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稷琴瑟谱中的诗乐_第1页
杨宗稷琴瑟谱中的诗乐_第2页
杨宗稷琴瑟谱中的诗乐_第3页
杨宗稷琴瑟谱中的诗乐_第4页
杨宗稷琴瑟谱中的诗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宗稷琴瑟谱中的诗乐

杨宗济(1864-1931),子黄明,湖南宁远人。他和著名的钢琴老师黄菊一起练习钢琴。从1911-1931年间,杨氏先后刊印《琴粹》(1911)、《琴话》(1913)、《琴谱》(1914)、《琴学随笔》(1919)、《琴余漫录》(1919)、《琴镜》(1922)、《琴镜补》(1922)、《琴瑟合谱》(1923)、《琴学问答》(1923)、《藏琴录》(1925)、《琴瑟新谱》(1929)、《琴镜续》(1930)、《琴镜释疑》(1931)、《幽兰和声》(1931)和《声律通考详节》(1931)等十五种与古琴相关的著述,总名《琴学丛书》。其中,《琴镜》、《琴瑟合谱》和《琴瑟新谱》三种乐谱中录有诗乐。《琴镜》谱中录有《鹿鸣》与《伐檀》,此二曲后被收录进《琴瑟合谱》中,成为合谱中的琴谱部分。目前,学界在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宁江浜的硕士学位论文《湘籍琴家邱之稑、杨宗稷、顾梅羹考略》、吴叶的博士学位论文《杨宗稷及其〈琴学丛书〉研究》,以及傅暮蓉的《杨宗稷的琴学贡献》,但三文主要集中在杨宗稷的琴学方面,对《琴瑟合谱》与《琴瑟新谱》中的诗乐谱,所涉不多。本文主要集中探讨三谱中的诗乐谱。一、三谱生产的起源1.“琴镜”称“板”杨氏编撰《琴镜》一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听西方音乐家说乐谱“必如摄影镜”,然后使之成为有形之物。二是乙卯(1915)正月教子侄们学琴时,为便于教学,想出仿照坊间刻书,在琴谱右旁加上三小行,包括弦数、指法、板眼工尺。改变了过去板眼用圈点,并且将“板”减作“反”,居于指法工尺两行之中。此举方便了初学者学习。之所以称为“镜”,一方面受西方“摄影镜”影响,与之对应,称为“琴镜”;另一方面则意在“自镜镜人”199,自镜得失,以及为古人后人之镜,镜古人后人之得失。2.《伐韵》曲成丝据杨氏《琴瑟合谱自序》中所载,是谱称“琴瑟合谱”,但“意在专言瑟”348,自古以来,歌诗必定用瑟乐器,“则知谱瑟但宜于歌诗,无词可歌之谱不宜入瑟”。他并不认同熊朋来《瑟谱》中采用一字一声谱曲,认为如此做法只能“使人掩耳而走,或强人作魏文侯之卧,欲以乐怡情,而先已不近于人情”348。开元十二诗谱传至清代,皆一字一声,惟有《自远堂琴谱》中收录的《鹿鸣》一曲,“音节古淡有吟猱进退而不繁,可为歌诗之楷模”。于是将《自远堂琴谱》中的《鹿鸣》曲制成瑟谱三章,将《春草堂琴谱》中的《伐檀》曲制成瑟谱三章,又将熊朋来《瑟谱》中的《七月》曲制成瑟谱八章。将三曲合为《琴瑟合谱》一卷。杨氏希望通过此举达成其宏愿,“倘能于琴瑟之外,按所谱音节及声字,以数人分习埙、箎、排箫、笙、笛、钟、磬诸器,则是编更可为全部雅乐之助。然后推其意于开元十二诗,以及三百篇,无不可通。进而求之《仪礼》乡饮酒礼工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遗法,克谐八音,集雅乐之大成”348。杨氏在《七月》琴谱后还详述制作此曲的经过。