山九仞”也可以推知“十仞”是很高的。句意:堆九仞高的山,只
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十仞高的城墙。
D.正确,“从”含义相同,均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抗秦。句意:合纵就这样
被拆散了。/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须贾认为,秦国是个贪婪的国家,不会对哪个国家真正亲近”张冠李戴,
依据“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可知这不是须
贾认为,而是须贾在转述魏氏大臣父兄的言论。
故选B。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败”,打败;“走”,使动用法,可意译为打跑;“围”,围攻。
⑵“拔”,攻克;“而”,表转折;“罢”通“疲”,疲劳,衰弱。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
欺”可概括出让秦国看清现状:以魏国大臣、父兄的名义表明魏国抗秦的认识
和决心;
②依据“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攻而
不能拔,秦兵必罢,则前功必弃矣”可概括出让秦国知难而退:假意透露魏国
调集三十万众守坚固城池来劝阻秦国知难而退;
③依据“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
收。……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可概括出利诱秦国:从秦国利益出发,表明
只要求割让少量土地来收拢魏国,以离间魏楚赵的合纵联盟,使秦国从中获益。
参考译文:
秦国在华地大败魏国,打跑了芒卯并且围困了大梁。须贾替魏国对穰侯说:
“臣下听说魏国大臣、父老兄弟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讨伐赵国,在三梁打
了胜仗,十万大军攻克邯郸,赵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邯郸仍然重新得到归还。
齐国人进攻燕国,杀死了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而重新恢复
了国家。燕国、赵国之所以保全了国家、拥有强有力的军队,而土地没有并入
其它诸侯,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艰难而重视土地的外流。宋国、中山国几次被
攻伐几次割让土地,而它们也就随着土地的割让而灭亡了。臣下认为燕国、赵
国可以效法,而宋国、中山国的举动可以不去做。秦国是贪婪凶暴的国家,没
有它所亲近的国家,蚕食魏国,魏国从晋国分得的土地将要被吞并尽了,战胜
韩将暴莺(暴子),魏国割让八县土地,土地还没有完全接收而秦国军队又出兵
了。秦国的贪心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败走了芒卯,攻进了北地,这不只
是要进攻大梁,而要胁迫大王多割让土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从。现在大王避开
楚国、赵国去讲和,楚国、赵国恼怒而同大王争着服事秦国,秦国一定接受它
们。秦国携同楚国、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那么魏国想要不被灭亡,也不能做
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与秦讲和。大王如果要讲和,一定少割让土地而得到
秦国的人质,不这样一定会被欺骗。'这是臣下在魏国听到的。希望您以此来
考虑国事。《周书》说:'天命没有常规‘,这句话是说上天的宠幸不可能屡
次降临。战胜暴莺割得了八县土地,这不是由于兵力精锐,也不是由于计谋的
精细,是上天的宠幸太多了。现在又败走了芒卯,进入了北地,围攻大梁,因
此认为上天的宠幸是正常的。聪明人却不这么看。臣下听说魏国召集它近百个
县的所有精兵,来留戍大梁,臣下认为不下三十万人。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
高的城墙,臣下认为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轻率背离楚国、
赵国的军队,越过十仞高的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志在必得,臣下
认为从天下初分的时候到现在,不曾有过。进攻了却不能攻克,秦国军队一定
疲惫,那么就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刚刚有所疑惑,可以让魏国少割一些土地
收拢魏国。希望您趁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赶快用少割得土地的
办法拉拢魏国。魏国刚刚产生疑虑而能够用少割让土地来讲和,一定很想这样
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国、赵国恼怒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一
定争相服事秦国。合纵就这样被拆散了,而您在这之后就可以从楚、赵、魏之
中从容地选择盟国了。况且您曾经割取过晋国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军队而
魏国献上绛、安邑,又替陶邑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尽得了昔日宋国之地,卫
国献上惮父。秦国军队不受损失,而您就控制了这些地方,想求得的东西什么
没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没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冒险。”穰侯说:
“好。”就解去了对大梁的围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陆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②。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
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
记取蛮江上。
【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
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②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
的瘴气。③齐得丧:齐同得失。④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
于阁中,以纪念褒扬。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作者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
化。B.“凌烟像”等用典,写了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的逍
遥之心。C.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与自己归隐生活作比,暗含了作
者的无奈与郁闷。D.词以场景描写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
聚会,未分别已怀恋。
【小题2】
1.作者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老”,这两处“老”分别表达了怎样
的意蕴?请结合词句分析。
[知识点]
陆游(1125-1207)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第一处“老”:经历曲折,迭遭打击,理想落空,竟有了见惯
得失后,超然的老人心境。②第二处“老”:人生前路,在主和派掌权下,自
己将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了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的逍遥之心”错误。“千岩高
卧”三句,意思是,我要用拜访崇山峻岭,泛舟五湖四海来代替追求画像凌烟
阁,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这是作者想象自己归隐生活情状。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老惯人间齐得丧”这句诗的意思是,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
所动心。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壮年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可是他
却历尽人间万事,屡遭打击,早早地生出白发,经历的多了,不如意多了,人
的内心慢慢就会把得失荣辱看得一样了,内心平静,如同老人一样超然平淡了。
“我老渔樵君将相”这句诗的意思是,而我,不思功名,渔樵老去,你千万要
记着你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结合背景“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
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
可知,设想两人的未来,陆游是主战派,现在朝廷是主和派当权,自己想要收
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
记•礼运》中“①,②”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望月思远,希望追随月光陪伴远人的句子是
“③,④”0
(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借宝剑的意象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如“⑤,
⑥“0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独”“闻”“逐”“箸”“拔”“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的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南京云锦有
“寸锦寸金”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如今云锦还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
