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第一章 绪论_第1页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第一章 绪论_第2页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第一章 绪论_第3页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第一章 绪论_第4页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第一章 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生命科学的三大前沿学科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对医学的意义免疫学理论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至今已形成与医学相关的诸多分支学科: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老年免疫学、中医药免疫学等。免疫技术和制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学预防、免疫学诊断、免疫学治疗。医学免疫学重要性理论覆盖面极广,涉及根底/临床医学各学科;免疫学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普遍应用的研究技术。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其说明免疫应答的规律及其产物,探讨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一、免疫的概念⒈传统概念即免除劳役/瘟疫的意思⒉现代概念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特异性生理反响,其作用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有害。免疫学概述现代医学证明:免疫是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99%的疾病与人的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不是别人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因此,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克服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泌型胸腺脾脏固有免疫细胞TCRIg骨髓淋巴结〔Mφ,DC,NKBCRC法氏囊黏膜、NKT,粒细胞〕CD分子CK〔禽类〕皮肤T,B细胞AM相关淋巴组织MHCCKR皮肤相关淋巴组织二、免疫的功能⒈免疫防御:免疫缺陷/超敏反响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去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⒉免疫监视:肿瘤/病毒持续感染发现和去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⒊免疫稳定:自身免疫病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到达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三、免疫的类型及作用按照获得的方式和作用特点,分为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两类。〔一〕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人类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是机体抵御病原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构成成分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胎屏障、血脑屏障〕;非特异性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分子特点:①生来就有②能遗传给后代③具有种的差异④作用无特异性⑤是特异性免疫的根底〔二〕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等特定抗原后产生的免疫,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反响,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执行特异性免疫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特点:①出生后才形成,需抗原刺激②特异性〔有明显的针对性〕③耐受性④记忆性⑤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的根底上,又促进非特异性免疫⑥可被动转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获得性免疫无需抗原激发需抗原激发作用时相早期,快速4-5天后发挥效应〔数分钟-4天〕免疫原识别R模式识别R特异性抗原识别R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组成成分抑菌、杀菌物质T细胞〔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因子B细胞〔体液免疫〕四、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响(Hypersensitivity)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s)

RA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五、免疫学的应用1.传染病的预防:疫苗〔灭活、减毒、多肽、核酸、转基因产品疫苗〕2.免疫诊断:ABO血型鉴定、传染病诊断3.疾病治疗:干扰素、G-CSF、EPO等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治疗〔DC、造血干细胞〕;人源性抗体等。第二节免疫学开展简史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中〕通过现象认识免疫学天花二、科学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20世纪中〕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至今〕

历史上天花曾经肆虐3000年前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的古医书及僧侣经文中,就有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的相关记录。公元前l160年统治古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从其木乃伊考证出他面部就有天花疤痕。公元三~四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大规模天花流行,饱受天花的肆虐。大约到了六世纪非洲爆发天花,八世纪欧洲也难逃一劫。十七~十八世纪天花传入大洋洲在西半球肆虐;十八世纪末在欧洲的所有盲人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天花引起的失明。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中〕

天花患儿从1-7天的病症图天花(smallpox)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潜伏期7~17天(平均约12天)。16世纪18世纪人痘接种:实际上是人为地选择毒性小的天花病毒在人体内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因此难免有一定危险。接种后轻那么留下大块疤痕,重那么会导致死亡,有的还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我国古代接种人痘的方法有四种:痘衣法: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脓疱浆的衣服给小儿穿。痘浆法:用棉花蘸天花脓疱液塞入儿童鼻孔。旱苗法:先将天花痂皮阴干研细,而后用银管吹入鼻孔。水苗法:将天花痂皮研细用水调湿,以棉花蘸染塞入鼻孔。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18世纪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传播到日本、朝鲜、俄国和土耳其等国玛丽·蒙塔古夫人〔1689-1762〕将此方法传到英国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1744年李仁山将种痘法传授给日本EdwardJenner‘s首次用牛痘来预防天花牛痘接种术的创造1979WHO:消灭天花Jenner〔1749-1823〕二、科学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20世纪中〕通过实验认识免疫学:微生物培养、制备灭活和减毒疫苗预防传染病;抗体的发现Louispaster〔1822-1895〕 减毒疫苗Metchnikoff〔1890〕 细胞免疫vonBehring〔1890〕 抗毒素Ehrlich〔1897〕 体液免疫Owen〔1945〕 免疫耐受Burnet〔1957〕 克隆选择学说现代免疫学理论基石1890:vonBehring正式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病人,而于1901年获首次诺贝尔奖。EmilvonBehring

1854-19171898:PaulEhrlich提出抗体的功能,为此,获得1908年诺贝尔奖。ElieMetchnikoff1883观察到了吞噬细胞

提出最初的细胞免疫学说,为此,与PaulEhrlich分享1908年的诺贝尔奖。MacFarlaneBurnet1957年提出克隆选择〔clonalselection)学说.为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奖。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创造的单克隆技术证实了上述理论.为此,获得1984年诺贝尔奖。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至今〕研究范畴扩大:传染病、肿瘤、移植、生殖等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根底免疫遗传学和MHC限制性的发现信号转导的研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学应用:DNA疫苗,重组CK,单克隆抗体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外周免疫器官:脾脏〔spleen〕淋巴结〔lymphnodes〕黏膜伴随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一、骨髓〔bonemarrow〕造血器官,是人类B细胞成熟的唯一器官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二、胸腺〔thymus〕1〕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髓质上皮细胞胸腺(thymus)胸腺细胞皮质上皮细胞吞噬细胞死亡细胞被膜血管树突状细胞皮质髓质胸腺细胞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及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部位一、淋巴结⑴T、B淋巴细胞定居场所⑵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⑶是完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⑷具有过滤淋巴液的作用

皮质区淋巴结(lymphnodes)初级滤泡

(B细胞区)二级滤泡

(生发中心)副皮质区

(T细胞区)髓质区(Mφ、浆细胞区)动脉静脉输出淋巴管髓索输入淋巴管(淋巴、Ag、细胞进入处)二、脾脏⑴造血、贮血、滤过血液的功能⑵T、B细胞定居的场所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⑷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三、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MALT〕在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四、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它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等。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称免疫活性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未活化淋巴细胞粒细胞嗜中性嗜碱性嗜酸性结晶状颗粒颗粒致密颗粒清晰淡色深蓝红色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五、免疫分子分泌型免疫分子

抗体(antibody)补体(complement)细胞因子(cytokine)膜外表的免疫分子

BCRTCRMHCCD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一、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地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or组织的特定区域。分子根底:归巢受体与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1.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多条通路(多条途径)a.淋巴结b.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