熊氏《七月》谱八章一章一调,共用了南吕商、夹钟角、姑洗商、大吕角、应钟商、无射商、太簇角、应钟角八个调,在将其制成琴谱时如何解决好一曲八调的用调问题,成为碰到的第一难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氏遵琴法中“一曲之中不能改弦换调”,采用首章一调“借弹八调”之法。最初,他先尝试制作了三章,但试过之后的结果是“决然舍去”,不准备再作。1922年秋天,他与彭祉卿在太原相遇,欲与其同力合作。第二年(1923)四月,彭不断飞书催促,于是,又“竭力月余”,结果是“疵谬百出”。杨氏本想焚毁这些乐谱,无奈彭氏在新著《琴学概要》中已列入此曲,只得又花一月余时间,重新创制,“致有数日不能成声之句,可谓难矣”,而最难则在尽善尽美。“今此曲有借调七律与上下两章,无一律同者,换调起句,无不逆耳。最后出之,以跌宕荆棘,忽化为坦途。乃知节拍于乐理,具有旋乾转坤之力也。尤难者琴曲为有韵之文,句中韵声常以散音和实音畅发其趣。是曲竟有七弦中无一可用之散音,如皆代以两实音,亦厌其重复,因变换指法,或借助于相生之散声,全曲告成”360。杨氏如此评价此曲:“以一调不转弦借弹八调,为琴谱自来未有之创格”348。3.对熊氏谱的评判者杨氏对前贤瑟谱多有批判,他为了验证庆辉①所论瑟谱,“从友人处借得庆氏之瑟,即仿制一张……依白石道人调弦法安之……安弦后迄不复弹,以为白石调弦法固不足以尽七音之变”186,因庆氏采用五声定弦,故不能满足七声所需。对于段仔文、张懋赏同著的《拟瑟谱》,他评价:“其调弦法,虚中不用,以琴之七弦再加五弦,又倍之,合廿四弦,中清声两手双弹之,有单弹中声者,亦有单弦清声者,惜其徒取琴弦之声,袭律吕之名,不依律吕之声定弦,是即琴也,非瑟也”376。段氏谱调弦时中弦不用,只用二十四弦,且依弦定瑟,杨氏认为此法非瑟所为。杨氏在《读熊与可瑟谱书后》中专门对熊朋来《瑟谱》做了评判。对于熊氏谱,杨氏有褒有贬。褒者,其毫不掩饰:“至于全书体例之严,去取之精,非经师宿儒不能道。其只字较寻常乐谱相去天渊,每诗谱章末,征引经传,使阅者如登古人之堂,闻歌诗之声,读书好古之心,油然而生,不能自己。”“每诗谱用调或遵古训,或随月令,皆有深意,无泛泛然施之者,如《七月》之诗,每章随月律各用一调,可谓精矣。”377但其对熊氏谱的批评亦是极其尖锐,现将其观点整理如下:第一,熊氏谱引陈旸《乐书》及王氏《瑟谱》“中虚一弦不用”,“遂使中虚一弦横亘于中,不能合旋宫旋字之义”。第二,熊氏在瑟弦图中律吕下注明“合四”等字,“而各诗谱所有黄钟皆注合字或六字,于是名为旋宫六十调,实止一调,无宫可旋”。第三,“旋宫图既知宫、商、角、少徵、徵、羽、少宫为黄、太、姑、蕤、林、南、应,而瑟弦图不以上字为宫,复从俗以合字为宫,又从俗用两四、两一、两工、两凡,不知当日所弹,宫不宫,角不角,成何节奏。”第四,批其宫调名泥古。熊氏在六十调图中仅有“宫调”属名实相符,其余商角徵羽四调不“以均名调”,“而以每调之宫所值律吕,冠于其上”,杨氏认为此举“虽或唐宋以来宫调之名相沿,如此是以仍而不改,然未免过于泥古”。熊氏在诗谱的每章末均注明雅律宫调名,同时又夹注“俗呼”,此举“实于音声毫无干涉,徒乱人耳目,亦未免过于徇俗”。第五,均与调不分。导致“用南吕者以应钟起调毕曲,用夹钟者以林钟起调毕曲,不仅以合六为宫,不能叶音已”。“元人瑟谱所误此,亦避难就易,徒博鼓瑟之名而已”,加之杨氏在《琴瑟合谱》中仅制成三首乐谱,与其“推其意于开元十二诗,以及三百篇”距离遥远。其自感“七百年来仅有熊朋来瑟谱,而无琴谱,实琴学中一大缺陷”,而其又不满于熊氏乐谱,“遂就熊氏诗新旧谱瑟曲增补琴曲,为《琴瑟新谱》,更补熊氏瑟谱卷末祀孔乐章为琴曲,以其为宋人作纯为尊孔之辞,使今人无从是非也。