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共3套)_第1页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共3套)_第2页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共3套)_第3页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共3套)_第4页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共3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时间:60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认为,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中不含有()A.水蒸气 B.氧气 C.甲烷【考点】N2:原始地球条件.【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31:类比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解答】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故B正确。故选:B。【点评】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也没有生命。2.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叙述中,最为可信的是()A.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甲烷、氧气等气体 B.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C.原始生命起源于其他星球 D.米勒模拟实验表明,在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考点】N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31:类比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解答】解:A、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氨、甲烷和水蒸气等气体,没有氧气,A错误;B、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B错误;C、宇宙生命论:认为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其他星球。人们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根据是地球所有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及稀有元素埋在酶系中持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C错误;D、根据米勒的实验装置可知: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正确。故选:D。【点评】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也没有生命。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3.根据米勒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米火花放电是模拟原始地球上的闪电 B.原始大气的成分是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 C.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使水蒸汽、氨、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核苷酸 D.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变成有机小分子【考点】N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32:演绎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解答】解:A、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A正确;B、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甲烷、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没有氧气,B正确;C、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不是有机小分子物质核苷酸,C错误;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正确。故选:C。【点评】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4.美国学者米勒设计了模拟原始大气的装置,然后采用火花放电模拟闪电,结果得到了包括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有机物,该实验说明()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组成了多分子体系 D.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考点】N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32:演绎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据此解答。【解答】解:米勒的实验如图所示:将水注入左下方的500毫升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CH4、NH3和H2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500毫升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H2O)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因此米勒模拟试验合成的有机物主要是氨基酸。即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的,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了解有关生命起源的不同的学说,重点掌握化学起源学说以及米勒实验的相关内容,结合题意,即可正确解答。5.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 C.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考点】N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31:类比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解答】解: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A正确;B、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B错误;C、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C正确;D、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D正确。故选:B。【点评】生命的起源于进化的知识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6.如图为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表示的物种名为现代类人猿 B.依据已有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在①之前森林曾大量消失 C.从①到②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从②到③表示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D.从③到⑦,除着装发生了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产生了语言【考点】F3: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专题】124:过程示意图;31:类比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人类进化的历程通常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解答】解: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图①是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A错误;B、人类的进化,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栖生活向着地面陆栖生活过渡。所以①发展到②与环境变化有关,B正确;C、从①到②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从②到③表示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工具。C正确;D、从③到⑦现在的人类,着装发生了变化,语言也产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D正确。故选:A。【点评】做此题要求我们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明确人与类人猿的关系,了解人和类人猿的区别等。7.如图为不同生物体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比较。据此判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A.鸡与鸭 B.酵母菌与链孢霉 C.海龟与酵母菌 D.人与猴【考点】N8:人类和动物的亲缘关系.【专题】31:类比推理;471:生物的分类.【分析】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解答】解:科学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研究发现:生物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大,亲缘关系越近;生物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远。题干中D人与猴之间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多(差值最小),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大,亲缘关系近。可见D正确。故选:D。【点评】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A、B、C、D四个选项中的两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分别是3、22、18、1,那么D项中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8.下表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由此推测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生物名称猕猴马金枪鱼螺旋菌差异氨基酸数目1122145A.马 B.猕猴 C.金枪鱼 D.螺旋菌【考点】N8:人类和动物的亲缘关系.【专题】34:进化思想;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据题解答。【解答】解: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猕猴。故选:B。【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二、解答题(共18分)9.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2)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有机(填“大”或“小”)分子物质。(4)米勒实验提出的问题是:?(5)米勒实验说明了。【考点】N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122:结构示意图;33:归纳推理;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解答】解:(1)米勒实验装置中的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2)正负电机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3)B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4)勒提出的问题: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吗?(5)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氧气;(2)闪电;(3)原始海洋;小;(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吗?