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_第1页
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_第2页
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_第3页
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_第4页
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总结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斗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日)

一、奴隶社会的进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进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头(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头(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局部沦丧,区分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头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打算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根底)——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头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进展缓慢的缘由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心集权制度?中心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心,地方完全由中心治理和掌握,执行中心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协作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稳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心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进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心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根底,君主专制是中心集权的必定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心和君主的肯定权利。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心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行的稳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冲突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根底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根底,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简单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稳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缘由和过程:

缘由:皇帝为专制统治历代都实行减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连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进展,阶级冲突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消失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颜色,封建文化消失了

富强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进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擅长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力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疗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汲取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稳固封建统治的政治根底,转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养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进展,尤其是文学的进展

3、社会风气:促成了普遍长久的读书风气

4、制度建立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肯定程度上表达了公正公正的原则

最新历史重要学问点复习资料总结2

一.学问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头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举)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聘请)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意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根据“中正”所评品级打算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养;加强中心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进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用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有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育了忠顺奴才,但严峻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进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当。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很难到中心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连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头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严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受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进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对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怜悯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详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xx江苏历史2)以下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公布“推恩令”

02.(20xx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以下提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减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

03.(20xx江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经受了一个进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xx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头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头旁行糊名法

05.(20xx上海历史共同局部21)有网友发表帖子争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xx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由于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xx重庆文综37)(32分)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缘由,(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xx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分。(10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方法。

04.B熟识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识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答案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缘由: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育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索)特征:注意改革教育内容,培育有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答案要点:

(1)(比照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察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力量的考察,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索)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猜测

01.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绩—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绩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