名曰《新谱》者,予前刻《琴瑟合谱》,与今《新谱》例略异,今琴谱为自来未有之创格也”377。二、《琴带多以黄钟”为唯一归位从杨氏《读熊与可瑟谱书后》及《琴余漫录》相关论述,可知杨氏关于瑟谱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即孙氏《琴问》与宾氏调弦法。377在《琴余漫录卷之二》中,杨氏有专论《琴问》条。《琴问》是一种未刊印的抄本,两卷,由山左昌邑孙尔周(景溪)辑,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闰七月。全书约十万言。此谱于乙卯(1915)冬月被杭县袁文薮以重价从厂肆购得,“予因借抄副本,袁君有意付之,手民好古者,争先快睹也”。《琴问》下卷杂解云:瑟二十五弦,大弦十二,用缕八十一,小弦十三,用缕七十二。以柱之远近,分声之清浊,故弦之巨与琴不同。中央一弦以黄色别之,两旁用朱弦各十二。瑟虽有谱,乃后人臆造。以中弦为禁弦,更无义理,盖瑟学之不传久矣。夫瑟与琴不同而律同,当以中央第十三弦定黄钟清宫声。若琴之大弦,七徽为中徽,其自第一弦至第十二弦,即以黄、大、太、夹、姑、中、蕤、林、南、无、应,正声为序,第十四至二十四,即以大、太、夹、姑、中、蕤、林、南、无、应,清为序,而第二十五弦又用黄钟,再半声取应,为始终条理之义。188熊朋来《瑟谱》一弦至十二弦为黄钟至应钟,十四弦至二十五弦为黄钟清至应钟清,十三弦不用。孙氏《琴问》一弦与十二弦与熊氏谱同,但其十三弦、二十五弦皆用黄钟,一改熊氏调弦法。而杨氏琴瑟谱的调弦法则借鉴了孙氏《琴问》所论法则。宾楷南,生平事迹不详,其对杨氏琴瑟谱亦有很大影响。“今宾君楷南,拟定调弦法,可知非律吕不能尽旋宫之变,而七音不能越律吕之范围,古今中外现无二致,盖天地自然之妙用,非人力所能强为异同”。杨氏据此批评“白石与熊氏之说皆成画饼,而湖南邱氏所谓用律不用吕,用吕不用律,更无论矣”。杨氏“请宾君笔之于书,以公同好”,宾氏说了一段话,杨氏记录如下:瑟弦排列自上而下,音渐高。每十二弦为一均,以应十二律,与西乐风琴略同。风琴排列,各键自左而右,音渐高。每十二键为一组,亦应十二律。瑟弦应律之次序,一黄钟、二大吕、三太簇、四夹钟、五姑洗、六仲吕、七蕤宾、八林钟、九夷则、十南吕、十一无射、十二应钟,谓之一均。十三仍为黄钟,惟音较高。以下各弦均依次序与十二律相应。风琴亦然,每一组中白键七,即黄、太、姑、蕤、林、南、应,黑键五,即大、夹、仲、夷、无,白黑键相错排列,一如十二律之次序均同也。律有十二,每调只用其七,其所用之次序:一宫、三商、五角、七变徵、八徵、十羽、十二变宫,任定何弦为宫,依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次序数之,即得各弦所协之律。如以黄钟为宫,则用黄、太、姑、蕤、林、南、应,而弃大、夹、仲、夷、无各律;大吕为宫,则用大、夹、仲、林、夷、无、黄,而弃太、姑、蕤、南应各律,其余以此类推。瑟之主调黄钟为宫……调弦之法以二十五弦之瑟言之,先定一弦黄钟为宫……,以琴弦定瑟弦,先定一弦黄钟为宫,与琴正调三弦相和,则琴之三、四、五、六、七各弦散音即瑟一、三、五、八、十各弦之音……,亦调弦之一法也。186从宾氏的这段话来看,其借用西方的风琴作为参照,将十二律与七个白键、五个黑键对应,以此来反证熊氏《瑟谱》不用十三弦为误。且论及如何以琴弦来定瑟弦。杨氏十分认同宾氏之说,并将这些理论用之于此后的《琴瑟合谱》与《琴瑟新谱》的制作中,且对此寄予极高期待,“宾君之言如此。