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初民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1页
邓初民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2页
邓初民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3页
邓初民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4页
邓初民 新华出版社出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ENGCHUMIN邓初民

政协石首市委员会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邓初民/政协石首市委员会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1

ISBN978-7-5166-5630-3

Ⅰ.①邓… Ⅱ.①政… Ⅲ.①邓初民(1889-1981)-传记

Ⅳ.①K82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028315号

邓初民

作  者:政协石首市委员会

责任编辑:唐波勇封面设计:华兴嘉誉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  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  编:100040

网  址:

经  销:新华书店、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及各大网店

购书热线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p>

照  排:华兴嘉誉

印  刷:武汉市籍缘印刷厂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  张:20字  数:300千字

版  次:2021年3月第一版印  次:2021年3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978-7-5166-5630-3

定  价:88.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邓初民》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任:聂祖美

主  任:成先军 

副 主 任:张世城 周小清 高 勇 李长清 

     王梅秀 李录银

成  员:夏翎翔 段 毅 郑文韬 黎 勇 

     李传斌 蔡 隽 邓 作 郑孝梅

     李 勤 陈世萍 蔡文林 邓之华

     白冬平 胡先红 揭瑞萍 敖小军

     杨 磅 张卫东 周卫芳 张志文

     杨国军 高文辉 李四红 罗 敏

     刘春雷 姚应哲

《邓初民》编辑人员

主 编:周小清

副主编:揭瑞萍

编 辑:杨国军 张在新 黎 勇

校 对:揭瑞萍 张在新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邓初民

 

1

DENGCHUMIN初

邓初民故居

1889年10月20日

邓初民出生于石首县江

北蛟子渊邓家台

邓初民在日本求学

(1913年5月)

邓初民在广州中山大学

(1934年)

2

邓初民在广西大学

(1936年)

邓初民在香港达德学院

(1947年)

山西大学校园内邓初民雕像

 

3

DENGCHUMIN初

1936年3月18日,广西省立师专部分教师在桂林尧山合影

(后排左四邓初民)

1948年10月17日,香港达德学院庆贺邓初民六十诞辰,

邓初民在集会上为师生演讲

4

1949年1月,邓初民(前排左一)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

在布拉格欢迎会上合影

1949年,邓初民(左二)与郭沫若、钱三强

和随行医生王明在布拉格合影

1949年,前往布拉格途中,徐悲鸿为邓初民画像

 

5

DENGCHUMIN初

1949年6月18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三小组商讨

《共同纲领》起草事宜(邓初民为第三小组成员之一)

1952年,邓初民与山西大学历史系师生合影

6

1953年,太原工学院、山西师范学院独立建院后,

邓初民(前排左3)与新任命的两个学院领导合影

1954年9月,邓初民(右)与蔡廷锴(左)、许德珩(中)等

 民主人士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亲切交流

7

DENGCHUMIN初

1956年2月,邓初民在中国

民主同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发言(新华社摄)

1957年4月,民盟中央各部、委负责干部在沈钧儒寓所学习和

讨论中共八大路线和方针会后合影(前排左1邓初民)

8

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与徐特立(右)合影

 年,邓初民(前排左3)与罗隆基、言慧珠等合影1957

9

DENGCHUMIN初

1958年,邓初民出席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在讨论周恩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小组会上发言

1958年11月12日至12月4日,中国民主同盟第三次全国

代表大会(左1史良、左2沈钧儒、左5楚图南、左6邓初民)

10

1958年,邓初民(中)

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工

地劳动

1962年,邓初民(前排左6)与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第四届委员合影

 

11

DENGCHUMIN初

邓初民手迹

1950年6月,校长邓初民签署的毕业证书

12

序FOREWORD

 言

石首是一片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的大潮中,众多石首爱国

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行,砥砺奋进,把毕生的精力献给

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经历了从爱国主义者

到新民主主义者,再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历程。石首籍著名社会

科学家、教育家,著名民主人士邓初民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

邓初民1889年出生于石首江北蛟子渊邓家台塾师之家,早

年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政治学。1915年与李大钊等人领导

留日学生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组织成立留日学生总

会,被推选为评议会会长,并创办会刊《民彝》。1917年学成回

国。在漫长的民主爱国运动中,邓初民与李大钊、林伯渠、董必

武、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密切接触,积极投身革命爱国运动。先

后在全国10余所大学任教或兼课,讲授政治学和社会发展史,

利用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留下数

百万字的著作。在周恩来的指示下,邓初民以民主教授的身份,

从事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期

间,参加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宴请毛主席的酒会,随后两次受

到毛主席接见。

1949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邓初民参与起草《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

献贡献了智慧。新中国成立后,邓初民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

 

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1

DENGCHUMIN初

民兼山西省体委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职。当选为第二

至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

政治学会名誉会长。1962年,邓初民以7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

党,成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初民是石首人民的骄傲!