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
代,千百年来这项技术能够留存下来,实属(A)。云锦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传统
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
峰,在中国各种丝织品中(B)。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汇集了历
代织绵工艺艺术,专家称其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南京云锦
公认为“中华一绝”“东方瑰宝”,也是全世界乃至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南京云锦博物馆2023开年首展中展出的作品《梅鹤迎春》,以象征吉庆长
寿的仙鹤为题材,结合极具生命力的梅、竹、茶花,给人以(C)的美感。通幅
共用40多种真丝色绒线,具备丝质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特征。
【小题1】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飞
【小题2】
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
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小题3】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知识点]
变换句式,熟语(含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
[答案]
【小题1】A难能可贵(弥足珍贵)B首屈一指(独占鳌头)C欣欣向荣(生
机勃勃)
【小题2】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得名于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
上云霞,有“寸锦寸金”之称。
【小题3】南京云锦被公认为“中华一绝”“东方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乃
至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靠人记忆编织”“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千百年来
这项技术能够留存下来”推断这种技术能保存下来不容易,故可填写“难能可
贵”或“弥足珍贵”。“难能可贵”: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弥足珍
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
第二空:依据“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推断云锦丝织技术达到了最高的程度,
故可填写“首屈一指”或“独占鳌头”。“首屈一指”:屈指计算时,首先弯
下大拇指。表示居首位。“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第三空:依据“象征吉庆长寿”“结合极具生命力”推断给人以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感觉,故可填写“欣欣向荣”或“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指草木长
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生
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南京云锦有“寸锦寸金”之称。
然后把“南京云锦”的定语“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的中国传
统丝织工艺品”改成单独的几个句子,“因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
名”改为“得名于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
添加谓语动词“是”,改为“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
最后,以“南京云锦”为主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表述为:南京云锦是中
国传统丝织工艺品,得名于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有“寸锦寸金”之
称。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造成语义不明。“南京云锦”后应加“被”字构成被字句,即
“南京云锦被公认为”;
二是语序不对,应是先“中华民族”,再“全世界”,即“中华民族乃至全世
界”。
故修改为:南京云锦被公认为“中华一绝”“东方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乃至
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语言文字运用U(本题共2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针灸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方法,(①)。针刺法据记载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居于东方的远古居民临海而居,很多人得了痈疡病。为了消除病痛,(②),
把脓血放出来,发现病就好了,于是硬石就成了当时治疗痈疡病的工具,称为“针
硬”。艾灸法据记载也诞生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居于北方的远古居民
因居住环境寒苦而出现腹部寒凉和胀满不消化症状,后来人们发现靠近火源或用
温热的东西熨烫能使病症减轻,(③),被广泛运用。
针刺和艾灸技术与中医经络和月俞穴理论的结合,使针灸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
的重要方法,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公元6世纪以后,针灸医学先
后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190多个国家使
用针灸法。我国独具特色的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健
康也起到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影响。
【小题1】
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
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小题2】
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
不超过50个字。
[知识点]
变换句式,情境补写,压缩语段
[答案]
【小题1】①分针刺法和艾灸法;②人们用硬石(针、石针)刺破皮肤;③
由此发明了艾灸法(热疗法、热疗技术)。
【小题2】针灸法疗效显著,并在6世纪以后传到世界各地,故而成为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第一句为总领句,介绍针灸法的原理、目的等,后文分别介绍了“针刺法”
和“艾灸法”,可见此处应总说有这两种方法,可填:分针刺法和艾灸法;
②由前文介绍“硬石就成了当时治疗痈疡病的工具,称为‘针硬’”可知针刺
法采用的工具是“针”或“石针”;根据“把脓血放出来”可知是刺破皮肤,
可填:人们用硬石(针、石针)刺破皮肤;
③这里是介绍“艾灸法”,此句在句子最后起到总结作用,前面介绍了艾灸法
发明的原因,此处可填:由此发明了艾灸法(热疗法、热疗技术)。
注意字数限制。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一句说的是针灸法,关键句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概
括出:针灸法疗效显著;
第二句是介绍针灸法开始流传的时间“公元6世纪以后”和范围广泛“先后传
到了朝鲜、日本、欧洲,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至今已有190多个国家使用
针灸法”,此句可压缩为“传到世界各地”;
第三句介绍针灸法的重要性,“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分析主要内容可知,原因是“针灸法疗效显著”“在
6世纪以后传到世界各地”,结果是“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
用“因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试剂生产与销售代理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工地吊车租赁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店铺租赁合同范本(个体户专用)
- 二零二四年南京二手房买卖合同附环保检测服务协议3篇
- 2024离婚协议公证格式范本模板
- 2025年度私人房产投资咨询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农业机械承包与种植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定制化软件功能测试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示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代持合同违约责任与赔偿规定3篇
- 搭竹架合同范本
- Neo4j介绍及实现原理
- 锐途管理人员测评试题目的
- 焊接材料-DIN-8555-标准
- 工程索赔真实案例范本
- 重症医学科运用PDCA循环降低ICU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品管圈QCC持续质量改进成果汇报
- 个人股权证明书
- 医院运送工作介绍
- 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
- 学习游戏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 小学四年级上册递等式计算1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