暇时当就琴曲中之小操古雅者如《鹿鸣》、《伐檀》之类,制成瑟谱,又不独与姜氏熊氏之书并传已也”。我们还可以往前追溯杨氏这一理论的更早来源。杨氏在《琴瑟合谱·例言》中提及明代张汝光的著作《理性元雅》,此书已经佚亡,但其中的“瑟谱一卷”被收录在乾隆十年(1745)湖南人潘士权所著《大乐元音》一书第六卷中。从其对张氏谱中制瑟的详细讨论来看,杨氏对张氏谱中瑟的相关理论是熟知的。张氏在“律吕中清”部分对调弦情况亦有详细说明:“大弦十二为中声,小弦十二为清声,盖中间一弦为黄钟半声。上下边弦二,中弦一,皆黄钟也。黄钟,君也,十二律各具二均,而黄钟正、倍、半有三鼓。”可见,张氏早于孙氏《琴问》前已经明确提出一弦、十三弦、二十五弦的取律用音,而这与杨氏所论也颇多吻合,从中亦可见二者间的关联。杨氏还提及“照段氏《拟瑟谱》减字重写谱字,厘订重刊”377,这也是基于熊朋来《瑟谱》中用工尺与律吕并行记谱而言。《拟瑟谱》(即《重订拟瑟谱》)为清人段仔文、张懋赏合编,刊印于光绪七年(1881),此书是根据邵嗣尧撰于康熙三十三年的《拟瑟谱》修订而成。熊氏《瑟谱》卷一列有减字鼓瑟指法十一种,但记谱中却未用减字记写(见图153)。段氏《拟瑟谱》用了十种减字鼓瑟指法,全谱包括《大成乐章》、《思贤操》、《普庵咒》《、平沙落雁》四首及后附乐曲《大雅》。“这些乐曲在记录上采用指法加律吕的方式记写,而未采指法加弦序的方式,弦序另行记写”可清中双弹,亦可单弹;可仅记写指法加律吕,如《思贤操》、《普庵咒》,亦可同时加弦序,如《大成乐章》《平沙落雁》(见图221)。杨氏《琴瑟合谱》、《琴瑟新谱》借用了段氏谱加弦序清中双弹的记谱方式(见图3367图5405)。三、《琴10》谱,作品本。云《琴镜》收录《鹿鸣》、《伐檀》二曲,用了四行谱:减字谱、琴弦唱弦、用板(节拍)及唱辞(见图4205)。《琴瑟合谱》收录《七月》、《鹿鸣》、《伐檀》三曲,其中《鹿鸣》与《伐檀》二曲的琴谱部分与《琴镜》中收录二曲相同,仅减字谱略去不重复出现。是谱用五行谱记写,包括:唱辞、节拍、瑟弦、瑟律、声字(工尺)、琴弦(唱弦),其中的声字与琴弦并列一行(见图3)。《琴瑟新谱》一如熊氏《瑟谱》中收录的内容(诗旧谱十二首、诗新谱二十一首、孔庙释典乐章谱九首),但记谱又有新的变化。是谱由前谱的五行变为四行,包括唱辞、瑟弦、琴弦的按音与散音、声字(工尺)以及律音,具体表现在:其一,“此谱与庙堂乐章相同,每字一声,并无吟猱”,“若逐字逐声注板,过于重复,是以从略”,也就是说,为避免重复,这份乐谱取消了前谱中的注板;其二,因为这份乐谱“创为用琴一声一按之双撮一声,合诗谱之一字一音”,故而无法唱弦,“但宜唱工尺”。简言之,此谱不再加板,不能唱弦(见图5)。以下从板、调、字、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自悟板作为节奏杨氏自《琴镜》谱中,开始加入节拍记号———板,减写成“反”。杨氏为何要在琴谱中加入节拍记号?为此,他在《琴学问答》中做过回答。问:古琴谱皆无板,惟《琴箫合谱》、《琴学入门》偶有数曲。论者以为太俗,何以解之?答:古谱不注板,非不知有板,似不知注板之法。古谱之直线与省字,及《五知斋》之跌宕、紧接入曼等字,皆用板之义。《春草堂》再三说明宜用板,而竟未注出,似不知注法,非不注也。《琴箫合谱》刻作一点一横,与昆曲谱相等。《琴学入门》仿之,惜未尽善,易于模糊……375…………当知授琴者虽善用板,亦不愿以板授人,谓授琴为一事,传板又为一事。是以学板者不多,盖不惟厌烦畏难,且虑学者持其短长。此予所以有《琴镜》之作,不惜倾赀付刊,公诸天下后世也。