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经典与成书_第1页
《大学》的经典与成书_第2页
《大学》的经典与成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的经典与成书

朱夫子说,“明朝美德”、“亲民”和“远离正义和正义”是大学的计划。本文将以经典为依托,训诂章句、阐发义理,探求“三纲领”中的“修己安人”之道。《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其古本是指戴圣所传《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原文。据西汉刘向《别录》载,现存《礼记》以关于“礼”的“通论”篇目最多,《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既是研究“礼制”的文章,又代表儒家之理想,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教育、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大学》的作者和成书时代文献并没有确切记载,对此众说纷纭。最早为《大学》成书断代者为东汉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后郑玄注《大学》于《三礼注》:“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1)其注解也多从“礼”的角度出发。唐孔颖达为郑注作疏(《礼记·正义》),并未沿袭郑注的分句编排,而是将其认为文意连贯的章节语句联同注解,初现移文端倪。汉唐儒学渐微,佛道得势,推崇《大学》、《中庸》者,首推韩愈、李翱,代表儒家经典意识的最初复苏,开启唐宋学者积极弘扬儒学经典的先河。至北宋,《大学》始有单行,朱彝尊《经义考》录司马光《大学广义》一卷云:“取《大学》于《戴记》。讲说而专行之,实自温公始。”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明道曰:“《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伊川更言《大学》乃圣人之完书:“今之学者,赖有此一篇书存,其他莫如《论》、《孟》。”(2)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私淑二程,特依程颐之意对《大学》移文补传,编订次序,于绍熙元年(1190)冬十月,刊《四经》、《四子书》于郡,称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使《大学》不但成为“四书”之首,更“由子超经”,奠定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至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定朱子《四书集注章句》为科举取士标准,到明永乐年间敕撰《五经大全》与《四书大全》并颁,然科考仍以《四书》为重,故五经率皆庋阁,弃而不讲。《大学》不仅奠定了官方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更成为明清硕儒学术思想关注的核心和各种观点交锋的“论域”,从而远远超越于一般经典之上。“大学”即“学之大者”先秦典籍中,文章的题目通常反映文章的主旨,对题目本义的正确认识,于把握文章的内容至关重要。“大学”的名义问题也是众学者历来争论的焦点。对“大学”的认识不同,“大学之道”的界定也各异甚至出现偏差。东汉郑玄将“大学”视为一门教人如何从政的大学问;孔颖达将“大学”释为能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以至盛德著明于天下的“学之大者”。《大学章句序》中朱熹言:“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并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3)可见“大学”在朱熹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十有五年”读书求学之所;二是指“大人之学”,即“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一种精深广博之学问。与朱熹以年龄划分大小不同,王阳明从道德境界层面将“大学”解为“大人之学”,“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4)。可见,他们都将“大学”看做“博大精深的学问”。朱熹另将“大学”视为读书求学之所当是源自《白虎通·辟雍》言:“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但据徐复观从文献内容考究,“在《诗》、《书》、《易》、《仪礼》、《周礼》、《左传》、《国语》、《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重要典籍中,皆不见有‘大学’的名词”,从而认为“大学”“乃西汉初年才流行的观念”;陈青之、王凤喈等近代学者经由考证,也认为古代学制并无“大学”之名。可见“大学”作为三代所设高等级教育机构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学”乃“学之大者”,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至高至极的学问”,而非我国古代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正如近代学者江希张所说:“这大学,不是指的那国学的大学,是孔教有纲领有科目的大学,是内圣外王一贯的大学,是为天下万世立法的大学,是为天下万世开太平的大学,是传授真文明真进化的大学,是包括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学。”(1)“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高的范畴,其含义非常广泛。在汉文化和汉字的源流中,“道”就有多种多样的释义,如“道路”、“法则、规律”、“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等等。在儒家经典中,“道”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字:《论语》中“道”出现几十次,《孟子》中“道”更出现百余次。参照儒家经典中与“大学之道”结构相似的语句,如《孟子·滕文公上》中“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礼记·杂记下》中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大学之道”的“道”字可引申为宗旨旨趣、途径方法、标准原则等。根据“大学”与“道”的词语组合规律可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即是“广博高深学问之旨趣”、“至高至极学问的法则”。“修己安人”,“以复其初”作为对儒家经典《大学》中一以贯之的“道”的研究。大学之道将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思想系统、完整、集中地表述,成就了其独特的道德政治和教育哲学。“修己安人”语出《论语·宪问》,“修己”表现为一种内省、慎独式的严格道德自律和一种为仁由己的担当意识;“安人”博施济众、道济苍生,较之“治人”更发乎本心,意境更为高远。“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焉以自为方”(2)。梁启超将“内圣”和“外王”定义为:“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3)孔子以“仁”为基础,将“修己”的“内圣”功夫与“安人”的“外王”事功结合起来。孟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以“仁义礼智”的“四端”说性善,为修己成圣提供了可能性;荀子更强调通过“化性起伪”、“隆礼贵法”以达到“外王”。《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朱注)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朱注),对先秦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与总结。“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因此“明明德”就成为通过“修己”“以复其初”的“内圣”工夫。“亲民”之“亲”有以下含义:《孟子·滕文公上》中“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赵岐注“亲,爱也。”《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颖达疏:“睦,即亲也。”《说文解字》“亲,至也。”《大学章句集注》“新者革其旧之谓也。”然而无论近民、亲民、爱民、新民都有“安人”之意,是“外王”的事功。由此可见,“明明德”是“修己”的内圣工夫;“亲民”是“安人”的外王事功,“止于至善”是修己安人,成圣成王的理想价值与最终目标。对内“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皆是明明德之事;对外“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亲民之事,规定了“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具体途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与伦理学、哲学紧密结合的。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政治的中心点和伦理的中心点,以目的言,则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以手段言,则政治即教育,教育即政治,成就了儒家“修己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