(5)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点评】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10.化石研究表明,人的进化过程经历了大约四个阶段,如图为人类起源与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①表示阶段;②表示阶段;③表示阶段;④表阶段。(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容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最接近现代人水平的[]阶段。(3)处于③阶段的人具有区别于①②阶段的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和。【考点】F3: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专题】34:进化思想;47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分析】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解答】解:(1)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①南方古猿、②能人、③直立人、④智人四个阶段。(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颅骨的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主要取决于脑容量的变化,说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使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其中最接近现代人水平的是④智人。(4)③直立人,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即现代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第一次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故答案为:(1)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2)④智人(3)制造工具;学会用火【点评】关于人类的进化应重点掌握进化的四个阶段。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8分)1.下列因素属于校园环境的非生物因素的是()A.学生 B.温度 C.细菌 D.绿色植物【考点】4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专题】31:类比推理;4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解:B、“温度”是非生物,因此属于非生物因素;ACD、“学生”、“细菌”、“绿色植物”,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所以,属于校园环境的非生物因素的是“温度”。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下列关于生物生活的“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物生活的空间 B.家养动物不需要环境 C.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D.包括生存空间及各种影响因素【考点】4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专题】33:归纳推理;4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故生物生活的“环境”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D。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环境因素的含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受到与此相同生态因素影响而产生的()A.桃花一般在春季开花,菊花一般在秋季开花 B.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C.沙漠地区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 D.莲藕的茎和叶脉都是中空的【考点】4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专题】31:类比推理;4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解答】解:A、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桃花在春季开花,菊花在秋季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日照的长短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B、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B符合题意;C、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因此影响这些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C不符合题意;D、莲的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4.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容易被破坏【考点】L1: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专题】33:归纳推理;47: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解答】解: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错误;B、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错误;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正确;D、生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越不容易被破坏,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方面来切入。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B.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间接使用价值 D.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考点】L1: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专题】33:归纳推理;47: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正确;B、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八目,11科,41属,236种。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中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C错误;D、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C。【点评】注意理解和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6.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应该消灭该物种的天敌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物种的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考点】L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专题】33:归纳推理;47:生物的多样性.【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答】解:A、消灭该物种的天敌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错误;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正确;C、引进一些外来物容易破坏生态平衡,错误。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7.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和能量随着该食物链逐级减少【考点】5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5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专题】122:结构示意图;31:类比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据此解答。【解答】解:A、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也越多。所以,图中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题中甲、乙、丙、丁及分解者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B错误;C、图中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所以,丙为生产者,丁、乙、甲为消费者,C错误;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和能量随着该食物链逐级减少,D正确。故选:D。【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丙是生产者,甲是初级消费者,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三级消费者。8.在一片草原中,食草昆虫吃草,食虫鸟吃食草昆虫,鹰吃食虫鸟,这些生物构成了()A.食物链 B.食物网 C.种群 D.生态系统【考点】5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专题】31:类比推理;4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在一片草原中,食草昆虫吃草,食虫鸟吃食草昆虫,鹰吃食虫鸟,这些生物构成了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以及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9.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考点】5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5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分析】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解答】解: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营养级越低,流入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流入的能量越少,在食物链“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营养级最低的是青草,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所以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青草、猫头鹰。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光能 B.生产者是所有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 C.具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D.受到DDT污染后,生产者中的DDT含量最高【考点】5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5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5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能量最终都来自光能,A正确;B、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生产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D错误。故选:D。【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特点和生物富集现象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光合作用 B.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C.B、C、D属于消费者 D.