予学琴十二年,实只传《梅花》一曲、《秋鸿》前七段之板,其余《琴镜》各曲之板,皆从自悟得来,因论板并及之,可慨甚矣。376杨氏认为古人不知如何为古谱添加节奏符号,已有的廖廖几份琴谱所记节奏亦不甚满意,于是他创用了“反”字,作为节奏记号。从其论述还可看出,授琴者将授琴与传板割裂开来教学,导致所学者不多,且存在惜教情况。这也从其学琴十二年,只学到不到两首乐曲的用板窥见一斑。也正因为他的亲身感受,才促使他自悟琴曲,刊刻《琴镜》,广为传播。杨氏强调《琴镜》所创之谱,是专为初学而设板眼工尺,如果能照此练习,就能无师自通。其用板规律大致包括:(1)以一呼一吸为一板,曲中首尾不注板,但“自有板在个中”。每曲“初入弦数声宜格外加慢,尽一呼吸之气弹之。至起板时,恰合一呼一板”201,末段一般不注板,但可据前面之板而得其板。《琴镜》中收录的乐曲大多按此处理,《琴瑟合谱》中《鹿鸣》、《七月》(见谱例2)二曲句末无板,三曲句首皆有板。(2)击板要匀速。谱中每句末大字旁注两反字,一个有声,一个无声,如谱例2中的“冲、阴、蚤、韭”等字。(3)有声之板,其反字与声字对齐处理;无声之板,则声字空一格,反字与空格对齐处理。这种处理也形成了切分节奏,如谱中“冰、其”等字。对于“吟猱转数”处的节奏处理,杨氏坦言“未能一律”。(4)杨氏又将板区分为:心板,即用心默念板;足板,即用足打板;以及手拍板三种。其处理方式是“学板者先有心板,后有足板;既得足板,不复用心板”375,“念工尺时以手拍,弹时以足拍”202,至于用足拍“殊不雅观”,杨氏认为“因心板极无定,较足板之难何止百倍。舍足用心,乃致乱之道。习琴以养心,只可自悦,何必费此苦功博美观,求媚于人”。谱例1系熊朋来《瑟谱》中《七月》第八章。宫调上以夹钟起调、夹钟毕曲,当为应钟角①(应钟均之角调式),其音阶为:应、大、夹、仲、蕤、夷、无,对应各音分别为:B、#C、#D、F、#F、#G、#A。用固定唱名法,黄钟合为C,译谱时调号标记为1=B。一字一音,译谱时以乐句为单位划分小节。谱例2是《琴瑟合谱》中同名曲(原谱见图3)。译谱时,在宫调处理上以黄钟宫为上字,即1=C。节奏上,以一板为一拍,每句末字为两拍,句中节奏形态多样,既有符点节奏,也有切分节奏。不细分小节,以乐句为单位划分。谱中的字音对应处理也十分灵活,既有一字一音,亦有一字二音、一字三音,甚至一字六音。此谱末两句“万寿无疆”未点板,此处的节奏处理据曲中的前部分推断而得。2.“为调体系”说熊朋来《瑟谱》“六十调图”,用隔八相生法,从黄钟宫始,至林钟宫、太簇宫、南吕宫、姑洗宫、应钟宫、蕤宾宫、大吕宫、夷则宫、夹钟宫、无射宫,最后仲吕宫的顺序,共十二组,每组五调,这五调都统一在某一相同的起调毕曲的律上。如第一组黄钟宫、无射商、夷则角、仲吕徵、夹钟羽,五调中黄钟均之宫调式、无射均之商调式、夷则均之角调式、仲吕均之徵调式、夹钟均之羽调式,其主音皆在黄钟,在曲中均以黄钟起调毕曲。用现在的理论来说,五调均为同主音调。但是从排列的音阶来看,黄钟均之宫调式为:黄、太、姑、蕤、林、南、应,对应于右边的宫、商、角、少徵、徵、羽、少宫;无射商音阶对应右边的宫、商、角、少徵、徵、羽、少宫,并不是从无射均之商调式的主音黄钟开始,仍然是无射均之宫音无射开始,然后接黄、太、姑、仲、林、南(见图6)。调名无射商,实际上的音阶排列是无射宫。难怪杨氏批评道:“熊氏六十调图,一均五调,以每均为宫之律名调,以致用律与主调不能吻合”。杨氏提出“以律名均”与“以均名调”,即以“外十二弦中声正律立均,每弦一律为一均,即以律名均,每均五音为五调,即以均名调”352。