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时练习一、单题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20世纪初,外国列强逐渐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列强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B.清政府积极的外交努力C.戊戌变法促使国家实力的增强 D.列强之间矛盾无法调和2.1901年2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称:“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这次由李鸿章等议定的不平等条约(

)A.接受了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的要求 B.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C.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D.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帝组织3.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前“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义和团运动后“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例举了多项清朝未遵守经义或违背经义的事件,并提出“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康有为意在(

)A.践行“中体西用” B.宣传儒学主张 C.减轻变法的阻力 D.促进思想启蒙5.晚清东南督抚曾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须遵守各款规定。这些协定(

)A.阻遏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完全出于维护西方在华利益6.有学者认为,陈宝箴一脉变法之宗旨为“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其深知社会政治结构之特性,欲发挥中央枢府之表率作用;而康梁一脉取径为“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亟待将旧的封建政体一扫而光,欲“变法二源”于一脉从而合力并进实难操作。该学者意在强调,维新运动(

)A.进步性及其落后性并存 B.与旧学间矛盾难以调和C.难以合力发挥社会效应 D.内部分歧在于政体之争7.1900年6月,上海道台余联沅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程》。东南各省在没有丧失主权、治权的前提下,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长江流域各省的和平与稳定;各国承诺不在上海及长江流域登陆用兵。这表明当时中国(

)A.半殖民地秩序的确立 B.民族危机的缓解C.近代社会性质的固化 D.开启外交近代化8.下表: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统计表

单位:处。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20世纪前期(

——据《中国近代邮电史》A.列强实力对比急剧变化 B.中国邮政事业较快发展C.中国基本融入世界市场 D.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加剧9.19世纪末,义和团与西方列强奋勇抗争。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结果被迫派出李鸿章与西方列强议和签约。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些言语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新政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运动11.近代中国寻找国家出路时,农民阶级创立绝对平均方案;地主阶级分别提出师夷长技方案、中体西用方案;资产阶级分别提出君主立宪方案、民主共和方案、民主科学方案;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方案等。这过程,反映了中国(

)A.汲取文明是与时代密切联系于一体 B.始终找不到适合国情的出路C.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共识 D.近代人学习西方更趋向理性12.《南洋官报》于1907年发表的《论吾国商民宜知外人实业之侵略》一文指出,“一切瑰奇绚丽之品物名皆冠以东西洋者无非实业侵略之军队也”,“窥察我民之嗜好是实业侵略之侦探也,内外转运浸至偏僻是实业侵略之向导也,烟间茶肆、零星小贸与夫街市设摊,罗列求售,是实业侵略之支队也”。《南洋官报》发表该文意在A.强烈批判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揭露本国商人小贩唯利是图C.宣扬国民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 D.批判政府软弱无法抵制侵略13.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的实施 B.革命思想的传播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民族意识的萌发14.曾经历过1900年北京东郊民巷战斗的法国学者在其日记中有多处关于葬礼的记述,在保护使馆区战斗中阵亡的人,他们都会在歇战的时候为这些人举办葬礼,如“三点,埋葬了水兵”“三点,勒格那克和另一位奥地利士兵的葬礼”等。这些记述(

)A.刻意美化了侵略者的形象 B.折射出义和团反帝斗争的胜利C.反映出清军战斗力的提升 D.丰富了历史学术的研究视角15.戊戌年七月,康有为伯弟康广仁在给自己的朋友的私信中写道:“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正确的改革策略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C.改革派内部不够团结 D.保守派势力十分强大二、材料分析题16.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三项内容,并对洋务运动进行辩证的评价。(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A2.D3.D4.C5.B6.C7.C8.D9.D10.C11.C12.C13.C14.D15.A16.(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