山川形胜依天成,扬名九域赖英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开启“十四五”发展和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打基础的关键之年,政协石首市委员会在邓

初民诞辰131周年之际,编撰了《邓初民》一书,以波澜壮阔

的革命史实,还原了邓初民矢志不渝投身革命的光辉一生,是一

部生动有益的鲜活教材,为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奋力争先,深入推进“四年并

进”“四区并建”,在“四个荆州”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了坚强的

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孕育人文精神,优秀文化培植浩然正气,红色文化

激励昂扬斗志。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石首孕育了9位开国将

军和一大批优秀党政军领导。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身影中,折

射出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无比爱国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是一

份永远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社

会各界人士继续努力发掘红色史料,拓展红色资源,传承并弘扬

红色文化精神,不断开创石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石首贡献!

是为序。

石必成

中共石首市委书记

2

目CONTENTS

 录

第一章 志存高远····················································1

“望子成龙”··················································3

寒门少年·····················································6

留学日本····················································14

归国之初的彷徨············································23

宣传五四运动的经过和影响·····························28

山西之行····················································36

第二章 投身革命···················································47

执教法科大,策应北伐军································49

参与筹组湖北省临时政务委员会·······················57

起草惩治和审判土劣条例································64

任教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71

第三章 十年生聚···················································79

初到上海····················································81

担任社会科学家联盟主席································89

执教广州中山大学·········································98

响应一二·九运动·······································106

避居香港··················································114

广西大学任教············································118

第四章 辗转入川·················································129

成立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131

 

推荐进步人士刘俊任石首县长························137

1

DENGCHUMIN初随朝阳学院内迁四川

民····································146

成都的“红色学院”·····································154

迁校之争··················································162

第五章 巴渝六年·················································167

发起成立中国民族大众同盟···························169

给冯玉祥、张笃伦讲学·································175

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80

重庆迎接毛泽东··········································184

参加沧白堂、较场口集会······························191

筹备召开李、闻二烈士追悼会························198

参与“一报两刊”工作·································203

为家乡人民请愿··········································208

第六章 迎接曙光·················································213

“几声狮子吼”············································215

为义女德玉主持婚礼····································219

在香港与中间派进行斗争······························223

参加民盟、民革会议····································227

“多少人民血,换来此尊荣”···························234

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238

第七章 丹心常在·················································245

共商国是··················································247

楚材晋用··················································251

“常悔入党晚”············································263

“七十五岁始新生”·······································268

风范长存··················································271

附录:纪念著名的社会科学家邓初民同志···············278

邓初民先生学术年表·············································284

后 记·································································299

2

第一章

志存高远

Chapterone

“望子成龙”

长江,自西藏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直泻而下,经青海、过云

南、穿三峡、出巫山,一路奔腾咆哮,浩浩荡荡,势不可当。流经宜昌之

后,长江便蜿蜒逶迤,在荆楚大地上书写了一个特大字母“S”。

这特大的“S”便是誉满华夏的“九曲荆江”。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

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别称“荆江”,全长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

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下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区,这里属冲积平原,土质

疏松,地势低洼,俗称“水袋子”,是洪涝灾害多发之地。

清光绪年间,一位眉目清朗的少年端坐在荆江北岸边的一块大蛮石

上,对岸便是著名的“荆江四口”之一藕池口,少年远眺对岸山影苍翠的

石首县城,明天就要离开生养他的故土,去县城读书了。

少年常听父亲讲,县城名黄金堤街,城区内石首山、绣林山、楚望

山、龙盖山(因山上建有南岳宫观,故又名南岳山)、马鞍山、砚盆山、

笔架山等浅山错落其间;山底湖、陈家湖、牌楼堰、廖家渊、蔡家潭、涎

兜湖、沙湖等湖潭点缀内外,城区山明水秀,美不胜收。明代编撰的《湖

广通志》载:“境内山水之会,甲乎郢都(郢都,楚国的都城,即荆州城

北纪南城)”。少年仅去过一次县城,那是前不久去投考石首县官立高等小

学堂,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文化考试,不知能否被录取,心中忐忑,也就无

心浏览县城美景了。

少年凝望苍翠的山影,心里默诵着宋代僧人月性的《将东游题壁》

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不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

青山。”这首诗是严坤山老先生抄录给他的。第一章

昨天,母亲挑选了一竹篮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让他去拜别父亲的好

友、荆南著名塾师严坤山老先生。严老先生是前清秀才,也是同村塾师,志存高远

他对这位聪敏好学的“编外弟子”钟爱有加,常常勉励少年发奋读书。听

说少年明天就要去县城读书,老先生非常高兴,他拉着少年的手说:“中

3

DENGCHUMIN初国人是带着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

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眼下朝廷腐败,国家积弱积贫,对外割地赔款,

对内镇压反抗,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富强,全靠你们这些奋发有为的少

年了!”