外十二弦对应从黄钟到应钟的十二律,分别立均,如黄钟均、大吕均……应钟均,所谓“以律名均”;他又“据番禺陈氏《声律通考》论《周礼》三大祭之义,如黄钟均之宫、商、角、徵、羽,名曰黄钟宫、黄钟商角徵羽”352,亦即黄钟宫调、黄钟商调、黄钟角调、黄钟徵调、黄钟羽调,此所谓“以均名调”(见图7352)。此五调实为“为调体系”,即黄钟为宫的宫调式、黄钟为商的商调式等,五调间实际也是同主音调。以《七月》为例。杨氏在“附录熊氏《瑟谱·七月》篇用律说”各章后加上“今按”,阐述熊氏所用宫调为非,并加以正之。如第一章后所加“今按”:第一章原谱“南吕商”,以应钟起调毕曲,实应钟均之商,非南吕商也。既谓迎寒以南吕之律,当以南吕为主,用南吕均之南吕,以南吕起调毕曲。南吕羽以应钟为变宫,于原注中虚南吕、应钟二辰之义,亦吻合无遗,因改用南吕羽调。362《瑟谱》中的“南吕商”即南吕均之商调式,其主音在应钟,故用应钟起调毕曲,这属于“之调体系”。杨氏所说“实应钟均之商”,按其“六十调表”,即应钟商调,所用的是“为调体系”表述,二者结果相同,但“南吕商”若也用为调来解释,则二者就不是同一调。他又以熊氏所说“迎寒以南吕之律”为由,认为应用“南吕均之南吕”。故,杨氏将熊氏《七月》八章的宫调删去大石调等俗呼,分别改为:南吕均羽(即南吕羽调)、夹钟均商(夹钟商调)、姑洗均角(姑洗角调)、大吕均宫(大吕宫调)、应钟均羽(应钟羽调)、无射均徵(无射徵调)、太簇均徵(太簇徵调)、应钟均宫(应钟宫调)。3.“清”字,“更”熊朋来《瑟谱·雅律通俗谱例》规定:黄(合)、大(四下)、太(四上)、夹(一下)、姑(一上)、仲(上)、蕤(勾)、林(尺)、夷(工下)、南(工上)、无(凡下)、应(凡上)、黄(清六)、大(五下)、太(五上)、夹(五紧)。杨氏对此也颇多批评,他说“熊氏‘雅律通俗谱例’定黄钟宫为宋俗乐声合字,与今时耳要习惯不同,施之于琴,合句能入听者极少”。他提出应该以朱载堉的理论为根据,“照明郑世子(即朱载堉)《律吕精义》以上字为宫,尺、工、六、五为商、角、徵、羽,五音中清二均,每调止用七音,废四清、高工、高凡”。377熊氏谱用的是固定唱名法,而明清以降,民间多采用首调唱名法,杨氏顺应时人之耳,将其改作首调唱名法,亦未不可。4.加入衬腔声字熊氏《瑟谱》沿用《风雅十二诗谱》,采用一字一音记谱,尽管杨氏在后来的《琴瑟新谱》中也恢复此举,但其在《琴镜》与《琴瑟合谱》中却大胆“加入衬腔声字”377,甚至“变一字为数字,变数字为数十声”362。此举大大丰富了旋律,增加了可听性,亦使音乐更富于表现力(见谱例2)。这不能不说是杨氏的一种大胆尝试。四、杨宗慈诗乐观1.杨氏的艺术特点杨氏在制作此三谱时,已身处民国时期,“皇帝”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国人再也用不着“忠君”,“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在这种大历史背景下,“专言瑟”的《琴瑟合谱》,也或多或少的受此影响。自熊氏《琴谱》言十三弦为极清弦不用以后,诸多论家以此为据,相沿成制,至清代《律吕正义》亦沿习。后世更有人将其发展成为“君王”的化身,如清代朱棠《拾遗瑟谱》中称“朱弦为君不用”。杨氏尽管生于晚清,但其制瑟谱时并未受此影响。从其相关理论阐述来看,亦有别于张汝光将黄钟视为“君”。前文已述,杨氏的琴瑟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比如完全继承熊氏《瑟谱》的曲目),也带有鲜明的杨氏特点,这些特点就是杨氏的创新之处。