⑤表示水【考点】5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5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专题】124:过程示意图;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解答】解:(1)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①表示光合作用,A正确;B、生物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②③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C、D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D是分解者,C错误;D、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⑤是水,D正确。故选:C。【点评】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12.在生态系统中,关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之间能量守恒,基本不变 B.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C.能量顺着食物链逐级增加 D.循环流动【考点】5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专题】124:过程示意图;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解答】解:A、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A错误;B、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错误;D、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D错误。故选:B。【点评】熟记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始是周而复始的。13.下列生态系统中,人起控制作用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考点】53: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专题】21:热点问题;31:类比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人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解答】解: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此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代替。故选:B。【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14.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所以生态平衡不容易被破坏 C.农田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和其他生态系统没有关系 D.农田生态系统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类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考点】53: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种类、稳定性等方面来分析。【解答】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A正确;B、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单一,因此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B错误;C、生物圈中的个各生态系统都是彼此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C错误;D、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15.下列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B.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C.每年能制造地球上70%的氧气量 D.以藻类植物为主,动物都能在水中游动【考点】53: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专题】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解答即可。【解答】解: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B.添加一些河泥 C.给予一定的光照 D.通入一定的空气【考点】5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专题】122:结构示意图;31:类比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解答】解: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会减少生态瓶的分解者,降低物质循环,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A正确;B、添加一些河泥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需要能量输入,给予一定的光照会增加稳定性,C错误;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供生态系统的生物利用,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等知识点的理解,考生要熟记。17.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定时间内a和b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的数量变化关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考点】5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专题】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表现为捕食者数量随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被捕食者数量又会减少,二者表现为“你增我减”的不同步关系。【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曲线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关系,可见在一定时间内a和b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正确;B、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如果a灭绝,则b缺乏食物而可能饿死,因此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很大,B错误;C、曲线a和曲线b有重合的地方,表明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C正确;D、从曲线看,两种生物a、b的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B。【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图中表示的是森林中两种生物的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两条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二、解答题(共32分)18.如图一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瓶,瓶中装有水草、小鱼、田螺和河水、砂石等,图二是生态瓶中不同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这个生态瓶可以看作是一个,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2)图二中A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A代表的是生态瓶中的。B在生态系统中成分中属于。(3)图二中的C可以分解A、B体内的,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所以C是分解者。(4)生态瓶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流动的。【考点】5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5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专题】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图二表示生态系统内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示分解者。据此解答【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所以这个生态瓶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2)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所以图二中A生产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A代表的是生态瓶中的绿色植物;B在生态系统中成分中属于消费者;(3)图二中的C可以分解A、B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所以C是分解者。(4)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所以生态瓶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太阳能;(2)水草;消费者;(3)有机物;(4)食物链(食物网)。【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等。19.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生产者是,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2)该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3)在自然状态下,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但这种能力是。(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和流动的。【考点】52: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5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5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56: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专题】124:过程示意图;33:归纳推理;422:生态系统专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4)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所以食物链与分解者无关。(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蛇→鹰;草→昆虫→食虫鸟→蛇→鹰;草→昆虫→食虫鸟→鹰;营养环节最少(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鹰。(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以取食的形式进入下一营养级,只不过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的。故答案为:(1)草;分解者(2)4;草→鼠→鹰(3)自动调节;有一定限度(4)食物链;食物网【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0.兴趣小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分组实验材料及处理水温呼吸频率(次/分)1号1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1000mL温水25℃702号1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000mL温水中加热水35℃903号1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000mL温水中加冰块15℃35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假设是:.(2)该实验中,通过计数金鱼每分钟的次数来反映呼吸频率的变化.