说着,严老先生坐到书案前,奋笔抄录了月性和尚的《将东游题壁》

诗送给少年,并郑重地说:“秀才人情半张纸,这首诗就算是对你的求学

赠言。男儿求学,应当抱有‘壮士必死’之信念,发奋读书,为国效劳。”

“经喜!”少年正凝神遐想之时,背后有人呼唤他的乳名,他知道是

父亲来了,便站起身来,朝父亲来的方向迎去。

父亲轻抚着少年的肩膀,指着不远处的深潭问:“经喜,你知道这深

潭名字的来历吗?”父亲见儿子轻轻地摇了摇头,便娓娓地讲起了传说中

的故事。

石首县西北隅与江陵县交界处的长江边有一口深潭。

深潭四周芦苇丛生,杂草遍野,原本是蛮荒之地。有一年,不知从哪

里来了一对邱姓夫妻,他们逃荒到此,还带着个未满周岁的儿子邱云。邱

姓男子见这里虽然荒草遍地,但土质肥沃,水丰草茂,决定在这里安顿下

来。夫妻俩砍下芦苇搭建窝棚,开始在这里开荒种地,养鸡牧羊,打鱼摸

虾,采莲种菜。在夫妻俩勤俭操持下,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幸福美满。

夫妻俩勤劳善良,常常帮助那些逃难到这里的穷人。大家见这里和睦

平静,便聚在这里安家落户。这里渐渐地聚集了几十户逃难的穷人,形成

一个自然村落。

一晃,邱云长到了12岁。一天上午,邱云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到河

边沙滩上玩,突然见到水边沙滩上金光闪闪。大家一窝蜂地跑过去看,邱

云用手刨开沙土,里面露出一颗鹅蛋般大的樱桃。这颗樱桃色泽鲜艳,水

灵灵的,看得小伙伴们口水直流,大家轮流看了一遍,没有谁敢去尝。这

时邱云对小伙伴们说:“让我先尝,如果好吃大家分着尝尝。”

邱云刚把樱桃放进嘴边,不料这樱桃就一下子滚进了他的嘴里,滑进

了肚内。邱云吓得不知所措,不一会只觉得腹如火烧,口焦舌燥,干渴难

忍,急得他大吼大叫。小伙伴们慌了神,挽起邱云往家里跑,没跑多远,

4

邱云便一头栽倒在水塘边,怎么也爬不起来。

小伙伴们有的看住邱云,有的赶回家去给家里报信。这时邱云大吼几

声,爬到水塘边,狂饮水塘里的水,不一会,水塘便已见底。当大人们赶

来时,只见邱云趴在塘底,饮干了潭底最后一汪水。

突然天空一声惊雷,接着下起倾盆大雨。这时邱云变得头大如斗,面

色赤红,头顶生出两只大角,四肢变成利爪,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邱

云在水塘中上下翻滚,最后腾身跃起,在空中绕大家的头顶飞越三圈之

后,一头扎进长江,不见踪影。

邱云跃进长江后,立刻云开雨霁,干涸的水塘已是深不见底。邱云的

父母见儿子扎入长江不见踪影,哭得死去活来。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白发老者,他对邱云的父母说:“你们夫妻

不必悲伤,邱云在江边吃的樱桃可能是龙母生的蛋,那叫‘蛟子’,吃了

‘蛟子’之后便会化身为龙。邱云成龙是他的福气,也是乡亲们的福气,

他会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的。让我们一起跪拜上苍吧!”于是大家含泪

一起朝江边跪拜。

邱云化龙后,大家便把这里取名叫“蛟子渊”。从此这里风调雨顺,

年年丰收,岁岁平安!a

父亲讲完传说中的故事,语重心长地对少年说:“邱云化龙的故事,

反映了人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人们对洪水的敬畏。望子成

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你外出求学,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一

定要努力奋发向上,有幸成了龙,要保国泰民安;即使成不了龙,也不要

变成泥鳅啊!”

少年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即使成不了龙,也不

要成为泥鳅!

第一章

志存高远

a蛟子的故事摘编于《石首地名故事集》,石首市群众艺术馆2002年12月编印。

5

DENGCHUMIN初

寒门少年

邓初民,字昌权,乳名经喜,曾自取名希禹。清光绪十五年(1889)