比如四行谱、五行谱的记写方式,将板记成“反”等,这些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也有实际运用的价值。比如,他将开元十二诗谱及熊氏谱制成琴谱,并进一步合璧成《琴瑟合谱》,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再如,其在重新制作瑟谱时,突破了祖宗留下来的一字一音的樊篱,使音乐更加流畅、生动,极大地增加了可听性,等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应看到,民国时期,大量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对待这些新生事物,有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拒之于千里之外,也有民粹主义者,极力贬低这些新生事物。而杨氏作为一名国乐传承者,采取的是敞开胸怀接纳这些新生事物,此从前述风琴与瑟调弦相关论述中可获知。杨氏没有固守传统,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也存在偏颇与失误,但他能顺应时代发展,按照时人的习惯制作乐谱。2.杨氏之音乐评价“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音乐何尝不是如此:一代有一代之音乐。杨宗稷批熊氏泥古,指出其乐“与今时耳要习惯不同”、听后“使人掩耳而走”。这样的音乐,在杨氏看来是没有生命力的,需要创新。正因如此,杨氏遂改自《风雅十二诗谱》以来的一字一音传统,又将熊氏固定唱名法改为时人流行的首调唱名法等,这些创新均基于符合时人听觉习惯。杨氏深知音乐之不易,“音乐之道,乃如是幽深玄远,使人穷毕生之力,有所不能尽耶”,其制琴瑟谱亦不可谓不艰辛,他又如何评价自己创制的音乐?杨氏说:“今日所订之乐谱,虽自谓极其和畅,不至于拗涩难为听。”“极其和畅”是一个很高的自我评价,遗憾的是,我们无从知道时人如何评价他的音乐。尽管杨氏为自己的音乐下了一个很好的结论,但他并未飘飘然,他清醒地意识到:“安知五七百年后之人,听之不仍如今人之听《开元诗谱》之拗涩,及熊《瑟谱》之难为听耶。然则今日之乐,但以存今日一代之音可矣,又遑问五七百年后之是非好尚何如耶?”389他的音乐如能成为“一代之音”,能够为时人所接受,就足矣。3.权宜扶持有词之曲关于有词无词历来存有争议。《琴瑟合谱》、《琴瑟新谱》由于是诗乐谱,有词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之事。但《琴镜》中《鹿鸣》、《伐檀》二曲的运用,以及相关论述充分阐明杨氏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今十七年乃知有词与无词未可偏废。《松弦馆》以前有词之谱多,是以制曲者亦多;《松弦馆》删词以后,尽传无词之谱,是以制曲者日少,以至于无。今且将绝也。补救之法,宜就近日流传有词之曲,举凡词之不雅驯者,声音之不圆满,不和叶、不中律吕者,悉数增删更改。不妨变一字为数字,变数字为数十声。但以不俚俗无缺陷为度,其曲之名同,而实不同者,为之别命一名,无词者亦如是。可改不可删,使琴曲有增而无减。不然,明刻有词之谱,转瞬化为云烟,后此将不知词为何物,遂与箫、笛、排,《小桃红》、《朝天子》之类无以异。欲求琴学之不亡,胡可得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