(3)每个烧杯中只放一条金鱼,具有,使实验结果不可靠.应该增加实验对象或进行实验.(4)如果多次实验的结果与表格中的数据基本相符,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选填“增加”或“减少”).【考点】4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专题】172:探究结论;231: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36:对照实验思想;4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分析】(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在以上方案中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影响的实验过程,因此假设为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吗?(2)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实验中根据金鱼的鳃盖交替张开与闭合的次数或金鱼张口吞水与吐水的次数来测定金鱼的呼吸次数.(3)在该实验中金鱼的条数过少,这样实验会存在偶然性.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4)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多,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会减少.故答案为:(1)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吗?(2)鳃盖(或口)张合;(3)偶然性;重复(多次);(4)增加.【点评】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时间:60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制作泡菜时必须用能严格密封的坛子,主要是为了()A.防止泡菜味道跑掉 B.防止坛子内水分蒸发 C.防止氧气进入坛内抑制发酵D.防止灰尘污染泡菜【考点】O1: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31:类比推理;48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分析】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把糖类分解成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改善菜的品质。【解答】解: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的菜具有特殊的风味,同时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的质量,同时加盖还可以防止泡菜坛中产生的乳酸的酸味挥发,又能增加坛内空气的湿度。所以“制作泡菜时坛口必须密封”,主要是为了防止氧气进入坛内抑制发酵。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制作泡菜的原理和过程。2.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对应有误的是()A.腐乳﹣﹣霉菌 B.酸奶﹣﹣乳酸菌 C.泡菜﹣﹣酵母菌 D.沼气﹣﹣甲烷菌【考点】O1: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专题】152: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48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分析】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解答】解:A、制腐乳要用到霉菌,正确。B、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正确。C、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错误。D、制沼气用到甲烷菌,正确;故选:C。【点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以及药品的生产中的作用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掌握,最好能应用于我们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3.下列有关食品腐败和食品保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B.保存食品时可以大量添加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 C.冷藏保存食品主要是因为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D.风干保存食品是因为干燥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考点】O2:食品的腐败原因;O3: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专题】32:演绎推理;48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分析】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解答】解:A、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A正确;B、保存食品时超量添加食品防腐剂会对人的健康有明显危害,B错误;C、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环境温度,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C正确;D、风干保存食品是因为干燥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D正确。故选:B。【点评】明确食品的腐败原因是由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注意食品保鲜的原理及生活中的应用。4.小明同学通过学习,想在家里自己制作酸奶,但是他没有弄清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请你帮他将以下步骤进行合理的调整:()①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与糖混合②冷却(42℃~43℃)③热处理(煮沸)④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⑤接种(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并盖严盖子⑥冷藏或食用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③①②⑤④⑥【考点】O1: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专题】31:类比推理;48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家庭制作酸奶的过程,分析作答。【解答】解:家庭制作酸奶的主要步骤:先将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再对材料进行煮沸处理,高温可以杀菌,防止杂菌的污染;然后冷却到42~43℃,购买的酸奶中有乳酸菌,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相当于接种了乳酸菌,使乳酸菌生长、繁殖、发酵产生乳酸具有特殊的酸味。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熟练掌握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应用,并注意应用于实际生活中。5.与“多莉羊”诞生的方式最接近的是()A.试管婴儿的诞生 B.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 C.转基因玉米的培育 D.一朵菊花上可以嫁接出五颜六色的花朵【考点】P1:克隆技术.【分析】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克隆属于无性生殖.【解答】解:A试管婴儿的诞生,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B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属于有性生殖,B错误;C转基因玉米的培育,属于转基因技术,C错误;D一朵菊花上可以嫁接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属于克隆技术,D正确;故选:D。【点评】关键是理解在细胞的结构中,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内.6.曾经有人提取实验鼠一滴血液,分离出白细胞,取其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成功培育再造了几十只小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几十只再造小鼠的形态多种多样 B.再造小鼠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同 C.利用该技术产生后代属于有性生殖 D.该技术实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考点】P1:克隆技术.【专题】21:热点问题;31:类比推理;442: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分析】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解答】解:A、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该实验是移植的细胞核,属于克隆技术,后代再造小鼠的形态都是一样的,和供核小鼠的性状完全一样,错误;B、由于来自同一个细胞核,因此再造小鼠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同,错误;C、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没有经过精子卵细胞结合的过程,错误;D、该技术实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提高实验成功率,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克隆技术的特点以及克隆的过程。7.已知供核甲羊的毛色为白色,供去核卵细胞乙羊的毛色为黑色,代孕丙羊的毛色为灰色,请问该羊出生后的毛色为()A.灰色 B.白色 C.黑色 D.黑白相间【考点】P1:克隆技术.【专题】33:归纳推理;482:现代生物技术.【分析】克隆技术属于现代技术之一,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重点,要掌握克隆的原理。【解答】解:母羊甲为多利提供了细胞核,也就是遗传物质。母羊乙为多利提供了去核卵细胞,也就是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母羊丙为多利提供了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也就是植入子宫内膜后,为多利提供了营养物质。所以为多利羊提供细胞核的是甲羊,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所有基因。这个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丙羊子宫内膜,最终发育成多利。所以它的毛色和甲羊一样,是白色。故选:B。【点评】现代生物技术经常会结合现代的一些实例来出考题,要正确理解才能做对。8.克隆羊的培育与下表所示的三只母羊有关,据表推断,正确的是()名称母羊甲母羊乙母羊丙作用提供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提供去核卵细胞提供胚胎发育场所A.克隆羊的长相和母羊丙几乎一模一样 B.克隆羊的长相和母羊乙几乎一模一样 C.克隆过程是不经过受精作用而获得的新个体,属于有性生殖 D.克隆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工程【考点】P1:克隆技术.【专题】31:类比推理;482:现代生物技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克隆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此解答。【解答】解:A、B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如图所示:克隆羊多莉的长相供核母羊一样,说明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本题中甲羊的细胞核内含有该绵羊全套的遗传基因,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多利羊,其遗传基因来自于甲羊,所以克隆羊多莉的性状与甲羊相似。AB错误C、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所以,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即没有经过受精过程,只需从动物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