10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蛟子渊村邓家台。

《石首县志·沿革》(清同治丙寅年)记载:“自荆江而下至石首县始

有山,突出多石,为江流之砥柱,名石首山。县因以名。”石首“东连鄂

岳,西接安华,南达洞庭,北通汉沔,荆楚要冲也。平衍百里,突出数

峰,大江曲折,泽国而兼硗确”。

据《荆江大堤志》水文资料介绍,古云梦泽时期,荆州以下的长江河

道,尚未形成主航道,江流呈扇形漫流。此后泥沙逐渐淤积,云梦泽日渐

萎缩,长江主河道逐渐形成。由于江流不断冲刷,淤积的洲滩土质疏松,

造成崩岸不断。在“迎流顶冲”和“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形成“九曲

回肠”。

夷陵(宜昌)以下至岳阳君山,仅在石首境内有浅山,包括石首山、

槎港山、桃花山,阻挡了长江向南岸冲刷,形成对石首江南及整个洞庭湖

平原的天然屏障,对稳定长江主航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石首

山”,“突出多石,为江流之砥柱”,对荆江河道发挥了“中流砥柱”的

作用。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镇南大将军杜预平定江南,组

织民夫开凿调弦河,分长江洪水入洞庭湖,减轻了洪水对中游堤防的压

力,并利于漕运。调弦河从调弦口分流,至旗杆咀入洞庭湖,全长75

公里。

杜预时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长年镇守荆襄,他深知石首地理位

置的重要,为强化石首“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强对荆江河段南岸防护和

主航道管理,他奏请晋主司马炎,分华容(古华容)西南境,置石首县。

太康五年(284),石首县始立,县治设于绣林山左(刘备迎娶孙夫

人之地),县以城北石首山为名。

邓家祖辈一直以务农为生,世代居住在石首江北蛟子渊河岸边。石首

6

江北属冲积平原,这片200余平方公里的洲滩,虽然有异常肥沃的土壤,

但由于江水泛滥,洲滩敞废,长年处于荒芜闲置的境况,任由芦苇、蔓草

滋生,这里一直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或躲避战乱的流离灾民的“乐土”。

百余年来,江北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宁种远道十里滩(指江北洲滩),不

耕屋傍黄土岗(指江陵的岗地),淹了秋季收春季,一收等于三年粮。”

流离失所的灾民在江北这片“乐土”上,砍芦苇搭棚建窝,垦荒土

收获粮食、油料、棉花、蔬菜,自食其力,繁衍生息,垦殖赖以生存的土

地。清朝末年,地方政府为鼓励“滋生人口”,任由流民迁入,一时间吸

引四川、河南、湖南等地流民,相继来石首江北垦荒种地,砍柴打鱼,蛟

子渊河道南北两岸成为他们的“桃源乐土”。

石首江北与江陵、监利两县接壤,这块“肥肉”也引起江陵、监利、

石首三县豪绅恶霸的垂涎。他们利用临界的便利和各自的势力,“跑马圈

地,挽草为记”,将大片沃土据为己有,同时鼓动无地流民围挽堤垸,趁

机强占土地。

清咸丰年间,荆江江段连续发生洪涝灾害,石首江北围挽的大大小小

堤垸溃决,沃土沙覆,平地一抹横流,豪绅恶霸趁机“跑马圈地”,围挽

堤垸,邓家辛辛苦苦垦殖的土地被豪绅强行圈占。邓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

土地,邓初民的祖父被迫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谋生,沦为佃农。

由于统治阶级层层加重税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地主豪绅便采取多

种手段盘剥农民,把加重的税赋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使得原本困苦不堪

的雇农、佃农税上加税,捐上加捐。通过多年的盘剥,地主豪绅逐渐形成

一套残酷的盘剥模式。

一是租田押金。佃农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要先交租田押金,押金视

田地等则而定,上等良田须先交大洋3元,最差的湖田每亩也须先交大洋

1元;有的则先抵押稻谷或棉花。每到春耕租田期间,正值青黄不接,佃

农缺吃少食,为了佃田租种,佃农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抵押。第一章

二是固定租额。佃农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得事先签订协议,约定

好固定的租额或租金,无论年景好坏,其租额或租金不变。石首“十年九志存高远

灾”,一遇灾年,佃农的遭遇更加悲惨。

三是高利贷。每到春夏青黄不接的季节,缺吃少食的佃农,只得忍

7

DENGCHUMIN初痛向地主豪绅或高利贷者借债,往往是“春借一斗,秋还一石”,一年翻

十倍。一些城镇资本家和高利贷者,也常趁佃农缺粮之危,下乡“放新谷

债”,进行高利盘剥。

农村还有一种被称作“二地主”的人,他们大多出身破落户或者是浪

荡弟子、地痞流氓。“二地主”自己没有地,他们通过多种手段从地主手

中把当地的良田全部或部分承租,然后转租给佃农。佃农无法直接从地主

手中租到良田,只好从“二地主”手中转租。“二地主”的手段往往更加

卑劣,比地主盘剥更加厉害。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官府苛捐杂税的层层盘剥之下,邓家一

年辛勤劳作所剩无几,全家长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困苦生活。万

般无奈之下,邓初民的祖父愤而退佃,到湖南贩牛。

为了改变世代受穷受苦的命运,邓初民的祖父勒紧腰带,节衣缩食,

将儿子邓克俭送到私塾读书,先入蒙学,后进经馆。邓初民的父亲读书刻

苦,奋发图强,学业小有所成,也得到乡邻们的认可,于是在乡亲邻里的

操持下,在邓家祠堂设馆教授蒙学,招收六至十岁的学童入学“发蒙”。

邓初民的父亲邓克俭设馆授业,得到同村塾师严坤山老先生的大力

扶助。严坤山先生是前清秀才、荆南著名塾师,他深受近代启蒙思想家严

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

育”,广收寒门学子,在荆南一带颇负盛名。江陵寒生张知本慕名前来投

师求学,严老先生见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知他家境贫寒,便免收学

费,供应膳食。后来张知本担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仍不忘当年师恩,特意

将严坤山先生接到省政府殷勤款待,a一时传为美谈。严坤山先生也被荆

南民众誉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邓初民的父亲邓克俭开设的是蒙学,俗称“跑学”,学生就近入学,

为“早入晚归”的走读生。严坤山先生开设的是经馆,俗称“爨学”,学

生集中食宿读书,专收文化程度较高一些、年龄大一些的学生就读。严坤

山先生是谦谦君子,没有“文人相轻”或“同行多嫉妒”的那些俗气。邓

a《石首教育志·塾师》(1866—1985)第27页。《石首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1987

年11月编印。

8

先生开馆时,他亲到学馆祝贺捧场,还经常向他传授授课的经验和心得,

并把自己经馆内兼收的一些刚发蒙的学童转入邓先生的学馆。在乡邻亲友

和严坤山先生的帮助下,邓先生的学馆办得顺顺当当。

邓初民的父亲邓克俭后又拜在当地老中医的名下学中医,并自学《黄

帝内经》《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在桑梓行医,对贫苦农民

不收诊费。邓初民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勤劳善良,是典型的

贤妻良母。她每天黎明即起,烧火做饭,养鸡种菜,操持家务,还下地干

农活。在夫妻俩辛辛苦苦的操持下,生活虽然清苦,但也能勉强维持一家

温饱。

光绪十五年(1889)10月20日下午,邓克俭先生在学馆授完课,学

童们收拾书包陆续回家,邓先生显得有些郁闷,妻子临盆了,也不知怀的

是男胎还是女胎,大女儿快10岁了,两岁1个,妻子梯次生了4个女儿,

第五胎就要降生了,隐婆(接生婆)也接进了家。俗话说:“生三不生四,

生个七仙女”。倒不是邓先生重男轻女,毕竟女生外向,成年后终归要从

夫出嫁,邓家传宗接代,还需滋生男丁。

邓先生心神不宁地随手拿起书案上的《诗经》,信手翻到《生民》篇,

开始默诵“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其初生育周人祖先,祖先之母就是姜

嫄),当邓先生默诵到“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后稷散发优良

禾种,一米黑黍,二米黑黍,红苗好谷,白苗好谷)时,大女儿气喘吁吁

地跑进学馆大门,小脸蛋激动得通红,她告诉父亲:“妈妈生了,生了个

弟弟!”

邓先生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他连忙吩咐女儿用小木盆打来清水,他

净手后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前焚香拜谢。赶回家后,邓先生

告诉妻子,儿子的名字已经取好,他是在读《诗经》时得知这一大好喜讯

的,孩子就叫“经喜”,这也暗暗表露了自己“惊喜”的心情。

邓初民的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儿子经喜更是疼爱有加,但对第一章

他的管教也很严。邓母虽然不识字,但听丈夫讲过“孟母三迁”的故事,

也懂得环境对教育孩子的影响,乡亲邻里都是忠厚朴实的农民,邻家的孩志存高远

子都是循规蹈矩的蒙童,她倒是担心自家的4个女儿会惯着年幼的弟弟,

便时时交代女儿们,经喜自己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做,不要惯成个事事

9

DENGCHUMIN初依赖别人的“懒人”。

邓初民在80多年后的《九十述感》里,还深情地回忆了一件母亲训

导他的轶事:记得有一次她要我到邻村借一把剃刀来给我剃头,我借到剃

刀后路过一个池塘时,捉到一只青蛙,好奇地进行解剖。不料解剖完毕,

匆促中再也找不到剃刀了,只好空手回家扯谎说:“人家不肯借”。几天之

后,来讨还剃刀的揭穿了我的谎言,母亲非常气愤,顺手拿起一根竹棍,

押我去池塘边寻找,边走边打,边对我进行教训。她认为,丢失剃刀是一

时疏忽,疏忽是可以原谅的;扯谎便是欺骗,欺骗是不能容忍的。她以劳

动妇女正直的思想感情,对我进行了一次痛切的告诫,教育我从此要正确

地立身处事。剃刀在草丛中找出来当即归还了原主,这便是母亲的“竹棍

教育”,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使我不能忘怀。“一诚可以救万恶”,这

是母亲教给我的人生哲理。

邓家因家境贫寒,经喜读书主要靠父母和几位姐姐的勤劳节俭。从

五岁起,经喜就在既是严父又是严师的私塾老师那里发蒙,在最初的几年

里,他一口气读完《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等几本书。经喜的记忆力很强,虽说不能过目成诵,但读上几遍

后,也能背诵如流。对幼年读过的书,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在文字背

得很熟,但对内容根本不懂”,“当时私塾的教学,以孔孟之道为主导思想,

而孔孟之徒是极力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所以听了不少‘法先王’的

故事。”

经喜小时候喜欢诵读的另一本童蒙读物是《幼学琼林》,初名《幼学

须知》,为明末西昌人程登吉编撰,后经多人进行增补和更名。《幼学琼林》

用骈体文写成,全书全部用对偶句编排,易记易诵。全书内容广博,包罗

万象,包括古代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

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廷珍宝、文事科第、释道

鬼神等,还包括许多格言警句,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

《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

邓初民后来回忆说:“父亲要我读书的目的,并非做官发财,光宗耀

祖,因而他在对我讲述(大禹治水)这类故事时,也着重突出大禹治水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这就在我幼年的心灵中,立下了‘舍己助人’

10

的英雄形象。于是在我投考官立石首县高等小学堂时,便取名‘希禹’”。

在私塾读书时,经喜的妈妈经常挑选一些自家菜地里种的蔬菜,让

经喜送到严坤山先生的经馆。严先生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县市,学生

在学馆集中食宿读书,蔬食的用量也很大,经喜便趁送菜之机去“蹭课旁

听”。经馆不同于蒙学,蒙学以识字和死记硬背为主,经馆先生在教授课

文时,除了让学生熟读课文外,先生还要“开讲”,详细讲解课文的内容、

典故、意义等。学生在先生授完课后,还必须“回讲”,即复述塾师讲授

的内容。

经喜最喜欢听严先生讲授《纲鉴易知录》。《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

江山阴人吴乘权和他友人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

是一部篇幅适中、简繁适度的历史书。《录》的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

时代直至明代,在“纲”下直接叙述历史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

编年体史书,是一部相对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严坤山先生十分

钟爱这个聪敏好学的“编外弟子”,每每授完课后,特意点名让经喜“回

讲”。经喜不仅能完整地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严先生的讲解,有时还进行评

述,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得严老先生的赞许。

希禹在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荆南中学。荆南中学位于荆州古

城内西南角,是当时荆州府的最高学府,也是一所官费学校。在“西学东

渐”的影响下,这里任教的老师不乏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考入该校的学

生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而且能接受到一些进步思想。

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影响,荆南中学要求每个学生牢记“少年

之志,蔚为国光”的校训,并要求学生背诵《少年中国说》其中的摘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

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希禹和他的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大声朗读这篇

文笔犀利畅达、情感深沉奔放的雄文。第一章

希禹在县高等小学堂和荆南中学读书期间,中国发生了两件对现代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事。志存高远

第一件事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出版发行。光绪二十七年

(1901)石版印刷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出版,随即广为仿效和普

11

DENGCHUMIN初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堂通行教材。胡适曾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

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字课图说》的编撰者刘树屏是

光绪年间的进士,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字课图说》共选3191

个汉字,插图762幅。具有超时代新思维的刘树屏,在编写的过程中极力

吸收西方教科书的形式,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兼容并收。《字课图说》是

公认的“一部独具特色的小型百科全书”,这无疑为希禹等无数少年学子

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大门。

第二件事是废除科举制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清廷诏准

袁世凯、张之洞等一批实权大臣的联名上奏,下诏从次年停止所有乡试、

会试,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彻底分离,延

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止。

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

灌输在国民头脑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科举制度的利禄所在,人们

趋之若鹜,废除科举断了那些一心“求仕”人士的念想,他们整日借酒浇

愁,哀叹“世风日下”。废除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为新

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一些寒门

学子则欢呼雀跃,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奋进。

希禹读小学和中学时,正是戊戌维新时期,经帝党、后党之争,慈禧

太后完全掌握了实权。她倒行逆施,对帝国主义列强更加卑躬屈膝,连年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并在《议和大纲》中厚颜无耻地提出“量中华之物

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外交卖国政策。而对国内人民,则更加残酷地进行

压榨,农村土地兼并加剧,更多的农民沦为雇农、佃农,弄得民生凋敝,

哀鸿遍野。希禹的家乡石首本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因农民纷纷破产,

冻死饿死者比比皆是,希禹的一个族兄就是活活饿死的。

在这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中,促使希禹开始思考富国救民之道。在荆

南中学读书时,希禹有机会阅读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开始接触

新的思想。辛亥革命前夕,希禹曾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外宣传同盟会提出的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表现了他对革命

的向往。

时值变法与守旧、孔孟之道与新文化运动、帝制与共和等新旧思想激

12

烈碰撞时期,对同盟会和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希禹和同学们“也只是

宣传,实际上怎样救国救民,如何进行革命,仍然是模糊的”。希禹和大

多数热血青年一样,陷入困惑和彷徨。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在“居天下之

中,当四战之地”的武昌爆发了。武昌首义的消息传到荆州,希禹极为振

奋,以为国家可望从此好起来。翌年,希禹离开家乡来到被视为革命中心

的武昌,考入刚刚筹办起来由宋教仁担任校长的江汉大学。虽然宋教仁并

未到职,课程也不正规,但学校的革命空气比较浓厚。“当时在学校里就

有同学宣传社会主义,但多半是宣传原始共产主义的那种初民生活。原来

就受大同世界思想影响的我,自然向往初民生活。为了表示我为初民生活

的理想而奋斗,从此改名为‘初民’。”a

当时江汉大学有个自称“林一足”的人,他经常邀集同学们宣传社会

主义,散发社会发展史的书籍。“林一足”原名林修,广东潮州人,早年

留学日本,是中国同盟会早期重要成员,也是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的重要

成员,他积极推动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并组织推动成立

武昌起义总指挥部,发动武昌首义,在保卫武昌的战斗中,林修被清军的

炮弹击中,失去了一条腿,但林修仍然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后来林修担任

广东潮安县县长。在“林一足”的宣传下,邓初民十分向往“共同生活,

共同分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

1912年,孙中山先生被迫将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但国民党在国

会议席中尚居多数,倡导内阁制的宋教仁想以“政党内阁”来制约袁世

凯。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密谋刺死于上海,辛亥革命烈士的血

迹未干,革命就被北洋军阀践踏了,江汉大学就此停办。曾对革命满怀希

望的邓初民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决定出国

留学。

第一章

志存高远

a吴伯就:《邓初民》,载《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十七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

13

DENGCHUMIN初

留学日本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

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

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竖起民主

共和的旗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

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勇

敢地奋斗。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

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

俗习惯等诸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呈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

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从

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

的工具。

面对残酷的现实,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甘于失败。孙中山高举民主革

命的大旗,继续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斗争,但屡遭失败,陷入困境。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邓初民在县高等小学堂读书时,曾熟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

书。《字课图说》中“倭”字释义:“日本古称大和,亦作倭。地凡四岛,

分为八道。咸同间,以库页易俄之千岛,继灭琉球。光绪甲午复得台澎,

南北延长,盖七千余里。其地物产充牣,工商并兴。昔为蕞尔之岛邦,今

则骎骎乎强国矣。其都城曰东京,旧都曰西京。”并附有日本四岛及琉球、

台澎地图。

后邓初民在荆南中学和江汉大学读书期间,从更多的资料和书籍中了

解到,日本自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向欧洲列强学习,迅速跻身资本主

义列强行列,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多次侵略中国、朝

14

鲜等亚洲国家。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鼓动下,为寻找救国道路,

邓初民决定出国去日本留学。

邓初民的决定得父亲的全力支持。但是邓家很穷,在国内读完中学上

大学,已属十分不易,要出国留学就更加困难。万般无奈之下,邓初民的

父亲在家里摆下两桌“豆腐酒”,宴请亲友,请求亲友资助。

“豆腐酒”的本义是,每到清明祭祀祖先时,祠堂门前还要摆下酒席

以待四乡八邻前来观礼的宾客,如有添丁进口的人家,还会在家神前另设

一筵,以示答谢祖先之意,俗称“豆腐酒”。后来人们在经济上遇到困难,

需要亲友资助,便摆上酒宴,请求亲友资助,亦称“豆腐酒”。

在当时,家里有人出国留学,那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亲友面子上也

有光彩。虽然亲友都很困难,但大家倾力相助,“大帮小凑”,勉强凑齐了

费用。

1913年5月,邓初民东渡日本。

邓初民登上英国轮船公司的“鸿安”轮,自武汉至吴淞口,沿江但见

白帆片片,隐约可闻纤夫的号子。英轮开足马力,顺江直冲,船尾掀起白

浪,飞速地超越一艘艘帆船。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率先开辟长江申汉线,

首开湖北现代航运。随后英国控制江汉关和汉口港,德、法、日、比等国

也相继加入长江航运角逐,竞相在沿江集镇建码头、停轮船,掠夺沿江财

富,长江黄金水道逐渐沦为帝国主义侵略者吮吸中华财富的大动脉。邓初

民深感国力羸弱困顿,眼下举国上下必须奋力图强,适时向西方列强学习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努力消除中西国力的差距。

在上海逗留两天后,邓初民登上直航神户的“八幡丸”轮。船入黄

海,风浪骤起,邓初民走上甲板,但见残阳如血,狂涛万里。迷茫中,甲

午海战怒潮呜咽,战云如墨,北洋水师舰船炮弹的呼啸,将士不屈的喊

杀,隐隐可闻。迷蒙中,中弹累累,炮弹用尽的“致远”舰,在管带邓世

昌的率领下,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全舰官兵以死报国,悲壮不第一章

屈的“致远”舰影,犹历历在目。

志存高远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5

DENGCHUMIN初站在甲板上,邓初民心如万顷怒潮,对着残阳他大声朗诵爱国思想家

郑观应称颂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诗句:“勇哉壮节

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

入夜,心潮澎湃的邓初民难以入眠,他辗转反侧,明代著名思想家王

阳明的《泛海》诗句涌上心头。“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夜

深人静时,他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起起落

落,如海中的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乘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

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邓初民是怀着救国救民、追求革命真理的目的去日本求学的,所以便

投考了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政治学。

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成立于1880年,其前身是日本一所私立法学校。

1903年,有“日本民法之父”之称的梅谦次郎就任校长,改称法(系)

法律学校法政大学,与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专修大学、中央大学同为

明治五大私立法学校。法政大学曾于1904年为清朝科举进士开设留学生

法政速成科,先后在速成科毕业的有汪精卫、宋教仁、杨度、胡汉民、曹

汝霖、孔昭绶、朱执信、汤化龙、古应芬、陈天华、沈钧儒、周作人等,

被誉为中国近代政治家与教育家的摇篮。法政大学同时也是日本政治家的

摇篮,常常位列于国立公私大学排名前十。该校在日本民间被称为东京五

大名门学府之一。

邓初民后来回忆说:“这是一所专收学费但并不严格要求学生学习,

在管教上也比较马虎的学校,要学到一点东西主要靠自修。”

邓初民攻读的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

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留学期间,邓初民利用学校的公共图书资源,

对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诸

方面进行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

邓初民研究学问扎实刻苦,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他在后来的著

作《新政治学大纲》中指出:“科学绝不是理论的游戏——政治科学亦然,

所以专门研究某种对象运动法则的科学,主要是服务于我们对于某种对象

的分析、综合、实践。任何科学都成为与实践不可分的‘契机’而和实践

统一在某种方式上,政治科学犹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求实精神,

16

为他日后撰写《政治科学大纲》《国家论之基础知识》《政治学》等著作,

奠定了深厚的专业基础。

邓初民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思想界的进步人士已经在研究马克思主义

学说,并且有了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

早期工人运动著名领袖幸德秋水,在1904年与友人界利彦合译了马克思

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开启了日本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并和友

人创建日本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幸德秋水还著有《二十

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神髓》等。这些译本和著作,给邓

初民和一些留日进步学生较大影响。

为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日译本和日本进步人士的一些著作,

邓初民又在私立日文班专学日文。邓初民后来说:“虽然我在日本曾用心

学过日文,但并没有认真学说日语。”邓初民还阅读了一些马克思、恩格

斯的译著,如《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等。

在日本,邓初民还阅读了幸德秋水翻译的孙中山《革命潮》日译本。

留学期间,对邓初民影响最大的是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河上

肇,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河

上肇有志于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从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逐渐转变为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阐述者,创刊《社会问题研究》,著有多种政治经

济著作,主要有《贫乏物语》《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经

济学大纲》等,对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有一定影响,对中国的革命者

也曾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东方传道者”。

河上肇将孔子的“道”视为“真理”。他经常以孔子的“朝闻道,夕

死可矣”为激励,认为追求真理是人生最高境界。

河上肇教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将侵略战争称之为“兵

祸”,一贯同情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河上肇早期学说曾给李大钊、郭沫

若、周佛海、郭心菘、林灵光等人深刻的影响。郭沫若曾翻译河上肇的著第一章

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把这一著作介绍给中国读者。

“那时东京帝国大学的河上肇教授正在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我如志存高远

饥似渴地去听课。”邓初民后来回忆说。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

17

DENGCHUMIN初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

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

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

了无产阶级新的斗争历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

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

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

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前后经过了几十年,一直持续到他临终。所以

《资本论》的写作,是马克思的终生事业。《资本论》内容宏大,理论深奥,

是一个影响全球50%以上人口的学说体系。曾有资产阶级学者蔑称,“《资

本论》篇幅冗长,内容艰涩难懂”。

河上肇教授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证例生动

具体。在《社会问题研究》的创刊号上,河上肇说:“我对资产阶级经济

学日益感到绝望,想专心致志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河上肇不耻下问,

有时甚至与大学生一起去听其他哲学教授讲课,参加大学生的研究会,还

通过其他学者的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强调“道(即真理)在伦常

日用之中”,主张知行合一、知得合一。后来河上肇教授将他讲授《资本

论》的讲义加以整理,写成《资本论入门》一书出版。

河上肇教授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深入浅出的讲解及其本

人朴实的求知精神,给邓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